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经堂教育是中国伊斯兰教传统教育制度。中国伊斯兰教的经堂教育不同于阿拉伯伊斯兰国家清真寺内的教育,而具有中国私塾教育特色,且充分凸显了伊斯兰教的中道思想。 一、教育模式的"中道"精神。经堂教育是中国穆斯林创办的一种带有中国特色的宗教教育形式,它对于经学人才和伊斯兰教教职人员的培养、伊斯兰教在中国的传播发展,以及中国特色伊斯兰教的形成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2.
经籍、经师和经堂是经学教育中的三个有机组成部分,其中经籍、经师是经学教育的主体,在整个经学教育的发展过程中,历代经师在授徒教学时,吸纳或借鉴域外(更多是波斯的或中亚的)来华传教师及其携带经籍的苏菲思想,这从客观上奠定了苏菲思想对经学教育影响的基础。从赵灿所撰《经学系传谱》来看,各地经学学者对苏菲思想的承传使之遍及大江南北,这种全局性的、长期的影响贯穿了中国伊斯兰教经学教育的始终。当然,影响经学的苏菲思想既有遵法性的也有非遵法性的,但总体看来遵法性的苏菲思想占去了经学教育的主流。值得一提的是,就经学经师与域外来华传教师之间对有关经籍疑难问题切磋讨论的娴熟和广深程度而言,足见历代经学大师学问的渊博和功力的深厚。所有这些对我们今天重新认识经学思想无疑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3.
正一、历史上对中国化经学思想探索中国伊斯兰教在发展过程中,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吸纳是一个重要的特点,中国传统文化已经成为中国伊斯兰教经学思想的重要元素。特别是从明代之后,中国化经学思想逐步产生、丰富和完善,影响深远。(一)产生了一批有影响的经师。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胡登洲,胡登洲开创了以培养我国伊斯兰教经师为目的的经堂教育,成为我国经学思想建设的重要环节。赵灿所著《经学系传谱》,比较详细地记述了明清之际自胡  相似文献   

4.
<正>今年是中国伊斯兰教经堂教育的开创者、传统经学的奠基人胡登洲太师诞辰500周年。胡登洲创立的经堂教育逐渐形塑了中国伊斯兰教,形成了真正意义上的中国伊斯兰教经学,在中国伊斯兰教发展史上具有重要意义。数百年来,经堂教育培养了一代代本土经学人才,也形成了具有中国风格和地域特色的学派,  相似文献   

5.
王岱舆的伊斯兰认主思想是其经学教育思想的一部分,包括"真一"论、"数一"论、"体一"论。本文分别论述了这三方面的思想,并对其关系进行了评析。总之,王岱舆的伊斯兰认主思想为明清时期的回族穆斯林恪守伊斯兰教信仰提供了理论指导,也为清代的回族学者构建回族经学教育思想提供了依据和参照。  相似文献   

6.
正近来教界、学界乃至政府都在关注建设中国特色伊斯兰教经学思想体系的问题。作为研究中国伊斯兰教的学者,我们抛砖引玉,谈谈自己的看法或观点。一若要建设中国伊斯兰教经学思想体系,有几个重点需要清楚:其一,必须是中国的;其二,必须是具有经学思想体系的。这看似多余,实质很关键。伊斯兰教是世界性的宗教,发源于阿拉伯地区,阿拉伯人首先信仰了这种宗教,成为穆斯林,然后向其他地区扩展。这是伊斯兰教传播的历史进程。这进程并不意  相似文献   

7.
伊斯兰教在中国传播、发展过程中,不断吸取中国传统文化的滋养,逐渐实现了伊斯兰教的中国化。其中,经堂教育的倡兴和发展,是伊斯兰教中国化的一个关键步骤。本文肯定了早年苏非派对经堂教育的影响以及后来排斥其影响的必然性,介绍了苏非著作列为经堂读本以及经师和经生的思想言行、生活方式受苏非主义影响的情况,讨论了中国伊斯兰教中一度出现的教争现象,探讨了苏非著作作者的道统(或教团归属),进而得出伊斯兰教中国化的几个初步的结论。  相似文献   

8.
伊斯兰教经堂教育是伊斯兰文化体系的重要内容,是伊斯兰文化生生不息的纽带。维吾尔族作为中国信仰伊斯兰教的主要少数民族之一,其伊斯兰教经堂教育的历史悠久,影响深远,历史上,伊斯兰教经堂教育不仅是维吾尔族教育的主要方式,也是推动伊斯兰教在新疆传播和发展的重要力量。  相似文献   

9.
<正>中国伊斯兰教经学教育在继承传统经学和近代新式教育成功经验的基础之上,与当代院校教育相结合,不断适应时代发展,表现出鲜明的时代特点。作为一名经学院专业课教师,笔者通过多年的教学实践与思考,以及对传统经堂教育的调查与研究,对二者进行了比较。现以中国伊斯兰教经学院为例,从办学形式、教育体制等方面对中国伊斯兰教经堂教育在当代的传承与创新作一阐述。  相似文献   

10.
本文通过实际访谈和问卷调查,对中国伊斯兰教经堂教育的主流思想、课程设置与教材使用、经堂人才培养机制、汉语和传统文化课程的设置、课程和教学方法改革、经师经生现状及经堂教育的转型、与现代教育的关系等现实问题做了较为详细的研究。认为中国伊斯兰教经堂教育应始终坚持哈奈菲教法学的根本思想和传统,始终坚持马图里迪教义学派的根本思想和传统,始终坚持经过历代先哲、经师总结和传承的、具有中国传统文化元素的中国伊斯兰教的根本思想和传统,秉持温和适中、不偏不倚的主流思想。传统经堂教育应放眼世界、与时俱进,适时调整有关学科,重视后继人才培养和地区经堂教育健康、良性的发展,巩固并完善中国伊斯兰教经学思想的这一重要成果。  相似文献   

11.
贾庆林说,实践证明,解经工作是伊斯兰教工作中抓根本、打基础、管长远的工作,是团结引导广大穆斯林群众的法宝,是与民族分裂势力和宗教极端势力斗争的利器,是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的创举。贾庆林希望中国伊斯兰教界认真学习贯彻全国两会精神,巩固和深化解经工作成果,着力加强伊斯兰教经学思想建设,自觉抵御三股势力分裂活动,进一步推动中国伊斯兰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努力开创中国伊斯兰教事业发展新局面。  相似文献   

12.
王符、仲长统开创的东汉儒学批判思潮,是经学向玄学相持与过渡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的思想环节。东汉末年的这场经学思想改造运动具有重要的思想意义:一方面它为魏晋时期玄学的产生在理论上做着准备;一方面这种探索还处在原始状态,还存在着很多缺陷。但是它毕竟开启了一个新的理论时代,所以说东汉末年的这场经学变革是中国古代思想史上的一个创新,值得认真注意。  相似文献   

13.
明末清初的回族伊斯兰教学者,以富有中国特色的伊斯兰教汉文译著作品,系统地研究、整理、总结伊斯兰教的教义理论与实践,使之系统化、理论化、经学化,并力求使之更趋完备、具体,与中国封建社会相适应,富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哲理性,带有浓郁的中国特色。他们建构的这种思想体系,有人称之为“中国伊斯兰哲学”,也有人名之曰“中国作风、中国气派的中国伊斯兰教教义学”。仔细推敲,不难发现这两种名称均不够精确。首先,它仅仅是回族学者根据伊斯兰教传统经学并结合回族穆斯林的宗教生活实践提出的思想体系;其次,这套思想体系属于伊斯兰教经学,很难…  相似文献   

14.
清真女学又称女子经学,是对穆斯林妇女进行伊斯兰教教育的学校,专门为穆斯林妇女设立的学习宗教知识的场所。在中国,以清真女学、女阿訇为代表的女性宗教文化是伊斯兰教本土化过程中较为独特的文化现象之一。元代穆斯林遍布中国,中原是穆斯林较多的地区,伊斯兰经堂教育最先在中原建立、发展,先后形成陕西、山东学派,其影响范围遍及全国所有穆斯林聚居区。  相似文献   

15.
繁荣的中国伊斯兰教育霍娜中国的伊斯兰教育是中国穆斯林以宗教为中心的伊斯兰文化教育,起源于公元16世纪中叶。在其漫长的发展过程中,先后形成了两种施教方式:一种是传统的清真寺经堂教育;另一种是现代的伊斯兰经学院校教育。中国伊斯兰教协会副会长穆罕默德·赛义...  相似文献   

16.
<正>一、经学经学,包括信仰、功修和善行,这三部分构成完整的伊斯兰教教义、教法和宗教制度,核心是"认主学"。中国伊斯兰教经学,其概念最早可追溯到明朝嘉靖年间胡登洲创办的经堂教育。当时,通过筛选经典著作来学习宗教知识,也就是通常称的"十三本经"。这"十三本经"成了内地经学的固定课本,为中国伊斯兰教经学奠定了教材基础。近代,穆斯林先贤不断发展经学,达到了"经汉双精、中西贯通"的水平。  相似文献   

17.
<正>胡登洲(1522-1597),中国伊斯兰教经堂教育奠基者,经堂教育及汉文译著活动,使我国伊斯兰教经学呈现出更加成熟的中国风格,并在清代形成陕西学派、山东学派、云南学派与金陵学派,塑造了中国特色的伊斯兰学术文化传统,也为中华文明丰富了新的内容。因此,胡登洲受到我国历代伊斯兰教学者与穆斯林的尊崇,被尊称为“胡太师祖”。清代至今有关胡登洲的记述与研究,积累了丰富的历史文献与研究资料,笔者不揣冒昧,梳理并探讨近代以来胡登洲生平、思想与历史贡献研究的相关问题,请教于方家,  相似文献   

18.
徐立新 《学海》2001,4(3):119-123
钱玄同是中国近代著名的思想家、学问家.他在中国近代思想文化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长期以来人们一直关注他在新文化时期"猛将"、"斗士"的形象,却很少探讨他对传统学术经学的成就和贡献.本文以近代思想文化的内在理路为视角,分析钱玄同继康有为、章太炎之后形成的经学思想的特点,说明钱玄同当时使山穷水尽的经学走出传统并获得积极的现代意义,这既是对近代社会思潮的延续和发展,也是对传 统思想的历史转变.  相似文献   

19.
共商教是团结奋进———中国伊斯兰教协会六届三次常委会议暨伊斯兰教教育工作会议召开本刊讯(记者海永龙)中国伊协六届三次常委会议暨伊斯兰教教育工作会议于1998年5月19日至22日在北京召开。来自全国各省、市、自治区的中国伊协常委及全国10所伊斯兰教经学...  相似文献   

20.
元代是伊斯兰教在中国大发展的时期,在中国伊斯兰教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本文以元代定州《重礼拜寺记》碑为中心,考察了元代汉人对伊斯兰教的认识与理解,指出在元代,汉人尤其是士大夫阶层业已开始以儒家思想来阐释伊斯兰教,这在中国思想史上尚属首次,在某种程度上促使伊斯兰教走上了非文化自觉意义上的调适之路。其开山之功,意义重大,不容抹煞,值得深入探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