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情境因素会影响人们的说谎行为。本文基于自我概念维持理论的视角,从个体内部状态(自我控制资源、宗教表征/道德观念启动)和外部因素(金钱奖励、人际因素)两方面介绍情境因素对说谎行为的影响,并指出未来研究应关注自我觉察水平这一情境因素以及情境因素影响说谎行为的心理机制和神经机制。  相似文献   

2.
态度元认知指个体对所持态度的主观判断(如态度是否正确、重要与否等),是态度强度的重要维度,并能在态度说服过程中发挥关键作用。首先介绍态度元认知的主要成分(态度确定性、重要性及矛盾性),然后重点阐述新近对态度说服元认知过程的解释模型:认知加工精细程度模型(ELM),内隐-外显双过程模型(APE)和元认知模型(MCM),并从来源属性(来源可信度)、受众属性(情绪及身体动作)、信息属性(信息与受众的匹配程度)和情景四个方面阐释了影响说服元认知过程的因素。未来可以在态度元认知成分及其影响、说服元认知过程的心理机制、态度元认知神经机制等方面展开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3.
类比迁移在人类的学习中有着不可替代的地位,但学科问题类比迁移的相关研究仍不充足。本文以数学问题解决为研究对象,探讨了数学问题类比迁移的影响因素。实验研究了问题相似性、被试特点(年级、元认知监控)对数学问题类比迁移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源靶问题间的表面相似性是影响类比迁移的主要因素,它既促进正迁移,也容易导致负迁移;不同年级被试解决数学问题成绩差异显著;被试在解决数学问题时的实时元认知监控与该问题的解决相关显著。  相似文献   

4.
本文主要介绍了策略发现的元认知机制和联结机制的三种交互作用理论,包括两种表征翻译理论和新近发展的竞争性谈判理论,并对这三种理论进行了评价。  相似文献   

5.
基于元认知的认知学习对动态能力影响的实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彭正龙  陶然  季光辉 《心理科学》2008,31(6):1343-1347
通过实证研究勾勒出符合动态特征的元认知理论框架,提出构成元认知的6个要素,分别归为元认知策略、元认知调控和元认知知识三个维度.并借助结构方程模型重点分析了元认知、认知学习和动态能力的相关性,以及基于元认知的认知学习对动态能力演化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近10年来,对亲环境行为前因变量的研究逐渐从行为主体的个体内部因素转向行为相关的社会外部因素。本文对影响亲环境行为的个体、群体以及社会层面的相关变量之间的影响机制进行了系统的梳理,在此基础上提出包含微观(个体内部因素)、中观及宏观(外部情境因素)不同层次的前因变量,并对亲环境意愿与行为加以区分的系统整合模型。根据该模型的理论框架,指出未来对亲环境行为研究的具体方向及对我国环保工作的启示。  相似文献   

7.
信息加工速度是认知发展研究的重要课题,它实质上反映了认知过程的内部心理机制的变化过程。围绕信息加工速度的年龄差异机制问题,许多研究者开展大量研究,该文介绍了三种有代表性的理论:经验说,元认知说和整体机能说。该文最后提出了信息加工速度发展研究的展望和意义。  相似文献   

8.
内群体偏好对群体及个人的生存发展都有重要价值。研究通过三个实验揭示了个体在内部竞争下维持内群体偏好的机制。实验一操纵内部竞争(有,无)和群体认同(高,低),发现内部竞争破坏了内群体偏好,而群体认同无法改变此破坏作用。实验二操纵内部竞争(有,无)和内群体心理距离(远、近),发现内部竞争破坏内群体偏好时,心理距离能够调节二者的关系,近心理距离有益于个体在内部竞争下维持内群体偏好。实验三进一步分析了心理距离维持内群体偏好的作用机制,发现心理距离通过个体知觉到的内部竞争感而影响内群体偏好。据此可认为,在内部竞争中维持内群体偏好需更多地关注成员间的关系(缩短心理距离),而非单纯地强调个体和群体间的联结(群体认同)。  相似文献   

9.
近来, 教育心理学领域开始关注情绪因素对多媒体学习的影响, 其中诱发情绪逐渐成为研究者关注的指导设计形式。已有研究主要通过外部情绪诱发和内部情绪设计来考察诱发的积极情绪在学习过程中的作用, 并发现外部情绪诱发和内部情绪设计能够成功诱发积极情绪, 但由于情绪诱发方式的多样性和多媒体学习过程的复杂性, 诱发的积极情绪对学习效果的促进作用比较微弱。综述发现, 7项涉及外部情绪诱发的实验在学习结果上产生的效应量中值分别为d保持 = -0.25, d理解 = 0.04, d迁移 = 0.30; 14项涉及内部情绪设计的实验在学习结果上产生的效应量中值分别为d保持 = 0.27, d理解 = 0.36, d迁移 = 0.29。诱发的情绪对学习过程的主观体验影响很小。多媒体学习认知情感理论认为诱发的积极情绪会通过动机的中介作用进而促进学习; 相反, 认知负荷理论认为诱发的积极情绪会增加学习者的外在认知负荷从而阻碍学习。未来研究仍需关注情绪的操纵方法、效果评定以及潜在调节变量的作用等。  相似文献   

10.
近年来,心理理论和元认知的发展问题已成为发展心理学界关注的热点问题。关于心理理论和元认知的发展关系问题,研究者存在争议。本文从心理理论和元认知的综合研究视角出发,对二者的含义、主要研究方法和关系进行了分析,从而为未来的相关研究提供一种角度。  相似文献   

11.
内部动机与外部动机的关系   总被引:27,自引:2,他引:25  
内部动机与外部动机的关系问题在20世纪90年代重新成为动机研究的热点。该文综述了内部动机与外部动机关系的实验研究与理论研究状况。认为实验研究经历了外部动机削弱内部动机、外部动机与内部动机共存、外部动机能够对内部动机产生促进作用三个阶段,研究者的心理学立场是造成分歧结果出现的重要原因;不同的理论模式各有所长,尤其是自我决定理论的新进展“有机辨证元理论”中关于需要的阐述是近期动机研究的亮点,在更高层次上实现了对内部动机与外部动机关系的整合。并提出探讨内部动机与外部动机具体成分之间的关系,检验特质状态与情境状态中二者的相互作用,及心理需要对情境与动机的中介机制应当成为未来研究的方向  相似文献   

12.
有关条件推理认知机制的概率理论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邱江  张庆林 《心理科学》2004,27(1):165-167
条件推理主要有两种研究范式:演绎形式(MP、DA、AC、MT)和变通形式(四卡问题)。已往研究主要探讨了内容因素、情境因素以及元认知因素等对条件推理的影响,形成了若干理论模型和观点。近来、Oaksford等人研究了概率因素对条件推理的影响.提出了条件概率模型。本文对这种新的研究取向作了详细的介绍和评价,并对未来研究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13.
陈晨  刘玉新  赵晨 《心理科学进展》2020,28(12):2076-2090
通过聚焦各需要满足(自主、归属或能力满足)间的“异质”性, 单维式基本心理需要满足的探索为基本心理需要满足研究的整体框架提供了重要补充。独立、协同和平衡视角下, 综述了单维式需要满足影响个体的理论基础(内部动机和内化的外部动机的心理机制)和研究现状; 提出并论述了三种需要满足的有限可替代性。未来研究应深化三种视角的需要满足研究、探索需要满足间的补偿效应、单维式需要满足的神经基础和单维式基本需要受阻等。  相似文献   

14.
金钱启动研究是利用启动方法探索金钱心理的一种新取向。该领域现存在三种相关理论: 自足理论、社会资源理论及心理定势理论; 金钱启动研究的现有研究方法可以归纳为: 混词组句任务、呈现金钱(影像)或提示金钱问题、回忆/朗读与金钱有关的经验/故事。作者在评论部分指出了金钱启动研究的贡献及三种理论的各自不足; 在展望部分提出了对金钱启动研究内部机制的见解, 并指出未来研究应探索金钱启动的理论边界问题, 同时将个体自主与能动性一起考虑。  相似文献   

15.
学习不良儿童的元认知研究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9  
元认知指有关认知过程的知识和对认知过程的调节。在学习不良领域,元认知理论无论在对学生内部加工问题的理解上还是在开发帮助学生获得学业成功的教学方法实践中,都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在回顾了这一领域的研究之后,指出一些基本问题仍未得到解决,未来的研究应围绕这些问题的解决展开,进一步揭示学习不良儿童元认知机制,整合认知、动机和情感因素,致力于将学习不良学生培养成自我调节的学习者。  相似文献   

16.
内隐序列学习意识理论有二分和渐进两种观点。意识的主观和客观行为测量来源于二分理论, 其研究却产生了渐进理论; 电生理和脑成像测量则存在严重的二分偏向。影响意识的三因素--反应刺激间隔(RSI)、人格开放性和新异刺激都是意识产生的原因, 其有关研究各自支持或反对两种意识理论, 进一步探索可能孕育出新的意识理论。鉴于二分理论无法解释中间意识, 反之渐进理论无法解释意识与无意识的脑区分离, 本文提出双系统渐进理论或可统合两者, 且可能促使大脑网络技术探索意识产生机制的多样性和竞争性等新研究的产生。此外, 所有测量方式的敏感性等级尚待确定, 影响意识三因素的交互作用也值得探索。  相似文献   

17.
记忆研究的新领域——元记忆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自七十年代认知心理学家提出元认知概念以来,许多心理学家对元认知进行了大量的研究。作为元认知的一个重要组成部份,元记忆研究也应运而生。与元认知概念相似,心理学家把人对自身记忆过程的认识称为元记忆。具体说,元记忆包括对记忆规律及记忆策略的认识;记忆过程的监控与调节;自我记忆能力的评价以及对影响记忆过程的内部与外部因素的  相似文献   

18.
亲社会支出是指把钱以送礼或慈善捐款的形式花在别人身上, 而不是自己身上。它不仅可以给接受者带来好处, 还可以对给予者的幸福产生积极影响。亲社会支出对幸福感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亲社会对象及影响效果两个方面, 其边界条件包括了外部与内部因素。通过自我决定理论、社会规范理论、进化理论及社会交换理论, 可以进一步解释亲社会支出影响主观幸福感的内在机制。未来研究需要检验亲社会支出与幸福感之间的边界条件、探究亲社会支出的长期积极效应及提高亲社会支出研究的生态效度。  相似文献   

19.
执行功能紊乱理论(Theory of Executive Dysfunction)、弱的中央统合理论(Weak Central Coherence theory)和心理理论假说(The Theory of Mind Hypothesis)是解释孤独症认知障碍的三种重要理论。本文着重通过回顾以往的实验研究来探讨三种理论的产生、发展及前进的方向, 以及三大理论之间的关系。三者可能从不同侧面诠释了孤独症认知障碍的机制, 如何综合起来更好地揭示孤独症的认知障碍和病理机制, 尚需深入和全面的研究。同时更多地考虑不同认知因素的交互影响以及研究的生态学效度, 可能是进一步研究需要考虑的问题。  相似文献   

20.
刘磊鑫  蔡璇  原献学 《心理科学》2012,35(5):1159-1163
为弥补Bos等人(2008)忽视内部因素对无意识思维作用的研究缺陷,本研究从知识迁移视角提出无意识思维受内部知识与外部任务目标双重导向的观点。结果发现:(1)无意识思维知识的迁移促进了无意识思维效应;(2)在无意识思维知识与任务目标双导向下,无意识思维效应更强。基于上述研究,我们更一般地认为,无意识思维效应是内部因素(如,知识、兴趣、动机等)与外部因素(如,任务目标)共同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