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15 毫秒
1.
印度传统宗教主要有三个,即婆罗门教(今之印度教)、耆那教和佛教。佛教到中世纪,由于教内和教外的种种原因,逐渐衰退,以至最后从印度本土消亡。幸好它的教法和经典传播到亚洲其它地区和国家,并在那里保存下来。在这漫长的历史过程中,印中两国佛教译师将贝叶梵文佛典译成汉语佛经五千余卷。这些佛经告诉我们,印度不仅有传统的宗教,而且还有为数众多的哲学流派,其中著名的、有影响的是所谓六派哲学———数论、瑜伽论、正理论、胜论、弥曼差论和吠檀多论。六派都有本宗的理论典籍。佛教译师可能出于宗教偏见,蔑视非佛教的宗教或学…  相似文献   

2.
姚卫群 《法音》2008,(12):6-12
奥义书是印度古代宗教哲学圣典.是印度出现系统哲学思想的开端。它对印度后世的宗教哲学派别的形成有重要影响.不仅是婆罗门教或印度教思想的理论源头,而且与佛教许多思想的提出也有关联。本文侧重对奥义书中与印度大乘佛教思想相关的一些问题进行考察.就其中一些有重要意义的理论进行比较分析。这类理论不少,此处仅探讨其中的三个。  相似文献   

3.
早期佛教与婆罗门教之差异主要在于教义和宗教形态两个层面,前者关键在于对本体系空或有之歧见,并由此导致人之平等是否合理的不同认识;后者要点在于宗教骨干是一个松散的种姓,还是有严明戒律的僧团.由于在同一个文化地域的长期共存,两教有了相互吸收和融合,并致使佛教在印度的婆罗门教化和中国佛教包含着不少婆罗门教因子.  相似文献   

4.
佛教与婆罗门教是古代印度的两个主要宗教派别。它们的善恶观念是各自理论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两教的此类观念虽然有明显不同,但都与古代印度圣典吠陀和奥义书有渊源关系。佛教和婆罗门教各自的善恶观念都有不同层次的划分。在后来的发展中,两教的善恶观念有很大的趋同性,它们相互影响,彼此吸收对方思想。两教中的一些基本层次的善恶观念的内容有大量是相同的,较高层次的善恶观念虽有不同,但同样强调智慧解脱。这方面的思想对古代印度系统宗教哲学的形成起了促进作用,在世界文化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相似文献   

5.
印度宗教在世界宗教中占有重要地位,在古代也对中国文化有过较大影响。印度宗教最初发源于印度河文明,但对后世影响较大的是吠陀与奥义书时期的宗教形态。在印度历史上,影响较大的宗教派别是婆罗门教及主要由其演化出来的印度教。佛教、耆那教、伊斯兰教、锡克教等宗教在印度历史上也起了重要作用。印度近现代的政治冲突与此地区的宗教对立及民族矛盾有着直接的关系。当代中国在建设和谐社会的过程中,应借鉴印度宗教发展过程中的一些重要经验与教训,为世界和平与人类进步做出贡献。  相似文献   

6.
当代印度教     
当代印度教江亦丽印度教是产生于印度次大陆的古老宗教,其前身婆罗门教是远古时代雅利安人定居印度河流域后形成的宗教信仰。它以吠陀为根本经典,崇拜多神,注重祭祀。公元8世纪,商羯罗(约788一820)对印度教进行改革,促进了印度教的发展和繁荣。伊斯兰教入侵...  相似文献   

7.
印度的婆罗门教、佛教与中国的儒家、道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印度的婆罗门教和中国的儒家学说都有着维护社会秩序、延续既有文明、创造符号体系的建构功能 ;与此相对立 ,印度的佛家和中国的道家学说则以反向解构的姿态分别对婆罗门教和儒家学说在民族文化的建构过程中所导致的异化现象进行了深刻的批判。这种建构与解构的关系体现了追求文明与反抗异化、积极进取与消极无为、崇尚秩序与回归自然之间的辩证关系。作为这种逻辑关系的历史性发展 ,印度宗教文化从婆罗门教到佛教再到印度教的发展过程 ,与中国世俗文化中儒家和道家之间的彼此更迭 ,都形成着“否定之否定”式的阶段性变革。  相似文献   

8.
笈多王朝时期,婆罗门教在各君王的大力推崇下重新恢复活力,商羯罗改革后,婆罗门教发展为更为成熟的新婆罗门教(印度教),其宗教艺术随之蓬勃发展。神庙作为印度教精神文化的集中体现,在各地区开始大肆兴建。文章从文化的视角主要对南方式印度教神庙的建筑艺术和雕刻艺术进行概要的分析。  相似文献   

9.
本文对印度古代哲学中的神的观念进行了专门研究.作者对印度最早的宗教历史文献--吠陀中的神的观念的主要形态进行了描述,对印度社会中影响最大的婆罗门教(印度教)的神的观念进行了探讨,并对神在印度宗教哲学中的地位进行了分析.认为印度的宗教在东方文化中占有显要的地位,而古代印度人的神的观念又是其宗教理论中的基本内容.  相似文献   

10.
上座部佛教系列之二──比丘僧伽的建立学愚在佛陀时代,印度的哲学及宗教出现了两大阵营,即传统的婆罗门教和新兴的沙门运动。佛教作为沙门运动的代表,最早树立了追求出离的思想,建立了清净梵修的比丘僧团。僧伽,巴利语Sangha,意为和合众,为奉行佛陀教法,依...  相似文献   

11.
瑜伽作为人类较早的一种哲学思考和修行方法,不仅是古印度也是世界的“文化瑰宝”。公元前200年左右,婆罗门教六派哲学中瑜伽派的创始人帕坦加利著《瑜伽经》,随着宗教向外传播,人们认识到其强身健体、修身养性等功用。20世纪,瑜伽逐渐作为一项专门的体育运动在世界各地传播并发扬光大。舒缓、“非消耗”性的瑜伽,成为都市女性钟爱的塑身、养心的流行体育运动;遍地开设的瑜伽馆已跻身“健身场所”,瑜伽性质已完成了历史性的嬗变。  相似文献   

12.
越南的伊斯兰教分为伊斯兰教和婆尼教两派,信徒基本上都是占族人.伊斯兰教在10世纪中叶就已经在越南得到较为广泛的传播,它是占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伊斯兰教作为一种外来宗教,来到那片曾被婆罗门教覆盖的占婆土地后,其传播、发展经历了一个本土化的过程.婆尼教作为越南伊斯兰教的一个分支,正是伊斯兰教本土化的一个典型,它表现为与当地的原始宗教、婆罗门教以及偶像崇拜、祖先信仰等传统文化相融合,又深受政治、历史、地理环境等因素的影响,形成了自己的特色.本文旨在通过对越南占族婆尼教的宗教观念、神职人员、宗教场所和宗教仪轨的特点进行初步的探究,来展示一个本土化、占族化的伊斯兰教——婆尼教.  相似文献   

13.
存在主义的基本命题即“存在先于本质”必然导致唯我论,最终滑到信仰主义,在信仰主义这个问题上,存在主义和婆罗门教哲学、佛教哲学可以说是殊途同归,有不少相似之点。印度教哲学(婆罗门教哲学)和佛教哲学是在十八世纪传人欧洲的。叔本华的悲观主义明显地受到了印度哲学的影响,克尔凯郭尔也曾对婆罗门教哲学特别是佛教哲学发生过浓厚兴趣。二十世纪以后,印度哲学家辩喜和奥罗宾多进一步把婆罗门教的吠檀多思想传播到西  相似文献   

14.
佛教佛教是与基督教、伊斯兰教并称的世界三大宗教之一。相传在公元前六世纪至前五世纪由古印度迦毗罗卫国(在今尼泊尔南部)净饭王的儿子悉达多·乔答摩(即释迦牟尼)所创立。是当时反婆罗门教的思潮之一。婆罗门教相传形成于公元前七世纪,以崇拜婆罗贺摩(梵天,即创造之神)而得名。此外还信仰多神。它把人分为婆罗门(祭司)、刹帝利(武  相似文献   

15.
吠陀与梵书时代的宗教哲学思想 吠陀文献是古印度上古典籍的汇集,是婆罗门教的根本经典,是印度正统派哲学的思想渊源,千百年来,对印度人民的精神生活与社会习俗有着极为重要的影响,在此对吠陀文献略作介绍。  相似文献   

16.
婆罗门教和佛教都起源于古代印度,它们在发展过程中,既互相斗争,又互相影响,其神话世界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二者之间相互斗争和相互影响的情况。作为正统的婆罗门教在印度人民心目中已有深刻影响,在此情况下,佛教要想求得发展,就不得不吸收婆罗门教成分,到密教时期,佛教与婆罗门教更趋一致。如果婆罗门教的神形象已很发达,佛教则直接继承;如果婆罗门教的某些神形象还不大发达,佛教则予以改造和发展。  相似文献   

17.
国际奎师那知觉协会是从印度教毗湿奴派发展出来的新兴宗教,它在中国的香港和台湾均建有神庙(中心),大陆则设有聚会场所数处,并有专职传教人员负责日常宗教活动。近年来,这一教派在中国的发展陷入了教会组织僵化、信徒增长缓慢的困境,面临着自养模式匮乏、宗教竞争力弱及"中国化"转型不畅等方面的考验,这些问题的出现标志它在中国的发展迈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相似文献   

18.
《南诏图传》是研究南诏早期宗教史最宝贵的资料。本文对其中的“文字卷”考证后认为,早在唐高宗中期,就有婆罗门教的湿婆派传入乌蛮;大乘佛教也在武则天时期传入景东至西双版纳地区。婆罗门教与大乘佛教经过了长期融和的过程。所谓“建国观音”实即婆罗门教徒,“大封民”即大梵天之异译。  相似文献   

19.
曼陀罗是印度宗教美学和艺术的原型。曼陀罗的起源、演进、定型,从逻辑上看,可选6幅图形予以体现;从历史上看,在于哈拉帕文化与雅利安文化在印度的互动融合而产生。最初从婆罗门教的随建随毁的祭坛形式中体现,后来从佛塔、印度教神庙,以及主神塑像等其他宗教形式中体现。曼陀罗原型的五大因素——点、十字、三角、方、圆,都因印度的是-变-幻-空思想,而有了独具的印度特色,并成为印度宗教美学和艺术的原型。  相似文献   

20.
笈多王朝后期,古代印度封建国王们大力推崇婆罗门教,商羯罗改革后,新婆罗门教(印度教)及其艺术得到蓬勃发展,其中以神庙建筑最为突出,集中体现了印度教的精神文化。文章从文化的视角对北方式印度教的建筑艺术和美学特点等进行概要的分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