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战国“七雄”之一的齐国,至齐威王时,国力颇强。齐威王自恃国强业伟而骄傲、固执,拒听群臣进谏,甚至要把衷心进谏的大臣斩首。一时间,群臣心冷,进忠言者日益减少,而进美言者有增无减,齐威王越发得意,不思图志,齐国出现了政治危机。一日,宰相邹忌兴冲冲前来求见,齐威王见其情绪非比寻常,就问道:“邹卿今日匆匆而来,莫非有什么急事要禀告寡人?”邹忌答道:“不是有急事,只是一时有一顿悟,想告诉大王。”于是,邹忌讲了最近他遇到的一件事:有一天,邹忌穿着朝服,对镜梳理,发现自己身材修长,且匀称靓丽,颇为得意。正在此…  相似文献   

2.
选贤任能是齐国的传统,齐威王深知选拔治国用兵的贤士,是巩固政权、富国强兵的关键。本文论述了齐威王发扬齐国举贤尚功、选贤任能的传统,继续发展稷下学宫,招徕四方贤士,听谏言,革吏治,任贤士,亲自选拔任用了邹忌、孙膑、淳于髡等杰出人才,使齐国保持了强盛并威震列国。  相似文献   

3.
薛邑与徐州,是战国中晚期比较有名的两个地方。前者是齐田婴及其子孟尝君田文的封地,后者为齐威王与魏惠王相会并互致王号的所在,也是楚威王七年大败齐师的战场。长久以来,人们一般认为:薛邑、徐州实为一地,是同一城邑的不同名称。但若核查汉代以前的文献记载就会发现,这种说法是有问题的。战国时期关于徐州的记载,大约有四项,即:一、齐威王23年(前334)“与魏会徐州,诸侯  相似文献   

4.
桂陵之战和马陵之战是战国中期齐、魏两国争夺中原霸权的西决战争。齐军在孙膑的指挥下,分别采取“围魏救赵”和“退兵减灶”的战略战术进行了桂陵截击战和马陵伏击战。公元前354年,赵国出兵企图攻占卫国。而卫国原是魏国的属国,魏国为保护属国就派将军庞涓进攻赵国都城邯郸。赵国虽尽力抵抗也支持不住大国的攻击,便向齐国求援。齐威王决定出兵救赵,派田忌为大将,孙膑为军师。大将田忌要决定率领大军开赴赵国与魏军主力交战,去解除邯郸之围。孙膑认为这并非上策。孙膑认真仔细地说出了自己的主  相似文献   

5.
一、引言《司马穰苴列传》说: 齐威王使大夫追论古者《司马兵法》,而附穰苴于其中,因号曰《司马穰苴兵法》。齐威王使大夫追论的古者《司马兵法》出于谁手所述作呢? 我想直截地指出所谓“大夫”实际就是指齐地稷下的学者们。《孟荀列传》说: 自如淳于髡以下,皆命曰列大夫,为开第康庄之衢,高门大屋尊宠之。这是称呼稷下学士自淳于髡以下都名叫“列大夫”。《田敬仲完世家》说:  相似文献   

6.
(下) 鲁学齐、鲁二地接壤,学术上容易得到交流机会,历来均被称为文明之邦,有共通的特点。但无容讳言,二地学术文化上的分歧,也非常突出。例如:一、春秋时鲁地孔子奔走,栖栖皇皇,求仕官职;战国时齐威王要求稷下之士“不仕而议论”,形成谈议风发,各显特色,却并不给以一官半职的政治  相似文献   

7.
莒国亡年辨     
杜勇 《管子学刊》2010,(3):115-116,128
在莒文化研究中,学界对于莒国灭亡的年代,有亡于楚简王元年和齐威王时期两种不同的说法。经深入考析有关文献和金文资料,证明莒亡于楚简王元年(前431)的文献记载是可靠的,而莒亡于齐威王时期的说法则不可信据。  相似文献   

8.
战国“七雄”之一的齐国,至齐威王时,国力颇强。齐威王自恃国强业伟而骄傲、固执,拒听群臣进谏,甚至要把衷心进谏的大臣斩首。一时间,群臣心冷,进忠言者日益减少,而进美言者有增无减,齐威王越发得意,不思图志,齐国出现了政治危机。  相似文献   

9.
通行本《系辞传》有“道”字29个。如:“乾道”、“坤道”、“三极之道”、“天地之道”、“道济天下”、“昼夜之道”、“阴阳之道”、“君子之道”、“道义”、“显道”、“变化之道”、“圣人之道”、“天下之道”、“天之道”、“形上之道”、“日月之道”、“小人之道”、“为道”、“道”、“天道”、“地道”、“人道”、“其道”、“易之道”。我们可以将这些“道”简单地归纳为四类:a、天道:b、地道:c、人道:d、易道天道与地道合而言之曰“天地之道”。天道、地道、人道合而言之曰“三极之道”。  相似文献   

10.
在临淄齐国故城的东南11.5公里一带,今齐陵镇淄河店村东南山丘上,矗立着四座宏伟古冢,这就是著名的“临淄墓群”中的“四王冢”。据史书记载和墓葬形式、规模及地埋位置等方面的材料考察,它是战国时期齐国田氏威、宣、湣、襄四代国王的陵寝之地。当地人叫它“四女坟”。这是因冢东附近有一女水而得名。1984年在经过对“四王冢”和“二王冢”全面的对比论证后共同定名为田齐王陵。1988年3月  相似文献   

11.
《周易》三才之道的神话意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三才”一词始见于《易传》,但“三才”观念在远古神话就已诞生,从原始墓葬可见之.三才之道中数字“三”具有“圣数”(Sacret Number)或“神秘数字”(Mystic Number)之属性,“三才”之“才”则代表着原始、初始之意.“才”又有“存在”之意,天地是一个存在的“场”,人是“在场”之物,人生天地间,必有内忧外患,故《周易》一书饱(?)浓重的忧患意识.古时王者多具有巫师的职能,巫是沟通天人之中介,故从贯通三才之道的“王”入手,揭示王/巫合一的神话属性,从而阐发天、地、人生生不息的“三才”观之神话意蕴.  相似文献   

12.
“道”、“有”和“无”是老子哲学中几个最根本的范畴,这是古今学者公认的说法。《庄子·天下》篇谓老聃“建之以常、无、有,主之以太一”,其中“太一”即指道而言;冯友兰先生说:“《老子》的宇宙观当中,有三个主要的范畴:道,有,无。”(《中国哲学史新编》第2册,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第44页)然而,在道、有和无的关系问题上,古今的学者们却存在着很大的分歧。就现代学者而论,主要有以下几种不同的看法:  相似文献   

13.
道与言——论存在与表达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老子》说: “道可道, 非常道。” (第一章) 什么是道? 《庄子》说, 道有是非; 道有封; 道有物; 道未始有物。道是无。一、道: 以为未始有物与以为有物1. 未始有物: 存在的本体是生  道存在。《老子》说: “有物混成, 先天地生。寂兮廖兮, 独立而不改, 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 字之曰道。” (第二十五章 ) 道确确实实存在。道普遍存在。《庄子》说: “夫道……在太极之先而不为高, 在六极之下而不为深, 先天地生而不为久, 长于上古而不为老。” (《大宗师》)道自己为自己的存在的根本。道是元。从时间的角度来看, 道先于…  相似文献   

14.
成玄英     
(生卒年不详) 唐初道士和道教学者。字子实。陕州(治所在今河南陕县)人。隐居东海(今属江苏),贞观五年(631)召至京师,加号西华法师。永徽(650—655)中流郁州(今江苏云台山)。成玄英对《道德经》、《庄子》推崇备至,并致力于注疏。《道德经》“道者,万物之奥”疏云:“道者,虚通之妙理,众生之正性也”。又释“玄之又玄”为:“有欲之人,唯滞于有;无欲之士,  相似文献   

15.
一公元前221年,在秦国强大兵力的攻势之下,齐国灭亡了。关于齐国灭亡的经过,史书记载不一。据《战国策·齐策六》载:“秦使陈驰诱齐王内之,约与五百里之地。齐王不听即墨大夫,而听陈驰,遂入。秦处之共松柏之间,饿而死。先是,齐为之歌曰:‘松邪柏邪,住建共者,客邪!”是说:齐王建被骗入秦,囚禁而死,齐因之亡国。《史记·田齐世家》载:齐王建四十年,“秦灭魏,秦兵次于历下。……四十四年,秦兵击齐,齐王听相后胜计,不战,以兵降秦。秦虏王建遇之共。遂灭齐为郡,天下壹并于秦。”此说则以为秦兵压境,齐王不战而降,齐国遂灭。  相似文献   

16.
一、序言孟子名轲,字子舆,鲁国邹(今山东邹县)人。出生在战国中期周烈王执政的第四年。那是一个人心向恶、形势一片大坏的时代:“天下方务于合纵连横,以攻伐为贤”(《史记、孟子荀卿列传》);兄弟阋于墙,君臣诉诸战,“争地以战,杀人盈野,争城以战,杀人盈城”(《孟子、梁惠王上》以下引文于孟子者只注篇名)。为官者“疱有肥肉”,为民者“饿莩载道”,“狗彘食人食”,目不忍睹,耳不忍闻!为此,孟子  相似文献   

17.
司马光留下一篇《稷下赋》,对学宫盛况有生动的描述。特别是写了荀卿与齐王的对话,也颇为得体。只是其中提到“行其言不必饱其腹,用其道不必满其屋”。这不可能是荀况的观点,而是从孟轲到韩愈,到二程,到朱熹一派的观点,董仲舒有一句名言:“明其道不计其功,正其谊不谋其利。”把这一派人的观点表述得最清楚。中国哲学史上有所谓“义利之辨”,反映了鲁学(即儒学)与齐学的分歧。荀况的思想基本上是属于齐学的。司马光对荀况思想的这种篡改,反映了鲁学与齐学的斗争。  相似文献   

18.
天道与君道——殷周君主观念与儒家君主理论的一个视角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 君道论是儒家思想体系的中心问题之一。对君权、君主人格设计无疑在儒家思想中占据重要位置。本文试图通过探讨殷周君主观念中天道与君道分合的发展历程,从历史和逻辑的两个方面对儒家君道论进行检讨。一王权出现的具体时间,已难确考。从殷墟甲骨卜辞看,至迟到了商代,王权已相当成熟。甲骨文中的“王”字,徐中舒先生认为象人端拱而座之形;又有人释为斧钺之形。因此可知,从字的形体上已全面反映出了王权存在的基本性质。《战国策·秦策》:“王,有天下也。”《韩非子·五蠹》:“夫王者,能攻人者也。”此诸说从王权的职能上求解,符合殷王的  相似文献   

19.
道 祖 老 子 之 著 《道 德 经 》,道 地 之 始 ,有 名 ,万 物 之 母 。 ”为 第 是 历 史 上 所 有 《道 德 经 》版 本 及教 尊 之 为 《道 德 真 经 》,奉 之 为 最 一 小 段 。 老 子 在 此 小 段 中 概 括 性 注 释 本 的 共 识 。 至 于 如 何 论高 经 典 。 千 百 年 来 ,上 至 帝 王 、下 地 阐 述 了 “道 ”的 本 体 ,但 老 子 并 “…  相似文献   

20.
§14 三才与三极:易道开显的存有格局而《易经》哲学正是以“三如实”的求真态度为出发点的超切主义哲学。《易经》的语言基本上乃是诠释易道的哲学语言。而所谓“易道”,用《系辞传》的术语来说,就是“三才之道”或“三极之道”。“三才”就是“天、地、人”,“三极”就是天极之道,地极之道、人极之道。在中国先秦的哲学里,“才”与“气”都是权能的代名词,而“极”则含有“如实之道“或”真之极致”的意思。“三才”中的“天地”(“天”与“地”的合言)就是权能场有;天地之道也就是权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