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赞美诗(新编)》的编辑出版反映了中国基督教界对基督教音乐中国化的探索,对基督教音乐中国化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推动作用,其所收录作品的艺术特点,对于当前继续深入推进基督教赞美诗音乐中国化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赞美诗(新编)》是当代中国基督教最通用的赞美诗歌集。1981年,中国基督教三自爱国运动委员会、中国基督教协会决定编撰新的赞美诗集,并在《天风》刊登启事,号召全国基督徒谱写赞美诗。  相似文献   

2.
《民众圣歌集》虽然篇幅不大,但是无论从创作赞美诗歌词,还是采用中国曲调为赞美诗谱曲,在基督教音乐中国化的发展历程中,都可以说是创举,其经验值得借鉴。一基督教音乐中国化的早期探索,早在20世纪初就已发端。按照陈泽民教授的研究,其过程大致可以分为4个阶段:最早的阶段,是由中国基督徒独立编译基督教的赞美诗音乐作品。此后,中国基督徒自己创作的赞美诗作品陆续出现。  相似文献   

3.
正《民众圣歌集》虽然篇幅不大,但是无论从创作赞美诗歌词,还是采用中国曲调为赞美诗谱曲,在基督教音乐中国化的发展历程中,都可以说是创举,其经验值得借鉴。一基督教音乐中国化的早期探索,早在20世纪初就已发端。按照陈泽民教授的研究,其过程大致可以分为4个阶段:最早的阶段,是由中国基督徒独立编译基督教的赞美诗音乐作品。此后,中国基督徒自己创作的赞美诗作品陆续出现。其中,光绪三十四年(1908)在上海出版的《青年诗  相似文献   

4.
正基督教是歌唱的宗教。唱赞美诗是基督教宗教仪式的重要内容。赞美诗包括歌词和音乐。早在20世纪初,随着民族意识的觉醒,基督教赞美诗就已经开始了中国化的历程。最初是以歌词的中国化为开端。1908年出版的《青年诗歌》是最早由中国基督徒独立编译的歌集。此后又陆续出版了一些歌集,其中1931年出版的主要由赵紫宸翻译的《团契圣诗》,被称为  相似文献   

5.
21世纪之交,云南少数民族基督教仪式音乐出现了一些值得关注的新变异现象,例如核心经曲、经腔及表演方式的主流化倾向。一方面,循着传统的惯性,不同族群区域仍然使用本民族文字赞美诗;另一方面,由于基督教会的大力推广,汉文版《新编赞美诗》在不同地区都不同程度获得了应用。另外还有艺术化和旅游化(商业化)的倾向。当地人企图通过将基督教赞美诗作为艺术歌曲参加歌唱比赛和走进电视等途径,以争取进入体制化和主流化领域;借此扩大影响,拓展自己在旅游业中占据的份额。再如日常宗教歌曲的通俗化和音乐表演的包装化。一方面,基本的教理、教义和活动方式仍然保持过去的传统,体现出本土人眼中西方主义的文化景观;另一方面,通过与境内外其他教会及社会阶层的直接交流,形成了基督教音乐国际化——流行音乐化的现象。本文结合与以往变异现象的比较,以对该类宗教仪式音乐进行跟踪考察和阐释。  相似文献   

6.
正尽管席胜魔创作的赞美诗音乐流传至今的只有少部分,但是无论从歌词的创作,还是采用中国曲调谱曲,在中国基督教音乐的发展历程中都近乎创举,值得深入研究和探索。一在基督教传入中国的过程中,中国基督徒对于赞美诗创作做了很多有益的探索。这一过程始于梁发。梁发于清嘉庆二十一年(1816)左右编著的《救世录撮要略解》中,收有他撰写的3首赞美诗。不过中国基督教徒创作赞美诗的曲调,当首推席胜魔。(参见卓新平:《基督教音乐在中国的传播》,载《中国宗教》2007年第8期)  相似文献   

7.
1936年出版的《普天颂赞》是基督教在华六公会共同出版的一部圣诗集。《普天颂赞》中吸收了大量的中国元素,代表了其时基督教音乐的最高水平,反映了基督教本色化理论在音乐方面的践行。《普天颂赞》的出版是近代赞美诗经由个人编译、团体协作、最终联合编译的结果,其影响巨大,在中国基督教音乐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相似文献   

8.
石衡潭 《天风》2018,(3):30-31
赞美诗是基督教文艺中传播最广也最为信徒所喜爱的体裁,是基督徒对神的感谢与赞美,是对神及其话语的认识与理解、回应与接受。西方的赞美诗有上千年的传统,涌现了不少信仰诚笃、旋律优美的作品。赞美诗的中国化也是基督教与中国文化会通的重要一环。  相似文献   

9.
严锡禹 《天风》2016,(2):22-23
正音乐是基督教崇拜的重要组成部分,赞美诗是会众参与崇拜的必要形式。景教传入唐朝后,赞美诗歌也必然随之到来。1908年法国汉学家伯希和得到了一批敦煌写卷,其中就有一首景教赞美诗,名为《景教三威蒙度赞》。它可能是中国基督教史上最早的赞美诗歌,时间可上溯至公元9  相似文献   

10.
罗黎光 《天风》2004,(3):34-35
赞美诗创作的根据是什么?杨周怀教授在《基督教音乐》这本书中开宗明义地提出来:“赞美诗的内容是宣扬基督教的信仰和灵性经验”,“所有赞美诗都是根据圣经创作的”,“其神学根据是《使徒信经》和《尼西亚信经》”。这些  相似文献   

11.
陈志华 《天风》2018,(7):13-14
理念必先于形式,实践之前定是神学先行。《推进我国基督教中国化五年工作规划纲要(2018-2022)》指出,基督教中国化的任务之一就是"扎根中华文化,以中国特色的文化形式表达信仰",并在具体做法上提及:"倡导教会崇拜礼仪、圣乐诗歌、教牧服饰、教堂建筑等融入中国元素,使之蕴含中华民族的精神气质,体现中国特色。""组织中国传统音乐旋律或地方曲调赞美诗歌的采风创作.  相似文献   

12.
<正>在1980年召开的第三次基督教全国会议上,代表们鉴于中国教会已经走上了联合的道路,却没有适应联合的赞美诗歌本,于是提议编印中国基督教的赞美诗歌本。编印赞美诗的工作于1981年1月启动,基督教全国两会成立了圣诗工作小组,在3月20日出版的《天风》上发布了  相似文献   

13.
陈小鲁 《天风》2005,(7):44-45
以中国基督徒作词、作曲或用中国民间曲调加以改编具有民族风格的赞美诗问世,是基督教赞美诗中国化的一个重要体现——清嘉庆十二年(1807)年,英国伦敦福音会传教士马礼逊抵达广州,成为第一个来华的基督教新教传教士。随后新教的各国教会派遣来华的传教士纷至沓来。他们带来各自编译的赞美诗,以供本教派在中国内地的教会使用。至清末民初,新教及其他教派编辑刊行的赞美诗集已不下百余种。  相似文献   

14.
《天风》2006,(9)
中国基督教两会于2006年3月21日,在本部三楼会议室召开《赞美诗(新编)》增订本初选稿编审会议。中国基督教圣乐委员会委员,《赞美诗(新编)》增订编委会委员及全国两会出版部同工:曹圣洁、沈承恩、徐晓鸿、史奇珪、洪侣明、罗黎光、沈光玮、徐牧、吴安娜、顾云涛、程伟、林德桦、岑智敏及基督徒音乐工作者盛茵老师出席会议。本次会议特别邀请中国基督教圣乐委员会顾问马革顺教授亲临指导。  相似文献   

15.
基督教的爱国赞美诗杨周怀●基督教是一个歌唱的宗教,在世界上,基督教信徒唱的歌最多,音乐发展最快。基督徒们的歌唱中,除去歌颂上帝的公义、救恩、和平、慈爱之外,他们还经常唱一些热爱自己祖国和民族的颂歌。基督教《圣经》中诗篇第137篇是一首著名的爱国赞美诗...  相似文献   

16.
正基督教是"歌唱的宗教",赞美诗在基督教事工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赞美诗中蕴含了丰富的神学信息,对于传播基督教文化也有很大作用。赞美诗是基督教文化重要的组成部分和表现形式,事实上,赞美诗的发展史贯穿了基督教的发展史,赞美诗是了解一个时代神学思想的重要途径。1983年,中国基督教三自爱国运动委员会和中国基督教协会编辑出版了《赞美诗(新编)》。这是新中国成立后,使用  相似文献   

17.
王鑫 《天风》2006,(11):36-38
中国的基督教圣诗音乐是中西音乐的融合体。从中西音乐文化的比较之中来研究基督教圣诗音乐的中国本色化是一条新的方法和途径。本文从中西音乐文化的背景出发,从文化角度对基督教圣诗音乐的中国本色化进行了研究。  相似文献   

18.
《天风》2005,(3):F003-F003
中国基督教两会于2005年1月25日,在新会所召开《赞美诗(新编)》增订本编辑委员会扩大会议。中国基督教协会会长、《赞美诗(新编)》增订本编辑委员会主任曹圣洁牧师;编委会委员史奇珪牧师、洪侣明同工、周蓉敏牧师、程伟长老;出版部圣乐编辑小组成员林德桦同工、岑智敏同工及本次会议邀请的盛茵、茅培文、谢湘铭三位基督徒音乐工作者参加了会议。  相似文献   

19.
苏永新  石衡潭 《天风》2018,(4):13-15
三、八九十年代中国化赞美诗 20世纪80年代,改革开放,各地教会恢复聚会,基督徒的创造力也进发出来,出现了许多带有中国特色甚至地方风味的赞美诗。在河南,特别是南阳地区,一些信徒自觉与不自觉地把基督教信仰与当地文化资源自然地进行了结合,以老百姓喜闻乐见的形式,  相似文献   

20.
周永慈 《天风》2022,(6):12-15
<正>“随着中国教会的礼仪更新,以及对中国传统节日纳入基督教崇拜的探索,我们需要更多与之相配的原创礼仪圣诗。”圣诗中国化是一个历久弥新的课题。前人做过许多尝试,并结出基督教与中华文化相遇后的佳果。例如1936年出版的《普天颂赞》意味着中国“本色圣诗集”的诞生;改革开放以来,基督教全国两会先后出版了《赞美诗(新编)》(1983)和《赞美诗(新编)补充本》(2009),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