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8 毫秒
1.
支付渠道通常是捐赠信息中的必要元素。研究基于元认知推断理论, 探讨了支付渠道数量因素(多个vs.单一)对个体捐赠的作用机制。通过6个实验和1个单文章元分析, 结果发现:相比单一支付渠道, 多个支付渠道反而会抑制个体捐赠的金额和意愿, 感知商业化和道德怀疑连续中介以上效应。关键原因在于, 多支付渠道在商业化背景下的频繁应用会使得人们持有“多支付渠道=商业化”的朴素信念。基于此, 个体会对多个(vs.单一)支付渠道的捐赠信息产生感知商业化的元认知推断, 进而怀疑捐赠对象的道德性, 最后弱化捐赠意愿与行为。此外, 朴素信念的可诊断性具有调节作用。具体而言, 当“多支付渠道=商业化”朴素信念的可诊断性低时, 个体将无法产生感知商业化的元认知推断过程, 从而弱化多个(vs.单一)支付渠道对个体捐赠的负面作用。  相似文献   

2.
通常看来,悬疑电影带来的感性印象往往与惊悚恐怖片类似:阴云密布般的氛围、张皇失措的主人公、晃动的镜头、怪异的场景,甚至二者都含有峰回路转意味的结局.但是,作为一种电影类型,悬疑类电影毕竟又有其独特之处.“身份/认同”问题,便是这样一种独特的要素.在悬疑电影(尤其当下的悬疑电影)的设置中,迷雾重重的身份常常是必不可缺的重要组成部分.那么,“身份/认同”问题在悬疑类电影中具体是如何展现的,该策略又指向何方?从拉康镜像理论角度切入,有助于探讨这种“身份/认同”问题的展现方式以及该策略所蕴藏的时代价值.  相似文献   

3.
本研究探讨了不同案件类型、不同性别及给予不同的事件后信息对目击证言的影响,征集了男女大学生被试101名,进行了实验研究,研究结果如下:(1)以主体信息的记忆成绩为因变量,性别、案件类型和事件后信息为白变量,得出案件类型主效应显著,事件后信息的主效应显著,性别主效应以及各因素的交互作用都不显著;(2)以情境信息的记忆成绩为因变量,性别、案件类型和事件后信息为自变量,得出事件后信息主效应显著,案件类型和事件后信息之间交互作用效应显著;(3)不同性别、接受不同案件信息的被试对不同信息记忆的确信程度有所不同.  相似文献   

4.
青少年的社会行为容易受到同伴影响,然而以往相关研究大多关注其消极影响,较少考察同伴对青少年亲社会行为的影响。本研究招募了77名12~15岁青少年(Mage=14.06±0.74岁,32名女生)被试,结合自适应行为实验范式和冲突信息源范式,考察了信息提供者(同伴vs.成人)和社会信息的性质(均利他、均利己、冲突)对青少年(付出实际代价的)捐赠行为的影响,以及公正世界信念特质在其中的作用。研究发现,相比较利己信息的影响,青少年更容易受到利他信息的影响,从而提高捐赠数额。特别是,当同时观察到冲突信息时,青少年仍然受到利他影响。青少年更容易受到同伴榜样而非成人榜样的影响。公正世界信念调节了青少年的亲社会影响。研究结果验证了青少年更容易受到积极的同伴影响,同伴道德榜样对于青少年的亲社会行为有助益。  相似文献   

5.
333名初中生被分配到基于描述表征的两种条件下,分别对获得框架与损失框架下的风险回避类与风险寻求类学习时间选项进行抉择,以探讨信息外部表征对学习决策框架效应的影响.结果表明:1)在基于描述表征的条件下,学习决策领域中存在框架效应,但有其领域特殊性,被试在获得框架中无明显决策偏向,但在损失框架中的决策明显偏向风险寻求.2)在基于经验表征的条件下,学习决策不存在框架效应.无论是在获得框架还是损失框架中的学习决策均不存在明显的偏向.  相似文献   

6.
趋利避害是生物的本能。《管子·禁藏》云:夫凡人之情, 见利莫能勿就, 见害莫能勿避。“两利相权取其重, 两害相权取其轻”是规范性决策理论的一基本原则。本研究以金钱作为奖赏或惩罚刺激, 检验人们能否理性地遵循“价值最大化”原则。在实验中, 主试以检查硬币生产年代的数目为由, 让被试逐枚地感受两个金钱序列:10元硬币序列(由20枚五角硬币组成)和10.3元硬币序列(由20枚五角硬币和3枚一角硬币组成),随后评定获得(或损失)各金钱序列的高兴(或不高兴)程度, 并从中选择一金钱序列(与硬币等值的金钱)作为其奖赏(或惩罚)。实验为2 (3枚一角硬币在序列首vs. 3枚一角硬币在序列尾)´2(先检查10元硬币序列vs. 先检查10.3元硬币序列)´2(损失vs. 获得)三因素设计, 每种条件随机分配15名商学院学生被试。结果表明, 被试倾向选择获益少(10元)和损失多(-10.3元)的金钱序列; 且获益大(10.3元)时高兴程度小, 损失小(-10元)时不高兴程度大。这一结果意味着:“聊”并不胜于“无”,反而是“无”胜于“聊”。其中, 伴随着违背价值最大化原则所产生的情感亦有悖逻辑。负性情感的引发一般有其“逻辑正确”的原因(如, 无惠而不乐); 而引发本研究负性情感的原因实属“逻辑错误”(如, 惠多而不乐)。这种不曾被定义而类似于“冤”的情感不仅见于个人,也见于民族、国家间的持续交往, 值得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7.
运动视觉中计时行为的控制操作理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运动视觉中的计时行为分为两类 :拦截行为和制动行为。“环境—活动者系统”(EAS)中的信息决定着计量行为的控制操作。本文阐明了信息和EAS的特性 ,通过对 tau-margin在拦截行为中的作用以及视觉变量τ对于制动操作重要性的分析 ,论述了运动视觉中计时行为的控制操作理论。  相似文献   

8.
成人依恋可以在依恋回避和依恋焦虑两个维度进行分析。不安全依恋的个体在依恋关系中持续感受到一种不安全感,因此个体往往采用心理防御策略来摆脱这种不安全感。对于许多不愉快的事件,个体常常也会采用类似的防御策略进行抑制,以减少自身的消极体验。主动遗忘是指个体有意识地避免回想某一目标对象而导致的遗忘现象,其可能与高回避个体的停用策略十分相似。为探讨对于依恋相关的记忆内容,高回避个体是否能够成功进行主动遗忘以规避负面情绪,或是防御失败引起依恋系统激活,反而更多回忆起相关记忆内容,本实验采用Think/No-Think(TNT)范式进行研究,以依恋相关故事作为对被试的依恋启动操作,设计了2(启动:依恋启动vs.依恋未启动)×3(主动遗忘:Think vs.No-Think vs.Baseline)×2(依恋维度得分:高vs低)混合设计研究不同依恋类型主动遗忘能力的影响。实验结果显示,TNT操作与回避类型与启动操作的交互作用显著,高依恋回避个体在受到依恋相关启动时表现出优秀的主动遗忘能力,而在未受到启动时则不能有效地遗忘依恋相关负性词对; 而低依恋回避个体则表现相反,在受到启动材料威胁时无法成功主动遗忘,而在未受启动条件下可以成功遗忘要求内容。对于不同焦虑类型的被试来说,其主动遗忘能力与启动操作无关,高焦虑类型被试表现出更强的主动遗忘能力,并从依恋内部工作模型角度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9.
大学生互联网使用动机模式研究   总被引:13,自引:3,他引:10  
徐梅  张锋  朱海燕 《应用心理学》2004,10(3):8-11,7
基于“互联网态度调查表 (IAS)” ,采用两组大学生被试 ,分别进行探索性因素分析和验证性因素分析 ,探讨了大学生互联网使用动机的模式 ,编制了“大学生互联网使用动机量表”(IUMS CS)。结果发现 :(1 )大学生互联网使用动机由“信息获取性动机”和“人际情感性动机”构成。基于IAS形成的大学生互联网使用动机量表具有较理想的项目区分度、内部一致性信度、构想效度和效标效度。 (2 )大学生互联网使用动机与上网次数的关系不密切 ,但与上网时间有一定关联。 (3 )“人际情感性动机”可作为病理性互联网使用行为模式的有效预测指标  相似文献   

10.
人们喜欢关注道德事件并表达自己的立场。以往研究发现回忆自己(而非他人)的道德行为能影响个体的道德自我知觉和道德行为。本研究关注参与道德评价是否会对个体的道德自我和道德行为产生影响。2个研究共同发现:(1)存在道德“沾光”效应:评价支持他人的道德事件,或反对他人的不道德事件,能提升个体的道德自我知觉;(2)道德评价通过提升道德自我知觉,进一步增加个体的道德行为。  相似文献   

11.
李琎  孙宇  杨子鹿  钟毅平 《心理学报》2020,52(6):786-800
社会价值取向(Social Value Orientation, SVO)是相互依存情境下人们对自己和他人分配结果的一种稳定的社会偏好, 按SVO不同可以将个体分为“亲社会取向”和“亲自我取向”个体。已有研究表明SVO影响个体对涉及自我金钱奖赏的结果评价加工, 而它如何影响自我社会奖赏加工过程尚不明确。本研究让亲社会取向和亲自我取向被试完成涉及自我社会奖赏(包含社会接纳和自我成就感)的猜牌建议给予任务, 同时记录其加工他人对建议的反馈(接受vs.拒绝)和他人最终结果(收益vs.损失)时诱发的脑电成分。结果发现, 在建议反馈加工阶段, 相比亲自我取向个体, 亲社会取向个体在反馈相关负波(FRN)波幅(峰-峰值)和P3平均波幅上, 建议被对方接受和被对方拒绝所诱发的波幅差异均显著; 在他人最终结果加工阶段, 建议被对方拒绝后, 对于亲社会取向个体, 对方损失诱发的反馈相关负FRN波幅比对方收益诱发的波幅更负, 而对方损失诱发的P3波幅小于对方收益诱发的波幅; 对于亲自我取向个体, 对方损失与收益诱发的FRN波幅无差异, 对方损失诱发的P3波幅显著大于对方收益诱发的波幅。这些结果表明社会价值取向调节个体对自我社会奖赏的加工。  相似文献   

12.
鲲鹏 《中国道教》2003,(2):50-51
上海城隍庙是上海地区著名的道教宫观,在上海地区道教信徒中有重要的影响。上海城隍庙自1995年1月31日恢复开放以来,在各界信徒的热心支持下,完成了宫观的重建工作。上海城隍庙的教职人员在宫观已经修复,宫观经济条件改善了的情况下,更多的考虑是道教作为社会的一分子,道教宫观作为社区的一分子,应该怎样为社区稳定服务,为社会发展服务的问题。上海城隍庙在恢复开放以来的这几年,积极用实际行动回报社会,热心参与自己所属社区的“帮困扶贫”项目,热心支持祖国的教育事业,积极参与社会各项慈善事业,在社会公众心目中树立了良好的形象,为社区…  相似文献   

13.
1976年陕西临潼县出土了一件举世瞩目的青铜器——利簋.四十余年来,学界已对利簋进行了深入讨论,却仍存争议.其中对铭文“岁鼎(贞)克闻夙又(有)商”句的断读和释义就有颇多分歧.结合甲骨卜辞、金文、简帛文献,特别是清华简等相关出土材料,铭文断为“岁贞,克,闻,夙有商”似较为通顺.准此“岁鼎(贞)”读为“岁贞”,释作岁星出现并进行占卜.  相似文献   

14.
"[人]在[大场所]"材料范式下观察不到信息整合的原因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韩迎春  莫雷 《心理科学》2004,27(5):1143-1145
本研究采用扇效应技术来探求推翻G.A.Radvansky针对其1993年研究结果所作解释的证据。共分为两个分实验。实验1重复Radvansky1993年研究中的实验三,以取得中文材料的基线值,为实验2做准备;实验2通过在材料中使用同样具有可“移动性”的物体的概念(例如快餐车)来探讨“可移动性”是否是“[人]在[大场所]”材料范式下观察不到信息整合的根本原因。结果表明“人的可移动性”不是“[人]在[大场所]”.材料范式下观察不到信息整合的原因。  相似文献   

15.
选取生态效度较高的科学发明问题材料(分为高启发量与低启发量两类),采用“1对1”和“8对8”的“学习-测试”实验范式,考察午睡剥夺对科学发明问题解决中的原型启发效应的影响.结果发现:午睡剥夺处理、范式(“1对1”和“8对8”)和材料启发量高低在原型激活率和问题解决率上主效应均显著,午睡剥夺和范式以及启发量高低在问题解决率以及原型激活率上的交互作用不显著.这一结果说明,午睡剥夺影响科学发明问题解决中的原型启发效应,这种影响是通过对启发信息应用和原型激活两个加工过程的影响而实现的.  相似文献   

16.
汉字项目再认和位置来源提取神经机制的分离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采用事件相关电位(ERP)方法,比较了大学生汉语名词项目再认和位置来源提取的头皮时空分布。学习屏幕左侧(或右侧)呈现名词后在屏幕中央呈现新、旧名词,对受试者进行两类测验:其一是判断名词是否已学过;其二是将从某侧学得的名词判断为目标,而将其他名词判断为非目标的来源测验。结果发现:(1)汉字位置来源提取与项目再认新/旧效应的持续时程相同,但前者较后者在600~1000ms的头皮分布更广,该结果支持描述项目记忆与来源记忆关系的双重加工模型,且两种记忆的新/旧效应并非总以序列方式发生;(2)汉字与前人西文单词、图形的位置来源提取效应的头皮分布相似,都集中于前额区,表明来源特性对来源信息提取具有调节作用;(3)非目标-旧名词与目标名词新/旧效应的头皮分布特征不同,表明来源信息提取受任务定向影响。  相似文献   

17.
鲍德里亚秉持原始主义和精英主义的美学价值取向,因此,他对当代西方城市(与建筑)和空间作出了“过度”(excess)和“不及”的“病理”诊断.所谓“过度”,是指空间过满(人造空间过剩),技术过新(文明过剩,因此有仿真和代码过剩);所谓“不及”,是指空灵的诱惑空间或错觉空间的严重匮乏.故此,他设置了一系列关键词,包括空间与本源性、秘密与诱惑、错觉与诗意等,意欲在铲除一切他认为百无一用的空间理论和艺术理论的同时,使空间和建筑重返自身的本源性,走向总体的原始性(颇类席勒所描绘的素朴状态),挽救因“过度”而陷入堕落之境的空间的命运,重建城市的和谐与灵动,丰富与诗意.  相似文献   

18.
王琳  陈增祥  何云 《心理学报》2020,52(8):1004-1016
人们普遍拥有“期待不朽、被人铭记”的传承动机, 文章通过4个实验探讨了该动机如何通过未来自我连续性的影响作用于个体的金融冒险行为。实验1发现传承动机能够提升个体对未来自我的连续性感知。实验2在此基础上发现传承动机会弱化个体金融冒险行为(2a), 并且该效应被自我连续性感知中介(2b)。实验3进一步考察个体社会经济地位对上述中介效应的调节, 结果发现上述中介效应只出现在社会经济地位相对较高(vs.较低)的个体身上。  相似文献   

19.
尹华站 《心理科学》2013,36(3):743-747
为了探讨数秒内不同层级时间加工的特性,研究者分别从“时间信息加工”和“信息加工的计时特性”角度开展了一系列研究。Münsterberg (1889)、Michon(1985) 、Lewis 和 Miall(2003) 及Vierodt(1868)从前一角度,分别指出1/3秒、1/2秒、1秒及3秒可能是数秒以内时距加工机制的分界点,分界点以下与以上的加工机制存在差异。P?ppel(1997, 2009)则从后一角度指出限制信息加工过程的两类时间窗,一类时间窗是以20-60毫秒振荡周期运行的高频系统,属于初级整合单元;另一类时间窗主要是处理2-3秒以内事件系列的低频系统,属于高级整合单元。前一类时间窗可以为信息加工整合基本的心理事件,后一类时间窗则是把2-3秒内的心理事件整合为基本知觉单元。基于以往研究的剖析,我们认为1/3秒、1/2秒及1秒等分界点的真伪性尚需进一步验证,并进一步假设40毫秒以内时间不能觉察为时距;40毫秒至3秒之间,随着长度增加,自动化加工减弱,控制性加工增强;3秒以上主要为控制性加工,涉及记忆过程。  相似文献   

20.
本研究旨在实验性地探究自我差异作为认知结构的存在性及其与情绪的关系.98名大学生参加了实验.实验Ⅰ考察自我差异类型与抑郁、焦虑水平的关系,结果表明:1)实际-理想、实际-应该自我差异均与焦虑存在显着相关,表明两种自我差异可作为焦虑水平的预测指标;2)中国被试的结果与美国研究结果有差异:美国的研究仅发现实际-应该自我差异与焦虑有关.本文对自我差异的文化学内容作了尝试性分析.实验Ⅱ考察“自我差异作为认知结构存在”的可能性及其与情绪的关系的性质.实际-理想自我差异较高、较低两组各12名被试对控制类、焦虑类形容词各12个作“是否适合描述自我”的判断,随后对判断过的形容词作自由回忆.结果表明:(1)两组被试自由回忆量无显着差异;(2)高自我差异组对焦虑类形容词反应时较短.该结果支持了实验假设:个体自我差异可能构成独特的认知结构,与特定情绪相联结,提高对该情绪信息的加工效率,对情绪有启动效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