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我们也是人     
李鸣 《天风》2005,(11):28-29
……“你起来,我也是人。”(徒10:26)在基层教会牧会十多年,尝尽了各种酸甜苦辣,也耳闻目睹了周围许多同工的经历,心里很想说的一句话是:“我们也是人!”这句话出自保罗和巴拿巴之口,当时他们在路司得医治了一个生来是瘸腿的人,于是当地路司得人便把这两位使徒当作他们的神希耳米和丢斯,  相似文献   

2.
“参与者的宇宙”和客观性的属人性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客观性范畴,是指人类认识和实践活动指向的实在对主体的感知、意识的独立性、居先性、制约性。 牛顿力学所说的客观性是指不依赖于我们的认识过程而存在,它服从拉普拉斯的决定论,我们称之为“客观性”。康德从主体方面来规定客观性,认为“只有被纳入普遍必然性的东西才是客观有效的”,这是通过知性概念达到的客观的判断。这即是“客观性Ⅱ”。 现代自然科学,特别是量子力学使上述两种关于客观性的见解出现危机。现代自然科学表明,我们所描述的自然界不只是外部世界,而且还有认识着的主体以及同外部世界的关系。这也即是说,科学是以人为中心展  相似文献   

3.
王从友 《天风》2009,(1):16-17
“危机”在现代汉语词典(第五版)中解释为“指危险的根由或是严重困难的关头”。现在也有很多人将这理解为“事物在恶化与转机之间的转折点”。而著名管理学者斯蒂文·芬克认为:“危机是事件即将发生决定性变化的一段不稳定的时间,或一种不稳定的状态。”危机发生时,事物往往存在着两种截然不同的可能性:一种可能性是“危”,如果我们反应不及时、处置不得当,  相似文献   

4.
利未 《天风》2009,(7):12-14
家庭是牧者的另一个牧场。我们不但要把教会众多肢体牧养好,也要把自己家里的人照管好。神家和我家,都很重要,两者并不存在不可调和的矛盾。不然的话,圣经上就不会有“至于我和我家,我们必定侍奉耶和华”的话了。让我家融入神家,我家事奉神家,约书亚这样做了。我们从小受过“舍小家,保大家”的教导,听过为国家治水的大禹“三过家门而不入”的感人故事,  相似文献   

5.
徐俊 《美与时代》2014,(8):100-101
“孤独”是人类的基本处境之一,工业革命的发展使得现代人的孤独感越来越强烈。早在19世纪,美国作家爱伦·坡就在短篇小说《人群中的人》中就形象的表现了身处孤独的现代人,如何在困境中挣扎。爱伦·坡极具洞见的预言了现代人的精神危机。而弗洛姆提出的现代人“逃避自由”的倾向,则是对这种孤独的一种解释。  相似文献   

6.
传统思想政治教育作为社会政治系统中的有机组成部分,面对的对象是处于“社会政治生态”中的人,即“政治人”的价值身份.在工业社会危机日益凸显的困境下,现代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人”应走向以自然、社会和个体生命互为生态性存在的“生态人”.“生态人”的提出与实现,推动了思想政治教育中人学范式的转换.  相似文献   

7.
道人与“懒”很亲切,从昔日的道家“商山四皓”、“竹林七贤”,到后来的道教“睡仙”陈抟、“赤脚大仙”董清奇等等,都莫不以“懒”而闻名。后人总结出这样一句话———“馋当厨师懒出家”。“懒”俨然已经成为自命清高的出家僧道们的一种共同特征与标志。当年道教北五祖之一的钟离权祖师也曾自号“天下都懒汉”,意为其不与世人相争斗,懒于争夺功名利禄,并非他是个本性懒惰之人。试想,修道本来就是件玄之又玄、难之又难之事,倘若真的懒惰,又如何能够修成神仙?同样,传道度人也是一件很不容易的事,神仙若本性懒惰,又如何肯去普度众生?后世有位…  相似文献   

8.
人不胜天     
恩惠 《天风》2009,(8):64-64
成语“人定胜天”的原意是指——只要我们努力就能够战胜自然灾害的意思。很多时候,我们常用这句话来勉励人们,特别是在面对自然界的困境时,鼓励他们只要奋发向上,善用人类的智慧,就能排除一切困难,取得最后的胜利。我们不能否认鼓励对奋斗中的人们所带来的积极作用,但是,我们得承认,人是没法胜过“天”的。  相似文献   

9.
传家宝     
在家庭生活最拮据、人生之路最艰难的危机时刻,丈夫从柜底取出一个黄澄澄的小碗,满脸笑容地对愁眉不展的妻子说: “不到万不得已,我是不愿把它拿出来,更不愿将它卖掉的。因为它不仅是个金碗,而且是非常难得的古董,是价值连城的传家宝。”  相似文献   

10.
丁光训 《天风》2002,(6):22-25
“神学思想也要与时俱进”,这是时代赋予今日教会的使命。“荣耀的圣殿”让我们看见在独立自主、自办原则下的教会是如何建造的。“我是金陵人”让我们看见今日金陵学子感恩的见证。“路在我们的脚下”让我们看见上海郊县同工在3年神学思想建设中,对牧养挑战的回应。“彼此相爱万里情”让我们一同关注西部教会肢体的需要,伸出援助之手。“抵制六合彩的危害”让我们看见在个别地区教会信徒中存在的危机。“建章立制是加强教会管理的基础”向我们提出了教会建设的根本。  相似文献   

11.
留一步与人     
《菜根谭》中云:“路径窄处,留一步与人行;滋味浓的,减三分让人食。此是涉世一极乐法。”可谓深得处世的奥妙。  相似文献   

12.
一、现代化的“个人原则” “个人原则”或者说个人本位既是人在现代化中的自我理解,也是现代化过程不断深入化的根本动力。现代化的发生及其发展过程所伴随的,是“个人”不断地获得强调,不断地成为价值“尺度”的过程。为了弄清现代生活中这种人的自我理解,弄清“个人原则”在现代社会中的具体意义,我们有必要回到现代化之前的人类社会和生活中,有必要弄清与现代人相对的古代人是怎样理解自己的。我们可以这样说,在现代化之前,人首先和根本不是从自身出发,而是从他所处的“位置”出发来理解自己的存在与意义的;也就是说,人不是从自身所是,而是从自己的“周围现实”来理解人生和人性的。具体而言,在前现代的西方,人首先和在根本上依他在宇宙中的位置来确认自己的“应然”,即价值,这是一种具有哲学一神学向度的人学;而在前现代的中国,人则首先和在根本上通过自己在社会中的位置来把握自身,  相似文献   

13.
现实的人与人的现代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现实的人与人的现代化韩成“认识自我乃是哲学探究的最高目标。”①对人类自身的认识——人的哲学,既是哲学发展的内在逻辑,也是我们时代的伟大课题。人是什么?中国先哲说:“天地之间最为贵者”;西方哲人说:“人是万物之灵”;德国19世纪的资产者感叹道:“一半是...  相似文献   

14.
读中学时,在一堂生物课上,老师问我们:“树什么地方最硬?”“树结。”我们回答说。老师满意地点了点头,然后又问:“树什么地方最容易折断呢?”老师见我们回答不上来,便替我们回答说:“也是树结。”也是树结?最硬的地方怎幺最容易折断呢?老师解释说: “暴风雨过后,你拣起一些折断的树枝看一看,就会发现,大多数树枝折断的地方,正是有节的地方。”  相似文献   

15.
项黎 《天风》2003,(5):50-51
改革开放,经济发展,一些丑陋的“婚外恋”现象也在流行,“重婚”现象不少,受委屈的当然首先是我们的姐妹——  相似文献   

16.
人生目标     
丘放河 《天风》2004,(8):22-22
在人生这个巨大的“机器”中,我们是哪一个“零件”呢?我们是令整体“受苦”的零件?还是使之“得荣耀”的零件呢?  相似文献   

17.
使用“晚期资本主义”这个词汇的人,都有一种明确的论点:在由国家管理的资本主义中,社会的发展也是“充满矛盾”,或曰蕴含着危机的。因此,我要解释的首先是危机的概念问题。危机(或危象)是医学术语,我们最早是从医学里知道这个概念的。危机是疾病发展的一个阶段,从中人们可以看出,病者自身的力量能否足以使他恢复健康。危机过程、疾病,都是客观存在。传染病是外界作用于机体而引起的;病者同自己在正常状态下的差别,是能够加以观察,或者借助仪器测  相似文献   

18.
陈恩光 《天风》2003,(11):48-48
我的妻子是一位普通的农家女子,她心眼好、殷勤、劳苦、朴素、乐意接待客人,孝顺公婆,尊老爱幼,勤俭持家。但由于我们家庭贫穷,兄弟姐妹多,为了减轻父母的负担,我们结婚不到半年就与父母、哥弟分居,建立一个小家庭。以后妻子更是劳苦,只因我大部分时间为了教会的工作都不在家。所以家里一切农活及家务都落到她的肩上,体弱多病的她从未发过一声怨言,而且还经常对我说:“你安心地为主作工,上帝会帮助我们的。”听  相似文献   

19.
人为什么要有道德?(上)   总被引:24,自引:0,他引:24  
万俊人 《现代哲学》2003,20(1):65-75
本文从道德哲学的角度提出“人为什么要有道德?”的问题,并尝试给出某种解答。通过“善(好)生活”、“利益(关系)”和“人性(潜能)”三个核心概念,作者力图阐明道德之于人类生活的内在性,并从人类的生活目的、行为方式和人性潜能三个基本方面,揭示人类道德生活所内含的美德一目的论与规范一道义论之双重维度。  相似文献   

20.
论人的生活世界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一、生活世界概念的提出与演变“生活世界”作为一个正式概念,是胡塞尔在上世纪初提出的。胡塞尔早期对现象学的建构,主要依托于笛卡尔的“先验自我”概念,结果造就了一门彻头彻尾的本我论。为了摆脱他人的严厉指责,全面发展现象学,走出理论困境,胡塞尔亟需为现象学重新奠基,并最终把目光集中于“生活世界”概念。“这个概念在20年代之前就被胡塞尔零星地使用过。到了20年代,这个概念在胡塞尔那里获得了中心的意义,它成为一个根本问题的名称”。(倪梁康,第130页)胡塞尔虽然在《欧洲科学的危机和超验现象学》中集中论述了“生活世界”概念,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