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近来,重新翻阅六祖<坛经>,心中常被触动.六祖慧能和神秀各作一首偈子,神秀曰:"身是菩提树,心是明镜台,时时勤拂拭,莫使惹尘埃."慧能反之:"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相似文献   

2.
释正慈 《法音》2019,(10):53-55
正作为东方文明结晶的禅文化,在传统与现代、东方与西方的交汇中发挥着令人瞩目的作用。禅契合现代人的心灵,给人生以智慧,给艺术以灵感,给文化以张力,它在现代社会中也越来越彰显出其独特的价值。一、禅对生活的影响千年前的唐代,神秀大师写下了"身似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莫使惹尘埃",启发着后世的人们踏踏实实地净化身心。六祖慧能大师的"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则给人醍醐灌顶般的启发。禅,这个貌似神妙的东西,一旦在生活中发挥功用,则活泼自然,不受欲念牵累,  相似文献   

3.
广东是佛教禅宗的发源地,广州华林寺是中国禅宗初祖达摩东渡登岸之地;光孝寺是六祖慧能南下开演“南宗禅法”第一站;韶关南华寺是六祖慧能弘教演法的驻锡之所,供奉着他历经千年而不腐的真身……以“传承禅宗优秀文化,共建和谐美好社会”为主题的广东“禅宗历史文化长廊”系列活  相似文献   

4.
禅宗的发展以及在中国佛教史上的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菩提达摩到六祖慧能,中国禅宗的建立及太虚大师对佛教的改革,揭示了禅宗发展的轨迹和对中国佛教发展方向的影响,一部禅宗史即是中国佛教史的缩影。  相似文献   

5.
《法音》1986,(3)
本刊讯以河野太通为团长的日本六祖足迹参拜团一行十三人于2月24日拜访了广东新兴县国恩寺。该寺为禅宗六祖慧能大师的出生、圆寂之地,始建于唐神龙二年(706),唐中宗赐名国恩寺。迄今已有一千二百多年的历史。河野太通一行沿着六祖当年的足迹寻根问祖,先后到了广州的光孝寺、六榕寺,韶关的南华寺,  相似文献   

6.
上一期我们介绍了广州一处重要的禅林——荔湾区西关的华林寺。远庄梁武帝普通年间(520-527),中国禅宗的第一代祖师、南印度来的菩提达摩,从南海来华在这里登岸。以后的禅宗六祖慧能,从五祖弘忍接法以后,又避祸南来,也在广州居留过一阵,当时的六榕寺、光孝寺,还有为纪念六祖在广州上足存身、弘法化世而建的西来庵,也就是今天的华林寺,都是六祖大师朝礼过的圣地。 从隋唐五代迄至元明清,华林寺一直是禅宗的重要祖庭之一,史书说她“祖道昌隆,传灯有继”指的就是这一层意思。有清一代,寺有凡度兴盔,这都是得到了社会贤达、大德高僧的护佑与往持;例如清初的宗符禅师就是功不可没的有德僧人,又如道光年间(1849)的住持很园大师也有中兴之功。上一世纪八十年代后期,现在的住持释光明法师自到任接手寺务,更是悲。。彻于骨;誓愿动人天。真正不辞五蕴苦,务要祖庭光耀。多年来,得各级地方政府帮助,赖四方善信护持,华林寺已经并正在发生巨大的变化,成为了荔湾区以至广州市大文化建设中的一个亮点。  相似文献   

7.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这首载于《六祖坛经》等禅籍中的偈语,自从公元661年慧能在黄梅弘忍禅师会下唱出以来,历时一千三百多年,一直在中国佛教史、思想史上广为传诵,脍炙人口,并随禅宗文化一起传播到朝鲜、日本等友邻国家,成为古代中外佛教文化交流中带有里程碑性质的大事之一。1922年日本佛教学者矢吹庆辉在英国伦敦大英博物馆,发现了一本斯坦因从我国敦煌千佛洞窃去的“敦煌本”《六祖坛经》,其内容与通行本《坛经》有不少出入,于是引起了中日学  相似文献   

8.
农历二月初八(三月十三日),久雨放晴,阳光普照。在我国南方著名古寺——广东省曲江县南华寺内,人流似海,爆竹喧天,香烟缭绕,灯烛辉煌,洋溢着一派宗教的节日气氛。来自香港、澳门、广州等地的佛教信徒和游客,云集宝林,隆重举行佛教仪式,纪念禅宗六祖慧能大师诞生一千三百四十三周年。六祖诞,又称南华诞。有关史料记载:六祖名慧能,广东新兴县人,生于唐贞观十二年  相似文献   

9.
黄夏年 《佛学研究》2004,(1):353-360
我国是一个有着丰富旅游资源的国家,各个地方政府充分重视本地的旅游资源,开发和保护各个旅游景点,完善旅游管理。宗教及其文化是一种复合型的旅游资源,它可以产生经济的、社会的和环境的效益,但它不能作为产业。禅宗六祖慧能在中国佛教地位独特。慧能生在广东,创业在广东,圆寂在广东,光孝寺、国恩寺和南华寺是六祖的三大祖庭,给广东的佛教增添了特殊的光彩,也为当代中国广东佛教旅游,提供了最好的资源,开发广东佛教的“六祖游”极有可能成为未来广东旅游业中的一个特殊的品牌。  相似文献   

10.
见达 《法音》2005,(7):22-27
一、绪言受着如来藏学思想的影响,禅宗素来是以“自性清净心”为其宗风之标榜,一如六祖慧能大师“菩提自性,本来清净,但用此心,直了成佛”之语奠定了禅宗思想的根本精神。如此上千年的思想传统在过去有着辉煌的建树,为佛教文化注入了富饶丰厚的养份,为佛教行者形塑了生命价值的典范,渊远流长,于今不竭。然而,在当今高扬全球伦理与宗教对话的世界潮流之中,佛法如何应对?尤有甚者,处于西方文化影响的现代化社会,面对物质高度发达的文明时代,这以“自性清净心”为中心的禅宗精神于当代是否仍具有其思想的出路?这是现代佛教行者必须关心的问题。…  相似文献   

11.
《佛教文化》吉祥物图案由三部分组成: (一) 整体轮廓为一片菩提树叶,亦象征心。其中白色部分又像一株菩提树影隐于心中,绿色部分构成C.B两个英文字母,是英文the Culture of Buddhism(佛教文化)二词的缩写。“菩提”是觉悟和智慧之义,佛祖释迦牟尼即坐于菩提树下而成正等正觉。叶是繁茂的象征,我们在此撷取  相似文献   

12.
如禅 《中国宗教》2022,(8):90-91
广东新兴国恩寺,是禅宗六祖惠能大师的少年住所、老年圆寂圣地,见证了惠能大师的生、寂圆满,被誉为“中国禅文化之源”,与祝发道场广州光孝寺、毕生弘法道场曲江曹溪南华寺,并称为惠能大师的三大祖庭。  相似文献   

13.
大味必淡——试论弘一大师书作的美学意蕴及成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周文杰 《法音》2002,(4):33-36
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莫使有尘埃。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以上两偈是禅宗五祖弘忍下的上首弟子神秀及禅宗六慧能关于佛性的诗体把握。者认为慧能之所以能胜于神而得五祖付法,成为禅宗六,其根本在于对佛性的彻悟,对“淡”性的最高境界“空”的刻体验。让我们再来静聆弘一大师释子自道:“世法惟恐不浓,世法惟恐不淡。欲深入字法,须将无始虚妄浓厚习气尽放下,放至无可放处,‘淡’性然现前。淡性既现,三界津津有味之境界如同嚼蜡矣。”凡熟知弘一大师书作者皆知其书风以“淡”为主要特征,…  相似文献   

14.
《法音》1986,(3)
本刊讯建于东晋时期的羊城古刹光孝寺,最近移交佛教界管理,作为宗教活动场所开放。这是认真贯彻宗教信仰自由政策的又一体现。光孝寺是岭南最古老、最著名、规模最大的寺院之一.在中国佛教史上有重要的地位,对国内外都有较大的影响。该寺创建于魏晋间。东晋隆安元年(397)罽宾国(今克什米尔)昙摩耶舍法师来此营建佛殿。南朝刘宋时期,印度高僧求那跋陀罗于此创建戒坛、传授戒法。梁武帝天监元年(502),印度智药三藏法师带来一棵菩提树植于寺内。梁大通元年(527),菩提达摩大师驻锡于寺内,留有洗  相似文献   

15.
相传释迦牟尼在佛陀伽耶的菩提树下获得觉悟(成佛)后,首先来到波罗奈城郊外的鹿野苑,向曾经跟随他的五位传者宣讲了自己证悟的“佛法”,史称“初转法轮”。五位侍者听罢佛法,便主动皈依释迦牟尼,成为他的首批弟子。而释迦牟尼在鹿野苑的“初转法轮”,也就奠定了原始佛教的基本教义。 那么,究竟什么是“法轮”,为什么把释迦牟尼的说法叫做“转法轮”呢?  相似文献   

16.
上期本栏发表的“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离世觅菩提,恰如求兔角。”是六祖《坛经》中的一偈。这是慧能大师对佛祖释迦牟尼“世间出世间法不二”这一法意生动的阐述。佛陀曾多次说到“世间法即出世间法”,我们生活在这个世界上的人应当明白这一道理,在世间证得佛法,并弘扬佛法于世间。由于多方面的原因,社会上许多人对佛教是不太理解的。对于佛教的经论有人以为太深奥而不愿问津;有的则以为它是让人逃避现实的理论;也有些人根本未接触过便视为迷信。其实,佛陀成道于世间,他对世人的种种烦恼痛苦是深刻理解的,而他所创立的佛教正是为了度尽众生,使之离苦得乐,获得大解脱。佛经除因古人用古文翻译需要作些注解外,含意都极为鲜明,且能直接启迪人生的智慧,利于我们的言行。本期我们从佛陀的《遗教经》中撷取一叶,希望读者能得到受用。  相似文献   

17.
拾文 《法音》1988,(12)
慧能禅师在黄梅五祖处得法南归,隐居十六年,保任圣心。至仪凤元年(676)始于广州法性寺(今光孝寺)会印宗法师,诘论玄奥,薙发受具。其戒坛为刘宋时求那跋陀罗三藏所建,并预言“后当有肉身菩萨于此受戒”。坛畔有梁天监元年(502)天竺来华的智药三藏自本国携来种植的菩提树一株。智药亦预言“后一百七十年有肉身菩萨于此树下开演上乘,度无量众。”  相似文献   

18.
龙山禅缘     
据说,乘飞机在广东新兴县上空盘旋,可以看到脚下的山峦像一条巨龙,蜷卧在新兴大地,为这片神奇的土地披上了神秘的色彩,于是人们给它取了个好听的名字———龙山。“龙”是中国富贵的象征,更是权力的代表,古人常称一国之君为“真龙天子”,但是龙山的天子却不是中国古代的帝王,而是来自平民的佛门代表,他就是被后世佛教徒奉为禅宗六祖、中国禅宗实际创始人的慧能大师。慧能出生在新兴,晚年回到家乡,圆寂于斯。慧能从龙山走出,然后又回到龙山,龙山山青水绿,土地肥沃,树木成林,气候宜人。慧能与母亲相依为命,是龙山为他们提供了用之不竭的资源。…  相似文献   

19.
<正>在《坛经》中,禅宗的六祖慧能提出了"烦恼即菩提"的思想,从这一命题中我们可以看出《坛经》的思想精髓,即慧能运用中道观的方法巧妙地处理了凡尘妄念与真如佛性的关系。在此境界中,从禅者自身的思维方式所具有的直接性和非理性特征,人心与万物的不违不离的自由关系及整个境界所彰显的澹泊自然的心境这三方面都使"烦恼即菩提"这一命题所贯穿的禅宗思想通向了审美之域,成为中国古典美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20.
周小龙  陈胜国 《法音》2021,(2):25-28
中国禅宗史上,自六祖慧能后,被奉为"祖"的,唯马祖一人。马祖广建丛林,培育人才,开创了新的禅宗时代,在中国禅宗发展史上具有承前启后的重要地位,也开创了佛教中国化的新机缘。马祖禅以江西为中心(马祖驻锡赣州28年,马祖禅思想发轫、成熟于赣南),继承菩提达摩以来,特别是慧能、怀让禅的主旨,融会创新,以其鲜明的特色丰富了禅宗的修行、悟道方式,促使南禅进一步发展,并如星星之火,扩展至包括朝鲜半岛在内的广大地区。马祖禅是赣南的文化瑰宝,以史为鉴,探索马祖禅的特点,以期对佛教坚持中国化方向提供若干启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