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孙赫 《世界哲学》2020,(1):14-21
唯物史观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创立之后,马克思在《资本论》及其手稿中通过对资本主义社会的科学批判使其得到运用与发展。马克思在《1861—1863年经济学手稿》中对斯密关于生产劳动社会规定性和物质规定性定义的批判,运用了唯物史观科学批判功能的历史辩证法引导出生产劳动的历史性生产关系线索,阐释了资本主义生产劳动的历史性;运用从抽象上升到具体的方法,在揭示出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实质之上,论证了资本主义生产劳动的本质特征。与此同时,唯物史观的价值批判功能表现出对资本主义生产劳动非人道性质的批判。马克思在《1861—1863年经济学手稿》中通过对斯密生产劳动理论的批判,创立了科学的生产劳动理论,丰富与发展了唯物史观关于资本主义生产劳动问题的研究。这对于我们理解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生产劳动有一定的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2.
洛克财产权理论为后世自由主义的资本主义所有制辩护奠定了劳动原则与个人所有原则。从表面上看,洛克财产权理论的两大原则与马克思劳动理论具有一定的同质性。事实上,马克思通过以劳动为基础的私有制和以占有他人劳动为基础的私有制的区分,证明了洛克的劳动原则无法成为资本主义私有制的正当性依据;并根据商品所有权规律向资本主义占有规律的转化,揭示自由主义在为资本主义所有制辩护时陷入劳动幻象的根源与机制。同时,马克思在劳动力商品化的分析中通过描述劳动者与劳动力分离的历史过程,对洛克自我所有原则进行前提性批判,即人与人格的区分是自我所有原则的前提,而人与人格的区分是历史的产物,而非自然法的前提。  相似文献   

3.
马克思的和谐观是自由与秩序、共性与个性的辩证统一。和谐社会则是一个历史范畴,呈现为从和谐到斗争再到和谐的历史辩证法,并且以劳动和所有权的分离与统一为现实基础。原始共同体是无个体独立自由的整体内部和谐。阶级社会中自由与秩序并存,和谐与冲突相伴。资本主义关系在单纯流通即交换价值领域确实是自由、平等、和谐的,但深入到价值形成即生产过程中就会发现劳动与所有权相互分离,表现为资本和劳动的根本对立。只有共产主义才是真正的和谐社会,包括人与自然、人与人、个人与社会的和谐,归根结底建立在劳动和所有权的同一之上。  相似文献   

4.
马克思体面劳动观的伦理阐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克思的劳动伦理思想包含着体面劳动的思想要素.体面劳动是马克思劳动伦理思想的现实实践形态.马克思体面劳动观体现为劳动者因劳动应体面,有劳动才体面,劳动者的劳动应是体面的劳动三大方面.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与体面劳动的关系进行了辩证的伦理批判:一方面肯定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促进了体面劳动的实践;另一方面批判了资本主义制度的剥削性从根本上决定了劳动者因劳动不体面,无劳动更不体面,从事的劳动是不体面的劳动.现代社会实践马克思体面劳动观的基本伦理要求是劳动者因劳动应体面,劳动者有劳动且能体面地劳动.  相似文献   

5.
究竟什么是劳动解放?唯物史观与异化史观是两种不同的解释范式和理论立场,通过比较这两种不同的历史观所阐释的劳动解放,可以深化唯物史观视域下对劳动解放内涵的认识和理解。在唯物史观看来,劳动解放既不是所谓"人的本质的复归",也不是劳动自身发展的结果;既不是指消灭劳动本身,也不是一种虚无缥缈的乌托邦主义;劳动解放实质上是指在消除了生产关系对抗性的基础上,消灭了对劳动者劳动的剥削与压榨,从而使人们一方面在物质生产领域即必然王国实现自由的劳动,另一方面在非物质生产领域即自由王国实现人的自由个性。从根本上说,劳动解放是资本主义条件下机器大工业发展和生产关系变革的必然产物。  相似文献   

6.
余静 《哲学研究》2012,(11):27-31
<正>20世纪中叶以来,现代科学技术飞速发展,引起劳动方式的新的变革,使人在生产体系中的地位、人的劳动性质和内容发生了深刻变化。正如马克思早在19世纪中叶所预见的:由于自动化生产的实现,"劳动表现为不再像以前那样被包括在生产过程中,相反地,表现为人以生产过程的监督者和调节者的身份同生产过程本身发生关系"。(《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下册,第218页)这说明,科学技术的发展和自动化生产的实现,必然使机器代替人的部分劳动;并且越先进的机器越能代替人的劳动的更大部分,从而把人置于直接生产过程的旁边,以生产的监督者和调节者的身份出现。  相似文献   

7.
生态学的马克思主义基于对人类命运的关照,立足人道主义,反对以单纯保护生态为目的的生态中心主义和企图转嫁生态矛盾的生态帝国主义;认为资本主义的生产、分配和消费方式是引发生态危机的根源;要想摆脱已经上升为人和自然之主要矛盾的生态危机,不仅需要建立“无增长的”经济模式,倡导“劳动闲暇一元论”和日常生活的“简朴主义”,根除虚假需求,克服异化消费,使生产过程分散化、民主化和管理科学化,变控制自然为解放自然,提倡技术为全人类服务,使生态学充满人道主义,而且需要根除资本主义生产的利润动机,杜绝独裁主义的政治和生产逻辑,反对技术法西斯主义,最终废除资本主义制度,建立非极权的、更易于生存的、以实现生态与社会和谐发展为目标的“稳态社会主义”。  相似文献   

8.
马克思认为劳动包含人的自我实现的维度和满足人的需求的维度。在资本主义社会,私有制导致了劳动的异化,使劳动变成了只是满足人的需求的劳动。只有消除私有制、消除异化劳动,劳动才有可能成为人的自我实现的活动。而鲍德里亚认为,在发达资本主义社会,虽然资本不再剥削劳动,人甚至在一定程度上自觉自愿劳动,但是这种劳动仍然不是自我实现的劳动,因为劳动是按照结构价值规律来进行的。资本系统利用结构价值控制人,劳动甚至变成束缚人的一种手段。  相似文献   

9.
南斯拉夫著名学者,马尔科维奇撰写的《劳动道德和联合劳动》一书,近由尼什“格拉丁那”出版社出版。全书除前言外,共分五章。第1章、道德和劳动道德。包括道德是一种社会现象和劳动道德两部分。认为劳动道德是劳动集团中的人按照其对劳动在社会中的地位和作用的一般认识而表现出来的行为规范总和,这种行为规范包括参与者在劳动过程中和在实现劳动过程的劳动集体中的态度。动机和满意程度。第2章、资本主义条件下的劳动道德。第3章、社会主义条件下的劳动道  相似文献   

10.
通过历史唯物主义,马克思揭示出,资本主义现存社会关系是在历史运动中,通过人们的感性交往活动被创生、并且不断改变着的。通过政治经济学批判,通过揭示资本主义物质生产、剩余价值的秘密,马克思进而指出,资本是私有财产运动的感性表现,作为一种社会关系,其生成是历史的;作为抽象劳动的积累,其生命力就在于不断的自我增殖和扩张。进入21世纪,普遍观点认为:资本主义已经进入第三个发展阶段,即晚期资本主义、消费社会莅临了,马克思的生产决定论不能自圆其说。因此,澄清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物质生产进行批判的要义,对于重新阐释马克思哲学的当代意义是非常必要的。马克思在《剩余价值学说史》这一要著中,通过对"物质生产"这一经济学范畴之规定的前提性批判,揭示出资本主义社会条件下的物质生产是被生产性所规定的,其存在的前提是资本作为一种抽象的社会权力统治具体活劳动,劳动力和劳动条件发生分离,而国民经济学家逻辑的、抽象的表达了现实中真实发生的关系,把具有社会-历史规定的现实变成了永恒的自然规律。马克思进一步指出了,整个资本主义现存关系是如何落入生产强制的"支架"中,资本主义生产强制、需求强制和消费强制又是如何内在勾连的。  相似文献   

11.
马克思现代性批判思想的逻辑演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克思或许是早期现代性——被理解为资本主义社会——最出色的社会分析家。(莱昂,第41页)但马克思的现代性批判思想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其逻辑基础的演变大体上经历了一个从理性主义转变到人本主义,再转变到异化劳动和粗糙的物质生产,最后转变到科学实践观的过程。  相似文献   

12.
<正>马克思的经典巨著《资本论》以商品分析为研究起点,从工业资本的生产过程、流通过程和工业资本主义生产的总过程,全面、系统地研究工业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理论家们对《资本论》的解读过多地从垂直向度(历史向度)着眼,很少从水平向度(空间向度)推进。理论家们从历史向度解读  相似文献   

13.
<正>确理解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的分工思想,必须从生产关系的角度来定义分工,并且把它区分为生产的劳动关系和所有权关系。消灭分工就是消灭生产关系中的异化,从生产的劳动关系方面来看,就是消灭从劳动过程本身中产生出来的异己性;从生产的所有权关系方面来看,就是消灭生产在其中进行的不合理的社会关系,即消灭生产资料私有制和劳动产品的不合理分配。  相似文献   

14.
《伦敦笔记》是马克思第三次经济学研究的原始记录。在这一笔记中,马克思在货币理论、社会再生产理论和资本主义危机理论方面,都取得了重要进展。首先,在货币理论上,马克思已经克服了"通货学派"和"银行学派"的缺陷,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货币理论。其次,在社会再生产理论上,马克思已经形成了狭义再生产、广义再生产和日常意识再生产三个理论层次的建构,实现了对资本主义社会再生产理论的基本构型。再次,在危机理论上,马克思已经看到了资本主义社会再生产的界限,揭示了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内在根源,初步建构了资本主义批判理论。  相似文献   

15.
马克思在《穆勒评注》中深刻揭示了"赤裸负债人"作为资本主义信贷/债务权力所塑造的主体形象的生命政治内涵。资本主义信贷/债务权力将自由自觉的劳动经由物质性的谋生劳动与货币性的交换活动,改造为非物质性的自我异化劳动,这是造就"赤裸负债人"的劳动根源。在不同的历史发展阶段与社会阶级关系中,资本主义信贷/债务权力发挥着不同的支配作用,构成了对"赤裸负债人"的社会治理机制。以"资本与利息的最大化"作为衡量个体生命权利、地位与价值的终极标准,固化了"赤裸负债人"的主体存在。马克思在《穆勒评注》中从劳动根源、关系治理与主体存在三重向度对资本主义"赤裸负债人"展开生命政治批判,不仅奠定了马克思在《资本论》及其手稿中资本主义生命政治批判的理论视野与总体框架,而且在当代金融资本主义的生命政治中得到了更加现实、更加鲜明、更加极端的实践表达。  相似文献   

16.
概率逻辑的形成与提出是由现代科学技术和哲学理论发展的需要所决定的。培根对近代归纳方法与归纳逻辑的倡导反映了资本主义生产和科学技术发展的需要。资本主义的社会性生产离不开科学技术。科学技术的成果有赖于经验知识的归纳。就认识过程而言,一般是只有在归纳方法与归纳推理提供出普遍性的判断之后,才能作为演绎推理的前提,进而逐步形成严格的科学理论的体系。由于演绎与归纳在认识过程与科学理论形成过程中的作用,在哲学史上导致有关演绎与归纳、理性派与经验派之争。在争论中影响最大的是休谟,他站在唯心主义经验论立场上非难归纳,企图从根本上否认归纳存在的合理性。  相似文献   

17.
作者认为,黑格尔善的无限性的本质就在于自身展开,并且生产出和再生产出自身的不同的表现形式,马克思在这方面深受黑格尔的影响,甚至《大纲》的主要基础都是由黑格尔奠定的.但却不能简单地将马克思等同于一般意义上的黑格尔主义者,马克思的发展或者说贡献在于,将黑格尔的基础运用到对资本主义的批判中去,并特别强调了劳动的社会意义.马克思看到了资本主义的根本问题在于资本自身再生产的过程,这一过程表面上看起来与善的无限自身发展过程相类似,却实际上具有恶的无限性的特征,因此这种生产方式是具备摧毁自身的力量的.在这一意义上,马克思对资本主义进行了批判,并提出了真正人的自由和社会自由的问题.  相似文献   

18.
对分配正义的探讨要有政治经济学的视野,西方政治经济学探讨分配正义并不像以往一样局限于政治和社会的目的,而是把分配正义纳入经济学的探讨中。古典政治经济学分配正义理论的要义在于:一方面,立足于从生产和再生产过程来论及分配正义问题,把分配作为再生产过程的一个环节来看待;另一方面,从要素的贡献角度来确立分配公正的标准,从而使"按应得分配"成为最基本的分配原则。这些基本思想是马克思分配正义理论的重要来源。但是马克思的分配正义理论与古典政治经济学有显著的区别:一是虽然从生产过程出发来谈分配问题,但主要从生产决定分配、生产关系决定分配关系的立场来讨论分配的定位问题;二是虽然同意"按要素的贡献分配",但是认为要素在各个社会的地位是不一样的,在资本主义社会中劳动要素的地位没有得到充分体现;三是虽然古典政治经济学也谈分配中的阶级利益因素对分配正义的影响,但总是把资本主义私人占有方式视为分配正义的基础。马克思则从对资本主义制度的批判来解决分配正义的前提问题。通过研究西方政治经济学的分配正义思想以及马克思对西方政治经济学分配正义逻辑的批判,能够更加深刻地理解马克思分配正义理论的实质,拓宽分配正义研究的视野。  相似文献   

19.
作为资本主义生产的逻辑起点和基本要素,商品在《资本论》中被界定为表征资本主义政治本质、批判资本逻辑宰制的经济学-哲学概念。马克思分别从资本主义的政治原象、政治逻辑及政治生命的角度,赋予商品以劳动产品、货币和劳动力这三个层次递进的内涵,描绘出资本主义的经济事实与政治内涵,准确地把握了资本主义的经济特性与政治本质,辩证地揭示了资本主义文明的一面,全面地批判了资本主义的生命政治。因此,洞见与明晰马克思关于商品概念的政治叙事及其哲学批判,是扬弃商品异化与驯服资本、驾驭财富与树立正确财富观念的思想前提。  相似文献   

20.
全球化过程有两个基本方面:一是科学技术的发展,一是资本主义的发展。迄今为止的全球化过程是资本主义利用不断更新的科学技术来实现自己发展的过程,此过程的社会实质在于资本主义全球化——包括资本主义经济全球化和与之相适应的资本主义伦理全球化。然而,诸如反全球化浪潮之美的国际现象和国际事件表明,原来作为全球化之推动力量的资本主义,如今正在走向其反面,愈来愈成为全球化的阻碍力量了;而日益严重的全球性生态危机,更其表明资本主义再也不能按其固有的方式存在和发展了。因此,客观上要求变革现存的资本主义经济制度及其伦理——包括资本主义经济理性、人理性和科学理性。适应解决当今全球性生态危机的需要,一种新伦理——生态伦理正在形成之中,它有望最终演变为取代传统资本主义伦理的全球伦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