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在社会知觉中,人们会较多的根据个体的行为表现推论其所具有的人格特质(归纳推论),较少根据人格特质来推论个体的行为表现(演绎推论),Maass将这一现象命名为归纳推论-演绎推论的不对称性,并在西方文化下验证了这一现象。刻板印象在这一不对称性现象中起着调节作用,行为信息与刻板印象是否一致影响了归纳推论,对与刻板印象一致的信息更易做出归纳推论,而对演绎推论没有影响。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归纳推论-演绎推论的不对称性表现存在差异,东方文化下的个体对两种推论过程没有表现出明显的倾向性。本文介绍了这一现象的表现,并总结了产生这一社会现象的内在原因及相关的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2.
归纳推论-演绎推论的不对称性是指人们在社会交往中会做出较多的归纳推论,而较少做出演绎推论,但这种社会推论倾向亦受到了文化及语言的影响.本研究目的是检验该现象在中国文化背景下的表现.采用Maass等人提出的研究范式,在一个实验中同时引发被试做出归纳和演绎两种推论,使用特别选取的特质形容词和相应的行为信息,用录音呈现实验材料.因变量为: (1)正确再认实际呈现过的材料; (2)正确拒绝没有呈现过的材料; (3)虚报没有呈现过的材料; (4)从已呈现的材料中做出推论的数量.统计被试做出各类反应的次数及反应时间.结果表明,中国被试并没有表现出对归纳推论的偏向,研究讨论了这一现象的文化影响.  相似文献   

3.
王聚 《世界哲学》2023,(2):117-125
阿格里帕三难问题对认知辩护的可能性提出了巨大挑战。与传统的基础主义、融贯主义、无限主义方案不同,推论语境主义对阿格里帕三难问题提出了一种诊断式的回答。根据推论语境主义,正是由于断言者和挑战者之间的责任不对称,无穷倒退问题才会产生。一旦我们代之以“默认与挑战”(default and challenge)的辩护观,赋予断言者和挑战者同等的辩护责任,怀疑论问题就能随之消解。推论语境主义预设了辩护的论辩观,批评者认为这一观点是错误的,但本文基于知识论内在主义的立场捍卫了这一预设。整体看来,推论语境主义不仅消解了三难问题带来的怀疑论挑战,还发展出一种流变的基础主义,为克服独断论做出了实质贡献。  相似文献   

4.
构成理论认为,读者在阅读记叙文篇章时,试图构成一个有意义的情景参照模式以表达读者的目标、篇章连贯性以及解释文中为何提到所描述的行为、事件及情景,其中推论生成是一个重要环节。而推论可分为十三类,有六类属线上生成,五类属脱线生成,有两类难以确定.需考虑语用因素,其中有些推论因读者目标不同而有特殊性。构成理论还认为,除了局部推论和整体推论外,其它推论都与读者的世界知识有关。该者目标满足,局部与整体连贯实现,以及外显信息解释决定着对记叙文篇章的理解。  相似文献   

5.
在这篇短文里,我将比较Huw Price(【7】)和我本人(【9】)关于否定的对称性处理的两种不同方式,并与Robert Brandom关于承诺、资格和不相容性的分析进行对比。这两种方式都可以归为Brandom所谓的规范语用学,是一种关于意义的语义学反实在论:语汇的含义是由人们的受规则支配(即规范的)的语用实践(语用学)予以明确的。这样的处理不同于直觉主义者的语义学反实在论,因为它提供了一种方式,使得我们可以区分“A”和“A得以保证”的推理意义。尽管“证明”具有某种中心地位,但“实证”并不是意义的首要承载者。而这种区分植根于对人们语用实践的细致分析。一方面,根据Price以及我本人的看法,人们既做断定也做否定;另一方面,Brandom则区分了自上而下的承诺与自下而上的资格,以及据此而定义的不相容性概念。本文考察这些不同进路之间的各种关联,并讨论从这些考察中浮现出的一种关于证明的看法。  相似文献   

6.
在《纯粹理性批判》的先验感性论中,空间被阐明为一种先天必然的直观表象。而到了先验演绎,康德提出在空间的先天表象中存在着统一性。这种统一性既先于一切概念,却又以综合为前提。鉴于综合被一般地理解为属于知性的行动,学界就空间的统一性与综合的关系问题争论已久却鲜有共识。近来,不少学者支持一种“概念论”立场,该立场从先验演绎出发主张空间统一性是知性综合的产物。本文立足于康德文本,通过阐明知性的综合只能产生推论的统一性,而后者并不能把握作为整体的空间表象,以此论证概念论解读与先验感性论中对空间之性质与结构的论述是不相容的,从而反驳概念论的立场。  相似文献   

7.
在一九六一年第五期的《哲学研究》上,周礼全同志发表了批评《论“所以”》的文章。《论“所以”》那篇文章发表后,我虽然也接触到一些批评的意见,然而我认为这些意见帮助不太大。周札全同志的文章是有很大的帮助的。首先我要向他表示谢意。在批评的过程中周礼全同志是遇到困难的,原因是《论“所以”》那篇文章有很大的毛病。它摊开得太广,提出来的问题太多太杂,中心问题反而不够突出。这些毛病的根源还是思想不够明确。思想之所以不够明确因为在主张新看法的时候,旧看法并没有排除。这  相似文献   

8.
本文将陈那、法称因明与西方传统的三段论相比较,指出佛教逻辑从推论前提是否为真的角度来建立推论的基本规则即因三相;西方传统的三段论从形式是否有效的角度来建立推论的一般规则,这反映了佛教逻辑与西方逻辑的根本差异。本文首先指出佛教逻辑中的典型谬误即似因并非形式谬误,其致误之由在于前提为假。佛教逻辑从实质的角度来探讨有效性,不同于西方逻辑形式有效性的概念。佛教逻辑所说的推论其实都是论证。推论前提的真在何种程度上得到因三相的保证,又因陈那、法称因三相的不同而有区别。陈那的因后二相由于除宗有法的限制,只是前提为真的一种例证,其推论并非演绎;法称的因三相则全面保证了前提的真,其推论达到了演绎。法称恰恰是通过剖析推论前提为真的知识论基础从而改造了陈那因明,这体现了佛教逻辑的知识论性格。实际上,佛教逻辑关注前提的真,这已经预示了它在历史的发展中向佛教知识论(量论)的必然转化。  相似文献   

9.
在关涉实践的规范性信念中,蕴含理由的规范性信念具有根本的实践重要性。人们普遍相信客观为真的这类信念,表达了理性行动者应予以回应的客观规范性属性。围绕如何理解这一属性,帕菲特提出了一种认知主义立场,尝试在不承诺任何具有本体论分量的实体的前提下,阐明客观的规范性信念何以可能。但这种理论立场的很强的独断性,呈现出一种“独断的认知主义”的状态,导致在根本上削弱了它的合理性。相对来说,一种“推论的认知主义”则能够更好地阐明规范性属性的存在和含义。  相似文献   

10.
中国古代逻辑也是研究推理和论证的。推理和论证的主要目的是揭示一个命题为真的原因或理由。推理关系是一种 "必然地得出" 的关系。墨子提出了四种推理模式:"辟"、"侔"、"援"、"推",而且把 "推" 又分为两种 "止",即归纳"止" 式推论和演绎 "止" 式推论。特别地,墨家提出了 "效" 作为判定推理是否有效的标准。  相似文献   

11.
作者详细考察了“Bedeutung”一词在德语中的标准意义,以及弗雷格在其著述中使用它的各种情况,并仔细回顾了在英语哲学界对这个词的翻译和理解所发生的争论及其理由。他不太赞成把“Bedeutung”译为“meaning”(意义)和“significance”(意谓)一类的词,他还反驳了支持这类译法的三个论证。“公正地讲,‘reference’(所指)和‘refer to’(指称)是得到最广泛认可的翻译。”他区分了“Bedeutung”的水平意义和垂直意义,前者是指语言表达式相互之间的关系,后者是指语言表达式与语言之外的对象之间的关系,并认为弗雷格更多地从“对象”的意义上使用“Bedeutung”一词。鉴于弗雷格使用“Bedeutung”的模糊性和怪异性,作者建议用“reference”及其近似词来翻译“Bedeutung”及其近似词,它兼有“指称”(作为关系)和“所指”(作为对象)的模糊性;并把该德语原词置于相应译文之后的括号内。  相似文献   

12.
指代者对其先行词可提取性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三个实验,考察了在理解含有指代法表述的句子过程中,指代者对其先行词(即所指者)的可提取性的影响及其与先述参与者可提取性上的优势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1)指代者对所指者的激活有促进作用,对非所指者有一定的抑制作用,从而提高了所指者的可提取性;(2)指代者对所指者和非所指者的这种作用有一定的时间进程;(3)指代者对所指者产生作用的时间进程随指代法表述的特性而变化;(4)句子先述参与者在可提取性上的优势是一种较普遍的认知现象。它与指代法表述中所指者的易提取性现象是一种动态的关系,指代法表述或者增强先述参与者可提取性的优势,或者会消除这种优势。  相似文献   

13.
郭秀艳 《心理科学》2002,25(5):535-537,534
本研究以探索记忆中意识和无意识贡献大小为目的,采用年龄和材料两个自变量,年龄分中青年和老年两组,被试均为23人,材料分文字和非文字两种。实验通过PDP的包含和排除测验计算意识和无意识的贡献大小。结果发现:(1)意识在不同年龄和不同材料的记忆中所起作用的差异极为显著;(2)无意识在文字材料的记忆中所起作用的差异极为显著;(3)无意识在非文字材料和不同年龄的记忆中所起的作用的差异均不显著。由此推论,老年人记忆中无意识贡献并未下降。这似说明,老年人内隐记忆并未老化。  相似文献   

14.
论取象思维方式──易学文化精神及其现代价值讨论之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取象思维方式是中国传统的思维方式之一。这种思维方式是指在思维过程中离不开物象,以想象为媒介,直接比附推论出一个抽象事理的思维方法。它发展形成于《易经》,其本质是一种比附推论的逻辑方法,与整体思维互补并具有模糊性等特点。这种思维方式与抽象思维、形象思维、顿悟思维有联系又有区别,在中国传统哲学、文学艺术等领域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取象思维方式是易学文化精神在现代思维方式中极具价值的部分。  相似文献   

15.
韵律对指代歧义的解歧作用及其机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郑波  王蓓  杨玉芳 《心理学报》2002,34(6):15-20
研究了韵律特征对指代歧义的解歧作用及其机制。所选的指代歧义句先由 33名被试确定其主要意思和次要意思。歧义句由 8名发音人朗读 ,经专家和普通听者评定后选出 1人的语料为实验材料。各有 12名在校大学生参加了重音听辨实验和名词互换语义判断实验。实验 1请被试比较歧义句中切分出来的所指名词与非所指名词的重读程度。实验 2中将不同的名词组合嵌入到主要意思与次要意思的句子框架中 ,请被试判断合成句表达的是主要意思还是次要意思。实验 3对 4名发音人的语料进行了声学分析 ,测量并比较了歧义句中的所指名词和非所指名词的音高、时长和音强。结果表明 ,韵律信息对于指代歧义有较好的解歧效果 ,消解指代歧义的基本手段是在所指名词上设置重音 ,其主要的声学表现是所指名词时长的延长。  相似文献   

16.
<老子指归>是第一部直接诠释和阐发老子<道德经>宗旨的著作,其养生思想直接禀承老子且多有发展.<老子指归>认为,人是形与神的统一体,养生应坚持自然无为的原则.其方法则主张"清净为本,虚无为常";"为之未有,治之未然".  相似文献   

17.
教师人格素质的高低是影响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的重要因素。思想政治教育应该以人格为基础,淡化教师权威。现时代,教师应该把握人格塑造的主动性与积极性,构建适应时代与教育现实的教学观和学生观,同时也要重视师德、情感世界与个性魅力建设。以期发挥对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与结果的最大人格效应。  相似文献   

18.
张存建  何向东 《哲学研究》2012,(4):89-95,114
语词自身并不指称,作出指称的是人——这是斯特劳森(P.Strawson)关于名称之指称的一个洞见。然而,个体有关于名称之指称的对象的多个信念储备,在遇到含有某个名称的表达式并意欲对之做出反应时,他如何确定这个名称的指称?经典语义理论没有专门回答这一问题。  相似文献   

19.
本文对本体论约定(ontological commitment)问题的三种根本不同方法进行了比较。认为尽管它们具有表面上的相似性,但中世纪晚期的唯名论哲学家布里丹(约1300-1361)的方法,是比以迈农和奎因为代表的其他两种被普遍认同的现代方法更具吸引力的第三种选择。本文同时指出,只有基于其关于真与逻辑有效性的语义观念的截然不同的前现代方法,布里丹的方法才是可能的。  相似文献   

20.
论有效的心理咨询者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心理咨询作为一种以个体工作为主的助人职业,对实践者的素质和能力有着很高的要求。若要成为一名有效的心理咨询者,必须接受严格的专业教育与训练,必须对心理咨询理论有准确的理解和深刻的认识,并能根据咨询的实际需要作出恰当的选择;在人格特征方面,他们还应具备职业行为所需要的优秀品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