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程军 《中国道教》1995,(4):19-21
陶弘景(公元456—536年),字通明,号华阳隐居,丹阳人。他三十七岁(公元492年)弃世入茅山(今江苏省句容县句曲山)。他博学多才,在天文、物理、医学、化学等许多方面都有很深的研究,是南朝著名的科学家;他还是一位政治家,梁时人称“山中宰相”;他同时也是一位道教领袖,因创立茅山宗而闻名。 今人对陶弘景研究颇多,然对其科学活动时间及对天文物理的贡献研究不够,本文将对此部分内容给予阐述。  相似文献   

2.
陶弘景(456—536)南朝齐、梁时杰出的道教学者,字通明,自号华阳隐居,谥贞白先生,丹阳秣陵人(今江苏南京附近)。博学多才,著述约八十余种,在文学、艺术、天文历算、地理、经学、兵学、炼丹、炼纲、铸刀剑等多学科领域中均有显著成就,其中以本草学,医学的贡献最大。医著《效验方》五卷,现已亡佚,今仅就《正统道藏·正乙部》署名为《葛仙翁肘后备急方》者,其中有陶弘景另一医著即《补阙肘后百一方》之残存部份,本文即就此资料(散见其它医学医著者未计),探讨其医学成就,分析其医学思想.  相似文献   

3.
正一陶弘景(456—536),丹阳秣陵(今江苏南京)人,字通明,卒谥"贞白先生"。南朝齐、梁时期道教思想家、医学家、文学家。早年服膺儒学,热中仕进。初为齐诸王侍读。他"深慕张良为人,云‘古贤无比’"。~1本来"必期四十左右作尚书郎",谁知年届36岁"方作奉朝请",理想落空,寻思"不如早去,无自劳辱"~2。遂于齐永明十年(492)37岁时辞官,归隐于句容茅山,自号华阳隐居,潜心炼丹习道,直至仙逝。  相似文献   

4.
陶弘景是中国道教史上有名的道士,是道教茅山宗的创立者,又是著名的道教学者。他多才多艺,是个著作等身的道教领袖人物。本文主要探讨了他在道教的驱邪法器与驱邪病方这两个方面的贡献。在诸多的道教法器中,陶弘景对剑和铃有着独特的爱好,他自己还精于铸剑,时人也以能得到他的剑为荣。由于陶弘景还是中国历史上有名的道医,因而他对南朝时的道教驱邪病方进行了系统的整理和研究。  相似文献   

5.
简寂先生即陆修静,道教南天师道的创立者,曾对江南天师道组织进行整顿和改造,他积极搜集整理道经,制订道教斋醮科仪,推动了南朝旧道教的改革和士族新道教的形成,与北魏寇谦之改革的“北天师道”一样,在道教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和深远影响,特别是他在孝武帝大明五年(461年)至宋明帝泰始三年(467年)七年间隐居庐山修炼,对庐山道教的发展和全国道教的影响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推动了南朝道教的发展,为南天师道的改革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一、简寂先生其人简寂先生(陆修静),南朝刘宋时期著名道士,字元德,谥简寂先生,宋徽宗时封丹元真人,出身江南著名…  相似文献   

6.
陶弘景     
(456—536) 南朝齐梁时著名道士、医药学家、炼丹家。字通明,自号华阳隐居,谥贞白先生。丹阳秣陵(今江苏南京)人。出身南朝士族,幼好学,十岁读《神仙传》,有养生之志,十五岁作《寻山志》,倾慕隐逸生活。约在二十岁前,齐高帝引为诸王侍读、后拜左卫殿中将军。三十岁左右,拜东阳道士孙  相似文献   

7.
封面说明     
葛长庚书《华阳隐居真诰》。葛长庚(1194-?),又名白玉蟾,字如晦,又字白叟,号海琼子,又号琼山道人等。南宋时著名道士,道教内丹南宗尊为第五祖。祖籍福建闽清,生于  相似文献   

8.
茅山派     
道教教派之一。南朝齐、梁著名道士陶弘景所创。因于茅山筑馆修道,尊三茅真君为祖师,故名。此派主修上清、灵宝和三皇等经书,奉元始天王、太上大道君、太微天帝君、后圣金阙帝君、太上老君等为最高神,主张思神、诵经、修功德,兼修辟谷、导引和斋醮。该派代表人物除陶弘景外,隋唐时有王远知、潘师正、司马承祯、李含光等,高道辈出,隐若道教正宗。及宋稍衰。北宋时与龙虎山、閤皂山同为道教三大符箓派,号称三山符箓。元代以后归并于正一派。(钱安靖)  相似文献   

9.
司马承祯(公元646-735年),字子微,法号道隐,河内温(今河南温县)人。司马承祯为上清派茅山宗开创人陶弘景的四传弟子,师事潘师正,遂成为茅山宗第十二代宗师,传其符及辟谷导引服饵之术,享年八十九岁。一生历经唐代太宗、高宗、中宗、武后、睿宗、玄宗六朝,颇受唐代帝王礼遇,赠银青光禄大夫,谥“贞一先生”,玄宗亲为制碑文。司马承祯是道教学者,也是养生家。他精通医理,对养生有精到的论述,撰写了《坐忘论》、《修真秘旨》、《修生养气诀》、《服气精义论》、《天隐子》等养生专著,创建了一套以三戒、五渐、七阶为核心的养生理论。尤其在《坐忘…  相似文献   

10.
<正>陶弘景是丹阳秣陵(今属南京)人,生于南朝宋孝武帝孝建三年(456),卒于梁武帝大同二年(536),享年81岁。陶弘景一生交友无数,著名王公贵族、名人文士都争相拜他为师,当时的大文豪沈约就是其一。沈约(441—513),字休文,吴兴武康(今浙江湖州德清)人,是南朝著名的文学家、史学家。他出生于江东沈氏高门,他的祖父沈林子,做过宋征虏将军。父亲沈璞,做过宋淮南太守。沈约笃志好学,博通群籍,擅长诗文。历仕宋、齐、梁三朝。在宋仕记室参军、尚书度支郎。著有《晋  相似文献   

11.
被后人誉为"秦汉神仙府,梁唐宰相家"之一的陶弘景是南朝著名的道士,道教上清派的重要代表人物,又是多才多艺的学者.本文主要通过他的思想和行为论述了他对儒释道三教的观点,第一、陶弘景与儒,体现在三个方面:(1)青年时代的积极出仕、退隐之后仍然关心政治;(2)对朋友情深义重;(3)著述儒家经书.第二、陶弘景与道,体现在两个方面:(1)在道教方面的著述;(2)道教活动.第三、陶弘景与释,(1)在思想方面,主要体现在他的有关佛教的著作上;(2)陶弘景与佛教有关的活动.通过以上这些说明陶弘景调和三教的观点及其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2.
陶弘景的养生术韩建斌陶弘景,生于南朝宋孝武帝孝建三年(456年),卒于梁武帝大同二年(536年),享年八十一岁,是道教史上的关键人物,上清派的集大成者。从幼年时期,他便显示出惊人的才华,十一岁就成为司徒右长中王剑儿子的博士,相当于家庭教师。陶弘景刻苦...  相似文献   

13.
王远知     
(530—635) 隋唐道士,一作“远智”,字广德,系本琅琊临沂 (今属山东),后徙扬州(今江苏江宁南)。少好学,弱冠师事宗道先生臧矜。后隐居茅山,修陶弘景上清经法,南朝陈宣帝闻其名,召入重阳殿讲论,甚见嗟赏。隋文帝开皇十二年(592),晋王杨广镇扬州,使王子相、柳顾言相次招迎,乃出山谷,旋复还山。隋大业七年(611)  相似文献   

14.
正元和观为武当山进玄岳门古神道上的第一座道观,距武当山镇约10公里,旧时这里是武当山处罚违反清规戒律道士的地方。元和观的存在及其运行,为研究古代道士惩戒制度提供了难得的实物资料。武当山元和观武当山自古便为道教名山,相传历代多有名士如阴长生、谢允、吕洞宾、陈抟、张三丰等在此修炼,隐居、修道者更是络绎不绝。宋《太平御览》引南朝郭仲产《南雍州记》载:"武当山,广三四百里……学道者常百数,相继不绝。"~1  相似文献   

15.
在音乐研究中,人们往往把能弹奏古琴者称为琴人。据考,在我国的一些道教名山宫观,曾有过一些道士琴人弹奏古琴的事迹,如南北朝时期隐居庐山修道的陆修静、隐居茅山的陶弘景,唐代隐居天台山的司马承祯,宋代隐居终南山的种放、隐居浙江余杭大涤山的邓牧等。到了明清时期,一些道教名山的道士琴人更多,活动也更频繁,并自成系统。其中,最为有影响的是在山东崂山有一个道士琴人系统,他们师徒相传,人才辈出,在道教琴人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另外,四川青城山道士琴人对川派古琴艺术的发展作出了一定的贡献。 1.崂山宫观中的道教琴人系…  相似文献   

16.
唐代为中国道教的全盛时期,其道派承袭魏晋南北朝,来源有二,其一是继承魏晋神仙道教的传统,其二是魏晋天师道的流变。例如唐代专门从事外丹黄白术的金丹派道士和以各类气法修炼,兼服食药物养生的炼养派道士,则是继承方仙道传统的神仙道教流派。上清派、灵宝派、正一派等经箓派道教,实际上是魏晋天师道在神仙道教影响下的流变。再有楼观派(唐初改楼观为宗圣观)道士以终南山为中心,形成终南山道团,宗老子和关尹子,习《老》、《庄》,实为神仙道教和经箓派道教的融汇。唐代道观遍于全国名山大邑,以茅山和终南山最显,道教重道阶而不重道派。其中上清派以茅山为本山,师徒授受分明,是唐代影响最大的道派。自陶弘景以来其传授次第为:  相似文献   

17.
隋吴通墓志,近出河南洛阳。墓志盖刻有八卦符号及劝诫后世掘墓者镇墓文字若干,墓志正文四周刻有后天八卦及筮数互体卦画符号,配以隶书甲乙、丙丁、庚辛、壬癸等干支,志文格式及部分文辞内容来自陶弘景《真诰》,为他志所罕见,对于探讨隋初道教发展状况具有重要史料价值。关于吴通墓志所反映出的道教文化内涵,推测其形成缘由有二:一,道教参与丧葬活动由来已久,墓志与镇墓文结合有其历史渊源;二,隋初道教兴盛,茅山宗的上清法经北传,并逐渐成为北方道教主流,加之吴通本人信奉道教,故其墓志刊刻取法道教经典。  相似文献   

18.
陶弘景撰<许长史旧馆坛碑>,保存了关于许谧父子的一些原始资料,应引起重视.本文对该碑的立碑时间、撰者与书者、拓本与钩本以及<道藏>本<华阳陶隐居集>所收本等诸情况作了一些基本的考证.  相似文献   

19.
宗教经验是人对“终极实在”的存在所作的一种持续、严肃的反思。这种体认能孕育深厚的宗教感情,也能构成独有的宗教意识。宗教经验,对于个别宗教来说是很特殊的;对于个别信徒更是异乎寻常的。然而,综合心理学、社会学和哲学的分析,宗教经验又似乎有相近的轨迹:1.面对现实生活的苦难;2.深思苦难的根源;3.塑造理想的世界;4.通过修炼与“终极实在”联系;5.经历求道的疑虑;6.脱离拘束,得享精神自由;7.对现实世界提出批判或预见。陶弘景是中国六朝著名道士,对于改革南朝道教贡献尤巨,但学术界至今对他的宗教体验还是认识不深。本文从他存世的两种道教文学作品《华阳陶隐居集》和《真诰》细察他的宗教经验的内蕴,并揭示其中的特色  相似文献   

20.
陶弘景是葛洪之后道教美学思想最成体系、最有影响的道教人物,其"游心忘形"的环境美学思想,标志了南北朝时期道教对于人与环境和谐的朴素思考;其融会儒道的"文以传道"的文艺美学观,"吟啸运八气"、"所在皆逍遥"的诗学理论,及其"手随意运,笔与手会"的书法艺术美学论,又为唐、宋道教文艺美学思想的提升和成熟,作了深广的铺垫.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