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随着形而上学在自身展开空间中自"上"至"下"的滑落,"有限性"与"无限性"的张力关系成为在"动荡"性趋势中观察哲学研究的重心以重新审视形而上学的新基点。现代哲学的"有限性"在时间与存在的交互规定中对主体性形而上学进行批判与解构,以澄清人的理性的有限性和人的存在的历史性,展现生存实践根基的优先性。"有限性"的推进更细微地印证了对人的本性的差异性理解所引起的形而上学的变化走向。在现实历史的基础上对自然生命的超越性表达进行把握,可以为构建当代形态的形而上学寻找新的可能路径。  相似文献   

2.
公共性是人的本质属性。儒家哲学对社会交往、公共活动、公共利益、公私矛盾与统一等公共性问题有着自己独特的理解。儒家公共性兼具超越性与现实性两个向度。"道"是儒家公共性超越向度的表达,是人间秩序建构的价值标准,是现实社会的合法性基础;"礼"与"仁"是儒家公共性现实向度的表达,"礼"为现实社会构筑制度基础,"仁"为现实生活提供精神支柱。儒家哲学正是围绕"道"、"礼"、"仁"的实现而展开其公共性内涵。在这一展开过程中,儒家的社会理想与人生意义得以实现。  相似文献   

3.
一、哲学研究的学术性与现实性的双重自觉面向现实和坚持学术,是当代中国哲学研究积淀的宝贵经验。哲学是思想中所把握到的时代和自己时代精神的精华,面向现实生活是哲学的天命。任何真诚的哲学思考不仅深入自然、  相似文献   

4.
论维特根斯坦的“哲学语法”概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江怡 《哲学研究》2012,(7):46-49,57,128
<正>近些年来,国内外哲学界在维特根斯坦思想研究中,逐渐关注到维特根斯坦的"哲学语法",特别是试图从当代哲学的视角解读他的语法概念的思想内容。(Forster;陈嘉映;韩林合,第11章)我在阅读过程中发现,维特根斯坦对"语法"概念的使用完全不像我们想象的那样严格,而如何理解其"哲学语法"概念,实际上意味着如何理解维特根斯坦哲学。  相似文献   

5.
试图抛开"中国是否有哲学"的本根性追问与"中国哲学是否合法"的语境性设问,也暂时搁置"中国哲学如何建构"的宏大叙事理路,是因为我们必须回到我们依然"在场"的真实内心,必须面对摆在我们面前的"事实与问题",那就是"中国哲学意义维度为何"以及用何种方法使之恰切地呈现。当下的"中国哲学",有三种连续性的意义:一是奠基性的中国古代哲学(也许说"思想"更理想),其意义自在于经典文本与传统中,它的本真呈现应运用经典解释学方法;一是生成性的中国近代哲学,其意义他在于与西方哲学比较中,它的确当表达应运用哲学解释学方法;一是展示性的中国当代哲学,其意义自为于激越当下的生活世界中,它的理性提升应运用现象解释学方法。  相似文献   

6.
刘奔 《现代哲学》2006,1(2):1-7
作为时代精神之精华的哲学必定懂得现实生活。哲学与现实生活的关系可以通过哲学与民众、哲学与社会实践、真理与价值、知识与信仰、理性与非理性、哲学家的使命感等问题展开出来。人民大众的实践活动,是哲学智慧的源泉。哲学是人类特有的智慧,其特色就在于它的批判性。对现存事物不合理、不公平因素的否定和批判,唤起人民的觉悟,是哲学的革命性、批判性锋芒的光辉体现。哲学不能故步自封,不应固守单纯知识的领地。应该突破哲学就是认识论的唯科学主义的眼界,向价值的领域、信仰的领域、非理性的领域挺进,开拓思想的自由。哲学家是哲学智慧的人格化,促进文化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是哲学家的光荣职责和使命。  相似文献   

7.
伊斯兰哲学与阿拉伯哲学之关系、伊斯兰哲学史与伊斯兰思想史的区分是当代中国伊斯兰教哲学—思想研究中的两个主要问题。围绕第一个问题形成了两种截然不同的观点,一是"名异实同说",一是"名实皆异说"。由于"伊斯兰"的含义远远超出"阿拉伯"一词,因此伊斯兰哲学不能等同于以阿拉伯文记载的哲学。区分两者有助于突破"从铿迭到伊本.鲁西德"的旧框架,以含义更为宽泛的"伊斯兰哲学"或"伊斯兰思想"重新审视伊斯兰思想的历程。同时,国内学界一般将与伊斯兰信仰相关的理性思辨划分为三项内容,即伊斯兰自然哲学、伊斯兰教义学以及苏菲神秘主义思想。狭义的"伊斯兰哲学"概念仅相当于在古希腊哲学影响下产生的伊斯兰自然哲学。故应采纳涵盖面更广的"伊斯兰思想",非易于造成误解与混淆的"伊斯兰哲学"。1949年以来,在长达60余年的时间里,当代中国伊斯兰哲学-思想研究形成了一条内在主线,即围绕"伊斯兰哲学"的名称与内涵展开的各种"正名"与"求实"运动。  相似文献   

8.
马克思对"本体思维方式"的历史性变革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传统本论在黑格尔哲学中达到了它的最高形态,同时暴露出严重问题。对此,马克思没有采取与他同时代的其他哲学家(如叔本华、尼采等)仅仅改变“本体论哲学”的某种理论形态的做法,而是从根本上否定了传统本体论借以立立论的那种“绝对化”的基本思想原则和思维方式,使哲学找回了具有双重生命本性的现实的人和由人参与开拓的现实生活世界。即使如此,也不宜把马克思的哲学归结为“实践本体论”。  相似文献   

9.
如何对待黑格尔哲学的思想遗产,对于当代中国哲学,尤其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发展具有十分特殊的意义。在此问题上,我们必须相对区分"实然"与"应然"两种不同的向度,前者侧重于"学术的对象",后者则侧重于"思想的事情"。从"应然"向度理解黑格尔哲学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关系,意味着我们要自觉地反省黑格尔哲学中"死的东西"与"活的东西",尤其要对黑格尔哲学所包含的"历史理性主义"与"总体主义"思维定势保持高度的警惕并具备与之告别的敏锐和勇气,而黑格尔哲学对现代社会本性、困境的深刻反省,对一切把知性规定终极化和绝对化的知性形而上学的深刻反省以及由此所蕴含的批判力量,则是我们应吸取的、具有深刻当代意义的重要思想资源。  相似文献   

10.
希望哲学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张世英 《学海》2001,(3):5-8
本文认为,那种一味强调现实性,把一切都还原为现实性的哲学,是密纳发的猫头鹰的哲学,我们应该以希望哲学代替猫头鹰哲学.希望就是虚拟,希望就是战斗.希望塑造命运,希望改变命运.虽然希望不可能绝对逃避失望,但克服人生道路上重重阻力和平息各种叹息的勇气,不在于无限吹胀人的主体性,而在于对人的有限性的意识和主动积极接受有限性这一必然性事实的态度.人既是有限的,也是无限的.人生最大最高的希望应是超越有限,达到无限,与万物为一.  相似文献   

11.
揭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深层思想根据,并为促进人们对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自觉提供思想力量,这是哲学不可回避的一个重大理论与现实课题。对"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深刻关注和思考,是马克思哲学的核心议题之一。马克思通过赋予"类"概念以全新的内涵,表达对"人类命运共同体"深切的价值关怀,为理解"人类命运共同体"奠定了重要的思想基础,并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生成提示了现实的道路。对此进行深入探讨,一方面将深化对"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思考,另一方面将为推动马克思哲学与当代现实生活的内在结合提供一个重要的生长点。  相似文献   

12.
语言,逻辑,意识思维作为认识工具的有限性是众所周知的,而普通对老子《道德经》的研究则停留在两个层面:一个层面是用日常语言,普通逻辑,常人意识思想所作的经验层面的研究,这种研究限于从日常生活中找到符合经典文句的日常事例,由符合反过来证明《道德经》是重要的,对我们是有用的;另一个层面是用哲学的概念语言,辩证逻辑,理性意识思想所作的思想义理层面的研究,这种研究一是为《道德经》进行哲学定性,根据辩证唯物主义哲学原理判明《道德经》哲学体系是唯物主义还是唯心主义,是辩证法还是形而上学,一是与其他哲学体系比较,相互解释阐明,一…  相似文献   

13.
杨耕 《哲学动态》2012,(11):11-14
一哲学史是一个"死人的王国","这王国不仅充满着肉体死亡了的个人,而且充满着已经推翻了的和精神上死亡了的系统"[1]。同时,哲学史又是"思想英雄较量"的场所,正是在这种"思想英雄较量"的过程中,哲学显示出"整体的生命",成为一个"真理的王国"。问题在于,哲学不仅是一个  相似文献   

14.
张能 《世界哲学》2016,(1):71-79
不同于传统哲学将哲学规定为静观、沉思和沟通,德勒兹认为,哲学就是创造概念。德勒兹的哲学包含三个概念要素:"内在性平面"、"概念性人物"和"概念",它们之间是相互关联的,哲学创造概念既不能脱离"内在性平面",也不能脱离具体的创造者即"概念性人物"而孤立存在。德勒兹的概念创造性哲学是作为生命提升自身的力量而被规定的,即哲学总是关系到生命思想的提升,而这些创造的哲学概念向我们敞开了思想的权力。  相似文献   

15.
重新理解马克思哲学的深刻内涵,一条重要的途径就是梳理和甄别他与其思想先驱及同时代人之间复杂的思想关系。其中费尔巴哈自然是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毋庸讳言,过去我们对费尔巴哈哲学的把握一定程度上也存在教条化、简单化乃至"污名化"、"漫画化"的情形;而不完整、深刻地理解费尔巴哈哲学,也就不能充分体悟马克思与其之间的传承与超越关系。从这个意义上,无论是马克思哲学还是费尔巴哈哲学,都有一个再研究、再思考的问题。这里所刊出的四篇文章在"马克思与西方思想传统"这个主题下,紧扣马克思和费尔巴哈的文本,通过还原语境和辨别思路而审慎地做出论断,对马克思与费尔巴哈的关系展开了新的探索,以期学界更深入地对费尔巴哈哲学的地位和价值做出多层面的重估。  相似文献   

16.
梁漱溟把生命看作杜威教育哲学和实践哲学的核心观念,尝试用"生命哲学"来解读杜威教育哲学思想,把杜威解读为"生命哲学家".这一解读体现梁漱溟构思儒家"生命哲学"的努力.我们大致可以把杜威的"生命哲学"视为梁漱溟乡村建设理论及其儒家哲学的一个思想资源.梁漱溟批评了杜威对中国人的道德生命和生命本性缺乏深入的领会.梁漱溟对杜威"生命哲学"的解读可以看作为儒学与实用主义之间的一种跨文化对话.  相似文献   

17.
在对"思想的前提批判"的理解中,有三个应予以回答的重要问题:一是"思想的前提批判"与对哲学的"多元理解"的关系问题;二是"思想的前提批判"与哲学的"理论创新"的关系问题;三是"思想的前提批判"与对"前提"本身的解释问题。这三个问题的实质是"思想的前提批判"能否集中地表达哲学的活动方式的问题。  相似文献   

18.
余玥 《世界哲学》2016,(6):21-32
20世纪后半叶,德国古典哲学在世界范围内开始了其自我更新的运动。考察它与后形而上学的主要思想如现象学、西方马克思主义、分析哲学和后现代诸哲学之间的互动关系,概括这些互动工作的重要成果和意义,可以看出这一自我更新运动具有五重重要意义:德国古典哲学传统并不是一个内在封闭的传统;它并非必然是保守的国家意识形态;也不是一种故弄玄虚的形而上学、或只关注抽象概念的"观念论";其自我更新的关键之一,在于扎实地重返文本;其目标之一,在于通过参与诸当代讨论和解决诸当代问题,重塑现代性的形象。  相似文献   

19.
<正>随着物质文明的日渐昌盛,人们对精神文明、政治文明等的诉求正在凸显。哲学作为时代精神的精华和思想意识形态的理论核心,除了在语言和内容上较为精辟、严谨、超拔和智慧外,还是诸多学科的理论基础和指导方法,更是启蒙人们思想、指导人们行为的"宝典"——我们的日常生活也需要哲学光辉的照耀。但是哲学思想、哲学著作、哲学言论庞大繁多,除非哲学工作者、哲学研究者,大  相似文献   

20.
阿尔都塞认为,马克思主义哲学虽然存在,但又不能按照传统哲学的生产方式进行再生产,因而是一个"悖论"。由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实践"原则是传统哲学不可兼并的"外部存在",因此绝不能通过改造"实践整体"并赋之以某种理论秩序的方式来实现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再生产。更为复杂的是,哲学作为政治在理论领域的延续,发挥着统一诸种意识形态以保障统治阶级领导权的功能,因此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再生产必然受到政治斗争的牵制。阿尔都塞深刻地揭示了"实践"与"理论"之间的错位关系,尤其是他以"哲学实践"来作为纾解马克思主义哲学"再生产悖论"的方案更是极富原创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