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华书局1987年出版的点校本<胡宏集>,系将<知言>和<五峰集>汇编为一书,亦收入朱熹<知言疑义>,宋代至清代关于<知言>和<五峰集>的诸家序跋,及胡宏的传记资料等,作为全书附录,颇便研究者使用.点校者做出了较深入细致的标点和校勘,对于研究胡宏及宋代思想有直接帮助,这是值得充分肯定的.但点校当中,亦出现不少失误,有必要辨正.这里,为醒目起见,先列书名或篇名,次标明页码及原文,再作辨正.对于所引述的点校本原文,凡点校准确的人名、地名等,不再标出专名号.文中未尽及不当之处,请指正.  相似文献   

2.
点校本<朱子语类>卷七十八中两条前后相继的语录存在着严重的错误,表现为两处"人欲"均是"人心"之误.本文从<朱子语类>文献资料内证以及"人欲"、"人心"二词的义理分析两处着手支持自己的论点.指出了是原本错误而点校者未发现上述错误.论证了两条"问题"语录的存在造成了比较严重的后果.最后指出了较为合理的修改方式与本文的写作意图.  相似文献   

3.
<学术集林>卷八所刊<弘一法师未刊书目>十四通,系年粗略,释读讹误颇多.本文据<弘一法师书信>及<弘一大师年谱>考订各书札系年,并作校读札记.  相似文献   

4.
《管子》一书,经历代学者考证,应是战国时期乃至秦汉时人所作。由于历史原因,里面存在许多错误,这就给读者带来一定的阅读困难。郭沫若称是书:"简篇错乱,文字夺误"、"号称难读",故此集十数家之考证,成《管子集校》。但是其《集校》有的只列前人校注而不做取舍,有的虽有选择然仍有可商榷之处,而且《管子》一书自身还有很多难点没有涉及。因此我们以尹知章注、郭沫若《集校》为底本,参以他书,对一些问题作重新讨论。  相似文献   

5.
《管子》一书,经历代学者考证,应是战国时期乃至秦汉时人所作。由于历史原因,里面存在许多错误,这就给读者带来一定的阅读困难。郭沫若称是书:“简篇错乱,文字夺误”、“号称难读”,故此集十数家之考证,成《管子集校》。但是其《集校》有的只列前人校注而不做取舍,有的虽有选择然仍有可商榷之处,而且《管子》一书自身还有很多难点没有涉及。因此我们以尹知章注、郭沫若《集校》为底本,参以他书,对一些问题作重新讨论。  相似文献   

6.
阜阳汉简<周易>在卦辞和爻辞之后,都有具体卜问事项之辞,由于不见于今本而引起学者注意.本文举出敦煌汉简占书,性质与阜阳汉简<周易>相近,亦在卦名之后接抄卜辞.并进一步比对传世典籍与出土文献,认为这类卜辞应源于<日书>.褚少孙所补<史记*龟策列传>实受<日书>影响,所以语言形式与之相同.厘清其间关系之后,可以发现阜阳汉简<周易>这类融合<日书>的<周易>,可能对焦延寿"焦林直日"之说有所启迪.  相似文献   

7.
赵汸的<春秋>学以承继孟子自许,以综合<春秋三传>为特点.认为属辞比事为治<春秋>的法门,并据以归纳<春秋>笔削之义为八.<春秋>虽为孔子所作,但本鲁史而成,辞从主人,存策书之大体,其文则史,其事则齐桓晋文;<春秋>虽本鲁史,但又有孔子书与不书、变文、特笔等笔法,以阐圣人之义,其义丘窃取之.  相似文献   

8.
惠栋易学著述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共搜考清代学者惠栋有关易学研究的著述20种,其中3种有目无书.所传17种书中,3种为整理辑佚前人易学之作,其余14种或为惠氏易学专著,或为其笔记、文集,其中多有涉及易学者.本文皆详为考释,并撰写<提要>.对<四库全书总目>以来前人论说之误者,亦皆一一考辨,并加以补正.  相似文献   

9.
陶弘景撰<许长史旧馆坛碑>,保存了关于许谧父子的一些原始资料,应引起重视.本文对该碑的立碑时间、撰者与书者、拓本与钩本以及<道藏>本<华阳陶隐居集>所收本等诸情况作了一些基本的考证.  相似文献   

10.
付义 《宗教学研究》2005,(1):144-146
本文在<坛经>"敦博本"与"敦斯本"对校的基础上,提出并论证了"敦博本"和"敦斯本"是同源的不同"听诵记写本"各自转抄的写本,并对<坛经>主要版本及其流交情况进行了梳理.  相似文献   

11.
本文指出,<道藏>四卷本<唐玄宗御制道德真经疏>以杜光庭<道德真经广圣义>文为主,杂采成玄英<道德经义疏>及唐玄宗<御疏>等,非唐玄宗所撰;认为是五代后蜀乔讽所编<道德经疏义节解>原书.  相似文献   

12.
宋僧三书考     
本文对宋僧正受<楞严经合论>十卷、本嵩<华严七字经题法界观三十门颂>二卷、子璿<首楞严义疏注经>二十卷三书作了比较详细的考辨,对于成书时间、版本源流作了尽可能的考证,并对<佛藏子目引得>等书著录中的讹误作了纠正.  相似文献   

13.
<浩然正气--孟子>是我2008年5月在江西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一本小书,326页,二十多万字的篇幅.它是一本与<孟子>欣喜地相逢的人文哲理随笔,而不是一本学究式的书;它折射了我长期阅读<孟子>、思考<孟子>积淀下来的生命感司,这些生命感悟同时又验证了博尔赫斯说过的一句名言:"一切阅读都暗示着一项合作,以及,在某种意义上,一次同谋."  相似文献   

14.
面对佛道之学的挑战,宋初儒者认识到必须弥补儒学心性论的缺陷,建立起与佛道之学相颉颃的心性理论.为此,他们逐渐将注意力集中到心性论领域,展开心性理论的探讨.在这种情况下,<大学>、<中庸>、<孟子>逐渐受到了人们的普遍关注,<论语>的地位也进一步提高,<四书>成为儒家重要的思想学术资源,不同思想倾向的学者从不同角度对<四书>进行了阐释、利用与发挥,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四书>学.  相似文献   

15.
读罢贺达仁教授编著的<医学科技哲学导论>(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年8月第1版.以下简称<导论>),想起他本人曾经对笔者谈过他的评书标准:一本好书,要么以资料详实取胜,要么以思想深刻见长.而<导论>一书,可谓两者兼而有之,相得益彰,是一部难得的高水平的学术佳作.  相似文献   

16.
《祖堂集》近几年先后影印、出版的校注本在不同程度上反映出学界对原典的研究。本文就阅读中华书局(2007)点校本时所发现的一些问题加以讨论,今摘其部分,作是校记。  相似文献   

17.
1999年中央编译出版社出版了威廉·贝内特的<美德书>.这是一本震撼全球的伦理学巨著.威廉·贝内特是美国著名教育专家、里根政府时期的教育部部长.<美德书>将西方文明中有关责任、勇气、同情、信仰、诚实、友谊、坚韧、工作、自律等品质的经典文献汇编成一书,以诗歌、童话、寓言、历史故事和名人自传等多样体裁,把道德知识和文学作品结合在一起,因其生动有趣、形象具体、富有情感而深受人们的喜爱.  相似文献   

18.
《归藏》非殷人之易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连山><归藏>不见于<汉志>,历来学者大惑不解.其实,二书就包含在<汉志·数术略>"蓍龟家"所录"<周易>三十八卷"之中."三代之易"为东汉"近师"晚出之说.汉人所见<连山><归藏>皆为<周易>的衍生物,其成书与<易传>的时代相先后.此外,对"殷人用卜,周人尚筮"、"易"之所以名"易",以及周代易筮之法的衍变等相关问题,亦作了尝试性的论述.  相似文献   

19.
帛书及楚竹书、阜阳汉简<周易>的面世,极大地拓展了我们对<周易>经文的研究视野.东汉熹平间,灵帝诏诸儒正定五经,以熹平石经作为今文标准本,熹平石经遂成为后人研究、界定汉代经今、古文的重要依据.然今以帛<易>考之,汉初人们以隶字抄书,并无严格的今、古文区分,故熹平石经作为分辨汉人今、古文的权威,只是为平息当时的今、古文之争.汉唐人以自己所见之有限的古文本而定其"古文某作×",今以竹书校之,方知其所见之古文本及其古文字,与战国竹书古文本多有不同.而由今本与竹书本多有相同相通者考之,知今本确为古文本无疑.随着帛<易>的出土,有本师传授的今文<易>在亡佚千余年后又重现于世,对弄清<周易>六十四卦中的一些疑难卦爻辞原旨,厘清汉人今、古文经学的发展与演变,无疑有重大的借鉴与帮助.  相似文献   

20.
叶矫然生当明末清初之际,此时期亦为史事派易学著作,如吴曰慎<周易本义爻征>、金士升<易内传>、胡世安<易史>等相继问世之时.<四库全书总目>于上述诸书,虽未选录于经部易类,然于叶矫然<易史参录>一书,则载诸<存目>,欲研究清初史事易学,探究史事易学何以至清而趋于极盛,则叶氏其人其书,自有不可不涉猎者.本文主要从<易史参录>著述背景与体制、易学渊源、援史证<易>特色、价值得失,并就<四库全书提要>主要论点提出一愚之见,略作修正与补充.由于叶矫然<易史参录>为清初史事宗易学重要之易家,其书亦影响同治年间另一史事易家曹为霖<易学史镜>甚巨,希望藉由本文之作,能提供未来从事清代史事易学,或清代易学史研究者之参考,进而有裨于吾人于清代易学全貌之了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