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任重道远     
孙锡培 《天风》2002,(3):1-1
“耶稣的智慧和身量,并神和人喜爱他的心,都一齐增长”(路2:54),这是路加对道成肉身的耶稣成长的描述,这里强调了“一齐增长”,说明作为人子的主耶稣的成长是全面的发展,既有“智慧”的增长,又有“身量”的增长,既有“神的喜爱”,又有“人的喜爱”。作为道成肉身的继续,教会的成长也应该是数量与质量的“一齐增长”。追求数量的增加而忽视质量的提高,这决非教会之福,也不是神所喜悦的。目前中国教会当务之急是如何努力  相似文献   

2.
<正>神学教育至少包括教育、研究、培训这三方面的内容(神学教育的内容),这些方面与中国教会的健康和谐发展息息相关,神学教育培养什么样的"人"就会直接影响中国教会什么样的"发展",神学教育直接关系到中国教会在当下的生存及其未来的发展(神学教育的落脚点)。神学教育要立足中国的处境和教会的实际(神学教育的道成肉身性,即神学教育的"此时此地"性),才能为中国教会培育符合时代  相似文献   

3.
沈靖 《天风》1994,(5):12-13
最近召开的全国两会会务会议的主题是:“如何加强教会自身建设,更好地与我国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教会与社会要不要相适应,似乎是一个政治问题。应该说,这确实是的。但是教会与所处的社会要认同、要适应,也是教会本身的性质与使命所要求的。 请先读一段圣经:希伯来书2章10—18节。 教会的元首耶稣基督道成肉身来世上做人。而道成肉身是基督对世人的认同。  相似文献   

4.
基督教与中国文化相契合有其自身特点,以下结合中国教会的牧养实践与思考略谈浅见。一、道在这里成为肉身。中国基督教与欧美国家的教会相比还较年轻。历史告诉我们,基督教曾多次触及这块大陆,为致力于找到立足之地疲于奔命,难有机会去进行充分的神学思考。就当前中国教会来说,也是把主要精力放在基本建设方面。  相似文献   

5.
经文:约1:14 初期教会关于耶稣基督的神、人二性的神学论证曾经旷日持久,这是一场捍卫信仰纯正的论证。道成肉身是基督论的核心;基督神人二性是“道成肉身”不可分开的两个方面。深受诺斯底主义影响的希利尼人,他们的二元论思想,总是将灵界与肉体,精神与物质分开甚至对立。  相似文献   

6.
仝平安 《天风》2001,(7):6-7
耶稣基督道成肉身,在众多的人群中间,对用自己宝血所救赎出来的教会所显出的,是他格外的关怀。 《启示录》中所提及的亚西亚的七个教会,是我们都比较熟悉的。虽然在当时七个教会所处的地埋环境不同,面临的问题不同,复活的基督对他们的要求也不同。但复活的基督对七个教会所显的关切却是相同的,并没  相似文献   

7.
《天风》2020,(10)
正2020年是中国基督教三自爱国运动发起70周年。在70年的具体信仰实践中,中国基督教的自治、自养、自传原则,体现了中国基督徒爱国爱教的核心价值,奠定了中国基督教处境化传扬道成肉身基督福音的重要基础。自治、自养、自传原则更是为了办好中国教会,落实在治好、养好、传好的美好见证中。治好,就是加强教会的治理,  相似文献   

8.
上帝的圣道是有大能的,但圣道需要在成为肉身的过程中彰显出其大能。圣道若不成肉身,就难有功效。"道成肉身"的事件告诉我们,永活的上帝之"道"不在字里行间,却在基督的成身为人。不但如此,唯有人能行"上帝之道",上帝之道才能继续成为肉身。也就是说,上帝的"道"必须投入血肉之躯,在人间充实地活着,才会真正彰显神人同在的真理。上帝之道不仅是指被启示的上帝之道——耶稣基督、被写下的上帝之道——圣经,也是指教会所宣讲的上帝之道——教会的宣讲。这"道"不但是上帝的话,而且也是上帝的道路。基督教中国化,就是要使上帝的"道"在我们自己的文化中成为肉身、在我们身临其中的社会中成为肉身。这不仅需要我们言语的宣讲,更需要我们生命的见证。在一个有需要的世界,教会不仅要宣讲上帝的旨意,更要实践上帝的旨意。这旨意就是上帝在耶稣基督里所成就的、被圣经所见证和彰显的、也是教会所要宣讲的福音。  相似文献   

9.
李保乐 《天风》2007,(24):2-3
每年圣诞节期间,教会讲台上少不了大讲主耶稣道成肉身这关乎万民的大喜信息,这当然是对的。但道成肉身的协同者却是耶稣的母亲——马利亚,教会中却很少有人讲起她。因此,今年的圣诞节我提倡所有基督徒都来学习马利亚的美德。学习马利亚并不是要把她当作神来敬拜。为  相似文献   

10.
教会是耶稣基督的身体,是充满万有者所充满的,基督的身体是道成肉身,所以教会的使命乃是显明道、传扬道。教会在道上的基础形态,必反映在信徒灵性生命的层面,信徒按照圣经以弗所书4章所分的等次有四类:①在主里面为婴孩的,②像小孩子,③长大成人,④满有基督长  相似文献   

11.
陈丰盛 《天风》2018,(9):19-20
今日中国教会的牧者,应当效法"道成肉身"的榜样,使基督教的信仰"道成肉身"于中国文化,成为中国文化的新元素。探讨"基督教中国化"这一主题时,两个不变的要素,分别是"基督教"与"中国化"。"基督教中国化"必然是在"基督教"真理基础上去谈"中国化",其目的一定不是"去基督化",而是用"中国化"去诠释"基督教",用"中国化"去发展"基督教"。  相似文献   

12.
《天风》2020,(9)
正造就一个具有神学上讲得通、信徒能理解的教会观,借着基督将上帝的爱彰显在世间"大国里的小教会"~1是中国基督教访问团于1984年访问澳大利亚教会期间,丁光训主教在澳大利亚教会欢迎会上演讲时提出的观点。"大国"指的是中国,是中国教会所植根的土壤,"道"在这里成为肉身;"小教会"则是说基督徒占中国全国人口的极少数,这意味着中国教会初长成,是弱小的,需要寻求灵性生命的更新,以及在处境中的信  相似文献   

13.
《天风》2019,(12)
<正>"道成了肉身,住在我们中间,充充满满地有恩典,有真理。"(参约1:14)经文:约1:1-18每当圣诞节来临,我们都会默想神对我们的大爱。道成肉身的耶稣,彰显了神大爱的实际行动;神"道成肉身"的作为,为的是帮助神的儿女们有道成肉身的生命。《约翰福音》的序言以"道成肉身"的思想(参约1:1-18)作为全卷的开始,  相似文献   

14.
李仁友 《天风》2002,(11):16-17
就整本圣经来看,在每个不同时代中的关链时刻,神都向他的仆人和使女发出一个很重要的信息,就是:“要思想。”约书亚若不去思想。就没有办法将以色列民带到神所应许的迦南流奶与蜜之地;童贞女马利亚若不去思想就会耽误差遣他的独生爱子道成肉身,拯救世人的计划:提摩太若不去思想,就不能传承保罗手中的。福音接力棒”,既是接了恐怕也不会跑得快、跑得好,也许还会有半途而废、偏离正道的可能。同样,在我们中国教会所处的这个伟大的历史变革时代中,开展神学思想建设不是“标新立异”,而是要使中国的教会、传道人重新回到圣经里面去思考。  相似文献   

15.
正"人子来,并不是要受人的服侍,乃是要服侍人。"(参可10:45)基督的教训贯穿了历代的教会。教会是基督道成肉身在地上的延续,自然要履行基督服侍人的使命。一个健全的教会,必定既宣教又兼顾服侍。教会作为社会的一个实体,理应发挥教会的社会职能,主动关爱社会弱势群体,积极参与社会公益慈善事业;同时,教导信徒信仰与生活并行,信心与行为一  相似文献   

16.
论罗马天主教会的新教会学任延黎当代罗马天主教会的新教会学把教会在世界上的存在与基督的道成肉身作类比,论证教会也集神圣性与世俗性于一身,因而担负着关心和参与世俗事物、在地上扩展天国的使命。新教会论等神学革新为罗马教会的改革开放运动提供了理论基础。作者任...  相似文献   

17.
陈孝浪 《天风》2004,(12):37-39
"道"为何要成为"肉身"?其意义与目的何在?"道"与"肉身"又有何关系?道成肉身的启示既维护了基督教的基本信仰,又摈弃了许多异端邪说,并丰富了基督教的思想。基督观--耶稣的神性与人性是互相统一的 "道"显明耶稣具有神性,因为圣经言:"太初有道,道与神同在,道就是神"(约1:1);"肉身"显明耶稣具有人性,因为圣经言:"道成了肉身,住在我们中间……"(约  相似文献   

18.
一、讲台供应的价值 教会讲台具有严肃性、神圣性以及权威性.这里所发布的所有信息,包括对信仰、教会、历史、社会的阐述,都具有一定的号召性,成为基督徒和慕道友行事为人的准则.因此作神出口的人必须自己先被洁净、被圣化,必须实行"道成肉身",将健康的神学思想建设成果转化为讲台供应的帮助,再由讲台供应转化为信徒的社会实践和教会实践. 牧者不仅要在讲台上安慰、启发信徒,也要面对处境解决、协调信徒与现实政治、经济、社会、自然以及文化的关系,引导他们活出积极人生.  相似文献   

19.
孙宏赦 《天风》2009,(8):58-59
道成肉身的主要目的就是要成就和睦的事,使神在基督里悦纳卑微的人类,使人类进入他的祝福中。从漫长的教会历史来看,“合一”问题一直困扰着教会的健康发展。早在耶稣时期,门徒们就因为权位争论过,因此主将要离开世界的前夕,向天父祈祷说:“我不但为这些人(包括门徒)祈求,也为那些因他们的话信我的人祈求,使他们都合而为一……像我们(圣子与圣父)合而为一……”(约17:20—26)。  相似文献   

20.
季剑虹 《天风》2007,(3):19-20
坚持三自原则把中国教会建设成在政治上热爱社会主义祖国,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信仰上不失其本真,神学思想上具有中国特殊经历的神学思想,完全合乎神心意的荣耀的教会,充满和谐与美善的教会,作为和谐社会的积极因素,就必须重视爱国爱教的人才的培养,就必须开展爱国主义教育,这既是党和人民寄予我们的厚望,也是中国教会所赋予我们的历史使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