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一、关于“第三者”问题 首先,对“第三者”这一概念存在着不同的理解。一种意见认为,凡与已婚夫妇一方谈情说爱,或进而发生性行为的人,都是“第三者”。另一种意见认为,凡与已婚夫妇的一方有通奸关系或无通奸行为而有暖昧关系,并导致对方离婚,造成某家庭破裂的,才是”第三者”。还有一种意见认为,当事人与配偶的一方,必须有通奸行为,又有达到与其结合为明确的目标,才认定为第三者,除此之外,一概不能称作为第三者。究竟何谓“第三者”尚无一个较为统一的定论。  相似文献   

2.
亲密关系中的权力是指亲密关系中的一方改变另一方的思想、情感和/或行为以使其与自己的偏爱相符合的能力或潜能,以及抵抗另一方施加影响企图的能力或潜能。二元权力——社会影响模型和权力的关系阶段模型是关于亲密关系中的权力的最新理论进展。研究者通常使用自评法、观察编码法和实验操纵法对亲密关系中的权力进行测量。亲密关系中的权力能够对认知、情绪情感、亲社会行为、攻击行为、性行为产生影响。在未来的研究中,应注意从社会关系的角度看待亲密关系中的权力,并探讨亲密关系中的权力与一般权力的关系、亲密程度对亲密关系中权力效应的影响、以及关系阶段对亲密关系中权力影响策略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中国社会的"关系"文化——兼论能否增进"关系"的公共性?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朴雨淳 《学海》2006,(5):5-16
通常认为,与西方人相比,中国人更倚重个人“关系”开展经济交易和维系社会交往。“关系”一般是指基于互惠互利的社会关系,这是一种通过获取资源的相互责任、持续的合作与互惠来维系合作伙伴的特殊类型的社会关系。“关系”通常被认为与行贿或腐败有密切关系,但中国正在经历快速而巨大的社会变迁,城市化、民营化和伴随跨国公司所导入的截然不同的职业道德与运行规则已在削弱“关系”纽带。作为一种文化现象的“关系”是不能在短期内改变的。因此一些学者主张,如果中国人能将“关系”作为制度或法律工具的替代物,那么“关系”所导致的诸如行贿或腐败等负面道德问题将会消除。本文坚持认为,在中国社会仅靠建立法律和正式制度结构不足以割断“关系”与不道德行为之间的内在关联。一个可能有效的解决方法是,在保持其合法私人利益的同时,将基于“关系”的合作伙伴转入公共领域,只要他们不违反社会的正式制度和规范。按照“旋转门”理论,为了取得互惠的发展格局,中国和国际社会都应致力于更为积极而有效的合作。  相似文献   

4.
基于契约经济学的金融衍生品监管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现代契约理论强调将契约关系视为对市场交易的质的规定性,并以此作为经济分析的基本要素,因此,所有的市场交易都可看作是一种契约关系.本文基于金融衍生品契约的不完全性,从优化内部控制机制和完善第三方监管制度入手构建了金融衍生品市场的监管体系,对如何有效提高我国金融衍生品的监管效果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5.
“暗示”在心理学上,指在非对抗性的条件下,人与人相互接触过程中由于某些因素的作用使得一个人的思想、行为接受或符合另一个人的意志。从人际交往的角度来看,是指一方用间接、含蓄的方式来表达自己的意图,并让他人心领神会的过程。一个人“成熟”后,总会认为“我已...  相似文献   

6.
应该按矛盾是否一方克服另一方,分为两类:一是共存性矛盾,一是非共存性矛盾。非共存性矛盾是指矛盾双方斗争的结果,总是一方战胜另一方、一方克服另一方、一方吃掉另一方而引起的事物质变。这类矛盾如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唯心主义和唯物主义、真理和谬误、科学与迷信、建设和破坏等等。共存性矛盾则没有一方战胜另一方、一方克服另一方、一方吃掉另一方的问题。矛盾双方,在又统一又斗争的关系中,自始至终共存着。它们的对立面斗争,不是采取互相克服而是互相协调、互相促进,因而呈现为另一种形式的互相转化。这类矛盾,如果采取一方克服另一  相似文献   

7.
朱刚 《哲学研究》2022,(5):94-105+129
与现代哲学中各式各样反主体性和解构主体性的流行做法不同,列维纳斯以保卫主体性为其哲学宗旨。但列维纳斯所保卫的主体性既不是作为存在之环节,因而可以还原为存在的主体性,也不是自身被视为原则、根据、本原的主体性,而是一种别样的主体性。在列维纳斯哲学后期,这种主体性一方面被视为“存在的例外”,体现在我对他人的说、感受、切近与替代之中;另一方面是对无限的见证,是无限由之发生的方式。如果我们把列维纳斯所说的“主体性”视为中国哲学中“心性”的对应物,而把“存在”或“无限”视为中国哲学中“道体”的对应物,那么列维纳斯这里主体性与存在以及主体性与无限的这两种不同关系,正可视为“心性与道体”在西方哲学中的两种可能。  相似文献   

8.
关于医疗纠纷中"举证责任倒置"热点问题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最高人民法院于 2 0 0 2年 4月 1日起正式实施的《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民事诉讼证据的若干规定》中第四条第八项明确规定 :“因医疗行为引起的侵权诉讼 ,由医疗机构就医疗行为与损害结果之间不存在因果关系及不存在医疗过错承担举证责任。”这与《民事诉讼法》中“谁主张谁举证”的方式正好相反 ,即一方当事人提出主张而由对方当事人承担举证责任 ,称为“举证责任倒置”。这就意味着在我国医疗侵权的诉讼中 ,如果医疗机构不能举证该医疗行为与损害结果之间不存在因果关系 ,法院将依法推定医疗行为有过错 ,或推定该医疗行为是造成损害结果的原因…  相似文献   

9.
支配式离合动词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语法学界,对一部分有支配关系的词语属于哪个层级的语言单位的问题有不同见解。如,有人认为“吃饭”这个词语,当“饭”没有特指“米饭”时,“吃饭”应视为一种行为。从内容上,它具有固定的意义;从语音形式上。“吃”与“饭”之间没有语音上的停顿,可以视为语音和意义结合的最小的语言单位——词。如果这个观点成立的话,“看戏”是不是也应该算作一种行为?因为“吃饭”、“看戏”从结构到语音形式都具有同一性。如果可以认定的话,“去看电影了”的“看电影”算不算词呢?  相似文献   

10.
论异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异化”(外化)一词在日常生活、科学和哲学中有许多不同的意义,其中大部分可以认为是从这个词的词源与词法所启示的一般意义演变而来的。异化是某物或某人离异(或外在)于某物或某人的行为,或者这种行为的结果。在日常生活中,异化的意思往往是指背离以前的朋友或伙伴。在法律上,它通常是指把财产从某人转移给另一人,不论是出卖还是赠送。在精神病学中,异化通常是指偏离正常状态,也就是精神错  相似文献   

11.
信任是指一方在基于对另一方行为期望的基础上愿意冒一定的风险, 以期在将来得到积极结果的心理过程。近年, 认知神经取向的研究对信任行为引起的特定脑区激活进行了考察, 却忽略了大规模脑网络在信任过程中的整体作用。在总结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信任的认知神经网络模型, 并从认知神经网络视角对信任行为进行解释和整合。在模型中, 信任行为是动力系统、情感系统和认知系统相互作用的结果, 并分别与奖励网络、显著网络、中央执行网络和默认网络等神经网络激活有关。此外, 模型还强调信任行为的反馈机制, 以此构成完整的建构模型。模型阐明了心理系统与中枢神经网络之间的对应关系, 从认知神经角度解释了信任行为发生的心理机制和神经基础。  相似文献   

12.
1.思维形式的结构(思维的逻辑形式)是指思维内容各部分之间联系的一种方式。具体地说就是从思维内容各不相同的各类判断和推理中抽象出来,并为它们各自共同具有的一般形式结构。它包含有逻辑常项和逻辑变项。2.辑逻常项是指在一个思维形式的结构中保持不变并决定这种结构的逻辑特性的部分。例如,在“如果P则q”中,“如果……则……”就是逻辑常项。逻辑变项是指在一个思维形式结构中可以用不同的具体概念或判断来代换的部分。例如,在“如果P贝q”中“P”,“q”就是逻辑变项。3.以A、B代表两个概念,以a、b分别代表两个外延,真包含于关系是,所有的b是a,并且有a不是b,那么,B与A就真包含于关系,或者说,B真包含于A。  相似文献   

13.
汉武帝的"御人"和周世宗的"善用"之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晓璋 《学海》2005,(6):63-67
在中国古代,君王和臣民关系被列入“五伦”,视为最根本的人际关系,关系到国家社会的发展或兴衰。待臣下态度如何,是视为手足还是视为犬马,是明君和昏君的分水岭。其实,昏君视臣如犬马,明君未必不如此。如《礼记·礼运》中记述孔子一方面慨叹“天下为家”,“货力为己”,君王把天下视为家产,把人才视为私蓄,另一方面又主张“君者所事也,非事人者也。……事人则失位。”从礼制上说,臣下必须“事君”,如果君王“事人”就是反常,就是失位。《礼运》下文说“天子以德为车,以乐为御”,只要合于德性,“御人”是绝对正常的。如果要“视臣如手足”,必…  相似文献   

14.
一、应把有非法行为的人看成是“异常”的人吗?惹事生非的青少年真的是“异常”的人,或者是“特别”的孩子吗?对“异常”与“正常”区分,有两种看法:一种是以量为标准,另一种是以质为标准来确定。以量为标准的办法,是看和大多数人的所作所为是否一致,一致即视为“正常”,反之则视为“异常”。以质为标准时,设定某个令人向往的理想,而不断努力去实现的,判定为“正常”,相反的情况则视为“异常”。犯有非法行为的青少年,从数量上来看是少数人,但就性质来看,这些行为都是人所厌恶的,所以又不得不说是“特殊”的或“异常”的人。从专门心理研究的立场来看,可以指出,现在社会中的社会病理(也包括少女卖  相似文献   

15.
作为道德判断和评价范畴的“恶”的文化阐释吕方何为恶,恶的价值本质是什么,是人文学科研究中的一个重要课题。在日常语义中,恶被视为一种行为或事件的客观事实,恶就是生活中那些诸如贪婪、残暴这类东西。伦理学则认为恶是一种进行道德判断和评价的范畴,说某种行为是一种恶,是对这种行为的一种否定性的道德判断和评价。但在我国,这类研究不够深入,许多问题未能从新角度展开。本文着重研究作为道德判断和评价基本范畴的“恶”,并通过对“恶”的价值内涵、结构形式、文化功能等问题的分析,进而对“恶”作一种文化上的解答(以下打引…  相似文献   

16.
大学生心理控制源和时间管理倾向的相关研究   总被引:29,自引:2,他引:27  
张永红 《心理科学》2003,26(3):568-568,567
1 前言心理控制源(locus of control)是指人们对行为或事件结果的一般性看法,这一连续谱的一极是内在性,另一极则是外在性(Rotter,1966)。自心理控制源的概念被提出以后,控制源作为一个影响人的心理和行为的重要变量,引起国内外研究者的广泛注意。控制源既在价值观层面上对人产生影响,也在行为层面上对人产生影响,是人格特征的重要成份。而时间管理倾向(time management disposition)是个体在运用  相似文献   

17.
幸福三论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一、幸福 :宿命与选择人总是追求幸福 ,如果这一判断具有不证自明的公理性 ,那它必定意味着 ,对幸福的追求是人的宿命 ,人的天性。人并非在痛苦和幸福中“选择”了幸福 ,人在特定时空中对痛苦的选择 ,或是因为他把痛苦视为达致幸福的手段 ,或是因为他把痛苦本身视为幸福。与“痛苦”相反的体验不是幸福 ,而是“快乐”。人可以在痛苦和快乐中进行选择 ,但不能 (在“事实”而非“价值”的意义上 )回避幸福。人不能不“选择”幸福。为了孩子的幸福而含辛茹苦的母亲 ,为了逃避现世而削发苦行的僧人 ,为了健康而节制饮食的胖汉 ,甚至 ,为了解脱而…  相似文献   

18.
有一位逻辑学教师在课堂上讲:“人比老虎的外延大。”理由是人的个体比老虎的个体多。这话对不对?这里涉及到外延大小和数量多少的概念问题。 外延是概念的外延,它是人对客观事物进行的分类,属于观念的东西,不是客观对象本身。一个概念概括的范围大,即类似层级高,这个概念的外延就大;反之就小。比方说,“哺乳动物”的外延就比“老虎”大,这是“哺乳动物”概括的范围更大,层级更高。一个概念外延的大小,存在于这个概念与其上下位概念的比较之中。没有上下位关系(亦称属种关系),无法比较两个概念外延的大小。我们要扩大一个概念的外延,是对它进行概括;要缩小一个概念的外延,是对它进行限制,这些都是在上下位关系中进行的。 外延与内涵相互制约。一方确定了,另一方也就确定了;一方变化了,另一方也就变化  相似文献   

19.
“悔”是人们在过失性的行为发生以后产生的一种自恨自责的心理情态,它对人们此后的思想和行为有重大和复杂的影响,可以导致和形成不同的发展趋向。宋明理学极其重视和强调“悔”这一心理情结,在由既往之“过”到“改”而“自新”的过程中的作用,具有相当明确系统的“悔过观”。宋明理学“悔过观”的形成,固然与原始儒学有着承传关系,但更主要地是接受和吸收了佛教文化中关于“忏悔”的影响。在先秦原始儒学的观念中,主要将“悔”视为一种于事无补的消极心理现象,因而着重强调行为的“无悔”和“寡悔”。而在佛教的教义、教规和教诫中,却极其重视“忏悔”的作用,将其视为洗脱罪孽获得灵魂超度和恢复心性宁定的基本途径之一。宋明理学将“忏悔”这一心理情结与传统的“内省”与“自新”相溶合,形成了自己的“悔过观”,并且使之成为心性之学的一个重要分支。这从一个侧面再次印证了佛教文化对宋明理学的影响。  相似文献   

20.
宗教与民族的关系,不论在中国还是全世界,在历史文化还是现实生活中,都是一个引人注目的重大问题。本文旨在从理论上澄清二者的基本关系。文章先从理论和现实两方面提出了研究二者关系的必要性,再从宗教与民族关系的根源、宗教对民族形成的作用、宗教与民族特性的区别、宗教与民族发展的相互作用、宗教对民族之间关系的正负影响等方面,进行了兼顾问题两面的理论澄清,指出在宗教与民族二者之中,任一方的道德或理性成分的发展都会有利于另一方的道德或理性成分的发展,任一方的狂热或反理性倾向都会加剧另一方的狂热或反理性倾向;最后从世界各国宗教与民族关系的历史与现状着眼,概括了宗教与民族各自面对的问题,并从中尽力总结出七条经验教训,以期有利于我国在宗教与民族关系上的理论研究和实际工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