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青少年是当代社会偶像崇拜风潮的主力军。文章采用访谈法和内容分析法探讨网络以何种方式对青少年偶像崇拜现象产生影响。研究结果认为网络从两个方面对青少年偶像崇拜产生影响:一是网络群体能够给予青少年认同和归属感,而对群体的依恋又会加强对偶像的喜爱;二是网络加强了青少年与偶像之间的联系,网络除了能提供丰富的关于偶像的各种信息之外,比之其他媒体,网络的参与感还能营造出与偶像直接互动的亲密感觉,这种感觉对青少年偶像崇拜也有一定的冲击作用。  相似文献   

2.
大学生的榜样偶像崇拜与专业学习的动机激发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偶像会对崇拜者的一生产生影响。大学生群体中依然存在偶像崇拜,通过对大学生偶像崇拜现状的分析,认为正确引导大学生选择其所学专业的“著名大师”作为自己的崇拜偶像和学习榜样,能激发兴趣,促进专业学习。还介绍了笔者在实践教学中总结归纳的一些经验。  相似文献   

3.
青少年偶像崇拜现象的心理透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偶像崇拜是青少年中普遍存在的社会现象,对青少年的成长有着深刻的影响,已引起社会各界的关注。同时偶像崇拜现象有它的心理根源,教育者应采取适当的方法给予引导。  相似文献   

4.
偶像 圣像     
李世峥 《天风》2003,(1):44-44
有弟兄姊妹认为,基督徒不应在家中挂置耶稣的画像,也不应该摆设任何雕像(包括伟人像、明星像、甚至亲人的遗像)。其理由是圣经里禁止偶像。受这种说法的影响,许多弟兄姊妹对家中原有的一切画像、雕塑开始大加破坏……笔者愿借《天风》一角,结合圣经和教会历史,谈谈偶像、圣像、图像的区别。 首先,我们要旨定地说,基督教是反对偶像及偶像崇拜的。从圣经看,自始至终都在告诫我们要绝对地反对偶像及偶像崇拜。旧约时代,《十诫》中明确写道:“不可为自己雕刻偶像;也不可作什么形象仿佛上天、下地  相似文献   

5.
面对当今网络对社会各界人群的影响,特别是青少年这一特殊群体所造成的各种心理上和行为上的偏差,我们意识到对正确认识当前青少年的网络心理的重要性。本文着重讨论当前青少年网络心理的现象及成因的动态分析,希望据此让社会对青少年的网络心理有更深入的了解。  相似文献   

6.
团中央宣传部、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近期对不同地区的2710名大中学生就偶像崇拜现象的调查表明:被调查的青少年中,有50%的人承认有过特别喜欢、崇拜某个“明星”的经历;有34.5%的人承认自己正在崇拜某个“明星”。在崇拜的偶像中,99%以上是影视界和体育界“明星”;68.3%的学生崇拜活着的“明星”。[编者按]  相似文献   

7.
孙天人 《天风》2005,(9):30-31
偶像是指泥塑木雕的“神像”,奉若神明的任何物体,或比喻盲目崇拜的对象,但非指被雕塑、绘画或被荣拜者之本身。虽偶像崇拜之对象往往采用物化形式,但物质或人事的本身并不因此而有所变化。偶像崇拜不讲理性,不要知识,必然是进步的障碍所以在历史上凡当摆脱偶像崇拜之羁绊时,必带来进步。  相似文献   

8.
考察气质(感觉寻求、意志控制)和教养方式(权威、专制、纵容)对青少年病理性网络使用(PIU)的独特效应,以及气质间对青少年PIU的交互效应和气质与教养方式对青少年PIU的交互效应。采用气质问卷、教养方式问卷和青少年PIU问卷,对1312名青少年进行调查。结果显示:(1)意志控制、感觉寻求、专制教养对青少年PIU有独特效应,权威教养、纵容教养对青少年PIU没有独特效应;(2)气质内部交互影响青少年PIU,意志控制缓冲感觉寻求的风险作用。(3)教养方式调节部分气质与青少年PIU的关系,具体为权威教养缓冲感觉寻求的风险作用,纵容教养增强感觉寻求的风险作用。  相似文献   

9.
为探讨青少年同伴依恋与抑郁的关系,以及社会支持和自尊在二者关系中的作用机制,采用父母和同伴依恋问卷(IPPA)中的同伴依恋分量表、领悟社会支持量表(PSSS)、自尊量表(SES)和流调中心用抑郁量表(CES-D)对668名中学生进行调查,结果发现:(1)青少年同伴依恋、朋友社会支持和自尊两两之间呈显著正相关,且三者与抑郁均呈显著负相关。(2)青少年同伴依恋不仅能直接负向预测抑郁,而且还能通过自尊的单独中介作用对抑郁产生影响;朋友社会支持的单独中介作用以及社会支持→自尊的链式中介作用在初、高中生群体中存在差异,即在初中生群体中,同伴依恋能够通过社会支持的单独中介作用以及社会支持→自尊的链式中介作用对抑郁产生影响,而在高中生群体中,这两种间接作用均不显著。研究结果揭示了青少年同伴依恋对抑郁产生影响的心理机制,为引导青少年建立良好的同伴依恋,促进自尊及心理健康发展提供了有益建议。  相似文献   

10.
以1042名初一至高三学生为被试,考察了最要好同伴、父母对青少年吸烟认识和吸烟行为的相对影响力,以及同伴和父母对青少年吸烟行为的影响方式和影响途径。结果发现:(1)与父母作用相比,最要好同伴吸烟行为和态度对青少年吸烟认识的作用力要更大。但在不同的群体上,父母的影响力加强了;(2)与青少年吸烟认识相比,父母对青少年吸烟行为的作用力加大了,这种影响力同样表现在不同的群体上;(3)青少年的吸烟认识可以显著地预测其吸烟行为;(4)最要好同伴吸烟行为和态度、父母吸烟行为、青少年对吸烟的认识可以直接影响青少年的吸烟行为,而且最要好同伴吸烟行为和态度又通过青少年的吸烟认识对其吸烟行为产生间接的作用;(5)最要好同伴吸烟行为对青少年吸烟行为的影响力要大于父母的影响力。  相似文献   

11.
本研究以3587名初中生为对象,采用问卷测量法,考察了初中生偶像崇拜在性别和年级上的差异,及其与生活目标和主观幸福感的关系,并探究了性别在其中的调节作用。研究发现:(1)女生的偶像崇拜水平显著高于男生的,且偶像崇拜高水平组中女生人数显著多于男生,偶像崇拜低水平组中则相反;初一与初二年级间偶像崇拜的水平及在不同水平上的人数分布均无显著差异。(2)外在生活目标能够正向预测初中生的偶像崇拜水平,其中性别起调节作用,外在生活目标对女生偶像崇拜水平的影响大于男生。(3)性别对偶像崇拜影响初中生主观幸福感上也具有调节作用,即偶像崇拜水平负向预测初中女生的主观幸福感,对男生的主观幸福感则影响不显著。  相似文献   

12.
为考察网络社交媒体使用对青少年生活满意度的影响及其内在心理机制—自我同一性状态的中介作用,采用问卷法对2634名青少年进行调查。结果表明:(1)网络社交媒体使用无法直接预测青少年生活满意度,但可以通过自我同一性状态这一中介变量产生间接影响;(2)网络社交媒体使用对青少年心理发展呈现双重作用,既能通过加强成就型自我同一性状态提高生活满意度,也可以通过增强弥散型自我同一性状态进而削弱青少年生活满意度。  相似文献   

13.
本研究采用问卷法对2407名青少年进行调查,探究儿童期虐待对青少年网络欺负行为的影响,以及自尊的中介作用和友谊质量的调节作用。结果表明:(1)儿童期虐待显著正向预测青少年网络欺负行为。(2)自尊在儿童期虐待与青少年网络欺负行为之间起部分中介作用。(3)儿童期虐待对青少年网络欺负行为的间接效应的前半段路径受到友谊质量的调节。友谊质量高、低水平下儿童期虐待对自尊的预测作用均显著,但友谊质量较高的青少年群体中儿童期虐待对自尊的预测作用更强。  相似文献   

14.
为探讨青少年家庭功能、人际适应和网络欺凌的关系以及性别在其中的调节作用,采用问卷法对北京和昆明共计1921名中学生进行研究。结果表明:(1)青少年群体中,男生的网络欺凌得分显著高于女生;(2)整体上,人际适应在家庭功能和网络欺凌关系间起完全中介作用;(3)性别在人际适应对青少年网络欺凌的影响中起显著调节作用,具体表现为:与男生相比,人际适应良好的女生实施网络欺凌的可能性更小。结果提示,良好的家庭功能可以通过影响人际适应进而影响青少年网络欺凌的实施,且在此过程中存在性别差异,对女生而言,着力提高社会人际适应能力更具针对性。  相似文献   

15.
为考察父母行为控制对青少年水域高危行为影响的内在心理机制,采用问卷法调查了全国5个省7485名青少年来验证假设模型,结果发现:1)不良同伴对父母行为控制与水域高危行为之间具有部分中介效应,父母行为控制既能对水域高危行为产生直接影响,也能通过不良同伴对水域高危行为产生间接的影响。2)感觉寻求对不良同伴的中介作用具有调节效应,它调节了中介过程的后半路径,即不良同伴对水域高危行为的影响随着感觉寻求的增加而增加,父母行为控制对水域高危行为的影响具有调节的中介效应。  相似文献   

16.
中学生偶像崇拜与自我概念的关系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研究采用访谈法和问卷法.选取北京市428名中学生,考察偶像崇拜与自我概念的关系。研究发现:(1)有偶像的学生人数显著高于无偶像的人数,“歌星影星”与“著名人士”是其崇拜的主流。(2)有偶像的学生的自我概念显著高于无偶像的学生,主要在同性关系自我、异性关系自我、非学业自我概念上存在显著差异。(3)在有无偶像维度上,女生的同性关系自我、一般学校自我概念存在显著差异,男生的同性关系自我、一般自我、非学业自我和量表总分存在显著差异。(4)在有无偶像维度上,初一学生的体能自我、初二学生的数学自我、初三学生的语文自我和同性关系自我、高一学生的外貌自我存在显著差异。(5)不同偶像类型的学生的自我概念存在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17.
近年来,随着智能终端的普及以及网络信号覆盖力度的不断增强,人们的工作、生活发生着巨大变化,这其中一个重要的体现是使用电子阅读的人群在急速增长,人们获得资讯不再仅仅通过单一的纸质载体。阅读方式的变化不仅仅影响着人们的行为习惯的变化而且引起身心的变化。这一点尤其体现在尚未成年的青少年群体中。近年来关于纸媒阅读与数字阅读"孰优孰劣之争"已经随着数字阅读的普及逐渐转向为对数字化阅读的接受与探索。研究青少年群体阅读方式的变化,能对青少年的阅读行为进行良性引导。  相似文献   

18.
采用问卷法和教师评价法对上海、河南、山东、甘肃四地共1730名青少年及其父母进行调查,旨在考察价值取向的代际效应及其与青少年心理和学校适应的关系。结果发现:(1)父母集体价值取向均能正向预测青少年集体责任;父亲集体取向和母亲个体价值取向均能正向预测青少年同伴友情;父亲个体价值取向和母亲集体取向均能正向预测青少年超越进取;仅母亲个体取向正向预测青少年时尚潮流;(2)父母集体取向均能通过青少年集体责任对其心理适应产生积极影响;父母个体取向和母亲集体取向能通过青少年超越进取对其心理和学校适应产生积极影响;(3)母亲个体取向通过青少年同伴友情对其心理适应产生积极影响,对学校适应产生消极作用;母亲个体取向通过青少年时尚潮流对其心理和学校适应产生消极作用。这些结果证实了亲子之间存在价值取向的代际效应,并强调了代际效应对青少年的心理和学校适应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19.
欺凌是一种涉及多类行为和多主体互动的群体过程, 但是已有研究很少在同伴的群体互动和关系变化过程中研究欺凌相关行为的发展。尤其是受欺凌作为一种被动承受而非主动选择的行为结果, 对其在同伴情境中的变化过程研究更为有限。本研究从青少年的友谊网络与其受欺凌的共变关系入手, 采用纵向社会网络分析法, 对来自26个班1406名学生进行为期1年的3个时间点(七年级末、八年级上学期末、八年级下学期末)的追踪研究, 结果发现:(1)受欺凌影响群体内友谊关系的建立:受欺凌水平高的青少年更难以与同伴建立朋友关系(同伴回避效应), 且更倾向于选择同样受欺凌水平高的个体作为朋友(同伴选择效应); (2)友谊关系影响受欺凌水平的变化:在群体中拥有更多朋友关系的青少年, 其受欺凌水平会逐渐降低(同伴保护效应); 但另一方面, 拥有高受欺凌水平朋友的青少年, 自己的受欺凌水平会随着时间呈增高趋势(同伴影响效应); (3)随着时间的发展, 女生的受欺凌水平比男生更容易降低(性别影响效应)。研究结果揭示了友谊网络和受欺凌的共变关系, 为校园欺凌群体干预提供启示。  相似文献   

20.
为了考察特质焦虑与青少年冒险行为的关系并基于双系统模型探究其中的影响机制,本研究采用特质焦虑问卷、简版自我控制量表、感觉寻求量表和青少年多领域冒险行为问卷对1720名12~18岁的青少年进行问卷调查,共回收有效数据1549份。结果发现:(1)特质焦虑能正向预测青少年的冒险行为,自我控制在特质焦虑与冒险行为间的关系中起中介作用;(2)感觉寻求调节了该中介过程的后半路径,即个体的感觉寻求水平越高,自我控制对冒险行为的预测作用越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