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研究证实,现代心理中存在着“科学”与“人文”两种文化之间的分裂与冲突。科学主义研究方法的局限性受到了批评,首先,实证主义的研究方法抹杀了“人”的存在,割裂了人性;其次,他忽视心理现象与人的存在的社会历史性;另外,科学主义的研究方法所提倡的“价值中立”说,既在操作上不可行,同时也压制与扼杀了弱势群体的观点、愿望和呼声。人文主义的研究方法也因片面夸大情绪、需要与非理性体验的作用,具有神秘主义色彩而受到批评。总的说来,片面强调科学或片面强调人文的研究方法,对心理学的发展都会产生消极作用。基于这种认识,当代心理学研究方法的发展,有三个主要趋向:①整合两种文化,实现心理学中两种文化的统一,②将人文与社会科学的一些研究方法引入心理学研究领域,重视文化、历史与社会环境因素在心理学研究中的重要意义,③心理学的本土化。  相似文献   

2.
个体纷繁复杂的心理现象受特定的社会文化背景影响,文化的长期沉淀演化出现代文化、思想和行为模式。因此,在研究心理现象时,必须注意科学主义与人文主义、国际化与本土化相结合。心理学家冯特在创立科学心理学的同时,也开拓了心理学的文化科学的传统。这在本世纪70...  相似文献   

3.
西方心理学中两种文化的分裂及其整合   总被引:26,自引:1,他引:25  
叶浩生 《心理学报》1999,32(3):349-356
金布尔的研究证实西方心理学中的“科学”与“人文”两种文化倾向的存在。科学主义的盛行和对经的不满与反动,实证主义,现象学和释义学的影响,学派和组织的门户之见是心理不中形成两种文化的主要原因;自然科学模式与人文科学模式的对立,方法中心对问题中心,价值中立说对价值负荷说是心理学中两种文化对立和分裂的主要表现。  相似文献   

4.
文化心理学与跨文化心理学的比较与整合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文化心理学和跨文化心理学都是心理学的文化转向之产物,二者都重视对文化的研究,要求把文化纳入心理学的研究范围,因而有很多方面相似,但也存在着一些本质的不同。跨文化心理学是在不改变科学主义心理学的基本原则或假设的前提下对其加以修正,而文化则与之相反,它要从根本上否定科学主义心理学的硬核。不过,二者各有优劣,在心理学研究中应把二者整合起来,以便相互取长补短,共同发展  相似文献   

5.
中文语境下的“心理”和“心理学”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钟年 《心理学报》2008,40(6):748-756
“心”或“心理”等词语在汉语中有相当长的历史,对这些词语的理解反映了中国人关于“心理”的认识。中文的“心”往往不是指一种身体器官而是指人的思想、意念、情感、性情等,故“心理学”这三个汉字有极大的包容性。任何学科都摆脱不了社会文化的作用,中国心理学亦曾受到意识形态、科学主义和大众常识等方面的影响。近年中国学者对心理学自身的问题进行了反思。从某种意义上说,中国人对“心理”和“心理学”的理解或许有助于心理学的整合,并与其他国家的心理学一道发展出真正的人类心理学  相似文献   

6.
受到社会、组织及自身发展因素的影响, 美国临床心理学在不同时期存在着不同的培养模式。文章选取“科学家-实践者”模式、“实践者-学者”模式、“临床心理科学家”模式、“当下的临床科学家”模式及“循证实践者”模式等五种最具代表性的经典模式, 介绍了1949年以来美国临床心理学培养模式的特点及发展规律。认为“循证实践者”模式修正了前面四种培养模式的个体主义倾向, 将单个的“科学家-实践者”, 分化成“科学家”与“实践者”两个集团, 强调实践者遵循科学家提供的最佳证据, 考虑病人的特征、文化与价值观, 在管理者协调下开展实践。这种模式代表着当代临床心理学培养模式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7.
“科学主义”辨析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一、区分“科学主义”的不同形态如何看待“科学主义”的问题,近来引起了学术界的关注和讨论。这个讨论涉及到如何完整刻划科学的形象,以实现其在社会中的准确定位,其必要性是显而易见的。但由于对“科学主义”的理解存在歧义,因而讨论中不仅众说纷纭,而且也很少在同一涵义上达成有效的交锋。  相似文献   

8.
心理学中的文化意识在跨文化心理学、文化心理学、文化建构主义心理学中经历了3次重大衍变。跨文化心理学视文化为心理规律的干扰因素,认为理论研究应力求“去文化”;文化心理学认为心理是文化的“投射”,寻求理论的“文化敏感”;文化建构主义心理学则认为心理与文化是相互灌注、相互建构的关系,因而更加关注“心理”、“意义”与“现实”的双向建构过程。本文详细分析了上述几种不同的文化意识形态的主要特点,并结合历史背景,对其各自的意义、问题做了简要讨论。  相似文献   

9.
科学主义笼罩下的20世纪中医:兼论中医是否是科学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在20世纪中国的社会文化生活中,科学已取代儒而成为最高的价值准则,中医也已浸润于科学主义的阴影之中。在20世纪的中国,中医以自己的特色应用现代科学,科学哲学原理阐释和发展着传统中医体系。科学主义如此盛行以致“中医是一门科学”这一论述成为不言而喻的题已广泛地被认可。作为这种问题的反,一些学者几乎不加比较地应用现代生物医学证明中医在其现代观念中不是一门“科学”。由于强调中医不仅仅是科学,学者们应走出传  相似文献   

10.
后现代心理学思想的基本观点   总被引:18,自引:0,他引:18  
在后现代文化思潮的冲击下,一些从事后现代心理学思想研究的心理学工作者。扬弃了科学主义心理学家的原则方场和研究范式,超越了其理论误区和视界局限。由于他们的方法论基础大相径庭.所以在心理学的专业知识、研究对象、探究方法、临床应用、科学定位等诸多方面,二者存在着明显的分歧。  相似文献   

11.
"学与教"的社会建构主义观点述评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郭裕建 《心理科学》2002,25(1):104-106
自1960年代以来,认知心理学所取得的丰硕成果对教学心理领域的研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提高了心理学在教育实际领域的可应用价值,也导致以认知主义为主导的研究倾向。然而,认知心理学中的方法论的局限,特别是信息加工观点的关于人是“物理符号系统”(H.A,Simon语)假设的机械主义和科学主义倾向是显而易见的。这种研究的局限和倾向,在当今以人为本、强调学生主体性和创造性的人文主义教育领域中不免显得捉襟见肘,因而限制了这种研究在教育实际领域的适用性。因此,体现了建构主义和社会文化思想的社会建构主义心理学思想,在近十多年来应运而生。了解这种思想的“学与教”的观点及研究,对于教学心理理论和实践研究是大有裨益的。  相似文献   

12.
高申春  刘成刚 《心理科学》2013,36(3):761-767
关于心理学作为科学的观念或理想普遍兴起于19世纪下半叶,正是对这个观念或理想的百余年历史的追求和实践,塑造了现代意义上的科学心理学及其历史作为整体的基本面貌,并决定了科学心理学观念的两种范畴含义及其差异,具体表现为在心理学作为科学的整体背景中它的现象学传统或道路与它的科学主义传统或道路之间的对峙关系。历史分析表明,对科学心理学观念的范畴含义的理解和实现,与关于科学观念的范畴含义的探索和理解是密切关联、相互制约的。以人类思维的理论形态的历史转换为背景,我们发现,关于心理学作为科学的观念,只有实现为现象学意义上的科学,才能真正实现它自身;但主流的科学主义传统则要把心理学实现为自然科学,由此实现的科学心理学,只能是对心理学作为科学的观念的异化。  相似文献   

13.
后现代主义思潮与人本心理学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后现代主义和人本主义心理学产生的社会文化背景有某种相同性,且与美国社会危机和精神异化现象相关,加上又都受到现象学、存在主义、弗洛伊德主义的影响,故后现代主义对人本主义心理学冲击的同时,又在反对科学主义、重建人际沟通和实现人的个性等方面有某种一致性。  相似文献   

14.
董夙 《四川心理科学》2014,(14):135-135
《菊与刀》是美国女人类学家鲁思·本尼迪克特在1946年出版的著作。这本著作深刻的揭示了日本其性格的矛盾性和文化的双重性。本文通过对这本著作的阅读,在日本的“忠”“孝”“耻”“恩”等方面论述日本文化的极端性。  相似文献   

15.
常若松 《心理科学》2002,25(4):476-476,478
20世纪90年代以来,在西方后现代文化的语境下,心理学也呈现出纷纭的多元话语系统。由于后现代心理学文本的广泛介绍,进而影响了我国心理学的叙述方式,加之东方文化传统对西方科学文明的诠释的误读,很容易使人们对“心理学”一词理解产生歧义。心理学工作者必须正确解读“心理学”一词意义。如果让“心理学”一词的歧义泛滥,必将会有损于心理学的健康发展,甚至伤害正常的社会生活,危及人的生命。因此,有必要在后现代心理学的语境下重新明确心理学(Psychology),严格地说是心理科学(Psychologicalscience)的基本规则,以划清科学与非科学的界域,明确心理科学的运作规则,坚持实验科学的基本精神和理念,有效地促进社会实践,造福于人类生活。  相似文献   

16.
从多元性理解和发展中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回顾和反思 2 0世纪中医发展的风雨历程我们不难发现 ,中医发展一直笼罩在科学主义的光辉与阴影之中 ,并在不懈地追求医学一元主义的理想目标。科学主义视科学 (现代科学 )为最高的价值标准 ,用这种标准来理解、评价和发展中医 ,其结果必然将中医视为“非科学” ,而一切非科学的东西在科学主义的视域里是应被废除或改造的 ,于是便有了“废止中医”、“废医存药”、“中医科学化”等口号和主张 ,中医至今仍没有摆脱被质疑和改造的尴尬境地。医学一元主义与科学主义具有内在互补性 ,并“构成了 2 0世纪中国医学的一个主旋律”[1] 。医学一元主…  相似文献   

17.
今天的科学心理学执意于自然科学研究品格,试图将心理学创建成为有着与自然科学同样品质的学科门类,从而陷入科学与非科学之争的“康德式难题”尴尬境地。心理学文化兴起为学界提供了研究心理学与文化之间关系的新视角。但是,由于思维方式和方法论二元对立的局限性。使心理学走进了难以超越的困境。心理学文化兴起新路向在于思维方式的转向,从关注外在于人的文化或外在于文化的人转向对人的心理与文化之间的关联和互动层面。  相似文献   

18.
2002年12月25日《中华读书报》发表了著名柯文慧的文章《对科学文化的若干认识——首届“科学文化研讨会”学术宣言》,随后网上登载了一批学者就“科学主义”的有关论题进行的争论,特别是“反科学”、“反科学主义”、“科学技术给人类带来什么样的影响”、“生态危机是否归咎于科学的发展”等等。“反科学”、“反科学主义”,无论在西方、还是在中国,都不是什么新思潮。当前学者们又讨论这样的问题,对于我们了解科学对社会的影响,认识科学的深刻含义、理解科学精神,向公民进行科学教育,实施“科教兴国”战略,推进先进文化,有很大的相关性,也是我们《科学与无神论》一直十分关注的问题。我们认为学者出于对人类社会负责任的态度进行科学与人类社会之间发展关系问题的讨论,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情。无论双方的论点如何,只要是摆事实、讲道理,进行一种理性的探索,就是有价值的。为此,我们想开展这方面的讨论,进行思想和学术上的交流,提供出一部分学者对此类问题的观点,以供读者了解,并欢迎大家积极提供争鸣稿件。  相似文献   

19.
刘建洲 《心理科学》2005,28(5):1204-1207
在人才测评的理论、方法论以及具体方法的背后,隐含着科学心理学的范式取向。新时期人才测评理论与实践所遭遇的深刻危机,与科学心的理学范式影响有着密切关系。科学主义心理学与人文主义心理学两大范式的张力,与后现代思潮相互激荡,汇集成心理学后现代转向的潮流。心理学的后现代转向对新时期人才测评启发甚多,它召唤人才测评理沦基础、方法论及实践的创新,昭示着新时期人才测评的范式转换。  相似文献   

20.
百年来,中国心理学取得了长足进步,但是当今中国心理学在西方科学心理学的影响下,仍存在不以人的整体为研究对象、还原论和机械论等局限,这导致中国心理学在服务中国社会现实问题上存在不足。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指出“两个结合”,即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两个结合”为我们打造具有中国风格的心理学理论体系提供了根本遵循。中国心理学在面对中国国家和社会发展问题时,必须认识到人具有生物、心理、文化、社会、政治等多维复杂属性,必须要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回答“什么是人”的根本问题,人的心理与思想、人的属性及其发展、现实中的人的行为规律、人对生命意义的终极追求等问题。重构中国心理学理论体系的根本遵循是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不断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新性发展,以丰富当代中国心理学的理论体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