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1 毫秒
1.
全球首位“代孕爸爸”托马斯·比提的高调出现,带来了一场激烈的关于生命伦理与法律的大讨论。变性人的婚姻、生育及代孕问题让我们不得不对变性手术、人工辅助生殖技术以及代孕技术这些新兴生命技术进行再思考。我们不仅要肯定新兴生命技术的合理性,也要防止其所产生的潜在负面影响。合理利用新兴生命技术,客观地分析该事件并制定相应的法规是避免出现伦理道德和社会混乱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2.
现代社会往往强调科学技术将会给社会带来怎样的实际利益.正如DNA双螺旋结构发现者之一的克里克所表述的那样:“真正的问题是要知道我们现在所从事的科学是否在改善人类的状况,有迹象表明,实际上正是如此.我们关于肿瘤病毒的研究连同其它实验室工作,有朝一日揭示癌的性质,提供战胜它的手段.”随着科学技术进入社会,成为社会活动的一个重要方面,人们往往注意科学技术对社会的实际效益.社会将按科学技术的社会功能进行评价.如果对社会所产生的即使潜在的影响是消极的、负作用的,这种技术将会受到社会的严格批判.  相似文献   

3.
魏屹东 《现代哲学》2001,25(2):53-58
马克思所处的时代是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的时代。他敏锐地看到科学、技术、生产和社会相互促进,协调发展的关系,特别是注意到科学技术对生产的推动作用和生产对科学技术的根源作用。“科学技术是生产力”是马克思历来的观点,他在《资本论》中就阐明劳动生产力的提高与科学的发展水平和它在工艺上应用的程度密切相关的思想,在《经济学手稿》、《机器和大工业》、《机器:自然力和科学的应用》等论著中进一步指出了生产过程成了科学的应用,而科学反过来又成了生产过程的因素,科学技术的发现和发明将引起生产力的变革。并由此引起生产关系和其他社会关系及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今天对马克思对科学、技术与生产的关系的思想进行深入系统的研究,将会极大地丰富我们关于科学技术革命和产业革命的观点,有助于我们更加深刻地揭示当代科学技术革命和社会经济发展的相互关系。  相似文献   

4.
本刊今年第四期,集中发表了一组关于在当今形势下如何看待中医的文章,就中医的方方面面做了讨论,其中包括张功耀教授的“告别中医中药”一文,以期引起中医界和整个社会对中医的关切。和我们预料的一样,这组关于中医的文章,特别是“告别中医药”一文,引发一场热烈而广泛的争论,中医又一次面临是不是科学的,其前途和命运如何的考问。  相似文献   

5.
关于知识经济的哲学问题讨论综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现代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发展 ,全球化以空前未有的速度推进 ,我们正处在由工业社会向知识社会的深刻转变中。我国理论界正热烈地进行关于知识经济问题的讨论 ,《哲学动态》19 99年第 7期已发表了一篇概述文章 ,这里再根据一些新的材料作些补充。一、知识经济的内涵和时代特征一  相似文献   

6.
20世纪是现代科学技术高度发展的世纪。高新科技在给人类带来诸多好处和利益的同时,也产生了许多负效应,给人类的生存与发展带来了危机。现代人对高新科学技术的恶性膨胀,产生了恐怖、逆反心理和悲观情绪。我们该如何应对高新科技对现代人心理健康造成的威胁? 现代科技革命就像一把双刃剑,一方面导致生产方式的变革、社会文明的进步,丰富了人类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另一方面也带来了威胁人类前景的全球问题——人口爆炸、资源枯竭、粮食  相似文献   

7.
哈贝马斯关于科学技术执行着意识形态的职能的思想,进一步发展了霍克海默和马尔库塞的科学伦理思想。同时这又是他试图进行历史唯物主义“重建”的序曲。哈贝马斯通过对韦伯的合理化的伦理观进行解析和批判,提出了交往关系的伦理解释框架,辨析了科学技术意识形态化的社会制度背景,并认为,只有随着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出现,制度框架的合理性才能直接同社会劳动系统联系在一起。科学技术成为第一位的生产力使国家干预活动的增加,同时技术与科学具有意识形态的作用。哈贝马斯揭示了晚期资本主义社会科学技术发展的新动向,也可以引发我们对科学技术的合理应用的思考。然而,在哈贝马斯关于科学技术意识形态化的批判中,的确存在着方法论的误区。  相似文献   

8.
市场经济与伦理道德讨论中的几个问题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我国的经济生活正在向市场经济转变。伴随着这场变动,近年来也发生了一场关于市场经济与社会伦理道德关系的大讨论。这场讨论提出了一些十分重要的理论与实践问题。正确地认识市场经济与伦理道德的关系,对于建立和建全我国的市场经济,形成健全有序的社会环境,将是十分有益的。这场讨论中讨论较多的一个问题,是市场经济的建立与发展对社会伦理道德的影响问题。对于这个问题,最初有人提出“代价论”,即市场经济,或泛义地说,经济发展的善总需以社会伦理道德的沦落的恶为代价。这个论点受到了较多的批评。的确,假如市场经济根本不促进…  相似文献   

9.
科技道德是促进科学技术进步,保证科学技术沿着健康道路发展的重要环节。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人们越来越认识到运用道德规范调整人与人之间以及个人与社会间的科技活动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一、关于科技道德的研究对象与定义 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深刻地影啊了人类生活和社会的各个方面,科技道德问题越来越成为每个国家理论界所关心的一个重要问题。  相似文献   

10.
徐国亮  武中哲 《学海》2006,(5):100-104
科学技术是人类摆脱短缺,走向富裕的手段,是社会生产力的重要因素。但是,技术统治导致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关系的彻底改变,其引发的消费社会的形成,助长了环境危机和人类的精神危机。科技的两重性表明,大力发展科学技术是必要的,但也要对科学技术对人类社会造成的影响及其在社会变迁过程中的发展脉络有正确的把握。因此,对科学技术进行后现代的反思,对于促进我们走一条技术人文化的科学发展之路有着重要的启示作用。  相似文献   

11.
在有关技术伦理的讨论中,有一种比较流行的观点认为,技术伦理学是关于工程师的职业伦理学和责任伦理学。例如,2003年,在第一次中德技术伦理问题研讨会上,我国有学者提出研究科技伦理“不容忽视科学和技术活动中出现的违规和失范现象”(参见王国豫、李文潮);2004年,有学者认为,就“研究科技道德现象而言,科技伦理学实质上又是一种职业伦理学,既有职业伦理学的一般性质,又有其自身的特殊规定性”。(杨怀中)下面就技术伦理与职业伦理的关系谈谈我们的看法。1.关于技术伦理学的“不”我们认为,技术伦理学的研究对象“不”是工程师的职业道德,技…  相似文献   

12.
社会科学要加强对科技进步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科技进步对当代经济、社会发展产生日益重大的影响“科技进步”一般是指科学技术对客观世界认识的扩展深化和为满足人们以及社会的物质和精神需要所取得的进化与革命。我们在应用“科技进步”一词时通常有宽、窄两种理解:窄派把“科技进步”仅仅理解为自然科学和工程技术等所谓“硬技术”的发展与提高。宽派则把它理解为整个科学技术的进步,特别是其中与经济发展关系密切的自然科学、工程技术和管理与决策科学技术的发展。我个人是赞成后一种理解的。  相似文献   

13.
一、新技术——希望还是威胁在日益迅猛的技术发展所引起的变革面前,我们总是需要在希望和威胁之间作出选择。新技术将给我们带来富有挑战性的发展机会,还是意味着对我们整个工作和生活情境的威胁?无论对新技术的情感体验如何,我们都得面对现实。我们应该认识到,如果不利用新技术所提供的机会,那么私有或者公共组织就不可能与今天的市场相竞争。但是,取得积极结果的一个前提条件是,我们能够指挥这种新发展,而不是被它所控制。在新技术发展中是  相似文献   

14.
库恩和泰勒关于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之区别的争论金吾伦编者按:“科学追求真、伦理学追求善、艺术追求美”,科学史之父萨顿的这一见解几乎代表了整整一代人的观念。在他们看来,自然科学是关于事实的判断;而社会科学是关于价值的判断,因此两者之间有一不可逾越的鸿沟。然而,随着解释学和科学哲学的发展,表明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之间的这条鸿沟是不存在的,在科学理论的评价过程中,除了真理标准外,还存在价值标准,自然科学中同样存在语义、语境的问题,正是在这一背景下,我们重新讨论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的区别究竟何在?现发表“库恩和泰勒关于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区别的争论”一文,以期引起学术界广泛的争论。关于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社会科学的关系,尤其是其间的区别是哲学界关心和重视的一个重要问题。不久前,在台北举行的“传统中国文化与未来文化发展”的学术研讨会上,就有不少学者对这个问题发表了许多意见,可见这个问题已为我国学者所重视。国际学术界对此问题也很重视。库恩与泰勒关于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社会科学之区别所展开的一场争论,便为这个问题的深入探讨提供一个新视角。一般人的心目中,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的最根本区别就是,前者是对事实的认识,后者是对价值的认识。  相似文献   

15.
在西方,科学主义与人文主义的争论、对立、冲突早已有之,这种争论以及两大思潮在当代逐步相互靠拢、吸收乃至谋求融合的新发展,在我国思想理论界也有着不同程度的影响,引起了热烈的讨论。特别是在当前,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以科技进步推动经济社会综合协调发展已逐步成为大家共识的情况下,这类问题的讨论愈益具有迫切的现实意义。同时,我们亦应看到,正像科学主义与人文主义的冲突一样,两大思潮谋求融合的新动向归根到底反映了西方工业化以来社会发展过程中复杂而深刻的矛盾、危机及其演变,其中所蕴涵的一系列重大的理论问题恰是实践难题、历史难题在思维领域中的反映。而在西方的社会框架与思维框架内,两大思潮的冲突是不可能真正得到解决的,其谋求融合的趋势不过表明了实践难题、历史难题及思维难题需要解决而已。这就需要我们把这些难题转化为正面研究的课题,并结合我国的实际,拓深有关这方面的研究。诸如:怎样正确认识和有效地处理科技进步、经济社会发展与人自身发展的关系,科学因素与人文因素的关系,真理与价值、知识与信仰、理性与非理性、思维方式与价值观念的关系;如何从当代社会实践和科学技术的综合化发展中,充分认识马克思所提出的随着人们的实践活动的不断扩大,“自然科学往后将包括关于人的科学,正像关于人的科学包括自然科学一样;这将是一门科学”的思想的方法论意义,并用以指导我们的研究工作,打破旧式分工和不合理的学科界限,切实有效地加强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的联盟;如何认识当代社会科学研究中对计量、概率、模型等自然科学方法的运用与自然科学研究中人文因素、价值因素的增强的关系,定性研究与定量分析的关系;在“历史向世界历史的转变”和交往的普遍化过程中,如何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体系以给我国的科技进步、改革开放强有力的支持与推动,怎样发挥我们的制度优势和文化优势,有效地避免、克服西方工业化和科技发展过程所出现的消极后果;如此等等。无疑,运用马克思主义科学历史观,从真理观与价值观相统一的高度,科学地阐明并有效地解决这些问题不仅是理论服务于当前改革实践的需要,也是丰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哲学基础的需要。通过冷静、扎实、严谨的科学研究,我们就会发现,只有马克思主义的科学历史观才能真正透过科学主义与人文主义的冲突及其某些新的变化,揭示出问题的实质及解决途径,也才能真正克服两大思潮各自的局限性。  相似文献   

16.
2002年12月25日《中华读书报》发表了著名柯文慧的文章《对科学文化的若干认识——首届“科学文化研讨会”学术宣言》,随后网上登载了一批学者就“科学主义”的有关论题进行的争论,特别是“反科学”、“反科学主义”、“科学技术给人类带来什么样的影响”、“生态危机是否归咎于科学的发展”等等。“反科学”、“反科学主义”,无论在西方、还是在中国,都不是什么新思潮。当前学者们又讨论这样的问题,对于我们了解科学对社会的影响,认识科学的深刻含义、理解科学精神,向公民进行科学教育,实施“科教兴国”战略,推进先进文化,有很大的相关性,也是我们《科学与无神论》一直十分关注的问题。我们认为学者出于对人类社会负责任的态度进行科学与人类社会之间发展关系问题的讨论,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情。无论双方的论点如何,只要是摆事实、讲道理,进行一种理性的探索,就是有价值的。为此,我们想开展这方面的讨论,进行思想和学术上的交流,提供出一部分学者对此类问题的观点,以供读者了解,并欢迎大家积极提供争鸣稿件。  相似文献   

17.
近年来,国内外关于技术哲学的讨论很多,在我国出现了不少关于技术哲学或技术学的专著,例如邓树增主编的《技术学导论》(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孟宪俊等主编的《科学技术学》(西北电讯工程学院出版社)等。同时国内还译介了不少日本、西欧、美国、苏联等国学者关于技术哲学或技术学的论文和著作,然而令人遗憾的是,无论国内还是国外,关于  相似文献   

18.
技术理性问题探讨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这里发表的两篇文章,都涉及到技术的本质、技术的社会作用、技术进步和文明发展的关系问题。应当说,这是一个很严肃的问题;特别是在当前,我们要大力发展科学技术,以科技进步推动经济社会的综合协调发展,有关这方面的探索就愈益显得迫切和重要。这种探索只会促进而不是妨碍我国的科技进步和现代化建设事业。其中涉及一系列重大的理论问题和实践难题是需要我们从正面予以研究的,诸如:怎样理解技术的本质、技术与人的目的、意志和自由的关系?如何认识技术的社会作用、技术应用的积极意义与消极后果的关系,从而在推动科学技术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化、促进文明发展的同时,有效地避免和克服西方工业化以来日趋严重的“物支配人”、“人的物化”等消极因素?怎样理解技术与价值的关系;发展科技的过程中,如何正确认识并有效地处理环境污染、能源危机、核威胁、区域间技术竞争与合作的关系等全球性问题?所谓“技术统治人”、“技术支配人”的实质是什么?现代西方的某些流派虽然较早地注意到了这些问题,但囿于唯心史观的束缚,在那里并没有使这些问题得到科学解决。而全面、准确、深刻地理解“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从唯物史观的真理观与价值观相统一的方法论高度,揭示这类问题的实质和解决途径,对于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则具有重大的意义。毋庸置疑,理论界对这些问题意见纷纭,甚至还存在相当大的分歧,其中反映出人们在历史观和价值观上的差异。要使有关这类问题的讨论有较大的进展,结合对现代西方哲学的批判,深化对唯物史观的理解是一个极其重要的环节。那种囿于对科学历史观的简单化理解而对现实问题习惯于贴标签、套公式的研究态度和方法,总是在社会实践的急剧变化面前显得手足无措。马克思当年对工业的本质曾做过一个精辟的论断:“工业的历史和工业的已经产生的对象性的存在,是一本打开了的关于人的本质力量的书,是感性地摆在我们面前的人的心理学;对这种心理学人们至今还没有从它同人的本质的联系上,而总是仅仅从外表的效用方面来理解”。这对于我们科学地把握技术问题不同样具有方法论的启迪吗?  相似文献   

19.
影响中医学发展的几个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 基础研究薄弱 ,学术日趋萎缩中医学的理论是在那样一个特定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环境中形成的 ,如果放在中国的传统文化背景中进行考察、分析 ,一切都显得那么顺理成章 ,但与西方科学技术 (包括西方医学 )放在一起 ,就有许多不融洽了 ,如何借鉴现代的东西 ,使人感到困惑。我们能否这样认识 ,任何一种理论或任何一个学科都有有限的生命力 ,当科学发展到一定阶段时 ,这种已经完善了的理论或已经完备了的学科就失去了它应有的作用 ,而成为科学进步的严重障碍了。众所周知 ,近代科学是在一场革命中诞生的。这场革命首先是一场观念革命 ,…  相似文献   

20.
略论江泽民科技伦理思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彭方第 《学海》2002,(6):21-22
进入现代社会以来 ,科学技术给人类带来了令人目不暇接的兴奋 ,同时也带来了一系列令人不安的恐慌 ,这些不能不引起人们深深的思考。江泽民同志的《论科学技术》就是在思考过后作出的理性答复 ,它创造性地发展了邓小平“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科技思想 ,并就科技伦理提出了自己鲜明的观点。江泽民同志有关科技伦理的思想正是我国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科技伦理学的指导思想。一、不危害人类、造福人类 ,是江泽民科技伦理思想的核心科学和技术存不存在伦理问题已是不争的事实 ,一些人认为科学价值是中性的 ,不存在伦理问题 ,而事实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