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近年来,我国的卢卡奇研究出现了极其可喜的局面。它主要表现在如下三个方面。 1、对卢卡奇的重新评价我国对卢卡奇的重新评价,在哲学、文学和美学等方面都有所反映。从哲学方面看,这一点体现得最为明显。我们在60年代向国内译介卢卡奇的哲学著作时,说他是“国际上著名的老牌修正主义者”,现在,承认他是马克思主义者,并且是卓越的、富有创造性的马克思主义者。例如,王玖兴等在《理性的毁灭》一书的《译者引言》中  相似文献   

2.
在现当代西方哲学思想的演变与现当代马克思主义的思想发展史中,卢卡奇的理论贡献是毋庸置疑的。本期选取了三篇卢卡奇思想的研究论文,它们以卢卡奇的《历史与阶级意识》和《理性的毁灭》为文本,或者分析关于马克思哲学思想中康德哲学与黑格尔哲学的比重及其关系,倡议借助康德超越黑格尔主义;或者从卢卡奇坚守的"文化主义"去寻求"卢卡奇效应"的思想力量,指出"文化主义"是一种反实证主义、清除经济主义或经济决定论和反自发主义的思想立场;或者从哲学发展史的视角分析理性的涵义,探寻理性毁灭的根源和重塑理性精神的意义,提出理性能够穿越人类社会的发展进程,从总体上把握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实现人自身与社会的共同发展。当前,推进新时期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发展是理论界所面临的艰巨任务,就此而言,进一步彰显卢卡奇哲学思想的理论价值无疑是其中重要的一维。  相似文献   

3.
卢卡奇(Gyrgy Lukacs,1885——1971),一生写了大量哲学论著,从他的著作中我们可以看到,他研究工作的一个重要特点,是高度注意和认真研究哲学(史)方法论问题。《理性的毁灭》一书,就充分地证明了这一点。我们将要论述的《理性的毁灭》一书中的哲学(史)方法论思想,有一个形成和发展过程。1930年,当时任苏共中央马列研究院院长的梁赞诺夫,让卢卡奇看了尚未正式发表的马克思的《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他读罢激动不已,以致于使他与马克思主义的整个关系发生  相似文献   

4.
司强 《现代哲学》2017,(4):24-29
在《历史与阶级意识》中,康德哲学中的"自在之物"不再仅仅是解决近代哲学中的认识论难题或者重构形而上学的努力,而且是物化现象的理论表达。在卢卡奇看来,《实践理性批判》和《判断力批判》可视为对"自在之物"问题的不同解答,并且为后康德哲学解决物化问题开辟了道路。以"自在之物"概念为核心,卢卡奇在德国古典哲学与马克思之间架起了桥梁,为理解马克思与德国古典哲学的关系开辟了新路径。  相似文献   

5.
匈牙利著名马克思主义哲学家、美学家、文学理论家乔治·卢卡奇(George Lukacs 1885—1971),一生的经历可以说是一部小小的欧洲思想史,小小的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史。研究半个多世纪以来的欧洲思想史以及国际共运史,如果忽视卢卡奇,那肯定要出现明显的空白。对卢卡奇的研究,从其论文集《历史与阶级意识》于1923年出版以来,从未间断过。七十年代后,研究的规模越来越大,以致在世界范围内出现了“卢卡奇热”。  相似文献   

6.
对于卢卡奇写的《青年黑格尔》一书,可能众说纷云,但人们无一例外地把它看作一本关于哲学史的书。根据这个观点,人们进而可以考察卢卡奇所使用的方法的依据。例如,人们可以研究卢卡奇下述观点:他认为,黑格尔辩证法产生的决定性作用,应该归因于他逐步揭示了他耳闻目睹的资产阶级社会中的矛盾,尤其是他揭示了确立这个社会的经济事实的重要性。卢卡奇强调黑格尔的经济观念对于黑格尔辩证法的产生所起的作用。卢卡奇的这个新观点,从其出现时起,就引起了强烈的反响。当B.克罗齐知道卢卡奇这本书(该书的副标题是《论辩证法和经济学的关系》)问世之后,他竟勃然大怒,毫不犹豫地宣称,卢卡奇这位著名的匈牙利—苏联的马克思主义者是在胡言乱语。但是,我们拿不出任何事实来证明,B.克罗齐决意去阅读《青年黑格尔》一书;我们可以设想,即使他了解了这本书的中心思想,他仍然会拒绝阅读它。  相似文献   

7.
《纯粹理性批判》出版两百年了。两百年间,人们不断地讨论它,批评它,估量它。既然积累了以往学者丰硕的研究成果,又有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的指引,我们今天就有可能对这部哲学巨著作出更恰当的并且更全面的评价。 海涅说过,由于《纯粹理性批判》的出现,“德国开始了一次精神革命”,《纯粹理性批判》是“砍掉了自然神论头颅的大刀”,它里边的思想是“震撼世界的”(《论德国宗教和哲学的历史》,商务印书馆1974年版,第96—97、101、102页)。哲学史家文德尔班把《纯粹理性批判》比作德国哲学的“末日判决书”(《哲学史》,英译本,第536页)。这类对哲学著作少见的评价,不好说是故意耸人听闻,这样的话的目的无疑是表示《纯粹理性批判》对哲学思想发展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相似文献   

8.
根据新近出版的卢卡奇的《关于历史与阶级意识的辩护:尾巴主义与辩证法》一书中对于恩格斯的解读,卢卡奇作为革命的马克思主义者,其政治立场从未离开对于马克思哲学思想的强调。马克思被纳入到德国古典哲学之内来加以讨论,而德国古典哲学的核心问题是物自体的问题。在卢卡奇看来,马克思运用辩证法发现了无产阶级,并用无产阶级替代黑格尔的绝对观念来解决或者消解了物自体的问题。恩格斯、列宁正是因为基于实践与工业的方式来回应物自体的问题,从而与马克思的思想本身有所差异。  相似文献   

9.
在我国当前关于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的探索中,提出了所谓“物质本体论”和“实践本体论”的问题。应当说,在马克思主义思想家中,明确提出这一问题并建立了庞大体系的,应首推当代匈牙利马克思主义理论家卢卡奇。他在1964年开始了马克思主义本体论的理论创造,先后写出了《历史》、《体系》和《总纲》3卷巨著,依次考察了新实证主义和存在主义、尼古拉·哈特曼、黑格尔、马克思的本体论思想,构建了劳动、再生产、异化、思想体系[意识形态]为主题的社会存在本体论。卢卡奇为1968年9月在维也纳召开的第14届国际哲学大会提交了一篇论文,即《维也纳论文》。在这篇短文里,作者简略地概述了自己的社会存在本体论思想,对于一般地了解他的本体论思想概貌,提供了方便。本文据英译文全文译出。英译由E.Jobs译出,在1983年出版的《卢卡奇最后的自我批判:本体论》一书中作为附录发表。方括号[]中的段落是英译者Jobs综括的卢卡奇的重复之处和未增实质内容的部分。  相似文献   

10.
李俊文 《哲学动态》2007,42(7):25-29
卢卡奇是20世纪最有影响的思想家之一,他在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方面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本文将以卢卡奇的晚年著作的再生产理论分析为视角,以社会进步发展为实践诉求,展开其再生产理论的研究和现实意义的挖掘。卢卡奇在晚年的《关于社会存在的本体论》著作中表述的再生产理论主要论及两方面的内容:即再生产的一般性问题与再生产的具体性问题。一再生产的一般性问题何谓再生产,卢卡奇认为:“再生产过程是在一个——由诸多整体组成的——整体中进行的,因此,只有从它的完整的充满活力的整体中才能相应地把握它。”[1]这里,与其说卢卡奇确定了…  相似文献   

11.
胡绪明  陈学明 《学海》2007,(5):83-87
《启蒙辩证法》通过对启蒙理性"抽象同一性"原则的批判,指证了"神话变成了启蒙,启蒙倒退为神话"的启蒙逻辑.《启蒙辩证法》通过揭秘启蒙理性蜕变为工具理性,从而得出启蒙的逻辑作为现代性之秘密的基本判断.《启蒙辩证法》虽然将卢卡奇基于"物化"思想的现代性批判推进到了工具理性主义的现代性批判定向,然而这一批判仅止步于理性主义批判,尚未达到现代社会资本统治原则的历史唯物主义存在论的原则高度,对启蒙理性蜕化为工具理性的现代性批判,就其本质而言只是对现代性"副本"的批判.  相似文献   

12.
《理性与善》一书是用来“在近代哲学的攻击面前为理性辯护”的一个三部曲的第二部。《理性与分析》是这部丛书的第一部,它保卫理性在认識論中应有的权利;《理性与信仰》,尚未出版,将在神学的領域內履行同样的任务。这部丛书是以卡魯斯(Carus)讲演(1959),吉弗德(Gifford)讲演(1952-1953),并且在較小的程度上以諾伯  相似文献   

13.
卢卡奇哲学思想的轨迹——读《卢卡奇的哲学思想》李亚彬随着80年代初在我国兴起的“西方马克思主义”热,作为“西方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创始人卢卡奇的哲学思想开始为我国学术界广泛关注。十几年来,这方面的研究取得了许多成果,但遗憾的是还没有人对卢卡奇的哲学思...  相似文献   

14.
七十年代初,加利福尼亚大学教授E. 巴尔发表了一本题为《G. 卢卡奇》的著作。1972年该书被译成法文,书名改为《卢卡奇的思想》。该书介绍了卢卡奇的生平、思想路线和他的理论活动。作者认为,一个世纪以来,他的思想路线和理论活动对历史、对欧洲共产党的发展曾有过重要的影响,他的一生(86  相似文献   

15.
一直在海德格尔那里看到自己重要对立面的卢卡奇,曾多次同他的著作作对照。他把这样的对照纳入到诸如《是存在主义,还是马克思主义?》,《理性的毁灭》或1949年的论文《论人道主义,海德格尔的复活》等主要论战性的著述中;他把这种对照也纳入到诸如《美学》或《社会存在本体论》这些哲学概论中。在其他当代哲学家中,没有哪一位哲学家能使卢卡奇产生一种对照的兴趣,这是一种批判的兴趣,当然正象难以捉摸的亲合性和排斥性的作用那样,把这种兴趣同他的思想结合起来。 海德格尔对于异化现象的探讨也处在这个兴趣的中心,他的探讨始于《存在与时间》中对人的某种著名描述。卢卡奇在《理性的毁灭》中和在《美学》中,在承认《存在与时间》中的某些篇章有启发性和有力的同时,对该书作者的方法和结论进行了严肃的批判,他确信,异化,正如海德格尔所想像的那样,是针对马克思以物化和商品拜物教为题所分析过的社会现象。此外,他毫不犹豫地论及这位哲学家身上的“反资本主义的浪漫主义”,他不是转向过去,而是(沿着克尔凯廓尔的足迹)转向近乎神学的存在的现实,因为常人无非是被清除掉社会的和经济的规定性的现代的日常生活的形象。  相似文献   

16.
目前对卢卡奇的研究,大量的论著是研究卢卡奇和黑格尔哲学关系的,而探讨卢卡奇与康德哲学的关系的文章甚少。实际上,卢卡奇不仅在其成长过程中与康德哲学有过关系,而且在《历史和阶级意识》一书中也多次专门评述了康德的哲学思想。笔者认为,弄清卢卡奇对康德哲学的这些评述是掌握卢卡奇与黑格尔哲学关系的前提和基础,这对于了解他的思想发展过程,把握他在《历史和阶级意识》中的主导思想,进而从广阔的思想史背景上研究西方马克思主义都是极有价值的。  相似文献   

17.
这篇文章,按其标题来说,是介绍关于 G·卢卡奇的理论成就的争论,关于如何理解这位匈牙利思想家的著作的争论。它还包括一些有关卢卡奇的传记资料以及作者的评论。从这个意义上说,这是K·施列茨卡的《G·卢卡奇的思想世界》”一文的继续和补充。在过去五十年的马克思主义思想史上,匈牙利思想家 G·卢卡奇占有一席特殊的地位。他在哲学和文艺理论方面广泛的成就以及他在马克思主义运  相似文献   

18.
1958年,我国出版界确定了翻译和出版外国学术名著的方针,并制订了出版德国古典哲学原著,包括康德的主要著作的规划。至六十年代,陆续出版了康德的“三大批判”:兰公武译的《纯粹理性批判》(1960年)、关文运译的《实践理性批判》(1960年)  相似文献   

19.
当卢卡奇最后在1955年开始写作他的伟大著作《美学》时,他已经七十岁了。1962年他完成了第一部分。根据这位哲学家的计划,这一部分是从辩证唯物主义立场出发写成的,是他的《美学》的整个基础。实际上,这部著作不仅仅是对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全新改造。卢卡奇把《美学》看成是他一生的主要著作,而它的读者也承认它是这样一部著作,把它看作是一位伟大思想家终生著作的最高荣誉。这部著作一下子结束了许多过去的讨论,并给这部书的作者带来了一种他从未得到过的承认。在他写完《美学》的其他部分之前,他下决心首先试图对社会存在的本体论作出马克思主义的改造。根据这部伟大的认识论著作,他已经深刻考虑到对认识论的研究不够充分,并试  相似文献   

20.
《判断力批判》正式出版的导言不仅比第一版导言简短,而且在内容上也有一些变化。这些变化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第一,正式出版的导言对自然的合目的性原则进行了演绎;第二,在正式出版的导言中,康德指出,判断力通过自然合目的性的先天原则让我们认识到至善的可能性,从而联结知性的立法和理性的立法,完成从自然到自由的过渡。这些变化表明,康德重写《判断力批判》的导言是因为正式出版的导言更清楚地展现了《判断力批判》在批判哲学中所处的特殊位置,即虽然它并不给自然的形而上学和自由的形而上学立法,但是它实现了内心能力作为一个系统统一性的理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