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正> 一孔子和儒家的思想里,有一点极重要的精神,就是他们对“学者为己”的提倡。孔子说:古之学者为已,今之学者为人。(《论语·宪问》,以下引《论语》只注篇名)这里说的“为己”,不是为自己谋私利,是说为了充实和完善自己;这里说的“为人”,也不是为他人着想,是说行事为了给人家看,求得别人的赞誉。孔子是提倡“为己”,反对“为人”  相似文献   

2.
说“安”     
许慎《说文解字》对“安”的解释是:“安,静也。”《尔雅》曰:“安,定也。”《周书&#183;谥法》中说:“好和不争日安。”按照古人的解释,“安”就是“静”,就是“定”,就是“好和不争”。一个人能够做到“安”,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这需要长期的修炼。当然我这里所说的修炼,不是躲到深山古刹去修行,而是一种对自己心灵的历练,“安”是需要磨练的,就像雏鹰需要在风雨中磨练自己的翅膀一样,我们的心灵,也需要在苦难中磨练,直到“泰山崩于前而色不改”,这样就自然达到了“安”的境界了。  相似文献   

3.
“V成”句式——语义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动词“成”最常见的用法并不是充当句中的主要谓语动词,而是紧接在其他动词(记作V)之后,组成“V成”结构。“V成”结构组成的句式内部语义关系颇为复杂,通过对“V成”不同句式的深层语义关系分析,将有助于我们深入了解动词与名词之间错综复杂的关系以及形式与意义之间对应或不对应的关系。事实上,“V成”结构是个歧义格式,例如: A 他烧成了一团灰。 B 她培养成了一名歌唱家。它们的深层语义结构关系分别为(X为隐含  相似文献   

4.
也谈“有”字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0.1 有人指出在现代汉语中有一种“定语后置”的现象,也就是说名词的修饰、限制成分不仅在名词之前,而且还可以位于名词之后。他们将这种情况分为几类,其中“有”字句就是其中的一类。 0.2 这里的“有”字句不包括象“我有  相似文献   

5.
今年7月18日的《人民日报》上有一条新闻,多处涉及到“和”与“或”的用法问題。现摘录如下: “国家工商行政管理局七月十五日发出通知,规定商品使用未注册商标必须在商品上和包装上标明企业名称或地址。据反映,最近某些商品使用未注册商标不标明企业名称或地址,发生问题无法查找,消费者对此意见很大。为便于对商品质量进行监督,保护消费者利益……对使用未注册商标不标明企业名称或地址的,责令限期改正。通知规定,自一九八五年十月一日起,凡使用未注明商标不标明企业名称和地址的商品,不得在市场上销售。”这里在“企业名称”与“地址”之间几处使用“和”与“或”,显然有不当之  相似文献   

6.
张效法 《天风》2003,(7):16-17
诤,顾名思义是以言相争。有人一听到“相争”两字,就条件反射地说:不好,教会里不宜争吵。但这里的相争,不是那种伤感情的争,也不是争吵而是争论。善意的争论能争出民主,争出真理。以言相争,意思指敢于提出不同的意见。把一个问题从多方面考虑,对解决问题只有好处。教会不是搞一言堂的地方,但却是容易搞一言堂的地方。所以,要  相似文献   

7.
反身代词“自己’、别称代词“人家”和总称代词“大家”跟指人名词组合所受限制要比第一、二、三人称代词跟指人名词组合所受限制更多。而且三个人称代词与指人名词组合的范围、语法结构、语义关系也不尽相同.这里,我们就其组合的分布情况和可能组合构成的结构关系以及语义变化进行考察。我们把单说与在句中加“的”与不加“的”作为考察的基本条件,另外,为节省篇幅,对名词不再单独分类,分析中附以交代。 1、“自己、人家、大家”+专名单说:※自己蔡国庆/王处长/周老/铁柱(※表示不成立,下同) 自己的铁柱/解晓东/“独眼龙”(偏正) 人家老王/李局长/小三(同位、偏正) 人家的小三/张科长/老王(偏正) ※大家蔡国庆/小虎子/李局长大家的老周/王处长/铁柱(偏正)  相似文献   

8.
怎样理解“一分为二”和“合二而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項晴同志的《“合二而一”不是辩证法》一文对艾恒武、林青山二同志的《“一分为二”与“合二而一”》一文提出了批評,认为后者文章的基本思想是值得商榷的,把“合二而一”看作不是辩证法。我讀了之后,对比了两篇文章,觉得項晴同志的文章也有值得討論的地方。不能否认客观事物的“合二而一”項晴同志认为事物总是“一分为二”的,这是正确的。但是把“一分为二”与“合二而一”对立起来,只承认一分为二,不承认合二而一,我觉得这是不全面的。誠然,唯物辩证法反对形而上学否认矛盾,把任何事物看作死板一块的观点,而  相似文献   

9.
<正> 关于《论语·公冶长》中的“宰予昼寝”一语,历来的注家们多释为“宰予白天睡觉”,但也有人提出了不同的解释。笔者对二千多年来有关“宰予昼寝”的注释粗粗作了一番梳理,到目前为止,共搜集到八种不同的意见: (一)昼寝说,白天睡觉。历来的注家们多持此说,如三国魏何晏等《论语集解》、南宋朱熹《论语集注》等,一直到王力的《古代汉语》教材,这里就不一一赘举了。  相似文献   

10.
一百多年前,著名的抗美英雄林则徐曾亲手书写了一幅“制怒”二字的条屏,悬之于房中注目的地方,以抑制自己容易激动发怒的脾气,坚持冷静地待人处事。明朝朱衮在《观征子》中说:“一个有涵养的人能忍人所不能忍,容人所不能容,处人所不能处”。这种“制怒”与“忍让”的涵养功夫,实在是一种操持稳重的美德。 然而,我们有些同志,特别是青年同志缺乏涵养,常常为某件鸡毛蒜皮之事,就大发雷霆,得理不让人或无理争三分。轻则你一言我一语地争吵起来,闹得面红耳赤,彼此都不愉快。重则吹胡子瞪眼,恶语伤人或拳脚相加以至失去理智,行凶杀人。最终,落个不是触犯法律,就是触犯了纪律。悔恨醒悟,业已晚矣!  相似文献   

11.
看了“‘坦白’是‘从宽’的充分条件吗”一文(载《逻辑与语言学习》一九八七年第六期,下简称《王文》)后,我有不同的看法。我认为,“坦白”是“从宽”的充分条件,而不是必要条件。《王文》说:坦白是否从宽,“这要由犯罪的性质决定。”又说:“某些较轻的罪行,犯罪分子主动坦白,是可能得到从宽处理的;但某些犯罪分子由于罪大恶极,不杀不足以平民愤,虽然犯罪分子在犯罪后能够坦白犯罪事实,也是不能从宽处理  相似文献   

12.
“连”的词性归属问题语法学界尚没有统一的意见。大体上说有两种看法:一、吕叔湘主编的《现代汉语八百词》、张志公主编的《汉语知识》、北大中文系编的《现代汉语虚词例释》、王自强编著的《虚词用法小词典》等主张“连”属于介词。二、张静在《论汉语副词的范围》一文则把“连”划归连词。我们认为这两种看法都有值得商榷(?)地方。“连”究竟是不是介词?回答是否定的。我们基本上同意玛丽·克劳德·帕里斯  相似文献   

13.
《管子》的《心术上、下》、《白心》、《内业》四篇,代表着《管子》的哲学思想。其中对“精”这个概念,有所论述。对此,学者们进行了探讨并提出意见,有的说“精”的实质是“气”,从而形成精气说,因就有人说它是万物的本原。但也有人认为“精”是一种细微之物,由它产生有?..  相似文献   

14.
<正> 汉晋间王充、向秀、郭象都主“自生”说,而三者有同有异。王充反对“天地故生人”,主张“天地合气,万物自生,犹夫妇合气,子自生矣”(《论衡·自然篇》),“万物自生,皆禀元气”(《论衡·言毒篇》)。王充的“自生”说要点有二:一是万物“皆禀元气”而生,万物的本原是元气;二是万物的产生是一种自然过程,“自生”即自然而然产生,不是自己生出自己,更不是“天地故生物”。“天动不欲以生物而物自生,此则自然也。”(《论衡·自然》)  相似文献   

15.
恩格斯在《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以下简称《起源》)一书的第一版序言中,说明了唯物史观的“两种生产”原理。长期以来,有人认为恩格斯在这里把种族蕃衍和生活资料生产对社会制度的作用“同等看待”,因而犯了“二元论”的错误。有人虽然不同意这种指责,但是为什么不是二元论,而是唯物主义的一元论,对此仍然没有作出正确的解释。而实际上,只要不带成见地读完了这个简短的序言,并且同马克思和恩格斯的有关著作联系起来加以思考,就会知道这种指责是没有根据的。恩格斯在这里,不但没有犯“二元论”的错误,而且正  相似文献   

16.
《论语·微子篇<荷蓧丈人章>》中,有“四体不勤,五谷不分”两句话。句中两个“不”字,汉、唐以后,特别是宋代以来,许多《论语》注疏家,都把它当实词去理解,把“不勤”、“不分”,解释为“不爱劳动”,“分不清五谷”。这种观点,解放后一直沿用。1962年4月出版的《古代散文选》上册63页《荷蓧丈人章》“注解四”说:“‘四体不勤’,四肢不劳动。”“注解五”说:“‘五谷不分’,分,皇侃《论语义疏》作‘播种’解,朱熹作‘辨’解,都讲得通。皇侃说:‘言当今乱世,汝不勤劳四体以播五谷,而周流远走,问谁为汝之夫子而问我索之乎?’朱熹说:‘五谷不分’,犹言不辨菽麦尔。责其不事农业而从师远游也。”现在一般采用朱说。杨伯峻先生在他的《论语译注》中,对“丈人曰:‘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孰为夫子?’植其杖而芸”一句,是这样译的:“老头道:‘你这个人,四肢不劳动,五谷不认识(冒冒失  相似文献   

17.
读《路》和《可》这二本福音书,似乎给人看见,主荣进圣城所用牲口仅是一匹驴。可《太》则清楚记录说:“你们……必看见一匹驴拴在那里,还有驴驹同在一处。”又说:“牵了驴和驴驹来。”还引旧约说:“你的王……骑着驴,就是驴驹子。”有解经家说,这里的“就是”在  相似文献   

18.
《论语·子路》中“南人有言”之“南人”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论语·子路》:“子曰:南人有言曰:‘人而无恒,不可以作巫医。’善夫!‘不恒其德,或承之羞’。子曰:‘不占而已矣。’”在《礼记·缁衣》中有一段基本相同的文字:“子曰:南人有言曰:‘人而无恒,不可以为卜筮。……’《易》曰:‘不恒其德,或承之羞。’……”这个“南人”是谁?历代注家都说是南国之人。这自然没有错,但等于不说。来可泓先生说是吴、楚之人来可泓《论语直解》,复旦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364页。,饶宗颐先生说是楚人饶宗颐《帛书〈系辞传〉"大恒"说》,载《道家文化研究》第3辑,上海古籍出版社19…  相似文献   

19.
拜读了两本颇为畅销的著作:《中国可以说不》,《中国何以说不》,很有些异议,归纳起来有以下几点。 一曰简单模仿。提起“说不”,很容易使人想起几年前的日本。80年代末90年代初,以石原慎太郎为代表的日本政界鹰派人物纷纷著书立说,先后写出了《日本可以说“不“》、《日本还是要说“不”)、《日本坚决说“不”》三本在美国及国际上引起强烈反响的书,向美国及全世界发出“不”、“不”、“不”的警告性呼声。日本要说“不”,是因为日本人觉得战后40多年里,日本一直受制于美国,没有独立的外交,现在日本经济强大了,腰杆硬了,可以不听美国的“训示”了。它体现了日本人要对过去几十年的所忍所受“翻案”的心态。  相似文献   

20.
“非”_般是“不”或“不是”的意思。这个字在古代就已经有了确定的含义。如,《庄子·秋水》:“子非鱼,安知鱼之乐?”《书·盘庚下》:“各非敢违卜。”“非”在现代汉语中应用也很广泛。如: “非把这件事情办成不可。”(《金光大道》) “何况,夏太太又远非虎妞所能比得上呢。”(老舍) “非把事情办成不可”意思是“如果不把这件事情办成,就不可以”。“远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