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了解服刑人员的社会适应状况,探讨服刑人员社会适应状况与其早期父母教养方式、应对方式之间的关系。方法:采用服刑人员社会适应量表、父母教养方式问卷和简易应对方式问卷对92名服刑人员进行调查。结果:(1)服刑人员的社会适应水平较劳教人员差;(2)服刑人员的早期父母教养方式与常模组有显著差异;(3)服刑人员的应对方式与常模组有显著差异,其积极应对和消极应对两个因子的得分都显著高于常模组;(4)服刑人员的父母教养方式、应对方式与社会适应准备状况之间存在一定程度的关系;(5)不同类型的服刑人员,其父母教养方式、应对方式和社会适应状况没有显著差异。结论:提高服刑人员的社会适应水平,帮助服刑人员做好回归社会的心理准备,是预防和减少再犯罪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男性服刑人员人际信任与人格特质、社会支持的关系。方法:采用艾森克人格问卷(EPQ)、社会支持评定量表(SSRS)和人际信任量表(ITS)对188名男性服刑人员和155名对照人员进行调查。结果:男性服刑人员在ITS量表中对父母信任因子、SSRS量表中社会支持总分和主观支持因子、EPQ量表中精神质P和掩饰性L因子上得分均显著低于对照组;男性服刑人员人际信任与社会支持、人格特质P和N呈正相关,与人格特质E和L呈负相关,对照组人际信任与人格特质N和主观支持相关显著,与其他因子相关不显著;男性服刑人员的人格特质P对社会支持和人际信任的调节作用显著。结论:男性服刑人员对社会支持的主观感受少、对父母信任度低;男性服刑人员人格特质P能调节社会支持和人际信任间的关系,高精神质男性服刑人员社会支持对人际信任的正向预测作用更强。  相似文献   

3.
大学生社交焦虑成因的研究   总被引:46,自引:0,他引:46  
探讨大学生社交焦虑的形成原因 ,为临床治疗提供理论基础。方法 :采用社交焦虑量表(IAS) ,个人评价问卷 (PEI) ,自编社交技能和他信问卷对 194名大学生被试进行测试。用SPSS7.0作回归、相关等统计分析。结果 :以自我评价、他信、社交技能为自变量 ,社交焦虑为因变量进行逐步回归分析 ,进入方程的变量为自我评价和社交技能。贡献量分别为 0 .32 7和 0 .0 4 0。以自我评价的 5个子维度 (学业、外貌、爱情、社会交往、与人们谈话 )、社交技能为自变量 ,社交焦虑为因变量进行逐步回归 ,进入回归方程的变量为“与人们交谈”因子、“社会交往”因子和社交技能 ,贡献量分别为 0 .2 96 ,0 .0 71和 0 .0 30。结论 :自我评价和社交技能是造成社交焦虑的重要原因 ,自我评价中的“与人们交谈”和“社会交往”方面是成因中的重要一环  相似文献   

4.
目的:了解女性服刑人员人格特点及心理健康状况。方法:使用明尼苏达多相人格量表(MMPI)对我国北京、天津、安徽、广东、广西、贵州和宁夏等省(市)的2103名女性服刑人员进行测试。结果:(1)女性服刑人员人格与普通人人格没有显著差异;(2)女性服刑人员的MMPI总得分已经接近临界值,未婚组、其他组的女性服刑人员在Pt因子的得分,以及其他组在Hy因子上的得分超过中国常模临界值;(3)不同的婚姻状况的女性服刑人员在Hs、Hy、Pd、Pt、Sc、Ma、Si七个因子上差异显著。  相似文献   

5.
大学生择业心理归因结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施章清  孙昕怡 《心理科学》2006,29(3):665-667
为了解大学生择业心理,根据归因理论编制了“大学生择业心理归因问卷”。该问卷包括原因源与可控性两个分量表。通过对596名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对该问卷的项目进行了筛选和修订,最后共保留了20个项目。研究结果表明:(1)分量表一可抽取负性情绪与择业目标两个因子,分量表二可抽取自身努力与社会支持两个因子;(2)问卷的信度与效度都达到了测量学的基本要求。  相似文献   

6.
【目的】调查服刑人员社会适应现状,探讨安全感对服刑人员人际信任和社会适应的影响,以及人际信任在影响过程中所起的作用。【方法】采用劳教人员社会适应量表,人际信任量表和安全感量表对研究对象进行调查。随机选取河南省某监狱7个监区服刑期均在10年以上的服刑人员发放问卷450份,回收问卷404份,有效问卷366份,使用spss18.0统计软件对问卷进行数据分析【结果】安全感对人际信任显著有负向预测作用(β=-0.265,p0.01),对社会适应有显著正向预测作用(β=0.341,p0.01),人际信任在安全感与社会适应的关系中具有部分中介的作用。【结论】提高服刑人员安全感能够显著提高服刑人员的社会适应性并影响人际信任水平。  相似文献   

7.
社区服刑人员心理健康状况调查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刘素珍  朱久伟  樊琪  梅玮 《心理科学》2006,29(6):1452-1455
以探讨社区服刑人员的心理特点为目的,以康健街道社区服刑人员为范围,采用艾森克人格问卷(EPQ)及SCL-90症状自评量表对社区服刑人员的人格、心理健康方面进行调查。结果发现社区服刑人员在总体上虽基本属于正常人群在其人格特征仍与罪犯人群所特有的特点具有少量共性;其心理健康也普遍存在一定问题;同时,证明了社区服刑人员的人格与心理健康有一定的联系,其结果可以在今后的社区心理矫正工作中加以关注和应用。  相似文献   

8.
为探讨社交网站使用、线上积极反馈、友谊质量和青少年孤独感的关系,采用社交网站使用强度问卷、线上积极反馈问卷、友谊质量量表和孤独感量表对538名中学生进行调查,结果发现:(1)社交网站使用与线上积极反馈和友谊质量都呈显著正相关,而与孤独感显著负相关,线上积极反馈与友谊质量显著正相关,而且两者都与孤独感显著负相关;(2)社交网站使用对孤独感没有直接的预测作用,但能通过两条路径的间接作用影响青少年孤独感:通过线上积极反馈的中介作用;通过线上积极反馈和友谊质量的链式中介作用。研究结果揭示了社交网站使用对青少年孤独感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能为网络时代的青少年降低孤独感提供有益启示。  相似文献   

9.
高校毕业生择业焦虑问卷的跨地区验证和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高校毕业生择业焦虑问卷的结构进行必要的修订和跨地区验证。使用修订后的问卷对内蒙古、陕西、山东、广东等四省区7所大学的1458名2007届毕业生进行调查,考察不同地区毕业生择业焦虑状况。结果表明:修订后的问卷具有较好的心理测量学指标和跨地区普遍适用性;不同地区高校毕业生的择业焦虑在4个维度和问卷总分上均存在显著差异。说明问卷的修订是有效的,可用于不同地区毕业生择业焦虑的测量和心理教育效果的评定;地区间的经济、文化、教育水平的差距可能是导致毕业生择业焦虑差异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10.
本研究拟了解服刑人员个性特征并提出相应改造对策。以卡特尔16项人格因子测验对在押的100名服刑人员进行问卷调查,发现服刑人员与常人相比有许多人格因子有显差异。从卡特尔16项人格因子测验的解释出发,研究服刑人员的个性特征,运用心理学的原理、原则改造服刑人员的不良个性,为监狱系统更为科学地对服刑人员改造工作提供科学的依据。  相似文献   

11.
目的:研究服刑人员价值取向的特点,以及与普通民众价值取向的差异。方法:使用中国民众价值取向调查问卷对242名服刑人员及131名普通民众进行测量。结果:服刑人员价值取向存在显著的婚姻状况、学历、年龄、犯罪历史、犯罪类型等方面的差异;与普通民众有差异。结论:服刑人员的价值取向不同于普通民众。  相似文献   

12.
目的:采用潜在剖面分析服刑人员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与心理健康问题的潜在共病类型,并探讨创伤类型对潜在类别的影响。方法:采用PTSD筛查量表和一般健康问卷对692名服刑人员进行调查。结果:(1)PTSD与心理健康问题的共病类型可分为四类,即“高PTSD-高健康问题”、“回避-一般健康问题”、“低PTSD-高健康问题”和“低PTSD-低健康问题”;(2)相比于无创伤个体,遭遇创伤个体产生心理健康问题的风险更高,部分个体还有可能产生PTSD症状;而且,遭受人际创伤还更可能导致“回避-一般健康问题”(3)男性服刑人员较高的创伤率可能导致其在“低PTSD-高健康问题”和“回避-一般健康问题”的发生风险更高。  相似文献   

13.
《儿童元认知问卷》的编制与修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雅明  俞国良 《应用心理学》2005,11(3):241-246,264
通过对现有元认知概念体系的分析与整合,初步确立《儿童元认知问卷》的六个基本维度:自我认知、动机信念、策略、计划、监控、调节。以此为基础编制原始问卷,对小学四~六年级学生取样测试。结果表明:修订后的问卷各题目在对应潜变量上有较高的负荷,数据与理论模型拟合良好,问卷具有较好的信度和效度。  相似文献   

14.
为探讨青少年的社交网站使用和社会比较对自我概念清晰性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采用社交网站使用强度问卷、社会比较倾向问卷和自我概念清晰问卷对697名中学生进行调查,结果发现:(1)社交网站使用强度和社会比较倾向呈显著正相关,而社交网站使用强度和社会比较倾向都与自我概念清晰性呈显著负相关。(2)社交网站使用对自我概念清晰性不仅有显著的直接预测效应,还能通过社会比较倾向的间接作用对自我概念清晰性产生影响。  相似文献   

15.
目的:在中国大学生群体中进行翻译并修订社会性奖赏问卷(Social Reward Questionnaire, SRQ),据此考察中国大学生的社会性奖赏水平。方法:采用方便取样法和滚雪球抽样法调查8275名大学生,以此来检验SRQ的问卷结构,并以大五人格简式版(Chinese Big Five Personality Inventory brief version, CBF-PI-B)的开放性、外向性、神经质维度以及奖励与惩罚敏感性问卷(The Sensitivity to Punishment and Sensitivity to Reward Questionnaire, SPSRQ)作为效标进行效度检验。结果:经分析后,中文版SRQ保留了原问卷的钦佩性、负性社交效价、被动性、社交性、性关系的五因素结构,共21条目,每个维度3~7个条目,累积方差解释率65.66%,各个因子的因子载荷为0.62~0.86。CFA结果为RMSEA=0.047,CFI=0.94,TLI=0.93,SRMR=0.047。SRQ总分及分维度的内部一致性信度为0.70~0.88、分半信度为0.71~0.89、...  相似文献   

16.
为探讨社交网站(QQ空间)使用对青少年抑郁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在社会比较和抑郁易感性模型的视角下,采用社交网站使用强度问卷、上行社会比较问卷、自尊量表和抑郁量表,对964名中学生进行调查。结果表明:(1)在控制了性别、年龄以及社交网站使用年限后,社交网站使用对抑郁和社交网站中的上行社会比较都有显著的正向预测作用;(2)社交网站使用能通过社交网站中的上行社会比较和自尊的中介作用对抑郁产生影响,且该中介作用包含了两条路径——上行社会比较的单独中介作用以及上行社会比较-自尊的链式中介作用。本研究揭示了社交网站使用与抑郁的关系及其作用机制,深化了社交网站使用对个体影响的研究。  相似文献   

17.
采用领悟社会支持量表、德克萨斯社会行为问卷和综合幸福感问卷对330位大学生进行调查,建立社会支持、社交自尊和幸福感的结构方程,考察社交自尊在社会支持与幸福感之间的中介作用。结果发现:(1)大学生社会支持对社交自尊和主观幸福感、心理幸福感都有显著的正向预测作用;(2)大学生社交自尊对主观幸福感和心理幸福感均具有显著的正向预测作用;(3)社交自尊在社会支持和主观幸福感、心理幸福感之间起到部分中介的作用,即社会支持直接对主观幸福感、心理幸福感产生影响,也可通过社交自尊间接影响主观幸福感、心理幸福感。  相似文献   

18.
本研究选取与服刑人员人格特征、行为方式紧密相关的人际信任、应对方式两个研究对象,结合监管改造工作实际,应用成熟量表进行测量。根据统计结果,对人际信任因子、影响因素、应对方式因子以及两者相关情况进行分析。经研究,服刑人员人际信任水平很低,并受年龄、婚姻、服刑前职业、犯罪类型等7个因素影响;服刑人员应对方式受处遇级别、服刑前职业、已服刑期等3个因素的影响;服刑人员人际信任中相信对方可靠、在个人隐私和安全上信赖对方等3个因子与积极应对存在正相关,财产性信任与消极应对存在正相关。  相似文献   

19.
在社会比较的视角下探讨社交网站使用对青少年幸福感的影响,建构了一个有调节的中介模型考察消极社会比较的中介作用和社交焦虑的调节作用。采用社交网站使用强度问卷、消极社会比较问卷、社交焦虑量表和主观幸福感问卷对798名中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表明:(1)社交网站使用通过消极社会比较的中介作用间接影响青少年的幸福感;(2)该间接效应受到社交焦虑的调节,相对于低社交焦虑的青少年,高社交焦虑青少年的社交网站使用诱发更多的消极社会比较。  相似文献   

20.
鉴于社交焦虑的高患病率和广泛的不良后效,大量理论和纵向研究对社交焦虑的发展进行了探讨,但观点和研究结果存在矛盾。为厘清争议,准确刻画社交焦虑平均水平变化和稳定性的年龄趋势,采用三水平模型的方法,对来自173项纵向研究的192个独立样本(N=170197)进行元分析。结果显示:(1)在平均水平上,社交焦虑从学步期至青年期呈逐步下降趋势,仅青春中期有小幅上升。(2)在稳定性上,社交焦虑在学步期和学前期较高,在小学儿童期降至低谷后逐渐回升,青年期稳定在较高水平。(3)社交焦虑的平均水平变化不受研究特征、样本特征和变量特征的影响。(4)社交焦虑的稳定性受文章语言、大洲、文化、性别和测量方式的调节。(5)社交焦虑的稳定性随时间间隔变长呈先快后慢的下降趋势。研究首次利用元分析技术刻画了社交焦虑从学步期至青年期的发展趋势,其中发展轨迹总体上支持了人格成熟论,稳定上则呈现出较强的特质属性,结果为探索社交焦虑的毕生发展和干预提供了新视角。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