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本研究通过3个实验探讨群体信息对面部表情识别的影响。结果发现:(1)周围面孔的情绪状态影响个体对目标面孔情绪的识别,两者情绪一致时的反应时显著短于不一致时的反应时,且面部表情识别准确性更高。(2)群体信息会调节周围面孔情绪对目标面孔的影响,进而影响面部表情识别。具体而言,群体条件下,个体对目标面部表情的识别受到周围面孔情绪状态的影响,相比周围面孔情绪与目标面孔情绪不一致,两者情绪一致时,即符合个体基于知觉线索建立的群体成员情绪具有一致性的预期,面部表情识别的准确性更高、速度更快;而非群体条件下,个体则不受周围面孔情绪状态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个体能够基于互动人物之间的社会关系识别面孔情绪,群体存在时,会建立群体成员情绪具有一致性的预期,进而影响面部表情识别。  相似文献   

2.
使用眼动追踪技术探究个体对同时呈现的可信和不可信面孔的视知觉加工差异, 以及注意偏向与可信和不可信面孔的记忆关系。结果发现:(1)被试再认不可信面孔成绩要好于可信面孔; (2)首注视点更多地偏向于不可信面孔, 并且落在不可信面孔上的总注视时间/注视点个数更长/多; (3)回归分析表明首注视点偏向能预测不可信面孔的再认优势。结果表明人们对不可信面孔产生更多的注意警觉与维持, 并且对不可信面孔的警觉能预测不可信面孔的记忆优势。  相似文献   

3.
采用眼动追踪法考察面孔部件相似性判断中,其他部件对目标部件的影响机制。研究结果发现:(1)做出"很相似"判断和"一般相似"判断的平均总注视时间显著长于做出"很不相似"判断的平均总注视时间;(2)判断目标部件的相似性时,被试对目标部件的注视不一定显著多于对其他部件的注视;(3)目标部件相似性判断中,被试对其他部件的注视在相似性加工的中期阶段更为明显。研究结果表明:(1)做出"很相似"判断和"一般相似"判断的加工过程比做出"很不相似"判断的加工过程更复杂;(2)面孔部件相似性判断中,其他部件会影响目标部件的判断;(3)其他部件对目标部件相似性判断的影响主要发生在相似性加工的中、晚期阶段。  相似文献   

4.
表情视觉搜索任务是让作为目标的情绪面孔在其他干扰面孔中呈现,并要求被试快速搜索目标以做出反应.本研究采用实验的方法,以表情面孔图片作为实验材料,比较了情绪诱发状态下,情绪调节策略使用与否以及两种不同的情绪调节策略对搜索绩效的影响,同时探讨了目标情绪面孔特征和搜索者即时情绪状态对搜索绩效的作用.结果发现:(1)对微笑面孔的搜索快于生气面孔,且存在显著差异,说明人们对积极的信息有觉察优势;(2)中性情绪状态优于正性和负性情绪状态,且存在显著差异,说明情绪唤起会干扰搜索过程;(3)认知重评和表达抑制策略均优于无情绪调节策略,且存在显著差异.因此,表情搜索绩效与是否使用调节策略、搜索目标特征及搜索者情绪状态有关.  相似文献   

5.
本研究通过两个实验探讨了262名3~5岁幼儿基于面孔的信任判断能力及其年龄间差异。结果发现:(1)实验1中,当陌生面孔单张呈现时,3岁幼儿还不能正确地区分被成人评价为可信和不可信的面孔,而4、5岁幼儿已经能够基于面孔特征做出与成人基本一致的信任判断;(2)实验2中,当配对呈现可信vs.不可信两张面孔时,3~5岁幼儿都能够在日常交往情境中依据陌生交往者的面孔特征做出与成人基本一致的信任判断,并且随着年龄的增长,信任判断准确率逐步提高。这些结果表明幼儿从3岁开始已经能够基于面孔做出信任判断,随着年龄的增长,信任判断能力逐步发展。  相似文献   

6.
异族效应(other-race effect)是一种在面孔加工研究领域中被研究者广为熟之的一种社会性知觉现象。具体而言,就是指个体识别异族面孔的成绩显著低于本族面孔。大量的研究证据表明个体在知觉他人的情绪面孔时,会表现出明显的异族面孔效应。但就目前而言,研究者还不了解自上而下的情绪预期(top-down emotional prediction)是如何影响面孔识别过程中的异族效应。本研究采用线索-目标范式(cue-target)对该问题进行了考察,实验通过操纵"一致试次"的比率,来区分预期(75%的"一致"实验试次)与非预期实验条件(50%的"一致"实验试次)。本实验招募28名健康的大学生被试(12名女性,16名男性)参加正式实验,这些被试无精神疾病、情绪障碍、视力缺陷等疾病。实验后,每一名被试都获得一定的实验报酬。实验结果发现,在正性和负性情绪不预期条件下,个体表现出了对异族面孔的识别劣势,即个体识别异族面孔表情的反应时更长。虽然在负性情绪预期条件下,个体仍然表现出了对异族面孔的识别劣势,但在正性情绪预期条件下,个体对异族面孔的这种识别劣势却消失。这些研究结果表明先前的正性面孔情绪预期有效地消除了异族效应。因此,可以认为自上而下的情绪预期可能是一种促进劣势知觉加工的认知管理策略。  相似文献   

7.
异族效应(other-race effect) 是一种在面孔加工研究领域中被研究者广为熟之的一种社会性知觉现象。具体而言,就是指个体识别异族面孔的成绩显著低于本族面孔。大量的研究证据表明个体在知觉他人的情绪面孔时,会表现出明显的异族面孔效应。但就目前而言,研究者还不了解自上而下的情绪预期(top-down emotional prediction) 是如何影响面孔识别过程中的异族效应。本研究采用线索-目标范式(cue-target)对该问题进行了考察,实验通过操纵“一致试次”的比率,来区分预期 (75% 的“一致”实验试次) 与非预期实验条件 (50% 的“一致”实验试次)。本实验招募28名健康的大学生被试(12名女性,16名男性)参加正式实验,这些被试无精神疾病、情绪障碍、视力缺陷等疾病。实验后,每一名被试都获得一定的实验报酬。实验结果发现,在正性和负性情绪不预期条件下,个体表现出了对异族面孔的识别劣势,即个体识别异族面孔表情的反应时更长。虽然在负性情绪预期条件下,个体仍然表现出了对异族面孔的识别劣势,但在正性情绪预期条件下,个体对异族面孔的这种识别劣势却消失。这些研究结果表明先前的正性面孔情绪预期有效地消除了异族效应。因此,可以认为自上而下的情绪预期可能是一种促进劣势知觉加工的认知管理策略。  相似文献   

8.
采用独立记得-知道范式(IRK)和加工分离范式(PDP)探讨焦点阅读中文本表征的意识性。根据阅读材料中人物特征与其目标行为的关系,创设一致和恢复一致两种实验条件,实验1、2分别使用独立记得-知道范式,加工分离范式研究文本表征的意识性问题。研究结果发现被试在两种实验条件下的有意识加工和无意识加工指标上有显著差异,说明在焦点阅读中命题表征和情境模型的建构都是有意识的。  相似文献   

9.
为比较不同面部特征对卡通面孔吸引力的影响,研究一选取大学生被试150名采用评定法比较不同面部特征(眼睛和嘴唇)卡通面孔的吸引力;研究二选取44名大学生,采用实验法,通过点探测的实验范式,探讨被试对不同面部特征(眼睛和嘴唇)卡通面孔的注意偏向。结果发现:对于女性卡通面孔,大眼睛-厚嘴唇的面孔吸引力的得分显著高于小眼睛-厚嘴唇的评分,大眼睛-厚嘴唇线索面孔一致条件下的反应时快于不一致条件下的反应时。表明无论是男性还是女性被试,都偏爱大眼睛-厚嘴唇的女性卡通面孔。  相似文献   

10.
王凌云  张明  隋洁 《心理学报》2011,43(5):494-499
研究使用外显面孔再认实验(实验一)和内隐面孔感知实验(实验二)检验自我参照框架是否是自我面孔加工优势出现的决定性因素这一假设。具有不同朝向(左或右)的被试自己面孔和朋友面孔呈现在视野中央, 实验一中, 被试的任务为参照自我框架(观察者角度)或他人框架(被观察的像的角度)判断自我面孔的朝向(忽视朋友面孔), 或者判断朋友面孔的朝向(忽视自我面孔); 实验二中, 被试的任务为参照自我框架或他人框架判断所有面孔的朝向。结果表明:自我参照框架促进自我面孔加工优势的出现, 而他人参照框架消减自我面孔优势, 这种效应稳定地存在于外显和内隐两项任务中。并且, 自我参照框架对自我优势效应的促进作用不依赖于面孔刺激背景。  相似文献   

11.
本研究以虚假测验反馈、倾听音乐和情景想像为情绪诱发方法,以人物面孔图片为材料,以大学生为被试探究了印象形成过程中的情绪一致性效应及其影响因素.首先检验了情绪关注与否对情绪一致性效应的作用,实验一发现,对情绪的关注消除了一致性效应对被试面孔印象的影响.实验二进一步探讨了情绪稳定性在情绪关注条件下对情绪一致性效应的影响,发现只有高稳定个体在情绪关注后消除了一致性效应的影响,而低稳定个体对面孔的印象仍与其情绪状态相一致,说明关注情绪后对一致性效应的调节,仍受个性因素的制约.此外,发现高稳定性被试的面空印象存在"积极偏向".  相似文献   

12.
采用着色范式和再认范式,检查被试在不与目标人物进行人际互动条件下,考察女性教师面孔吸引力程度对大学生内隐模仿行为的影响。结果发现:(1)被试对高吸引力面孔的内隐模仿程度更高,对高吸引力面孔的再认率也更高;(2)男、女大学生对高吸引力面孔的内隐模仿程度存在差异性,男大学生对高吸引力面孔的内隐模仿程度更高;(3)青年组和中年组年龄特征面孔吸引力程度对学生的内隐模仿行为的影响无统计学差异。  相似文献   

13.
人类能够快速提取集合中的统计信息, 形成平均表征。对于平均表征的产生机制, 研究者提出整合集合成员以合成平均刺激, 或计算集合成员特征值的平均值两种观点。以往研究中合成的平均刺激的特征值和计算成员特征值的平均值两种方式的结果相似, 难以区分两种观点。由于多个面孔的吸引力评分的均值与用这些面孔合成的平均面孔的吸引力评分存在差异, 本研究使用经典的平均辨别任务(实验1和2)和吸引力评价任务(实验3和4)为平均表征的产生来源于合成平均刺激的观点提供了支持证据。4个实验分别采用大容量面孔集合和小容量面孔集合探讨平均表征的形成机制, 结果发现大、小集合都形成了平均刺激, 并且平均表征的评定和加工可能更多依赖合成的平均刺激, 而非简单的对成员特征值进行平均; 此外, 集合吸引力出现了高评现象, 但小集合高评现象更少出现, 说明平均刺激的作用受到集合大小的影响。本研究为集合平均表征的形成机制和面孔集合吸引力高评现象的产生机制提供了新证据。  相似文献   

14.
人类能够快速提取集合中的统计信息,形成平均表征。对于平均表征的产生机制,研究者提出整合集合成员以合成平均刺激,或计算集合成员特征值的平均值两种观点。以往研究中合成的平均刺激的特征值和计算成员特征值的平均值两种方式的结果相似,难以区分两种观点。由于多个面孔的吸引力评分的均值与用这些面孔合成的平均面孔的吸引力评分存在差异,本研究使用经典的平均辨别任务(实验1和2)和吸引力评价任务(实验3和4)为平均表征的产生来源于合成平均刺激的观点提供了支持证据。4个实验分别采用大容量面孔集合和小容量面孔集合探讨平均表征的形成机制,结果发现大、小集合都形成了平均刺激,并且平均表征的评定和加工可能更多依赖合成的平均刺激,而非简单的对成员特征值进行平均;此外,集合吸引力出现了高评现象,但小集合高评现象更少出现,说明平均刺激的作用受到集合大小的影响。本研究为集合平均表征的形成机制和面孔集合吸引力高评现象的产生机制提供了新证据。  相似文献   

15.
杨闰荣  韩玉昌  曹洪霞 《心理科学》2006,29(6):1444-1447
使用ERP技术考察了言语产生过程中语音和语义的激活情况。图片上有3种条件的干扰词,分别与目标图片名称形成3种关系:语义相关,语音相同,语义、语音、字形都不相关。结果显示,当被试执行延迟命名任务(实验1)时,与目标图片名称语义相关和控制条件的波形比语音相关的波形更趋于负向。说明在图片命名过程中语音有明显的促进作用。当要求被试对上述图片进行延迟语义判断任务(实验2)时,与目标图片名称语义相关、语音相关及控制条件的波形之间无明显差异。说明在语义提取过程中没有语音的促进作用。综合实验1和实验2,本研究的结果更倾向于支持独立两阶段模型。  相似文献   

16.
钟毅平  李琎  占友龙  范伟  杨子鹿 《心理学报》2016,48(11):1379-1389
本研究采用事件相关电位技术考察平面旋转角度对自我面孔识别影响的时间进程。实验采用面孔异同匹配范式(same-different judgment), 首先呈现一张正立的自我或他人内特征的探测面孔, 然后再呈现一张旋转至某个角度(0°、90°、180°)的自我或他人的目标面孔, 要求被试判断两张面孔是否属于同一个人, 并记录其判断的反应时和ERP成分。实验发现, 在N170 (180~240 ms)和N2 (240~300 ms)成分上, 旋转至90°、180°的面孔刺激比正立条件下的面孔刺激分别在枕颞叶和额区诱发了更大的平均波幅。在LPP (400~500 ms)成分上, 对于自我面孔, 正立条件、旋转至90°、旋转至180°所诱发的波幅差异显著。而对于他人面孔, 3个角度所诱发的波幅无显著差异。结果表明, 面孔识别早期阶段是自动化的结构编码, 旋转角度增加了面孔结构编码的难度; 在面孔识别晚期阶段, 大脑对面孔的特异性信息进行精细加工, 自我面孔会占用个体有限认知资源进行下一步精细的心理旋转加工, 因此平面旋转角度会调节晚期个体对自我面孔的加工过程, 并且其影响时间约为100 ms。  相似文献   

17.
李永娜  董妍 《心理科学》2016,39(3):547-552
采用延迟探测刺激匹配再认任务,考察面孔种族和内外部特征是否会影响面孔视觉工作记忆容量。被试先识记2或4张中国人或白人的真实面孔图片,一半有内部特征(眼睛、鼻子和嘴巴),另一半有内部和外部特征(脸型、发型),再进行面孔再认判断。采用Cowan’s K值的分析显示,我国被试对本族和异族面孔的视觉工作记忆容量没有差异,但面孔数量与特征多少会影响面孔工作记忆容量,表明对本族和异族面孔的视觉加工不同。  相似文献   

18.
李雄  李祚山  向滨洋  孟景 《心理学报》2020,52(3):294-306
自闭特质个体在日常生活中表现出共情缺损, 但其程度较自闭症谱系障碍个体低, 并且注意线索和特异性的面孔加工可能会影响他们的共情加工进程。因此, 本研究采用事件相关电位(ERP)技术, 以疼痛面孔图片作为刺激材料, 让自闭特质组和控制组分别完成疼痛判断任务(该任务中被试的注意指向疼痛线索)和吸引力判断任务(该任务中被试的注意不指向疼痛线索)。结果发现, 相比控制组, 自闭特质组在吸引力判断任务中疼痛面孔图片诱发的P3波幅更大, 而在疼痛判断任务中两组没有显著差异。这表明注意线索会影响自闭特质个体对他人疼痛面孔的共情反应, 当自闭特质个体不注意他人面孔的疼痛线索时, 其疼痛共情能力会减弱。  相似文献   

19.
本研究用两人和三人最后通牒博弈任务探究男性嗓音吸引力对决策的影响。实验1发现, 高吸引力的嗓音会提高被试对不公平分配方案的接受率。实验2发现, 即使分配方案对第三方接受者公平, 对被试不公平, 第三方接受者的高吸引力嗓音仍然会提高被试对方案的接受率。综上, 嗓音吸引力可以诱发类似面孔吸引力的“美貌津贴”效应。  相似文献   

20.
采用电影片段诱发被试的抑郁情绪,将诱发后的被试分为沉思组和分心组,分别对悲伤面孔和中性面孔刺激进行沉思或分心的反应,并用事件相关电位技术(ERP)探讨抑郁情绪下不同反应方式对个体面孔表情加工的影响。行为数据结果发现沉思组实验任务结束后的抑郁情绪值(T2)比分心组更高;实验任务结束后沉思组抑郁情绪值增高,而分心组降低;脑电数据结果发现N1波未受反应方式的影响;沉思组比分心组诱发出更大的晚期峰值的正电位(LPP)峰值;沉思组Pz点LPP峰值最高,而分心组不同电极并无显著差异。该研究结果表明抑郁情绪下不同反应方式会影响个体对于面孔表情的判断,主要体现在面孔表情的晚期加工阶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