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王轶楠 《心理科学进展》2016,24(9):1422-1426
自尊是社会心理学领域的经典核心概念之一, 近年来也备受认知神经科学领域的关注。已有的脑成像与神经分泌研究结果显示, 特质性自尊和情境性自尊拥有既各自独立又相互共享的神经机制, 更为重要的是, 特质性自尊会通过影响个体在社会排斥情境中的大脑活动与神经内分泌反应, 调制他们的情境性自尊。为了全面而系统地揭示自尊的内涵与机制, 未来的研究亟需一个整合性的理论框架, 能够将不同类型的自尊, 应激反应模式, 以及大脑特征间的关系加以综合分析。  相似文献   

2.
为考察汶川地震8.5年后青少年的社会支持、自我效能感、自尊与创伤后成长(PTG)之间的关系,利用社会支持问卷、自我效能感问卷、自尊量表和创伤后成长问卷对地震灾区的1185名中学生进行了调查。结果发现,创伤暴露程度对社会支持、自我效能感和自尊均不具有显著影响,但对PTG具有显著的预测作用;而在控制创伤暴露后,社会支持不仅可以直接促进PTG,也可以分别通过自我效能感和自尊促进PTG,还可以通过自我效能感经自尊的多重中介作用来促进PTG,表明自我效能感和自尊在社会支持与PTG的关系中发挥着显著的中介效应。这些结果说明社会支持对PTG影响的一个重要机制是通过提升个体的自我效能感、增加其自尊来实现的。  相似文献   

3.
随着网络的日益普及,社交网站已成为人们活动的新领域和人际交往的新媒介。同现实交往一样,在社交网站中个体会采用不同的自我呈现策略。为探讨社交网站中自我呈现策略、社会支持和自尊的关系,采用问卷法对485名大学生进行了调查,结果发现:(1)社交网站中积极和真实自我呈现均与社会支持和自尊呈显著正相关,但真实自我呈现与领悟社会支持和自尊的相关程度更高。(2)社会支持在积极自我呈现与自尊关系中的中介效应不显著,积极自我呈现对自尊只有显著的直接预测作用;真实自我呈现对自尊不仅有显著的直接预测效应,还能通过社会支持的部分中介效应对其产生影响。  相似文献   

4.
为探讨网络社会排斥对抑郁的影响以及自尊和正念在二者关系中的作用机制,采用网络社会排斥问卷、自尊量表、正念注意觉知量表和流调中心用抑郁量表(CES-D)对644名大学生进行调查,结果发现:(1)网络社会排斥不仅能直接影响抑郁,还能通过自尊的中介作用对抑郁产生影响。(2)正念能够调节网络社会排斥对抑郁的直接效应及自尊的中介效应的前半路径。具体而言,网络社会排斥对抑郁的预测作用以及自尊的中介作用在低正念个体中更加显著。研究结果表明,作为一种消极的人际关系体验,网络社会排斥会增加个体抑郁的风险,而正念能够弱化网络社会排斥的消极影响。  相似文献   

5.
大学生学业成败归因特点与自尊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考察大学生学业成败归因与内隐自尊、外显自尊间的关系,对74名大学生进行内隐联想测验(IAT),并要求其完成Rosenberg自尊量表(SES)及学业成败归因量表(MMCS).统计分析表明: (1)内隐自尊与外显自尊相关不显著; (2)当学业成功时,内隐自尊水平高的大学生倾向于将成功归为自己的能力,而外显自尊水平高的大学生倾向于将成功归为努力、情境和运气; (3)当学业失败时,内隐自尊水平高的大学生倾向于将失败归于情境,而内隐自尊水平低的大学生倾向于将失败归为个人能力不足;同时外显自尊水平高的大学生倾向于将失败归为情境和运气,而外显自尊水平低的大学生更倾向于将失败归为个人努力不够.  相似文献   

6.
汤云 《哲学动态》2023,(6):91-97
与正义相关的规范性理论往往视自尊为理论焦点,罗尔斯、玛格利特、霍耐特和查尔斯·泰勒等人的理论均反映了这一特点。柯林·博德从斯多葛主义出发反驳了这一基本立场,其论证核心为“依赖性论题”,即自尊依赖于他人的尊重性态度。借用尼采对“升华的愤恨”的反思,通过区分两种不同形式的痛苦能够反驳博德的论证,并证明博德对自尊自足性的强调将使其拯救自尊的努力产生伤害自尊的后果。为了更好地保障自尊,博德应该接受而不是否认“依赖性论题”。  相似文献   

7.
自尊水平影响着个体在应激情境中的内分泌反应,在以人个人主义文化下的研究发现,由于低自尊具有较低的内部控制力,因此在应激情境中的唾液皮质醇反应更强烈。但是在中国集体主义文化中,由于集体性自我的评价是自尊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高自尊更加期望集体或社会的积极性评价,因此假设在心理性应激情境下(即个体的能力被否定的时候),高自尊的应激反应会比低自尊更加强烈。本研究以健康大学生为被试,分别以Rosenberg自尊量表和特里尔社会应激测试(TSST)为实验手段,以自尊量表得分、主观应激报告(5点量表)和客观应激参数(心率和唾液皮质醇)为指标,在中国文化背景下探讨自尊与心理性应激的关系。结果发现,在TSST开始时(20分钟)自尊与心率呈正相关,自尊水平越高,心率越快;在TSST结束后(60分钟)自尊与唾液皮质醇水平呈正相关,自尊水平越高,唾液皮质醇水平越高。总体来说,相对于低自尊被试而言,高自尊被试在心理性应激情境中的反应更为强烈。  相似文献   

8.
为探讨社交网站使用、线上社会资本、自尊与青少年生活满意度的关系,本研究在社会资本理论及自尊的社会计量器理论的基础上,构建了一个有调节的中介模型。采用社交网站使用强度问卷、线上社会资本问卷、自尊量表以及生活满意度问卷对初(1)到高(3)六个年级的1368名中学生(M=14.63岁,SD=1.75)进行调查研究,结果显示:(1)社交网站使用强度与线上黏接/桥接型社会资本和生活满意度均呈显著正相关;线上黏接型社会资本与自尊、生活满意度均呈显著正相关;线上桥接型社会资本与自尊呈显著正相关,与生活满意度的相关不显著;自尊与生活满意度呈显著正相关。(2)线上黏接型社会资本能够在社交网站使用强度与生活满意度的关系中起部分中介作用。(3)社交网站使用对生活满意度的直接预测作用及线上黏接型社会资本的中介效应会受到自尊的调节,相对于自尊水平低的青少年,社交网站使用更有利于高自尊个体获得线上黏接型社会资本、提升生活满意度。研究结果不仅有利于从社会资本理论及自尊的社会计量器理论视角理解社交网站使用与青少年生活满意度的关系,而且对引导青少年获取社会资本、提升生活满意度具有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9.
本研究基于本土自尊理论,将建立在适度恰当满足大小我需要基础上的自尊称为“适恰自尊”,并从个体,人际与集体三个层面揭示其积极心理学意义。结果发现:(1)在个体层面,适恰自尊与青少年主观幸福感显著正相关;(2)在人际层面,适恰自尊会放大来自他人(即父母)适恰自尊对青少年主观幸福感的积极影响;(3)在集体层面,大学新生的适恰自尊与大我自尊显著正相关,并有利于大学新生在入学一年内通过逐步建立大我自尊和小我自尊满足多重基本心理需要。本研究通过揭示中国人理想型自尊的内涵和机制,将会助力中国人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社会心态的建立与提升。  相似文献   

10.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普及,社交网站已经成为个体日常生活的重要部分,对个体的社会发展和社会适应产生重要影响。为探讨线上“秀恩爱”与旁观者主观幸福感的关系,以及自尊和依恋在其中的作用,本研究采用问卷法对458名成人进行了调查。结果表明:(1)被动接受“秀恩爱”程度越高,个体的主观幸福感和自尊越低。(2)自尊在被动接受“秀恩爱”程度与主观幸福感之间存在中介效应,被动接受“秀恩爱”程度越高,会引发个体自尊下降,进一步降低主观幸福感。(3)依恋焦虑在被动接受“秀恩爱”程度与自尊之间有调节效应,当依恋焦虑水平较低时,被动接受“秀恩爱”程度对自尊的削弱效应较强。  相似文献   

11.
本研究以600名农民工为被试,采用自编的农民工感知社会支持情景问卷以及修订的自尊量表、农民工主观幸福感问卷,以探讨农民工感知社会支持、自尊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并考查农民工自尊在其感知社会支持与主观幸福感之间的中介作用。结果表明:(1)高自尊水平农民工的主观幸福感及其各维度、感知社会支持都极其显著地高于低自尊农民工;(2)自尊水平与主观幸福感及各维度、感知社会支持水平之间存在极其显著的正相关关系;(3)感知社会支持、自尊与主观幸福感显著两两正相关;(4)自尊在感知社会支持基础上对主观幸福感及两个维度回归效应显著,为二者之间重要的中介变量。  相似文献   

12.
为探讨微信使用强度与大学生自尊的关系,采用微信使用强度问卷、上行社会比较问卷、好友亲密度量表和自尊量表,对330名大学生的微信经历和自尊情况进行问卷调查。结果发现:(1)微信使用强度与自尊显著负相关,且上行社会比较在其中起显著中介作用;(2)好友亲密度在上行社会比较与自尊之间起调节作用:在好友亲密度较低的情况下,上行社会比较与自尊显著负相关;在好友亲密度较高时,上行社会比较与自尊相关不显著。结果提示,微信使用程度越强,上行社会比较越多,大学生的自尊水平越低,但是网上亲密的好友关系可以缓解这一关系。  相似文献   

13.
自尊与宽恕的关系在国内外的研究中仍存在争议。本研究采用SES、社会自尊、MCSD和Heartland宽恕量表对我国225名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以探讨自尊(社会自尊和个体自尊)与宽恕倾向的关系,以及社会认可需要在二者关系中的中介作用。结果发现,对于全体研究对象而言,社会自尊比个体自尊对宽恕倾向的预测作用更大。在男生群体中,社会自尊预测宽恕倾向,且社会认可需要的中介作用不成立;在女生群体中,个体自尊预测宽恕倾向,且社会认可需要在个体自尊与宽恕倾向之间起完全中介作用。产生这一结果的原因与我国文化对自尊、宽恕的理解以及二者在两性中的差异有关。  相似文献   

14.
自尊社会计量器理论的研究述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自尊的社会计量器理论(sociometer theory),从进化心理学和符号互动论的角度对自尊的本质与功能进行了理论阐释,并对自尊社会计量器的理论假设进行了大量研究验证。国外相关研究主要涉及自尊社会计量器理论的思想渊源、基本观点和实证研究,以及新近研究的进展。目前的自尊社会计量器理论片面强调了他人评价对自尊的影响,而忽视其他因素对自尊的影响。未来的社会计量器理论研究应与自尊领域的其他理论相结合,以形成更完善的整合性自尊理论。  相似文献   

15.
内隐自尊的功能:缓冲器,还是滤波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常丽  杜建政 《心理科学》2007,30(4):1017-1019
用内隐联想测验(IAT)测量被试的内隐自尊,通过成败操纵来检验内隐自尊的缓冲器假设。研究发现,无论面对成功反馈还是失败反馈,高内隐自尊者对自己的表现均比较满意,且成功时的满意度显著高于失败时的满意度;低内隐自尊者面对成功时对自己的表现满意,面对失败时对自己的表现不满意,且二者差异显著。这表明内隐自尊可能并非具有缓冲作用,而是具有滤波作用。较之低内隐自尊者,高内隐自尊者在应对压力或威胁时能够更多地过滤负面效应。据此,本文提出了内隐自尊的滤波器假设。  相似文献   

16.
从社会认知的视角研究自尊是当前自尊研究的主流。文章着重从自尊的概念架构、自尊的征机制以及自尊结构的测量三个方面回顾了社会认知理论关于自尊的研究成果,特别是社认知关于内隐自尊概念的提出,从全新的角度阐释了自尊结构及其心理机制,为自尊研究供了新的方法论思想和概念化框架。  相似文献   

17.
小学儿童自尊发展的特点及其与同伴接纳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研究以455g小学3~6年级儿童为研究对象,采用问卷调查法区分了传统上的高、低自尊,并在此基础上把高自尊区分为防御性高自尊和真正性高自尊,探讨了两类高自尊儿童的同伴接纳状况。结果表明:防御性高自尊儿童多于真正性高自尊儿童,防御性高自尊儿童中女生显著多于男生;防御性高自尊和真正性高自尊儿童的同伴接纳程度均显著高于低自尊儿童,并且真正性高自尊儿童的同伴接纳程度显著高于防御性高自尊儿童。  相似文献   

18.
本研究探讨了大学生主观社会地位在客观社会经济地位与自尊间所起的作用。采用客观社会经济地位问卷、Rosenberg总体自尊量表、大学生主观社会地位问卷, 对1066名大学本科生进行调查。结果发现:大学生主观社会地位和客观社会经济地位均与自尊呈显著正相关;大学生主观社会地位在客观社会经济地位和自尊之间起显著中介作用(中介效应值为0.34)。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大学生孤独感的现状及其与自尊、社会技能的关系。方法采用UCLA孤独量表、自尊量表和社会技能量表对350名大学生进行调查。结果大学生孤独感的性别差异不显著;大学生孤独感与自尊呈显著负相关;社会技能的社会敏感性与孤独感及自尊间存在显著相关;社会技能的社会敏感性对大学生孤独感具有显著预测效应,在控制社会技能的预测作用后,自尊对孤独感的预测作用仍然显著,但自尊在社会技能的社会敏感性与孤独感之间并不起中介作用。结论社会技能、自尊可以有效预测大学生的孤独感。  相似文献   

20.
自尊是心理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被包含进很多的理论模型中,包括依从、吸引、劝说、认知不协调、主观幸福感,以及社会比较加工等。但是,由于自尊本身内涵的丰富与复杂以及研究者的研究焦点的不同,使自尊研究领域中至今仍存在三个未形成一致结论的问题。它们分别是,自尊是什么,自尊如何发展,以及自尊的维度划分问题。此文首先分析了这几个问题的争议之处,并指出这种争议在新近研究中的表现,从而指出未来研究的可能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