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去年在上海举行的中国基督教海外联络工作会议上,丁光训主教也强调指出:“在我们的外事接待中,要提高神学的含量,而不总是一般性的介绍。海外来宾越来越重视神学思想方面的分享。 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初至今,基督教的海外联络事工从一般性的接待、出访,增进相互了解和友谊的层面逐步上升到神学领域的交流。与海外教会分享中国教会  相似文献   

2.
《天风》2003,(8)
把中国教会和中国的发展告诉人们 北京娄光宇 去年在上海举行的中国基督教海外联络工作会议上,丁光训主教也强调指出:"在我们的外事接待中,要提高神学的含量,而不总是一般性的介绍.海外来宾越来越重视神学思想方面的分享."  相似文献   

3.
《天风》2003,(8):36-39
把中国教会和中国的发展告诉人们 北京娄光宇 去年在上海举行的中国基督教海外联络工作会议上,丁光训主教也强调指出:"在我们的外事接待中,要提高神学的含量,而不总是一般性的介绍.海外来宾越来越重视神学思想方面的分享."  相似文献   

4.
卓新平 《天风》2007,58(3):34-37
基督教传华历史有着社会政治层面和中西文化交流层面的卷入。在社会政治层面,基督教传入中国有着帝国主义侵华和殖民扩张的历史背景,其在华立足和传教成功乃“鸦片战争”及其导致的“不平等条约”之结果。为此,中国教会兴起“三自爱国”运动,形成独立发展。但在中西文化交流层面,基督教在华传播历史也是中西文化交流历史的重要构成,“政治冲突”和“中西对抗”只是这一历史的一部分,而不是其全部。因此,中国基督教也有参与和促进中西文化交流的重要使命和作用。本文将从上述两大层面来展开分析,以揭示中国教会“和风西送”、积极参与构建“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之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5.
国内新闻     
《天风》2014,(4):64-66
<正>会议活动本届海外联络委员会召开第一次会议本届海外联络委员会第一次会议于2014年3月14日在上海举行。中国基督教协会副会长、总干事(代)阚保平牧师出席会议并讲话.他希望本届海外联络会能清晰定位,一方面肯定中国教会以往在外事交往中所取得的巨大成绩;另一方面也要看到近年来随着开放面的扩大而伴随产生的外事无序以及各种挑战。希望海外联络委员会能  相似文献   

6.
刘刚 《天风》2005,(8):22-23
加强当前神学思想建设的途径是加强与中国社会现实的适应性,对于任何一个教会来说,它的神学思想越是与当时的社会现实相适应,就越能促进自身的发展。神学思想建设是使中国教会建设更加符合中国社会的发展方向。只有建立中国教会自己的神学思想体系,中国教会才能更好地与世界上其它国家的教会在信仰和神学上进行交流、对话。  相似文献   

7.
杨国忠 《天风》2009,(6):33-33
2009年4月16日,为了加强福建省基督教对外交流交往活动的管理,进一步规范基督教外事工作,福建省基督教两会外事工作委员会在南平建阳市召开省基督教外事工作专题会议。会议总结了去年的工作情况,研究部署了今年外事工作任务,学习了宗教对外交流交往工作的相关政策法规,讨论了省基督教两会外事工作相关审批管理规定意见稿。  相似文献   

8.
编者的话     
《天风》2003,(12)
满载着中国1600万弟兄姊妹情谊的中国基督教代表团一行9人,完成了对加拿大、美国14个教会组织和机构及11所神学院的访问交流后顺利回国。中国基督教代表团就神学思想建设、神学教育、中国教会事工近况、有关中国宗教政策等主题的专题演讲,让海外教会弟兄姊妹们感受到“中国基督教的神学思想建设是对普世教会的一种贡献”。在中国教会的信仰具体实践中,中国教会是一个宣讲和服务的教会。  相似文献   

9.
郭峰 《天风》2001,(9):23-24
三自原则不仅仅是中国教会的宣教策略,还是使基督教会在中国得以更好存在的必要条件,得到教内外广大人士的认同 今日中国教会遵循三自原则,虽也含有与中国人的社会文化处境相适应的意思,但中国教会并不仅仅将遵循三自原则作为中国教会的宣教策略,是基于对宣教史的反省和对承受在肩的福音使命的认信。 一些对中国教会抱着负责态度的领袖如吴耀宗先生等人对此进行思考。他们认为一个教会如果不能与它所处的国家民族在政治文化等多方面有着共同语言,那它的福音工作就会困难重重。向人宣扬福音,向人宣告上帝的与众  相似文献   

10.
会议活动     
《天风》2014,(4):60-60
本届海外联络委员会召开第一次会议 本届海外联络委员会第一次会议于2014年3月14日在上海举行。中国基督教协会副会长、总干事(代)阚保平牧师出席会议并讲话,他希望本届海外联络会能清晰定位,一方面肯定中国教会以往在外事交往中所取得的巨大成绩;另一方面也要看到近年来随着开放面的扩大而伴随产生的外事无序以及各种挑战。希望海外联络委员会能协助基督教全国两会在未来几年中找准位置,发挥中国基督教外交工作的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1.
包智敏 《天风》1995,(9):8-9
三自教育是伴随三自爱国运动而产生的,作为一个运动,必定带有群众性,如何发动群众参与这场运动?如何使运动向深度和广度发展?都是三自教育所包含的任务和目的。今天,三自教育关系中国教会的将来,关系中国教会的大团结,因此。  相似文献   

12.
《天风》2008,(17):36-37
编者按:从"三自"到"三好"是中国基督教的发展与努力的方向,也是中国教会各项事工的着眼点.从本期起,本刊将不定期报道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两会就如何按"三自"的原则办好教会的情况,交流事工,分享经验,办好中国教会.  相似文献   

13.
中国基督教三自爱国运动委员会第七届、中国基督教协会第五届常务委员会第五次会议,于2006年12月2日一4日在沪举行。全国两会常委、咨询委员会正副主任及在沪的全国两会委员出席、列席会议。开幕礼由中国基督教三自爱国运动委员会驻会副主席邓福村牧师主持,常委们分别听取季剑虹长老、曹圣洁牧师及全国两会各部门与金陵协和神学院新校区建设工程进展情况的工作报告,会后进行了分组讨论。常委们就《中国教会自身建没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报告》;《中国教会对外交往与抵制渗透工作报告》;《神学思想建设发展情况调研报告》;《神学教育发展情况调研报告》;《社会服务工作报告》;《外事工作报告》;《出版工作报告》;《培训工作报告》;《“传教运动与中国教会”学术研讨会情况汇报》及《关于召开中国基督教第八次代表会议的建  相似文献   

14.
徐明涵 《天风》1995,(11):8-10
感谢父神的带领和祝福,中国教会在不断长进,教堂、聚会点数量在不断增加。在辽广的中国土地上,聚会点大多数在农村,因此广大农村弟兄姊妹的灵性牧养工作是今天中国教会面临的一项大事工。面对人多面广的农村聚会点,缺乏教牧人员是一个突出的矛盾。  相似文献   

15.
"三自原则"是上帝在中国教会的新作为,是办好中国教会的新途径。"三自原则"对中国教会有其适切性和深化的必要性,在新的时代必须加以继承和发扬这一原则。从"三自"到"三好"是中国教会探索建立基督教中国化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16.
理解神学思想建设事工的最初动因是整个理解过程的最关键之点,这就是,随着中国教会的量的增长,关于其质的担忧与日俱增。诸种不同的声音反过来影响了教会的质的改进,各种以消极、避世和保守为其特征的声音还在影响着中国教会的圣台事奉。在历经苦难的中国教会经历着历史性的好时光时,如何调整殖民地和半殖民地差会分治下的子教会心态,重要的还不仅仅是从行政决策权和国际交往权实行自决,而且更应该是在神学思想的层面确立必须符合中国教会的特殊利益,并且将普世的信仰真理以中国教会的表达方式加以表述。因此,神学思想建设事工解决的最初的…  相似文献   

17.
成祖明 《天风》2006,7(17):18-23
吴耀宗是中国基督教三自爱国运动的主要发起人,中国教会杰出领袖。他一生追求实践爱和真理,思考信仰,也在爱和真理中建设了新中国教会。三自爱国运动是他追求实践爱和真理的人生巅峰,是中国教会顺应神的呼唤所做出的正确的抉择。  相似文献   

18.
金微 《天风》2001,(8):18-19
50年代发起的三自爱国运动,使中国教会割断了与帝国主义的关系,摘掉了“洋教”的帽子,从管理上、经济上实现了自治、自养,虽然困难重重,但我们毕竟努力在做。然而神学思想上仍然沿袭了西方的神学模式,许多神学观点与新中国很不适应,因此中国教会的前辈们在1956年发起了一场神学大讨论,目的是希望中国教会在新的处境中找准自己的位置,使教会能够充满生机和活力,做好自传工作。1998  相似文献   

19.
尊敬的主教、神父们,各位主内兄弟姐妹: 感谢天主的安排,我们欢聚一堂,共同就“社会变迁与教会回应”进行交流,我愿借此机会就“回顾中国天主教五十年”谈点浅见,供大家分享,请允许我先从中国教会历史谈起。 一、中国教会历史的经验教训: 天主教于1294年由方济各会会士意大  相似文献   

20.
本文对中国天主教史在二十世纪的研究情况做一个纵向的综述。在研究成果上,根据作品的数量与成就,对中国教会史的研究,教外学界优于教内。之所以如此,是因为伴随着天主教的传入产生了“西学东渐”与“汉学西传”中国文明与西方文明之间的交流,天主教的传华也就成了中、西文化之间交流的媒介。但在研究深度上,却有待在对文献的整理与挖掘上多下工夫,才能够突破“炒冷饭”的局面。同时,还有不少的研究视角未被触及。作者认为作为今天的中国教会,也应当正视这个学术领域,亦如应当重视其它领域的学术建设一样。这将为中国教会的健康成长,提供一个可行的理论模式与发展空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