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77 毫秒
1.
于宙  张清芳 《心理学报》2020,52(3):283-293
研究中采用启动范式和图片描述任务, 利用句法选择比率和句子产生潜伏期的两个指标, 考察了启动句句法结构、动词是否相同和延时对汉语口语句子产生中句法启动效应的影响。结果发现在选择比率上, 句法结构产生的启动效应随延时变化保持稳定, 由启动句和目标句动词相同导致的启动效应的提高量(词汇增强效应)快速衰退, 首次为句子产生过程的句法选择阶段和计划阶段提供了证据。在句子产生潜伏期上, 仅发现启动句和目标句句法结构相同时缩短了句子产生潜伏期, 这可能是由于启动句句法结构激活水平的提高, 使得说话者在目标句产生的句法计划和选择阶段都更快引起的。选择阶段的加工影响句法选择比率, 而选择阶段和计划阶段共同影响了句子产生的潜伏期, 实验结果支持了两阶段竞争理论的观点。  相似文献   

2.
句子产生中的句法启动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句子产生中的句法启动是指个体产生一个句子时,倾向于重复使用刚刚加工过的句法结构。研究发现:(1)句法启动不能简单用词汇、题元或韵律等因素来解释;(2)启动句和目标句动词、题元角色数目以及顺序是否一致,影响句法启动;(3)层级结构和线性结构具有心理现实性;(4)存在说和写之间以及从理解到产生的跨通道句法启动。这些发现促使研究者提出了新的句子产生理论,如句法启动模型和动词句法表征模型。论文最后指出了进一步研究的方向  相似文献   

3.
采用图片描述范式探讨了不同年级印尼留学生汉语句子产生中的跨语言句法启动效应。结果发现,印尼语主动句启动条件下中年级印尼留学生没有产生跨语言句法启动,而高年级印尼留学生产生了跨语言句法启动;印尼语被动句启动条件下中、高年级印尼留学生均产生明显的跨语言句法启动。本研究结果初步表明,印尼留学生印尼语-汉语间跨语言句法启动与词序无关而与汉语水平有关。即使启动句为词序不同的印尼语被动句时,也能产生印尼语-汉语间跨语言句法启动。中年级印尼留学生句法表征中母语句法特征占优势,高年级印尼留学生句法表征中母语和汉语两种句法  相似文献   

4.
孙颖  葛明贵 《心理科学》2018,(4):822-827
句法启动是指个体在产生和理解句子时,倾向于重复使用刚刚加工过的句法结构。本文梳理了句法启动研究在句法启动的实质(语义的还是句法的)、驱动机制(是词汇驱动的还是词汇独立的)、以及时间进程(激活、内隐学习还是双机制理论)等方面的最新进展,发现以下结论:语义对语言产生中的句法启动起着重要作用,但对语言理解中的句法启动作用不明显;语言产生中的句法启动不依赖于词汇重叠,而语言理解中的句法启动大部分是词汇驱动的;激活说能解释语言理解中的句法启动,内隐学习说能够解释相对持久的语言产生中的句法启动现象,双机制理论则可以揭示语言理解中相对持久的句法启动现象。同时指出,以汉语为材料以及通过优化研究设计、丰富研究方法手段等可以深化研究。  相似文献   

5.
黄健  杨子瑜  洪丹萍  刘喜琴  王穗苹 《心理学报》2022,54(11):1354-1365
句法启动中, 非中心词和中心词重复是否诱发出相似强度的词汇增强效应, 目前存在着较大的理论争议。本研究在汉语双宾结构和介宾结构上分别操纵中心词和非中心词重复, 并在确保具有合适统计检验力基础上, 完成了3个句法启动实验。实验结果清楚地显示中心词重复诱发了稳定的词汇增强效应, 非中心词中的直接宾语重复也诱发了稳定但相对较弱的词汇增强效应。在此基础上, 我们尝试提出一个解释框架以调和现有的理论争议。  相似文献   

6.
张宁  张清芳 《心理科学》2020,(2):288-295
研究利用眼动技术考察了汉语口语句子产生中的句法启动效应及其眼动模式。实验采用双宾语句(主语+谓语+间接宾语+直接宾语)、介宾语句(主语+谓语+直接宾语+间接宾语)和简单句三种启动句类型,听觉呈现启动句后呈现图片要求被试用句子进行描述,目标句类型为双宾语句或介宾语句。结果发现,启动句类型影响了目标句的句法选择及对图片中不同客体的注视时间比率及注视顺序。无论产生的目标句是否与启动句句法结构一致,双宾语句启动下对间接宾语的客体注视时间比率更高,且更多地优先注视间接宾语,介宾语句启动下对直接宾语的客体注视时间比率更高且更多地优先注视直接宾语,而在简单句启动条件下,眼动注视模式则会受到所产生目标句句法结构的影响。行为结果和眼动指标都支持了两阶段理论中结构选择和内容计划两阶段的观点。  相似文献   

7.
常欣  王沛 《心理科学》2014,37(6):1328-1332
采用英语所独有且非常重要的句法结构——被动语态作为语言材料,选取某些可以在句子中的词汇顺序基本没有变化的情况下转换为汉语句式(汉语“被”字句)的“直译型”被动句以及必须根据其意义进行句式转换方能形成相应的汉语句式(汉语主动句)的“意译型”被动句作为实验材料,探讨了在动词语义复杂条件下二语熟练度(包括晚期中等熟练者和高熟练者)对被动句加工过程的影响。结果表明:高熟练者正确率均高于中等熟练者,说明在动词语义复杂的情况下熟练度依然可以预测英语被动句实时加工的程度和水平。此时,语义违例的正确率最高、反应时最短,句法违例句则与之相反。双违例引发的N400效应显著,正确句和句法违例均未引发负向的N400;高熟练者P600的波幅明显高于中等熟练者,句法违例和双违例引发的P600效应最显著。行为指标支持语言间句法加工相似性效应——直译句反应快、正确率高。ERP数据则得出了与之相反的结果:直译句比意译句诱发出更大的N400效应,意译句则引发了较大的P600。上述结果进一步说明二语熟练度对语言间句法加工相似性效应具有很强的调节作用。  相似文献   

8.
语言产生的句法启动效应在近20年得到较深入研究。那么, 语言理解和语言产生中, 句法启动效应具有相同的加工机制吗?近些年, 研究者考察了印欧语系语言理解中的启动效应, 但还存在较多争论。这究竟是句法效应, 还是策略或者语义效应, 是词汇驱动还是词汇独立的?而且, 这是人类语言理解的语系特性还是普遍特性?单独采用行为技术、眼动技术或者ERP技术很难为这些争论提供坚实的实验证据和较深入的理论解释。鉴于此, 本项目拟采用眼动和ERP结合的技术, 从心理学、语言学和认知神经科学等多学科交叉的视角考查汉语句子理解的句法启动效应。通过分析眼动和ERP实验提供的一致性和差异性证据, 本项目力图阐明和揭示汉语句子理解中句法启动效应的认知特点和机制, 检验内隐学习理论和论元结构理论在解释句法启动效应时的适用性。  相似文献   

9.
口语词汇习得过程中存在语法促进和语义促进效应,而语法又包含了句法和词法。本研究采用优先指向范式考察了语法和语义线索对汉语儿童动词习得的影响。实验1发现, 5岁儿童可以利用单个句法线索词习得动词。实验2发现,4岁儿童可以在增加句法线索词或语义线索词条件下习得动词;实验2a发现,4岁儿童更倾向于将单音节词判定为动词,实验2b发现,在增加语义线索词条件下, 3岁儿童更倾向于将双音节词判定为名词。结果表明,5岁儿童可以利用单个句法线索词习得动词,4岁儿童可以通过多重线索习得动词。本研究拓展了以往关于汉语儿童动词习得的结果,提示语言习得研究应考虑语法线索的独特性和可靠性。  相似文献   

10.
常欣  王沛 《心理学报》2013,45(7):773-782
选取二语中等熟练者和高熟练者两类中国大学生被试,共40人(27女,13男),年龄为20~29岁,平均年龄23.88岁。采用ERP技术,以直译型英语被动句和意译型英语被动句作为实验材料,通过比较无违例、―句法违例句1‖(动词过去分词形式错误)、―句法违例句2‖(动词过去分词错误用为动词原形而造成的句法违例)以及―句法违例句3‖(动词过去分词误用为动词现在分词形式)条件下的行为数据和ERP多维数据变化的基础上,探讨了二语熟练度和语言间句法结构相似性对汉-英双语者英语被动句句法加工过程的影响。结果表明:高熟练者的反应时和正确率整体上优于中等熟练者;难易度不同的句法错误信息会直接影响被动句的加工,对明显有错误的句法信息的反应速度最快,―正确的局部句法信息‖反应时最长。对明显有错误的句法信息的正确反应率最高,最根本的句法结构的错误信息最低。最根本的句法结构的错误信息引发的P600最大,无违例条件引发的P600最小;高熟练者对最根本的句法结构的错误信息引发最大的P600效应,中等熟练者的P600效应未受不同句法错误信息的影响。行为指标支持句法加工相似性效应——直译句反应快、正确率高;意译句反应慢、正确率低。并且此效应在中等熟练者身上表现更加明显。但是脑神经活动模式未表现出句法结构相似性效应,说明二语熟练度在英语被动句加工中具有更为显著的作用。  相似文献   

11.
重复是一种非常重要的行为现象。在心理语言学领域, 句法启动是重复的一种非常独特的表现形式, 有助于推进研究者更好地理解语言是如何表征和加工的。在系统梳理文献的基础上, 归纳了句法启动研究使用的句子类型, 详细阐述了句法启动研究的实验范式, 即句子复述-图片描述范式、句子补全范式、句子回忆范式和视觉情境眼动范式, 指出了不同范式的优缺点; 系统探讨了语言理解中句法启动研究的核心争论, 即句子理解中的启动是策略的, 语义的, 还是句法的; 如果存在句法启动效应, 那么该效应是词汇驱动的, 还是词汇独立的。最后, 对语言理解中句法启动效应在未来研究中需解决的问题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12.
孙兵  刘鸣 《心理科学》2005,28(5):1052-1055
研究通过两个实验探讨了汉语句子理解中的直接宾语(DO)/句子补语(SC)类暂时句法歧义句的认知加工特征。实验一采用自定速移动视窗技术,发现歧义句和无歧义句解歧区的阅读时间存在显著差异。实验二增加了论题适合性因素以探讨非句法信息在句子理解加工中的影响,发现论题适合性信息影响歧义区和解歧区的阅读时间。实验结果表明:在汉语句子加工中存在DO/SC暂时句法歧义效应;论题适合性信息即时参与对句子的加工,并对句法歧义效应产生影响。  相似文献   

13.
动词信息在汉语句子加工早期的作用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9  
研究控制了汉语句子的及物动词与其直接宾语之间的搭配合适程度,分别利用听觉词汇监控和眼动技术,研究了动词的“宾语选择性限制信息”在句子加工早期的作用。实验发现动词与宾语搭配上的各种违反对目标名词(宾语)的加工产生了即时效应。结果表明,包括语义信息在内的各种词汇信息被通达后立即参与了汉语句子加工。  相似文献   

14.
王小艳  钟毅平  范伟  雷潇 《心理科学》2013,36(4):827-831
采用ERP技术考察句子加工过程中句法信息和语义信息交互作用的时间进程。以汉语“把字句”为实验材料,分别比较句法违例句与双重违例句的LAN和P600效应、语义违例句与双重违例句的N400效应。与句法违例句相比,双重违例句的LAN效应的波幅更负,潜伏期更长,皮层分布更广泛;双重违例句的P600效应出现减弱趋势;双重违例句的N400效应的潜伏期显著长于语义违例句。结果表明,在句子加工的各个阶段,句法信息和语义信息呈持续交互作用,支持句子的平行加工模型。  相似文献   

15.
龚少英  彭聃龄 《心理科学》2008,31(2):346-349
采用句法判断和句法修改任务,探讨了4~10岁汉语儿童句法意识发展的过程和特点.结果表明:(1) 4~10岁儿童句法意识的发展非常迅速,其中6岁是一个转折点;(2) 儿童句法意识发展的内在过程是从对个人生活经验和句子意义的依赖发展到对句子本身的句法结构进行有意注意;(3)句法意识的发展受到句法错误类型的影响,表现出发展的不同步性.  相似文献   

16.
陈庆荣  邓铸  谭顶良 《心理学报》2008,40(5):543-551
采用眼球追踪-分析法考察了“句子-图片”验证范式下句图信息整合过程中句式和语义关系类型的作用。实验结果表明:(1)汉语句子-图片信息整合过程中,句图继时呈现没有消除语义失配效应,注视次数、总注视时间显著增加,瞳孔直径扩大。语义失配会显著干扰句法难度低的句式的句图信息整合。(2)句式影响句子-图片信息的整合过程,注视次数、总注视时间、瞳孔直径随句法难度增加而增加。(3)汉语句图信息整合过程中,语义失配效应受句式影响,表现出任务的特异性,这说明成分比较模型不具有一般性  相似文献   

17.
郭晶晶  陈宝国 《心理科学》2011,34(3):571-575
采用事件相关电位(ERP)技术,考察了汉、英句法结构相似性与第二语言(英语)熟练度对第二语言句法加工的影响。实验材料包含与汉语句法结构相似和不同的两种英语句法结构违反的句子。结果发现:与正确句子相比,相似句法违反句在高熟练组被试中,引发正向的ERP波形偏转(150-800ms),而在低熟练组被试中,只引发了降低的N400(300-550ms)效应;对于不同句法违反句,无论高低熟悉程度的被试,均未出现显著的ERP效应。研究结果表明,第二语言句法与母语的相似性越高,加工起来更容易;第二语言熟练度水平对第二语言句法加工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但受到两种语言句法结构相似性的影响,相似性越高,熟练度的促进作用越大。  相似文献   

18.
句法启动是指人们倾向于重复使用刚刚加工过的句子类型和结构.本研究运用图画描述范式通过三个实验考察中国4-6岁儿童口语中的句法启动效应.结果显示句法启动现象也存在于中文口语中,同时发现中文特殊句法中有明湿句法指示功能词"把"的词法启动效应.  相似文献   

19.
娄昊  李丛  张清芳 《心理学报》2019,51(2):143-153
词汇习得年龄指人们最早理解单词意义时的年龄, 已有研究发现早习得词汇的阅读反应时间短于晚习得词汇, 研究者对于词汇习得年龄效应的认知机制存在争论。本研究运用事件相关电位技术, 考察了词汇习得年龄(早与晚)对客体图画和动作图画命名的影响。研究中采用图画命名任务, 要求被试在看到图画后迅速且准确地说出图画名称。结果发现早习得名词的命名快于晚习得名词, 而早习得动词的命名却慢于晚习得动词; 习得年龄对于名词产生的影响发生在图画呈现后的250~300 ms之间, 表现为早习得名词波幅小于晚习得名词, 而习得年龄对于动词产生的影响发生在图画呈现后的200~600 ms之间, 表现为早习得动词波幅大于晚习得动词。这表明名词产生中的习得年龄效应发生在词汇选择阶段, 支持了语义假设的观点; 动词产生过程中的习得年龄效应出现在多个加工阶段, 包括了词汇选择、音韵编码和语音编码阶段, 这与动词语义的多重性及其与动作相关的脑区激活有关, 支持了网络可塑性假说的观点。  相似文献   

20.
姜路遥  李兵兵 《心理学报》2023,55(4):529-541
使用汉语双字词为实验材料,采用听觉掩蔽启动范式,通过3个实验考察汉语听觉阈下启动效应。结果发现,真词的听觉阈下重复启动效应显著,并且听觉阈下重复启动效应不受启动、目标发音者性别一致性的影响。但真词的阈下语音、语素和语义启动效应及假词的阈下重复和首字启动效应都不显著。这些结果说明,听觉通道阈下呈现的汉语双字词的词汇水平信息可以得到无意识加工。汉语双字词的听觉阈下启动效应可能是基于启动词整词表征的无意识激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