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许多人被人视为普通人时,会觉得受辱.父母不喜欢他们的孩子在学校中被看为是一个十分普通的孩子.那些生活中取得成功或声名卓著的人相信他们取得的成就均基于他们的非凡这一事实.看起来似乎没有一个人愿意平凡普通,因为该词所蕴含的普通含意.  相似文献   

2.
上帝给了我们做父母的一个很重要的使命:我们被呼召在孩子的生命中有份。每当我们与孩子一起谈话,讨论,研究,以及为这些事祷告时,就能与他们建立起更亲密的关系,并深入孩子的心灵去塑造他们的性格。 每个做父母的都曾有过金色的童年,孩提时的不同经历对一个人性格的塑造和定型是很重要的,孩子天生好动,有新鲜好奇感,做父母的要根据自己孩子的性格特点正确引导,要鼓励他们进行不断的尝试,当他们做得好时,要适当赞赏及肯定他们,孩子需要得到大人的赞赏,才会感觉家庭和社会爱他和接纳他。事实上  相似文献   

3.
人生的金币     
生长在犹太家庭里的孩子,在他们生长过程中,负责启蒙教育的母亲们几乎都会要求他们回答一个问题:“假如有一天你的房子被烧了,你的财产就要被人抢光,那么你将带着什么东西逃命?”自然大多数孩子会想到钱,也有孩子会说是家中珍藏着的价值连城的钻石,显然这些不是他们母亲所要的答案。她们会接着问:“有一种没有形状,没有颜色,没有气味的宝贝,你知道是什么?” 要是孩子们回答不出来,母亲会说:“孩子,你要带走的不是钱,也不是钻石而是智慧。智慧是任何人都抢不走的,你只要活着,智慧就永远跟着你。” 是啊!怀有这枚人生的…  相似文献   

4.
天真活泼的孩子们,有美丽、纯洁、敏感的心灵,儿童时期的心理烙印常常会影响到一个人的整个一生,因此,在育儿方法中,也有一个"扬长避短"的问题需要引起家长们的足够重视,具体说来要淡化以下四个方面的异常心理, 相貌心理对于那些相貌特别丑或特别美的孩子,家长有时会当着他们的面发表些议论。在被他们提示后,这些"相貌异常"的孩子对自己的相貌会产生"自己与众不同"的自卑或自傲心理。这种过早的自我浅层表面的关注,是不利于孩子心理全面健康发育的。因此,对于特美,特丑的孩子,家长都应努力去淡化他们的"与众不同感"。  相似文献   

5.
高欣 《天风》2003,(8):U003-U003
上帝给了我们做父母的一个很重要的使命我们被呼召在孩子的生命中有份。每当我们与孩子一起谈话,讨论,研究,以及为这些事祷告时,就能与他们建立起更亲密的关系.并深入孩子的心灵去塑造他们的性格。  相似文献   

6.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社会领域第三点目标明确指出:“理解并遵守日常生活中基本的社会行为规则。”这就告诉我们,对幼儿进行有关规则的教育,养成他们的规则意识是非常必要的。规则是以社会性为起点的,而幼儿园正是社会的一个缩影,孩子生活在幼儿园这个集体环境中,保持与集体相一致的行为方式,关系到他今后是否能顺利进入社会,是否能成为一个被社会所接纳的成熟的人。那么,应该如何培养孩子的规则意识呢?  相似文献   

7.
邱云 《天风》2015,(2):55
<正>最宝贵的礼物,跟物质无关。1.新一年,多花一些时间陪陪孩子。陪他们咿呀学语,手舞足蹈,游戏玩耍。或者,也不用做什么特别的事,只要陪着他们就好,享受他们的呆萌可爱,默默守候。当被问到"时间去哪儿"的时候,我们无愧于心,无愧于孩子。2.新一年,多用微笑的脸面对孩子。放下"大人"的威严和架子,用真诚的笑容回报孩子的亲昵依赖和欢欣雀跃。和孩子在一起的时候,让我们自己也回转成孩子的样式,因为天国是属于他们的。3.新一年,多给孩子一些拥抱和亲吻,在他们取得成绩的时  相似文献   

8.
在世界范围内,医学的和行为的实验正在试图解开人类生活中的一个最基本,最吸引人的谜,即新生婴儿他在们刚一来到这个世界的时侯知道些什么,以及在生命的头一年里他们是怎样组织和应用这些知识的?基本的答案是:幼小婴儿所知道的比大多数人通常认为的要多得多,这个答案正在反复地以新的方式被证实着。他们看得更多,听得的更多懂得的更多,而且他们按着被安排的程序同任何照顾他们的成年人都交朋友.这一发现的意义在于它向孩子  相似文献   

9.
以理服人     
在一次婚宴中,我们和一位牧师同被邀去赴婚宴。就餐时,我们照常做谢饭祷告,祷告后,同桌的人问我们:你们在做什么?我们说:我们在谢饭。他们又问道:谢饭是什么意思?牧师就用比喻对他们说:“当一个孩子从他父亲手里接过一只苹果时,第一句就是谢谢爸爸。我们谢饭是同样的道理。”同席的人有人说:这样,你们应该谢谢主人才  相似文献   

10.
《法音》2016,(7)
正因为神圣的使命,无上正觉的佛陀在2616年前以苦行悉达多太子的身份示现于人间,太子在菩提树下取得了证悟。从此,无上正觉的佛陀首要任务便是向全人类打开涅?之门。这是人类历史上伟大的进化。印度是佛教的发源地。在佛教诞生前,印度的普通民众被阻挡在解脱之门外,因为被赋予的种族身份,他们被认为是没有价值的人。佛陀获得无上正觉后,立即作出一个伟大的创举,佛陀派遣他的弟子们传法,向人类宣讲一个道理:佛出世是为了人类的福祉。最初的佛教使团有60名僧侣。佛陀指示,任何  相似文献   

11.
智障儿童,在大的社会环境下,似乎是很小的一个弱视群体。可当初为人母的我第一次走进一所普通的培智学校,看到满校园的智障的孩子时,我所受到的冲击却是前所未有的。音乐教学在智障儿童的教育过程中具有重要地位。教师要在听赏教学、唱歌教学、直接接解、独立能力培养四个环节中努力,最终达到提高智障儿童今后生活质量的目的。当你看着这些孩子时,他们的可爱和热情是你无法拒绝的。看着他们的哭和笑、想到他们身后的一个个家庭,初为人母的我一度无法释怀。逐渐地我体会到特殊教育的最终目标是什么,就是运用提前干预的手段,弱化他们成年后的特殊性;就是要让这些有所不同的孩子,在长大以后拥有更高质量的生活,让他们能够尽可能走进身边的社区,担当起一个个普普通通的社会角色,承担起属于自己的社会责任,从而最大程度地融入到社会大家庭中。  相似文献   

12.
有这样两个小男孩,一个非常忧郁悲观,另一个则很乐观。他们的父母带他们到精神病医生那里看病,想让悲观的孩子快乐起来,并使乐观的孩子能正视生活中的种种障碍。于是悲观的男孩子被锁进一个放着五光十色新玩具的屋子,乐观的男孩子被锁进一个装着成堆马粪的屋子。当父母重新返回  相似文献   

13.
一个伟大的天才,并不一定一开始就是伟大奇异的,他们甚至表现得愚笨木讷,还远不如常人聪明。比如爱因斯坦,作为20世纪最伟大的科学家,我们没有任何理由怀疑他的早慧。但是事实的情况是,他在少年时代是一个极其普通的孩子,  相似文献   

14.
读者信箱     
艾洁 《天风》1996,(6):34-35
国家承认的教会不得救吗? 编辑部:主内平安! 我是一个普通信徒,但深感缺少属灵知识,信主多年不见长进。最近,我们这里出现了一些自称要走窄门的小教会,他们专向已信主的人传道,已有好些人跟从了他们。他们甚至宣扬“国家承认的教会不得救”。我担心弟兄姊妹被错误的教导迷惑,常为此事祷告。今来信给你们,请你们也为我们祷告。  相似文献   

15.
正一我曾看过一则新闻:英国有家报社,向社会有奖征答"谁是最幸福的人",然后排出第一种最幸福的人,是一个妈妈给孩子洗完澡,怀抱着婴儿;第二种最幸福的人,是一个医生治好了病人并目送他远去;第三种最幸福的人,是一个孩子在海滩上筑起了沙堡。备选答案是,一个作家写完了著作的最后一个字,放下笔的那一瞬间。看完这则报道,那一瞬间,我真的像被子弹打中一样,感到  相似文献   

16.
做智慧人     
刘飞 《天风》2006,(24):24
做一个智慧的人会蒙神祝福,圣经中有很多经文讲到智慧人可得的福气。例如:智慧人必承受尊荣(箴3:35)。智慧人从生命的道上升,使他远离在下的阴间(箴15:24)。智慧人大有能力(箴24:5)。在犹太家庭的孩子,几乎都娶回答这样一个谜题“假如有一天你的房子被烧毁,你的财产被抢光,你将带着什么东西逃跑昵?”如果孩子回答是钱或钻石,母亲将进一步  相似文献   

17.
小草 《天风》2005,(6):35-35
一个杂志的编辑说:“很多有头脑的警官都看到了青少年犯罪和父母之间的关系。这些父母对孩子通常说的话是,我们想让孩子拥有我们没有的东西。”您会发现,完美主义会给孩子带来的苦毒,因为孩子并不完美。如果您能回顾一下自己成长的“历史”,或许能够帮助您。您需要对孩子实行宽容,他们不能和比他们大5、6岁的人相比。他们把事做对时要找出夸奖他们的理由。  相似文献   

18.
《天风》2016,(3)
正教堂里的童年我出生在一个基督徒家庭,从小就被大人们按照基督教的方式养育着。长辈教导我要爱人如己,要热心服侍别人,要用好行为见证我是耶稣的好孩子;教我有事就求耶稣帮忙,因为他就在我身边,只不过我看不见他……我在浓郁的信仰氛围中成长,教堂外墙那浓浓的粉色成了我孩童时代最鲜明的颜色。孩子心中都有自己崇拜的英雄。每次我在其他孩子面前坚持说耶稣要比他们嘴里的英雄更厉害的时候,总会被他们合起来欺负,被打得满脸是灰。  相似文献   

19.
正在数字王国中,"一"是最小的单位。一粒砂是何等的卑微渺小,一两粮票,成了"上海人"精明小气的符号。但有时候,一句普通的话、一个细小的动作、一个不经意的指引,看似平常,却能温暖人的心,让人感动不已。我朋友孩子连续高烧,她多次送孩子去儿童医院诊疗,挂号、排队、等候。回家后,孩子高烧又起,遂星夜再赶往医院。等在医院大厅,她的焦虑与忧心交织在心头,幸好碰到的医生十分耐心。我朋友取了药,在  相似文献   

20.
<正>生活中有这样一类人:他们坚信自己的能力是不断发展的。这类人通常被认为是拥有成长型思维的个体。他们追求挑战、愿意坚持不懈地付出努力、擅长从他人的批评中学习。与其相反,拥有固定型思维的人则认为能力是固定不变的,他们遇事喜欢逃避、不愿付出努力。大量的调查发现,拥有成长型思维的人比拥有固定型思维的人更容易取得成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