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选择问句是选言判断的一种表现形式。选择问句表现复合判断的特点是二者必居其一。它的语言表达形式一般是:“p呢,还是q呢?”如:“通宝,你是卖茧子呢,还是自家做丝?”(茅盾;《春蚕》) 从语言角度看,选择问句是复句,也是一个句子,所以同单句一样,只能在句末用一个句终标点。可见逻辑思维形式同语言表达的形式是一致的。但是,我们常常发现选择问句的句中使用的却是句终标点。《逻辑与语言学习》84年第一期《两种直接表达判断的问句》就是一例。作者认为“选择问句通常是可以表达选言判断的,其语言形式一般是:“p呢?还是q呢?”接着举例“是继续前进呢?还是向困难低  相似文献   

2.
问句,一般被认为是不表达判断的,但是只有疑问句中的反诘句和选择问句是两个例外的情况,它们可以直接表达判断。(1)反问句直接表达判断反问句也即反诘句。反问是无疑而问,明知故问,它实际上是用问句的形式表达一种肯定或否定的思想,用以进一步强调语气。这样的问句实际上是问中有答,答在问中。如果问句形式是肯定的,则表达否定判断;如果问句形式是否定的,则表  相似文献   

3.
从“吗”和“呢”的用法谈到问句的疑问点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有些教师教学生辨别“吗”和“呢”,采取了这样的说法:凡是能用点头或摇头的方式来回答的问句,末了可以用“吗”,不能用“呢”;凡是不能用点头或摇头的方式回答的问句,末了可以用“呢”,不能用“吗”。这个方法简单明了,学生容易掌握,可是不作补充说明,就会出现问题。有些问句要求用“是”或“不是”来回答的,末了只能用“呢”,不能用“吗”,然而“是”或“不是”常常可以用点头或摇头来表示,这样就产生了矛盾。况且,点头或摇头也可能使人误解。比如有人问:“他不答应?”  相似文献   

4.
有的存在句用“有”表示存在,如: ①尖古堆旁边有个大王庄。(谢雪畴《“老虎团”的结局》) ②旁边还有几十枚铜元。(鲁迅《伤逝》) ③仔细一看时,屋角上还有两个人。(鲁迅《阿Q正传》) 这种存在句的格式: 方位词+有+名词  相似文献   

5.
《逻辑与语言学习》1984年第2期《“的”字词组的构造与功能》一文谈到,“是……的”句式有两种情况。一种情况是,“是”为动词,表示判断,“的”字跟它前面的词语组成“的”字词组,作“是”的宾语(这种情况可以叫做判断句——笔者)。另一种情况是,“是”为副词,表示强调,“的”是语气词(这种情况可以叫做动句或形句——笔者)。这两种情况即两种句式有时不易辨别,文章提出了两种区分方法。一是用“抽出法”:表示强调的“是……的”可以抽出来,全句结构不受影响,语义不变;表示判断的“是……的力不能抽出来,抽出后要么句子结构不完整,要么语义有变。一是看否定形式:表示判断的“是  相似文献   

6.
《语文学习》1988年1期上于根元同志的《“用嘴讲!”》,列举了七个小说中出现的大实话例子,指出“这种语言现象很值得注意和玩味”,并简单地解释了这种语言现象的三种类型:a、“字面上根据要求回答”,而实际上是“用装傻来开玩笑”(发言者觉得无从说起,为难地自语式地问:“真没办法,这怎么讲呀?”——听众笑:“用嘴讲!”);b、答者“表示不屑认真回答或不愿回答”(“我们这样的三个人,上路怎么个走法呢?”——“一步一步走  相似文献   

7.
连词的作用是连接词、短语、句子,表示某种逻辑关系。连词的数量很多,它在句中表示的逻辑关系比较复杂,本文仅就连词“和”所表示的逻辑关系谈几点看法。一、有关系“和”与无关系“和”形式逻辑的关系判断和联言判断在语言的表达形式上常使用连词“和”。关系判断是断定思维对象之间是否具有某种关系的判断;联言判断是同时断定几种思维对象的判断。连词“和”在这两种判断中表示了怎样的逻辑关系呢?请看以下两个例句: ①中国和日本是一衣带水的邻邦。②中国和日本都是亚洲国家。例①是一个关系判断。它表明了“中国”和“日本”之间有“邻邦”的关系,  相似文献   

8.
在《孔雀东南飞》中,表示“说”的词语就有“白、启、告、谓、说、云、语、言、言谈、举言、交语”等。这样用有什么好处呢? 它能使人看出说话人的身份,说话时的情态,同时还避免了用词单调重复的缺点。一、用“白、启、告等”,是表示下对上说话,都有“禀告、禀白”的意思。 (一)白“便可白公姥,及时相遣归。”这是  相似文献   

9.
现代汉语数词中的基数、倍数、分数以及基数与量词结合的数量短语,通常表示准确的数目与数量。但是它们也可以经常地不表示准确数量,而只是表示概数或各种模糊不定的数目和量值。①这个小伙子,比不要她那个强百倍,不但长得漂亮,而且是个万元户。(《北京文学》90年10期《棒子》) ②男人功成名就的背后总有一个女人。虽是套话九百句中的语言,但古老而常新。(《深圳风采》90年10期《错过了月亮》)“百倍”在例①的意义只相当于“很多”、“万元”在例①中也不是十分准确,只相当一个概数。“九百句”在例②中也不是正好九百句,而只相当于“数百句”之类。因此,数量词语这类用法出现了“表里不一”的意义。在静态的语言中,它们是确数确量。在动态的言语中,它们表面确定,实则只是一个模糊不定的数量。这种现象我们称为数量词语的动态模糊运用。  相似文献   

10.
王丹  杨玉芳 《心理科学》2005,28(3):537-540
本研究分别采用韵律合适度判断和理解任务,通过两个实验探讨修饰语的焦点和重音之间的关系对话语理解的影响。实验通过操纵答句中的论元是否出现在问句中,变化问句的信息状态;通过操纵答句的不同句子成份重读,变化答句的重读位置。实验结果发现:新的修饰语重读,旧的修饰语不重读;修饰语不投射焦点,即修饰语重读不将焦点投射到修饰语的中心语上。  相似文献   

11.
佛教,暨道教、伊斯兰教、天主教和基督教,属于“宗教”。佛学,暨以上各教的相应研究,属于“宗教学”。专事这两个行当的人数──前者叫“宗教教职人员队伍”,依公布的数据,有30万以上,后者即“学者队伍”,没公布过,总在数百人内。除此之外,对这些宗教已经信仰和正在感兴趣的人数,又有多少呢?一亿人以上!这么多信仰、研究和有兴趣于宗教的人们,无疑,都应当了解和遵守有关政策法规,但是,请容许我大胆添一句“足”──此外,咱们还应当问一问自己:到底有没有宗教感?有多少?就国人的整体素质而言,窃以为,中国人的精神营养…  相似文献   

12.
概称句的语义解释及形式化比较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概称句的研究始于20世纪70年代,由于概称句在思维和语言中不可或缺的地位,语言学、逻辑学、人工智能、哲学、心理学等多个领域的研究者分别从不同角度对概称句进行研究,时至今日已经提出了多种理论和形式处理方法。尽管研究视角、方法不同,对概称句进行语义分析都是研究的必经之路。本文从逻辑学研究视角,以概称句的特点为依据,将部分概称句语义研究的成果做总结和梳理,力图抓住各研究方向的思想本质,并通过论证指出周北海及毛翊[1]比较透彻地分析了概称句语义,抓住了概称句的本质。一概称句特点概述概称句(genericsentences)大体上指不表示…  相似文献   

13.
记者在调查中了解到,医药公司领导人所以有这种态度,县商业局、县财办等上级主管部门也应负一定的责任。1983年1月5日《人民日报》“读者来信”拦《调查附记》表示因果关系,最典型的虚词是“因为……所以……”,但在实际运用时,却有种种变化。有时候,为了着重指出原因,可以先说出结果,后说出原因,用“(之)所以……是因为……”的句型。上面引的这句  相似文献   

14.
上海市高等教育自学考试用书《形式逻辑》(修订本)概念一章有一类练习题,是要求读者指出若干句子中标有横线的概念之间具有什么关系,并用图形表示之。其中有一句是这样的: 鲁迅是伟大的文学家,伟大的思想家和伟大的革命家。(见该书第48页) 和该书配套的《<形式逻辑>辅导》的“参考答案”一是: “伟大的文学家”、“伟大的思想家”、“伟大的革命家”三个概念  相似文献   

15.
神的话是充满能力的。不然,诸世界怎么可能藉着他的话而成?他又怎么能够“说有,就有;命立,就立”(诗33:9,来1l:3)?救赎之功与创造之功一样,都是始于神的话。当圣母马利亚闻天使报信并表示“怎么有这事呢”时,天使的回答是:“出于神的话,没有一句不带能力的。”(路1:37) 神的话带能力。那么,传道者顾名思义是传讲神  相似文献   

16.
“有”除了表示确有、具有(“我有一张童年的照片”)和存在(“门前有一个巨大的停车场”)以外,还有一种表示估量的用法,我们把这种由“有”做述语表示对主语进行估量的句子称为表示估量的“有”字句。这种“有”字句在语法形式和语义内容方面均有自己的一些特点。这主要表现在: 一、这种“有”字句谓语部分的基本结构是“有+名词/代词/数量词+形容词”,宾语部分是以形容词为中心的偏正词组,因为估量必须有结果,不能只是孤伶伶的一个词。值得注意的是:用在“有”字句中的形容词只能是表示积极意义的形容词,而不能是表示消极意义的形容词。例如我们可以说:  相似文献   

17.
语文出版社最近出版的《语法哲学》(叶斯柏森著,何勇等译)第200页上有条例句,抄录如下: thieres are cowards (小偷是胆小鬼。) a thief is a coward (小偷是胆小鬼。)英语原文中前后两句的两个名词(“小偷”和“胆小鬼”)在“数”上是有区别的;第一句中用的是复数,第二句中用的是单数。然而译成汉语,却没有了区别,都成了“小偷是胆小鬼。”这是很发人深省的。众所周知,英语名词是有“数”的范畴的词类。在可数名词中,每个词都有单数与  相似文献   

18.
本研究采用韵律合适度判断和理解任务,通过两个实验探讨论元结构的焦点和重音之间的关系对话语理解的影响。实验通过操纵答句中的论元是否出现在问句中,变化问句的信息状态;通过操纵答句不同句子成份重读,变化答句的重读位置。实验结果发现:新论元负载焦点必须重读;重读论元将焦点投射到句子的高一级单元上,但动词必须重读;旧论元不负载焦点不必重读,但负载焦点的动词必须重读。  相似文献   

19.
从前有人写了一首讽刺说废话的打油诗:“一个孤僧独自归,关门闭户掩柴扉;半夜三更子时分,杜鹃谢豹子规啼。”这首诗每一句都有三个地方重复。要是说成“孤僧归,掩柴扉;子时分,杜鹃啼”是何等干净利索。类似这种叠床架屋的语言现象,在现在一些出版物上也偶有所见。(1) 说起来,也许引人痴笑,早在我还没有见过海的时候,便对海产生了强烈的向往和憧憬。(《人民文学》1981年第2期第83页) 《现代汉语词典》释“憧憬”为“向往”(145页)。“憧憬”和“向往”虽然字面不同,却表示同一个概念,用在一起就显得重复,只要选用一个就行了。  相似文献   

20.
书报杂志上曾经出现过“劳改释放犯”这样的称呼。有同志认为这是说不通的,和党的政策不相符;也有人认为这样说谁都能理解,没有什么不对。究竟能不能这样说呢?只要用有关的逻辑知识分析一下,问题就一清二楚了! “劳改释放犯”是个偏正词组,中心词是“犯(人)”,“劳改释放”则是定语。偏正词组所表示的概念有个特点,即它总是从属于中心词所表示的那个概念,这是它的本质;此外它还具有定语(或状语)所表示的特点,这二者结合起来,构成这个偏正词组所表示的概念的内涵。例如,“红的花”是一个偏正词组,按以上的分析,可知:红的花也是花,红的花是红的。这当然是毫无疑义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