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信仰和知识之间的宗教——德里达与宗教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杜小真 《学海》2007,(1):94-102
世界的意义存在于世界之外。——维特根斯坦:《逻辑哲学论》在今天这个经常以宗教名义各行其是的纷乱世界,如何能够不割断哲学传统进行宗教思考?这是德里达在《信仰与知识》!"中要探讨解决的问题。德里达其实很早就开始对宗教进行思考。宗教问题成为他深入运用他的解构策略的重  相似文献   

2.
目前西方所流行的解构主义、解构主义的马克思主义、后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的马克思主义,等等,都是与法国哲学家J.德里达的名字分不开的。 德里达1930年出生于法属殖民地阿尔及利亚,后考入法国巴黎高等师范学校,毕业之后留校任教,成名后长期在美国耶鲁大学担任客座教授。60年代初,德里达曾经是结构主义的“巴黎学派”的一个极为活跃的代表人物之一。德里达前期研究范围主要是语言文字和文学评论,这方面的著作有《论文字学》、《写作与差异》、《署名活动的语境》等等。后期涉及哲学领域较多,主要著作有《哲学的边缘》、《有限公司》和《马克思的幽灵》等。  相似文献   

3.
本文节选自《德里达〈论精神〉中“经验”一词的多重含义》,有改动。《德里达〈论精神〉中“经验”一词的多重含义》的主体部分是在北京大学“校长基金”项目的资助下完成的。文章对德里达在《论精神》中就海德格尔哲学提出的质疑与反思进行了重构,并把德里达论证的核心(或破绽)定位在《论精神》第九节和第六节的两个注释中,“经验”的概念不仅在论证的表层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对这一概念的深入分析,也将展示出德里达批评有效性的限度。  相似文献   

4.
孔明安 《哲学动态》2006,(10):36-38
德里达的名著《马克思的幽灵们》于20世纪90年代初出版后,便在东西方世界引起了巨大的反响。而其中译本在国内的面世,更引发了国内学者对德里达思想及其解构哲学与马克思主义关系的探讨。迄今为止,国内已刊发的研究论文已为数不少,但主要关注点大都聚集于德里达“幽灵”概念的把握及其与马克思的关系。本文不揣陋见,试图从现代科技与社会的关系出发来对《马克思的幽灵们》所蕴涵的哲学价值做一探讨,期望达至对德里达思想的深度把握。不可否认,现代科学技术在德里达的思想中并不占据突出的地位。至少,德里达并没有像哈贝马斯那样喊出“作为意…  相似文献   

5.
礼物现象学的可能性建立在直观、被给予和礼物的关系上。德里达在《声音与现象》中将直观等同于被给予,从而在《给予时间》中对礼物进行了解构,取消了礼物现象学的可能性。德里达在《论礼物》中把礼物与被给予性分离开,进一步强化了礼物的幽灵性特征;马里翁在《还原与给予》中把直观与被给予分离开,从而在《既与》和《论礼物》中从逻辑理路和现实案例两个方面捍卫了礼物现象学的可能性,将被给予性与礼物更加紧密地联结在一起。两位现象学家的每一步思考都得益于彼此的文本对话或直接交锋,本文依据文献再现了这个精彩纷呈的思想争执过程并思考其对于当代现象学运动的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6.
本文原是发表在《泰晤士报》上的一封信,反映了分析哲学家对德里达哲学的基本看法,如认为德里达的作品不符合公认的清晰、严谨标准,令人难以理解等等.  相似文献   

7.
直视不可能性:克尔凯郭尔、德里达以及宗教的再现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克尔凯郭尔在假名作品《恐惧与战栗》当中描述过“信仰”的“双重运动”,《再现》当中描述过对“再现”的“超越”,它们与德里达所说的“对于不可能的事情的经验”之间有着惊人的对应。因此在主线上,德里达提出的对于不可能的事情的激情与上述两部假名作品当中所提出的“宗教”范畴彼此呼应。一种“不可能性的公理”构成了德里达所说的“没有宗教的宗教”,而不是简单的宗教;构成了某种“宗教的再现”。于是,德里达和克尔凯郭尔的假名作者们拉近了宗教和解构之间的距离。  相似文献   

8.
对德里达的“解构”, 当前有一种很强烈的偏见: 认为解构就是摧毁, 就是破坏, 是“十足的虚无主义”。鉴此, 有必要对德里达的“解构”做一番梳理。本文的论点是: 德里达的“解构”有着双重面孔, 即否定的一面和肯定的一面, 而且否定肯定都是针对同一解构运动而言的。一、解构的来源德里达的“解构 (Déconstruction)”有两个来源: 第一个来源是法语里本身有这个词, 只不过很少人使用。下面引证的是德里达抄录的《里特尔》词典中的条目:解构: 解构活动。 [语法] 打乱句子结构。解构: 谈论结构的常见方式, 勒玛尔著, 《语言学习法》, 第 17…  相似文献   

9.
余乃忠 《哲学研究》2012,(11):84-88
<正>一、"天地一指"与"大写差异"德里达曾说:"今天在法国确实有学者引用非欧洲的系统中的东西,我自很久以来也是这样,即使我不懂中文。我一直着迷于最古老的中国传统,虽然我应该对她有更多的了解而未做到。"(德里达,2003年,第50页)那么,在"古老的中国传统"中,是什么东西拨动了德里达思想中后现代的琴弦?应该说是庄子思想的超越品格。后现代似乎偏重于异,而庄子则更强调同一。因为《庄子·齐物论》篇(下引《庄子》仅用篇  相似文献   

10.
当赤裸的人面对作为"他者"的动物时,应该如何思考人与动物之间的伦理关系,这是德里达与一只猫"偶然相遇"时所迸发的一个命题,但却由此引发了关于"人的自传"的哲学沉思。通过对《圣经》进行富有创造力的解读,德里达分析了人对动物之权力的由来与逻辑,揭示了命名对于这种权力的奠基性作用,但同时,他也提出了解构这种权力的要素:时间性与目光。通过"人与兽"的哲思,德里达以一种特殊的方式提示我们"人性"的内在野蛮。  相似文献   

11.
李西祥 《哲学动态》2006,(10):39-41
在德里达众多的著作中,《马克思的幽灵》(以下简称《幽灵》)极其重要,它对我们理解西方哲学和发展马克思主义都具有重要意义。因此,这一文本的翻译也就特别重要。为此,笔者试图就《幽灵》中译本的重要意义及其翻译问题做一点评,以求教于学界同仁。简单回顾一下《幽灵》一书出版前后我国学界对这本书的研究,可以使我们更深刻地理解本书的意义。在本书中译本出版之前,我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界对德里达的研究并不多。本书出版之后,马上引起了许多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者的注意。2000年陈学明撰写了《为马克思辩护》[1]、《对福山福音书的有力驳斥》[…  相似文献   

12.
本文首先简述了形而上学史,探讨了康德对旧形而上学的批判.接着概述和批判了尼采的形而上学批判.海德格尔认为,尼采的错误在于把存在解说为价值,在于在追问存在者的存在根据时遗忘了存在本身.在尼采以强力意志为根据的价值之思中,主体性形而上学忽略与遮蔽了存在.形而上学的秘密是根据律.形而上学通过根据律主宰了现代人的命运.海德格尔对形而上学的克服与超出就是把作为存在者原则的根据律拆解为作为存在原则的存在与根据相互归属的根据律.德里达认为,在阐述此在的存在机制与存在意义的基础存在论中,海德格尔区分了本源与非本源.他把本源理解为本真本己性.在德里达看来,这种理解还是带有传统形而上学亦即在场形而上学的烙印.德里达对亚里士多德时间观的再解读表达了他对形而上学的深刻批判和解构.德里达对海德格尔的批判表明了他自己看到了比作为在场之存在还要古老或晚到的"事情".这种"事情"乃是对在场—不在场的绝对超出,就是德里达以踪迹之名所思考的东西.  相似文献   

13.
张羽佳 《哲学动态》2006,(10):28-31
政治立场是对哲学意义的最佳诠释。德里达关于政治、伦理及宗教的研究表明,解构不是虚无主义者的文字游戏,解构是严肃的,它回应着过去,也瞩望着未来。在解构的尽头,是对神圣性与绝对他者的守卫,是对责任和承诺的呼唤与应答。在对传统形而上学的解构中,德里达并没有走向相对主义与怀疑主义,但却走向了“没有弥赛亚主义的弥赛亚性”,这使得他总能以一种超政治的观点去谈政治、以超伦理的观点去谈伦理,从而构成其政治与伦理学说所特有的风格。在《马克思的幽灵们》中,德里达正是以一种“准宗教”的情怀看待马克思及马克思的精神的。他把对正义…  相似文献   

14.
据法国《观察家》报2004年10月10日报道,当今世界著名的法国哲学家德里达在巴黎的一家医院里因患胰腺癌去逝,享年74岁。 德里达是当今西方世界的“后现代主义”、“后结构主义”和“解构”哲学的代表人物。他的思想及其  相似文献   

15.
孟彦文 《哲学动态》2007,(11):26-31
在西方哲学史上,作为形而上学的核心部门,存在论甚至可以作为形而上学的同义词来使用。勒维纳斯以其思想的强力把两者分离开来,成为当代西方思想的一个异乎寻常事件。但这一异乎寻常事件之最异乎寻常者在于,西方思想很长时间以来都没有意识到其异乎寻常,而只在德里达那里获得了反响(即使德里达不是第一个对勒维纳斯思想进行研究的,但其《暴力与形而上学》无疑是第一篇真正有分量的研究著作)。本文的目的主要在于通过勒维纳斯对以海德格尔为靶子的存在论哲学的批判来澄清其赋予形而上学一词的特殊意义。一存在论,亚里士多德把它规定为对作为…  相似文献   

16.
斯比和 :1 95 4年 ,还是高师二年级学生的雅克·德里达 (JacquesDerrida)就写了他第一个文本 ,这篇高师的硕士论文孕育着他后来对现象学大师胡塞尔未发表作品的研究著作《胡塞尔哲学中的生成问题》①。那以后 ,德里达从未间断过与所有那些开发过这个哲学领域的哲人的对话 ,从海德格尔、萨特到勒维纳。正是这个现象学主题贯穿了德里达的所有著作。德里达 :现象学早在成为胡塞尔这位思想家的系统主题之前就已有一个非常古老的传统。现象学这个词在康德那里已经出现 ,它意谓的是回到事物本身 ,更准确地说 ,即尊重事物如其显现 (…  相似文献   

17.
世纪之交,以其解构主义而享有盛名的德里达不仅继续葆有在后现代主义理论领域的权威性,而且获得马克思主义理论界的广泛关注。原因在于,当苏东剧变、自由主义欢呼“马克思主义已经死亡”,连同其话语理论及其实践一起“灰飞烟灭”之时,德里达却郑重地推出了《马克思的幽灵》一书  相似文献   

18.
针对有的学者把德里达解构主义看作当今“新乘”佛教的状况及学界对德里达思想误读的现象,提出以佛家思想为参照系,对两者在世界“有”“无”关系的本体论问题、世界存在方式问题及语言观等方面进行比较,并强调两者的不同之处是占主流的。此外,对德里达逝世之后的解构主义前景作了展望。  相似文献   

19.
该文希望通过对德里达和现象学的关系的梳理和探讨,分析德里达思想从胡塞尔现象学开始而又从一开始就与之“偏离”(或可说“延异”)的由来和发展,试图指出德里达对现象学运动是有贡献的,对于德里达从现象学出发的哲学反思和由此展开的独特的跨学科的哲学质疑的探讨和研究,有助于我们深入理解当代西方思想的诸多问题的实质和内涵,是非常有意义的事情。文章主要通过对德里达早期著作的分析,从起源问题及其解决途径入手探讨德里达与现象学的关系。现象学在德里达的著述中处处留下踪迹而又处处被“偏离”,这构成了德里达解构思想的一个重要特点,也恰恰是德里达对现象学运动本身的贡献。  相似文献   

20.
对于德里达在《声音与现象》中对胡塞尔现象学的解构,本文尝试采取中间立场,力图揭示二人对现象学基本问题之理解的差异及差异的根源。德里达对胡塞尔理解的偏差表现为这几方面:首先,赋予口头表达以特殊地位,以至于把意识等同于"声音";其次,把含义引入符号的规定之中,导致了符号与客体、能指与所指的混淆;最后,轻视了滞留与再现作为两种意向性的根本差异,导致他不再坚持滞留与再现、意向与意志的严格区分。这些有意或无意的偏差,最终被揭示为德里达以所谓"原初辩证法"为出发点的结果。这说明德里迭自始就运思于现象学之外,也正是这种致思路径的分野最终决定了他与胡塞尔现象学的分道扬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