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世界麻醉医师协会联合会提出“帮助全世界人民获得最高质量的麻醉、镇痛和复苏”宗旨,我国医院管理年提出“以病人为中心,以质量为核心”。如何提高麻醉质量,我们提出了力求麻醉手术前“充分了解、充分认识、充分准备、充分沟通”的措施,以期有效防范围术期不良事件的发生,确保医疗安全。  相似文献   

2.
小儿麻醉绝不简单是成人麻醉的缩影。与成人麻醉相比,小儿麻醉诱导期潜藏巨大风险,要求麻醉医师需进行充分的术前访视及麻醉前准备,掌握小儿个体的呼吸道状况,以保证小儿麻醉诱导的安全性。同时,伴随"以人为本"医疗时代的到来,小儿麻醉已经从仅让患儿"无身体疼痛"转变为更加注重患儿"无心理创伤"。作为现代麻醉医师,需更加了解患儿的心理状态及生理特征,关注小儿心理健康,改进麻醉方法,保证小儿麻醉的安全与舒适,利于小儿的术后恢复及麻醉后心理健康。  相似文献   

3.
麻醉是临床医学中最具风险的学科,围麻醉期众多因素牵系着患者的安全,即使在符合麻醉规范操作的麻醉过程中,也难免出现难以预料的临床危象。麻醉意外常常会造成严重后果甚至死亡。因此,麻醉医生需要具备对动态变化环境的觉醒能力,树立"以患者为中心"理念,健全积极防范意外的意识,了解麻醉意外的特点,掌握意外应急措施,及时处理各种突发事件,提高麻醉质量与安全。我们相信在探索未知的医学发展中,随着技术不断提高,"意外"必将会逐渐减少。  相似文献   

4.
正近年来,麻醉学科在临床麻醉、急救复苏、重症救治、疼痛诊疗等多方面取得巨大进步,成为临床医学中覆盖广泛、涉及多门学科的综合医学学科。麻醉医师不仅是麻醉技术的实施者,而是更多地参与到围术期患者的医疗决策中,为保障围术期安全、提高患者舒适度、促进术后恢复、改善预后做出重要贡献。围术期医疗管理新理念是以患者为中心,以麻醉医师为主导,多学科合作优化诊疗方案,以降低围术期并发症,提高临床诊疗质量,降低医疗费用支  相似文献   

5.
临床上约有1%~2%的孕妇在孕期接受非产科手术麻醉;因孕期生理改变和手术麻醉对孕妇、胎儿的影响,加之妊娠合并心脏病、糖尿病等特殊病例以及现代腔镜手术、无痛人流特殊技术等复杂因素,为确保孕妇与胎儿安全,术前充分的评估、恰当的麻醉方法、药物选择与术中调控是我们必须重视与思考的课题。  相似文献   

6.
外科手术围术期医疗体系(PSH),即以手术患者为中心,以特定医生为主导,各专业之间互相合作的一种创新医疗工作模式。实践PSH将有助于改善医疗质量、改进医疗服务和降低医疗费用。麻醉专业应通过更新麻醉理念、规范医疗行为、加强管理体系建设,来助力实践PSH,打造一个安全、高效,适合中国国情的PSH。  相似文献   

7.
临床上约有1%~2%的孕妇在孕期接受非产科手术麻醉;因孕期生理改变和手术麻醉对孕妇、胎儿的影响,加之妊娠合并心脏病、糖尿病等特殊病例以及现代腔镜手术、无痛人流特殊技术等复杂因素,为确保孕妇与胎儿安全,术前充分的评估、恰当的麻醉方法、药物选择与术中调控是我们必须重视与思考的课题.  相似文献   

8.
道教的政治哲学,直接继承了战国、秦汉黄老道家的精神传统,既固守黄老自然无为的核心理念,又充分吸收了法家的合理思想成分,对"法"、"术"、"势"的为治功能予以充分的肯定,形成了以道德为主,法术势为辅的政治哲学理念。  相似文献   

9.
尺度     
正尺度,一般表示物体的尺寸与尺码,有时也用来表示处事或看待事物的标准,而在许多地方则引生为准则、法度。例如唐李涉《题清溪鬼谷先生旧居》诗:"常闻先生教,指示秦仪路。二子才不同,逞词过尺度。"把握尺度就是适可而止,效益优先,更好更充分地发挥才能。为什么海尔公司能打进国际市场并不断发展?因为他们始终以效益、质量为本,注意适度、适量而充分地利用各种资源。  相似文献   

10.
"态度决定一切"这句话强调的是态度对我们的重要性。麻醉工作中的严重问题我们常常能及时发现并处理,但很多细节问题,比如低血压、低体温、不注意手卫生、吸痰不当、术后镇痛不足等问题并没有引起我们的重视,从而导致患者预后不良。其根本原因在于态度问题,更深层次的原因在于职业精神的欠缺,这就需要我们采取更加积极的态度去重视、发现并处理这些问题,才能改善患者的预后,提高麻醉质量。可见态度在麻醉工作中十分重要。  相似文献   

11.
医学分子生物学的发展历程和展望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回顾了医学分子生物学的发展历程,展望了新世纪的医学分子生物学,分子生物学的理论和技术进步改变了医学研究的格局和观念,使人们对疾病的认识深入到分子水平,分子病,基因病,构象病和信息病等概念继续被提出。医学分子生物学的未来发展必将更紧密地与其它学科如细胞生物学,发育生物学,神经生物学,理论医学等相结合,实现分子水平,细胞水平和整体水平的整合,创造更加辉煌的成就。  相似文献   

12.
查美尼克是分子生物学的奠基人之一,第一个开发了无细胞蛋白质合成体系,发现了蛋白质合成中氨基酸ATP活化机制,发现了tRNA及其在基因表达中的作用,特别是发明的反义技术创造了一个新的生物技术原理。通过查美尼克的成就我们可以对分子生物学历史面貌有一个了解从而对生命科学的发展有一个新的视点。  相似文献   

13.
神经科学研究是学科、多层次的。神经科学的每一次飞跃几乎都与某种研究方法的出现有关。从形态学的束路追踪法、组织化学法、原位杂交法、其聚焦激光扫描显微镜,到生理学的脑内微透析术、脑片、微电泳及行为学方法;从电生理的电压钳、膜片和脑电波,到生物化学的层析法、放射免疫法、免疫印迹法等;从种类繁多的分子生物学方法到各种脑成像技术。每种新方法的出现都打开了一扇门,引入一个新领域。实践证明,人脑即使不能彻底了解人脑的奥秘,也可无限地逼近。  相似文献   

14.
浅谈分子生物学与临床医学研究的结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分子生物学理论和技术从基础研究渗透到临床各个学科,对临床诊断和治疗水平的提高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但在实际工作中还存在着发展不平衡以及认识与理解上的误区。就分子生物学与临床医学研究的相结合的现状、存在问题及相应对策,以及今后我国临床医学分子生物学研究的发展前景进行了较广泛深入的讨论。  相似文献   

15.
Abstract

Synthetic biology is a field in-the-making: a loosely defined amalgamation of diverse disciplines, institutions and practices. Where some practitioners identify as scientists, others consider themselves engineers; while some extol the simplicity of standardised biology, others dismiss it as counterproductive. Three different communities in synthetic biology (epistemics, sceptical constructors and committed engineers) can be distinguished by way of their intentions, practices and promises. Synthetic biologists’ promises shape policy-makers’ expectations, which in turn shape institutional arrangements. These institutional arrangements then influence practitioners’ promises in an iterative fashion. In both the USA and the UK, ‘committed engineers’ have succeeded in gaining support for an engineering-based and industry-centred vision of synthetic biology, which promises applications and economic growth. This group's intentions and promises have influenced policy-makers’ expectations, which, in turn, have driven the major institutional developments in synthetic biology in the two countries. However, while the promises of the economic potential of this vision of the field have been embraced at policy levels, other aspects of this vision, such as the importance of enabling infrastructure, are often overlooked. In a sense, committed engineers’ promises and rhetoric have been too successful, because they have overshadowed the institutional and infrastructural developments needed to make them a reality.  相似文献   

16.
系统生物学的发展与思维方法的变革   总被引:5,自引:3,他引:2  
通过论述系统生物学发展的动因及其对未来生命科学发展的影响,揭示生命科学研究正发生一场从分子生物学时代过渡到系统生物学时代的趋势,必将推动科研思维方法的变革.  相似文献   

17.
William Grey 《Zygon》1987,22(4):479-496
Abstract. The last century has witnessed a succession of revolutionary transformations in the discipline of biology. However, the rapid expansion of our understanding of life and its nature has had curiously little impact on the way that questions about life and its significance have been discussed by philosophers. This paper explores the answers that biology provides to central questions about our existence, and it examines why the substitution of causal explanations for teleological ones appears natural and satisfying in the case of physical theory but meets widespread resistance in the case of biology.  相似文献   

18.
人类大脑、认知与行为进化的整合模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David   C.   Geary 《心理学报》2007,39(3):383-397
物种进化的历史进程中,大脑、认知与行为系统的进化机能利于有机体控制社会、生物与自然资源,而有机体所控制的各种资源又会影响自身的生存与繁衍。社会、生物与自然资源可以相对稳定,也可以变化不定。资源的稳定变化所传递的信息会引起大脑、认知以及行为系统做出模块化的自主反应。资源的稳定变化利于人类整合朴素心理学、朴素生物学与朴素物理学,而资源的变化不定所传达出的信息会引起认知与行为系统有意识地进行自上而下的外显行为反应。人类外显行为反应系统的进化导致人类出现自我意识,并具有探索性解决问题的能力。朴素心理能力、意识与问题解决能力可以整合为动机-控制理论  相似文献   

19.
卿素兰 《心理学报》2007,39(6):1055-1062
采用结构式访谈法,通过计算机模拟真实情景的动画方式,系统探查4~7岁儿童在目的指向性维度上的本体区分、因果认知发展模式以及在此维度上的朴素生物学“理论”的形成。结果表明:(1)4~7岁儿童在目的指向性维度上进行本体区分的认知发展模式,经历了从低到高的4个发展水平,即目的论模式——基于动物模式——基于生物模式——基于本体区分模式;(2)4~7岁儿童对目的指向性的因果认知与本体区分表现出一致性发展模式,表明学前儿童在目的指向性维度上逐渐形成了朴素生物学“理论”;(3)5~6岁是儿童对目的指向性认知的快速发展期,领域知识对儿童的认知发展具有明显的促进作用,但是受年龄和领域任务的影响  相似文献   

20.
PCR技术的传奇诞生与发展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通过介绍PCR技术富有传奇色彩的诞生和发展过程以及它对分子生物学乃至整个生命科学界产生的巨大作用,可以看到分子生物学的发展和进步时刻离不开创造性思维,其中的每一项新发明和新理论都是创造性思维的外现或物化,充分体现出它是科学技术革命的先导。作为分子生物学工作者,对现阶段的专业理论和技术不能盲从,只有善于思考、勤于动手、富于创新,才能在分子生物学这片创造性思维的沃土上实现人生价值,迎接新的生命科学世纪的到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