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能超 《中国宗教》2018,(8):42-43
2017年初,江苏佛教信息化大数据中心结合大数据时代佛教弘法的特点,创新建设了江苏佛教弘法大数据系统,对全省所有的佛教类网站、佛教论坛以及QQ群、微信群等进行整合,建成了一个覆盖全省佛教弘法资源的大数据系统,让全省佛教四众弟子以及省外乃至全球的佛教弟子均能参与到江苏佛教的各类弘法活动中。  相似文献   

2.
能超 《中国宗教》2018,(9):37-39
佛教素有慈悲济世、自利利他、自觉觉他之精神。近年来,在各级党委、政府的支持下,在四众弟子的积极参与下,江苏佛教界坚持抵制佛教商业化行为,回归佛教文化本源,开展各项慈善活动,取得了显著成绩,如在玉树地震、舟曲泥石流、日本福岛地震慈善赈灾以及“佛教慈善月”“宗教慈善周”等活动中,均可见江苏佛教界的善行义举。  相似文献   

3.
《法音》2002,(12):44-44
《法音》为中国佛教协会会刊,是集佛教教务、佛学研究、佛教艺术和知识、信息于一体的综合性佛教刊物,以“发扬佛教优良传统,提倡人间佛教,启迪智慧,净化人心”为宗旨,广泛介绍国内外佛学研究和佛教事业的最新发展,交流四众弟子修学佛法的经验体会,弘扬佛法,展现灿烂的佛教文化。《法音》杂志主要栏目有:特载、法音论坛、专题访谈、修证指要、佛门人物、四众同修、佛教文史、胜迹巡礼、佛教艺术、政策法规、藏传佛教、南传佛教、海外佛教、黄金纽带、书林漫步、佛教文摘、禅林清韵、佛教新闻等。《法音》杂志是中国人文和社会科学…  相似文献   

4.
《法音》2015,(6):4-5
今天是汉传佛教的佛诞节,又正值藏传佛教的萨嘎达瓦节期间,5月3日是南传佛教的卫塞节。在这善妙吉祥的日子,中国佛教协会谨向全国佛教四众弟子致以节日的问候和祝福。两千五百多年前,悉达多太子诞生在古印度的迦毗罗卫国。青年时期,悉达多太子深受生老病死之苦的触动,毅然放弃了王宫荣华富贵的生活,剃发出家成为一名追求解脱的修行者。  相似文献   

5.
宏度 《法音》2000,(5):43-43
本刊讯 4月 24日至 27日,应新加坡净宗学会净空法师、新加坡佛教居士林李木源居士的邀请,中国佛教协会副会长兼秘书长刀述仁居士、张琳副秘书长、国际部宏度法师三人对新加坡进行了为期四天的工作访问,受到新加坡净宗学会净空法师、新加坡佛教居士林李木源居士和四众弟子的热烈欢迎。 4月 25日下午,刀述仁副会长一行与净空法师、李木源居士及正在新加坡净宗学会学习的十几位中国学僧进行了座谈。刀述仁副会长介绍了佛教在中国发展的简史、中国佛教现状以及中国改革开放以来取得的重大成就和现行的宗教信仰自由政策,并勉励学僧…  相似文献   

6.
《法音》2012,(10):19-21
河北省佛教协会在弘法利生的过程中,引领全省佛教四众弟子发扬佛教"无缘大慈,同体大悲"的济世精神,践行"庄严国土,利乐有情"的人间佛教思想和"觉悟人生、奉献人生"的生活禅理念,积极推动河北佛教公益慈善事业的发展。一、构建工作平台,拓展网络募捐渠道  相似文献   

7.
佛教教义中包含了丰富的慈善思想和理论。缘起法、慈悲心、业报论、布施观和福田说共同构成了一套较为完整的中国佛教慈善思想理论体系。缘起法是佛教慈善理念建立的理论基石,慈悲心是佛教慈善理论体系的主导核心,业报论是佛教慈善理论体系的价值规约,布施观是佛教慈善理论体系的践行路径,福田说是佛教慈善理论体系的价值依归。佛教慈善思想理论体系是佛教四众弟子创建济贫救世、积德行善、利乐有情的慈善组织的理论支柱,也是佛教徒及信众完善人格、成佛得道、涅槃寂静的精神依归,更是中华慈善文化体系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8.
新年寄语     
传印 《法音》2012,(1):1
<正>律回春晖渐,万象始更新。在这辞旧迎新、欢庆新春佳节之际,我很高兴通过《法音》杂志,向全国三大语系佛教四众弟子,向台湾、香港、澳门佛教界和世界各国、各地区的法门兄弟,致以新春的祝福!刚刚过去的2011年,世界依旧笼罩在金融危机和生态危机的阴影中,天灾人祸不断。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和艰巨繁重的国内改革发展稳定任务,全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英明领导下,同心协力、锐意进取,国民经济保持了平稳的发展势头,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实现了"十二五"时期的良好开局;我国的国际地位和声望不断提高。这其中,当然也包含千千万万佛教四众弟子的努力与付出!  相似文献   

9.
《法音》2009,(1):60-60
《法音》为中国佛教协会会刊,是集佛教教务、佛学研究、佛教文化艺术和知识、信息于一体的综合性佛教刊物,以"发扬佛教优良传统,提倡人间佛教,启迪智慧,净化人心"为宗旨,广泛介绍国内外佛学研究和佛教事业的最新发展,交流四众弟子修学佛法的经验体会,弘扬佛法,展现灿烂的佛教文化。  相似文献   

10.
《法音》2008,(11):76-76
《法音》为中国佛教协会会刊,是集佛教教务、佛学研究、佛教文化艺术和知识、信息于一体的综合性佛教刊物,以发扬佛教优良传统,提倡人间佛教,启迪智慧,净化人心为宗旨,广泛介绍国内外佛学研究和佛教事业的最新发展,交流四众弟子修学佛法的经验体会,弘扬佛法,展现灿烂的佛教文化。  相似文献   

11.
《法音》2008,(10):68-68
《法音》为中国佛教协会会刊,是集佛教教务、佛学研究、佛教文化艺术和知识、信息于一体的综合性佛教刊物,以发扬佛教优良传统,提倡人间佛教,启迪智慧,净化人心为宗旨,广泛介绍国内外佛学研究和佛教事业的最新发展,交流四众弟子修学佛法的经验体会,弘扬佛法,展现灿烂的佛教文化。  相似文献   

12.
姜小溪 《中国宗教》2014,(11):14-15
伴随着庄严的诵经梵呗,11月13日下午,"2014汉传佛教讲经交流会"在云南省昆明宝华寺的须弥讲堂拉开帷幕。国家宗教事务局、云南省委统战部、中国佛教协会的相关领导,佛教三大语系高僧,以及宝华寺四众弟子,共同见证了这一佛门盛事。2014汉传佛教讲经交流会由中国佛教协会主办,云南省佛教协会、汉传佛教讲经交流基地协办,昆明市宝华寺承办。共有来自全国各地的39位法师,  相似文献   

13.
《法音》2012,(7):40-47
问:弘一大师往生至今已70周年,在这70年之中,您认为中国佛教最大的变化是什么?弘一大师在近代中国佛教中,占据什么样的地位?我们如何去认识?答:中国佛教在20世纪虽历经挫折磨难,但凭藉佛教的深厚底蕴与顽强生命力,在广大佛教徒的努力护持下,终于从荆棘丛生中辟出生路,重振生机,弘教方式正逐步现代化,并有了相当多的实践经验和一批成功典范。1953年中国佛教协会的成立,是新中国成立以来佛教界的一件大事,三大语系佛教徒从此有了一个全国性联合组织。中国佛教协会以"人间佛教"思想为指南,多年来在政府的支持和四众弟子的努  相似文献   

14.
桑吉扎西 《法音》2012,(8):60-62
近年来,灵隐寺在杭州市佛教协会会长、灵隐寺方丈光泉法师的带领下,在杭州市市委和市政府,以及统战、宗教部门的大力关心和支持下,在灵隐寺四众弟子的积极努力下,在信仰建设、道风建设、弘法利生、僧伽教育、慈善济世、对外文化交流等方面都取得了可喜的成绩,受到了中央及省市有关部门的充分肯定和表彰。为此,本刊记者近期专访了光泉法师,就灵隐寺的历史与现状、杭州佛教的历史文化特点、讲经说法、慈善事业等有关话题进行了访谈。  相似文献   

15.
四众     
指佛教教团的四种弟子,又称四辈、四部众、四部弟子.有两种讲法:(一)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二)仅指  相似文献   

16.
《法音》2014,(3)
正本刊讯3月9日下午,泰国前代僧王颂德·帕菩塔瞻尊者荼毗仪式在曼谷贴西林寺举行,来自海内外的高僧大德、四众弟子数十万人出席了仪式。中国佛教协会副会长印顺法师率领中国佛教协会代表团,在泰国佛教委员会副主席周力平夫妇和泰国副僧王帕波玛师提长老陪同下,应邀出席帕菩塔瞻尊者荼毗仪式。  相似文献   

17.
林恒 《法音》2006,(9):32-32,33,34
佛教的信众由两部分人构成:一是出家弟子,二是在家弟子。在家弟子就是居士,居士在中国原指隐士,在印度原指有德有势的大富长者,后来佛教借以指在家的佛教信徒。今日佛教的居士有广狭两种意义,广义指一切同情、敬重佛教,到寺院来参礼的人都可尊称为居士,狭义指已经拜过师,皈依了佛法僧三宝的在家信众。居士修学佛法虽然不像出家弟子那般严格,但也要有一个基本的信念和很好的人生规划,这样才能保证学佛道路的正确性与实践的可落实性。在家弟子学佛的基本信念用一句话代表,那就是:以人为本,立足人间。什么是以人为本,立足人间呢?具体说来,它涵…  相似文献   

18.
《法音》2003,(12)
本刊讯11月5日上午,徐州市佛教四众弟子在果光法师的带领下,前往睢宁县凌城镇王集小学,向该校120位贫困学生捐赠助学款24000元,衣物2000件,书包120只。市、县宗教局和凌城镇政府领导及50余位佛教四众弟子参加了捐赠仪式。近年来,徐州市佛教协会响应党和政府扶贫助学的倡导,遵循佛陀慈悲济世的精神,多次向贫困学生捐款捐物。到目前为止,累计向贫困学生捐款达60余万元。徐州市佛教界捐资助学献爱心$徐州市佛协  相似文献   

19.
陈星桥 《法音》2012,(4):19-24
2012年4月2日凌晨零点36分,中国佛教协会名誉会长、当代著名高僧、佛门泰斗、世寿106岁、戒腊84夏的本焕长老,于深圳弘法寺安详示寂。哲人其萎,天地含悲;人天眼灭,佛日潜辉!汉传佛教四众弟子顿失法门砥柱,陷入无比沉痛与哀思之中;各级党政领导、社会各界人士对于这位爱国  相似文献   

20.
道坚 《佛教文化》2007,(3):50-53
中国佛教能够经得起二千多年的历史考验,并成为中华文明儒释道三大精神主流之一,其因缘虽然众多,诸如佛教文化的精深、中华大地特有的大乘气象以及佛教四众弟子忘我的传教精神等等。所谓不懈的传教工作,就是我们常说的弘法利生事业,这是我们奉行的大乘菩萨道积极利他精神的主要实践项目。其中包括佛教的文化、教育、出版、环保、传播、信息、慈善事业等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