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司徒雷登是近代基督教传教士的典型人物。他一生做了两件对中国社会有影响的大事,一是办教育,尤其是成功创办燕京大学,获得中美各界赞誉;二是当美国驻华大使,以失败告终。他在中国办教育、出任大使,是为了同一个目的:以基督教精神改造中国。他爱中国,但更爱美国。他努力融合中西文化,提倡基督教本色化。从司徒雷登身上,可以看出:中国近代基督教传教运动是列强对外扩张的组成部分,而传教士往往是出于宗教热情参与其中。传教士主观上是传教,客观上促进了中西文化交流。今天,在殖民体系崩溃、全球经济一体化、区域文化多元化的时代背景下,依附于殖民体系的"差传"模式已成历史,取而代之的只能是相互交流和合作。  相似文献   

2.
王荣伟 《天风》2006,(5):12-14
韩文藻先生作为中国基督教界的领袖之一,一直为中国基督教事业的健康发展而尽心竭力。他长期主持基督教会国两会的外事工作。1985年,他与丁光训主教共同创建了国内第一家以基督教为背景的社会服务与发展机构——爱德基金会。他积极参与创办爱德印刷有限公司,现已印刷了4000多万册中外文圣经和一批其它基督教书籍。  相似文献   

3.
吴耀宗先生当年之所以归向基督,首先是被基督福音的伦理内容所吸引。他认为基督教不仅是信的宗教,而且也是行的宗教,是伦理的宗教。做基督徒的要以行为来考验信仰、实践信仰和证明信仰,做信行相符、言行一致的基督徒,而不是耶稣所痛恨的能说不能行、信行不符的假冒为善之人。他强调基督徒要肯定教会以外的善行和善人,如同耶稣肯定那个好撒玛利亚人那样,因为一切的善都是从上帝而来。行善的人,不管他有没有基督教信仰,都是上帝所悦纳的。他认为爱是基督教的最高原则,但其具体实行要和处境相联系。他把基督教的爱上帝和爱人如己的最高原则与我国的具体实际和时代处境结合起来,为我国基督徒指明了爱国爱教的道路与方向,使中国基督教有了光明的发展前途。他的处境化的基督教伦理观直到今天仍然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  相似文献   

4.
<正>中国近代基督教界杰出的爱国领袖吴耀宗先生(1893-1979)在青年时代曾是一位唯爱理想主义者,担任过中国"唯爱社"主席与《唯爱》杂志主编。抗日战争爆发后,他逐渐放弃唯爱主义的主张,转变为一位为正  相似文献   

5.
赵紫宸(1888-1979)是20世纪中国基督教一位杰出的神学家、神学教育家、基督徒作家、诗人、圣诗作者和著名的教会领袖。他学贯中西,一生致力于基督教与中国文化的融合,致力于创建中国的基督教神学。他的神学是其在自己的文化、社会、政治处境中信仰寻求相关性解释的产物。另一方面,在其处境神学的思考中,他又努力寻求基督教的独特性。在其构建中国基督教神学的努力中,他清楚自己中国基督徒的身份认同,他是基督徒,更是中国人。他竭力要说明的是,一个真正的基督徒,也应是一个真正的爱国者。因此多一个基督徒,并不会少一个中国人。基督与中国、基督教与中国文化、神与人、宗教与伦理是其神学运思的两个焦点,通过这样的神学思考,他试图构建一个为人生为社会的基督教。他的这种努力也表明一个真正的中国基督徒可以也应该有双重的效忠。  相似文献   

6.
刘美纯 《天风》2010,(8):60-61
<正>"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长期以来,汪维藩老师致力于从中国文化的深厚底蕴中探索基督教神学,同时将基督教信仰贯彻其整个生命。自1981年"金陵"复校之后,吾即受教于汪老师,从他所学的课程(主要是新约圣经方面)中,他既正统又开放的信仰,既严谨又广  相似文献   

7.
抗战期间,基督教会在中国西南地区的传播是在边疆服务的名义下进行的。本文对基督教会在这一服务中的医疗方面作了初步的考察和评价。  相似文献   

8.
中国天主教徒扬廷筠通过辨析中国传统儒家"仁者爱人"观念和基督教"爱人如己"观念,指出基督教灵性之博爱与儒家伦常之爱的区别及后者的局限,并以基督教之爱,改造、补充中国传统儒家之仁爱。  相似文献   

9.
论点摘编     
《天风》2009,(2):36-36
<正>爱,可使和谐变为现实中国社科院世界宗教研究所所长卓新平教授在《中国民族报》793期《中国基督教"爱的神学"及其社会关怀》一文中认为:"爱"在中国的贡献既是出自基督宗教的思想资源,也是对中国文化传统美德的有机结合。在此,基督宗教的"爱人"与儒  相似文献   

10.
包兆会 《天风》2016,(6):52-53
他曾是晚清庠生,在国学方面有很高的造诣,其学术生命的多半时间都是在向教会大学的学生们教授中国哲学与中国文化,著有《孔子哲学》、《孟子研究》、《道家哲学》、《中国学术体系》等著作。他也是上世纪中国基督教本色化运动不可或缺的重要人物;而他在中国宗教史尤其是中国基督教史研究方面所做出的开创性贡献,又奠定了其杰出的教会史学家的历史地位。其基督宗教方面的著作有:《中国基督教史纲》、《中国宗教思想史大纲》、《中国历史的上帝观》、《基督徒之佛学研究》、《孙文主义与耶稣主义》等,另独编和合编有《耶稣基督》、《评基督抹杀论》、《中国文化与基督教》等。他是当时中国基督教界比较有影响力的、多产的基督徒学者之一。他就是王治心。  相似文献   

11.
刘军波 《天风》2012,(8):42-43
陶行知先生是新中国成立前中国著名的教育家,其对中国教育的贡献世人有目共睹。不过,本文要谈的是支撑陶行知一生践行其教育思想的基督教信仰,以及他所提倡的平民教育思想的形成与实践。  相似文献   

12.
国内新闻     
活石 《天风》2018,(7):59-61
基督教全国两会消息基督教全国两会传媒事工部同工以及上海爱基印刷厂同工于2018年5月17日,一同参访南京爱德印刷有限公司。双方就彼此关注的印刷、装订、库房管理等工序进行探讨交流。基督教全国两会于2018年5月22日,成立推进基督教中国化领导小组,并召开了第一次工作会议。中国基督教协会会长高峰牧师主持会议并讲话,他指出推进基督教中国化是当下各项工作的重中之重。  相似文献   

13.
吴兵 《天风》2005,1(1):38-42
导言 在第2世纪后半期基督教思想发展史中,爱任纽(Irenaeus)毫无疑问是一位举足轻重的神学家和教父。他在当时外有罗马帝国残酷逼迫,内有诺斯底主义、马吉安、孟他努等异端侵蚀而艰苦成长中的教会背景下,坚决维护使徒统续,传扬真理福音。尽心尽责,直至  相似文献   

14.
爱任纽     
李亚丁 《天风》1995,(8):39-40
爱任纽是第二世纪最有影响的基督教神学家、宣道家,他是一位坚定地反对一切异端、维护教会纯正信仰的卫士,又是一位博学多识、品德高洁的教父。  相似文献   

15.
陈永涛 《天风》2017,(8):27-27
林荣洪所说的第三种模式是基督成全中国文化模式。这个模式的提倡者认为,基督教与中国文化的关系,是成全而不是废弃。民国时期的大多数基督徒知识分子都是采取这个立场去处理基督教与中国文化的关系的。耶稣曾说,他来不是要废掉律法和先知,而是要成全。同样,使用此种模式处理基督教与中国文化关系的基督徒相信。  相似文献   

16.
傅先伟 《天风》2005,(1):54-55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基督徒开展了三自爱国运动,一方面改变了"洋教"对基督教产生的消极负面影响,摘掉"洋教"的帽子,与人民相认同;另一方面,积极阐释基督教福音真理,包括爱的福音信息,投身于社会服务和建设。五十多年来,中国基督教有了崭新的面貌,福音事工蓬勃开展,教会日益兴旺。就以上海来讲,现有信徒18.7万多,有教堂162座,教牧同工362位,还有一所神学院,妇女事工组、青年事工组等各项事工迅速发展。  相似文献   

17.
文革 《中国宗教》2014,(9):34-35
丁光训主教是中国基督教著名的领袖和神学家,他对基督教的中国化和社会化做出了自己独到的神学反思。他的社会神学的一个重要内容是关于教会在社会中的自我理解,具体涉及到建设中的中国后宗派基督教的民族性身份和教会性身份问题。首先来看中国基督教的民族性身份问题。  相似文献   

18.
葛宝娟 《天风》2002,(8):46-47
基督教在中国被更多人接受,必须植根于中国土壤,必须与人民认同,必须关怀所处的社会。基督教是入世的宗教,其教义强调信心和行为并行,如“道成肉身”、“上帝爱世人”、“爱人如己”、“众人以为美的事要留心去作”……在社会上“作光作盐”,以实际行动见证信仰。今天我想谈谈我对基督教与社会关怀的认识。  相似文献   

19.
丁光训主教是中国基督教的著名领袖,是爱国爱教的楷模。丁主教一直为中国基督教的健康发展不懈努力,提出了"宇宙的基督"、"上帝就是爱",以及"和好共生"的神学思想。本文旨在通过阐述丁光训主教的神学思想,总结这些宝贵的思想对基督教中国化的启迪。  相似文献   

20.
史美莹 《天风》2008,(21):4-5
应韩国"爱的教会"的邀请,以中国基督教协会会长高峰牧师为团长的中国基督教两会代表团,于2008年10月4日至6日访问韩国,参加韩国"爱的教会"成立30周年纪念活动。代表团成员包括中国基督教协会总干事阚保平牧师、辽宁省沈阳市基督教两会吴明峰牧师、中国基督教两会海外联络部干事史美莺同工等6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