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持戒略说     
持戒略说四川尼众佛学院照月行菩萨道以六度为根本,持戒度是其中之一。为何称之为六度呢?有着它一定的因缘条件。不然,普通的善心凡夫也能行布施、持戒等,但他们所行的不能称为六度,只可叫布施、持戒等。而必须是发大菩提心、修殊胜行的菩萨所行的布施等才叫作六度。...  相似文献   

2.
《金刚经》的叙述方式,是运用边说边扫的方法来克服语言的局限性,表达超越概念和语言的实相;其次说明《金刚经》中菩萨的修行次第,《金刚经》中佛陀教诫诸大菩萨悲智双运,阐发广大的菩提心,包括愿菩提心、行菩提心、胜义菩提心,开显出破除种种执著的般若智慧;最后探讨《金刚经》在现代人生活中的作用,理性的大智慧可以提供现代人身心的安顿和喜悦,使人以无所得的心行善,拥有自在洒脱的人生。  相似文献   

3.
佛言祖语     
《法音》1998,(6)
佛言祖语尔时文殊师利菩萨如象王回(首),观察善财,作如是言:“善哉善哉,善男子,汝已能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复欲亲近诸善知识,行菩萨行,问诸菩萨所行之道。善男子,亲近供养诸善知识,是集一切智最初因缘。由乐亲近善知识故,令一切智疾得成满。是故于此勿生...  相似文献   

4.
佛言祖语     
《法音》1994,(8)
尔时会中有一大菩萨摩诃萨,名曰喜王,即从座起,偏袒右肩,右膝著地,合掌仰白如来,而作是言:“菩萨云何知恩报恩?”佛告喜王菩萨:“善男子,谛听谛听。菩萨摩柯萨知恩者,当发阿得多罗三藐三菩提心;报恩者,亦当教一切众生,分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若发菩提心,云何而发?菩萨因何事故,所以能发?”“善男子,菩萨摩诃萨初发三菩提心时,立大誓愿,作如是言:若我得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时,当大利益一切众生,要当安置一切众生大涅中,复当教化一切众生,悉个具足般若波罗蜜。是则名为自利,亦名利他。是故初发菩提心者,…  相似文献   

5.
唐密、东密、台密所传行的胎藏界、金刚界“两部大法”,以如来藏缘起论为理论基础,以体证菩提心为即身成佛的秘诀、瑜伽行的枢要,对菩提心有其独特的开示。 经论所指示的菩提心 两部大法中,胎藏界(梵语 garbha dhatu)法之“胎藏”,指众生本具的佛性、理性、成佛之因,喻如婴儿孕于母胎,真金藏于金矿,此即是大乘如来藏系经论中所说的如来藏、佛性。胎藏界法宗依的《大日经》,开篇《入真言门住心品第一》,指出法身毗卢遮那佛(大日如来)所证不可思议的“一切智智”,以“菩提心为因”。此所谓菩提心,指菩萨初证真如时…  相似文献   

6.
《法音》1989,(3)
弁言佛是自觉觉他、觉行圆满的大圣。发菩提心者,志在成佛,也就是要超凡入圣。依佛所说法,精勤修学,修根本智而证真如理者,即登地而步入菩萨的阶位,从而进入修道位。其中诸地境界,虽有深浅差异,但均已超凡,同列圣林,然必须成佛方为究竟,乃堪称究竟圆满的圣者。  相似文献   

7.
道次第的思想是藏传佛教中最具影响力和生命力的学说、修行体系之一。萨班《显明佛陀密意》对修证次第有一严格的建构:以具大乘种性为基础,以菩提心贯彻始终,以六度万行为大乘行(行菩提心)的内容,以五道十地为层级,以人法二无我的般若观慧为行持眼目,而以福德智慧资粮的圆满为明心见性之前提,反对错乱修习,反对以认识自心为修行之全部,认为大手印为密教不共显教的特殊法门,当以六度和密咒为基础,尤其指出了错乱修习可能带来的严重后果,发人深思。 刘朝霞,女,哲学博士,四川大学哲学系副教授。  相似文献   

8.
佛言祖语     
《法音》1988,(3)
菩萨若能随顺众生,则为随顺供养诸佛;若于众生尊重承事,则为尊重承事如来;若令众生生欢喜者,则令一切如来欢喜。何以故?诸佛如来以大悲心而为体故;因于众生而起大悲,因于大悲生菩提心,因菩提心成等正觉。譬如旷野沙碛之中,有大树王,若根得水,枝叶华果悉皆繁茂。生死旷野菩提树王,亦复如是。一切众生而为树根,诸佛菩萨而为华果。以大悲水饶益众生,则能成就诸佛菩萨智慧华果。何以故?若诸菩萨以大悲水饶益众生,则能成就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故。是故菩提属于众生,若无众生,一切菩萨终不能成无上正觉。——《华严经·普贤行愿品》大觉怀琏禅师日:(晓)舜老夫(禅师)赋性简直,不识权衡贷  相似文献   

9.
佛言祖语     
佛子!菩萨摩诃萨有十种发菩提心因缘。何等为十所谓为教化调伏一切众生故发菩提心,为除灭一切众生苦聚故发菩提心,为与一切众生具足安乐故发菩提心,为断一切众生愚痴故发菩提心,为与一切众生佛智故发菩提心,为恭敬供养一切诸佛故发菩提心,为随如来教、令佛欢喜故发菩提心,为见一切佛色身相好故发菩提心,为入一切佛广大智慧故发菩提心,为显现诸佛力无所畏故发菩提心,是为十。佛子!若菩萨发无上菩提心,为悟入一切智智故,亲近供养善知识时,应起十种心。何等为十所谓起给侍心、欢喜心、无违心、随顺心、无异求心、一向心、同…  相似文献   

10.
《金刚经》的现代意义(上)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金刚经》的现代意义(上)济群一部家喻户晓的经典《金刚经》与禅宗成佛是智慧的成就日常生活中的修行《金刚经》解决什么四相与人生发菩提心与行菩萨道如何得见如来《金刚经》的信仰如何奉持般若法门如何理解如来实无说法从无所得中求证佛法般若正观无住生心《金刚经》...  相似文献   

11.
龙女成佛     
龙女成佛的故事源出于《法华经·提婆达多品》,经载:有天文殊菩萨于龙宫宣讲(华经》,只有8岁的竭罗龙王之女,因听这两人禅定,于刹那间发菩提心,得成正道。当时有智积菩萨、佛的大弟子舍利弗对此表示怀疑,他们认为佛道如此广妙,就是有根器的人也要经过多少劫、多少世才能成就,’op龙女一个女身,怎么能速得成佛呢?这付候,龙女以法力显示神通,手持一颗颀大珍珠,将之献于佛陀,佛接受了供养,龙公转身问智积菩萨和合利弗:佛接受这颗珍珠的供养快不快?答:快。尼女说:成佛也可以这样快!说话的刹叩问,龙女当众变为男于成佛,…  相似文献   

12.
慈悲是大乘佛法根本精神的象征,大乘菩萨所修的六度万行以布施为先。布施行是菩萨成佛的重要实践,因此历代高僧在慈善事业方面所作贡献殊多,他们对社会救济事业的推动皆源自于一颗愍念众生的菩提心。在现当代佛教复兴运动中,由于慈善救济揭示了佛陀重视人间的根本精神,因而也成为当代人间佛教的重要弘法模式之一。起点较薄弱的大陆佛教慈善事业,有待在制度管理上予以加强,在慈善内涵上加以提升,除了施贫济穷以外,更应注重文教事业,以佛法义理救度众生饥渴的心灵,成办最究竟的慈善事业。  相似文献   

13.
第八菩提心不动地数求胜前善根故,大士当得不退转,入于第八不动地,此地大愿极清净。此出不动地名,显愿波罗密圆满也。不动者,谓不为烦恼动。八地烦恼障断尽,断德等同四果阿罗汉故。又不为功用动,七地名有功用行,入灭定时尚须作意,有微细功用方能入;八地任运能入,不为一切分别动故。七地菩萨,欲求胜前之善根,数数修习,入不动地。从空定起,能一时分身,遍于微尘刹土,承事诸佛,饶益众生。以前二阿僧祗劫所修功德,不如此一刹那。譬如大船先在江河中,须人牵挽,其行甚缓。今入大海,乘风破浪,一日能超往百年所行。菩萨至此,任运自可成佛,决无退转。由无量大愿以智慧方便之力,皆能圆满,故能任运成就佛法,饶益众生。  相似文献   

14.
本文主要分析“菩萨唯识止观”的具体操作过程。整体而言,此乃结合唯识观与菩萨行的一种修行模式;其在大乘菩提心及六度四摄的基本前提下,运用唯识止观“以楔出楔”之实际操作,除遣凡夫自心所生之虚妄分别及虚假影像,直至其心无分别、无所住为止。  相似文献   

15.
随顺     
"恒顺众生"是"欲成就如来功德门,应修十种广大行愿"之一."菩萨若能随顺众生,则为随顺供养诸佛;若于众生尊重承事,则为尊重承事如来;若令众生生欢喜者,则令一切如来欢喜.……因于众生而起大悲,因于大悲生菩提心,因菩提心成等正觉."随顺即是平等饶益一切众生;"种种承事,种种供养,如敬父母,如奉师长及阿罗汉乃至如来,等无有异.于诸病苦,为作  相似文献   

16.
人们平时谈佛教的时候,有很多人不知道释迦牟尼是何人,但是一说到观世音菩萨、弥勒菩萨,那真是达到了童叟皆知、家喻户晓的程度,并且一至认为菩萨大慈大悲、有求必应之风范应该极力提倡,我以为这并不是偶然的。从中国佛教的发展史上看,菩萨所具有的那种慈悲喜舍、济世度人的大无畏精神,恰好与我们中国传统文化所宣扬的仁义之风、以德报怨的圣贤之道相融会,使得印度佛教能够在中国开花结果。从佛法的角度讲,具备并圆满了菩萨行是成佛的必经之路。所以,论佛也罢、修佛也好,那就必须要说到菩萨的慈悲本怀及利益众生的无尽大愿。菩萨,全称为菩提…  相似文献   

17.
一、珍惜此身人身是最可宝贵的。如《显扬圣教论》卷十六说:“极戚非恶趣,极欣非上二;处欲界人天,佛出世、现观。”这就是说,最初生起见道根本无分别智的现观,和佛陀出现世间,在三界中惟以欲界身为依处。即唯欲界人、天二趣有佛出世,能生起见道无分别智的现观证得圣果。三恶趣痛苦忧戚而愚痴,欲界天多放逸,不如人趣殊胜,故释迦世尊特于人间出现成佛。我们为了生生世世都能够值遇佛法,学习佛法,就必须发起坚固的誓愿,永远归依三宝,受持五戒,修行十善,才能不失去暇满人身;发菩提心,行菩萨道,达到究竟佛果。  相似文献   

18.
覃江 《法音》2010,(4):41-44
<正>佛教各乘各宗都把得到正见做为修行最重要的前提。如《佛性论》所说,学佛要"以正见为先行",因为正见总摄了戒定慧三学。陈兵教授把"得正知见"做为大乘根本四加行之一,并依经论和古德的开示,断言"无正见而修,称为盲修瞎炼"。龙树菩萨把正见对于学佛修行的作用比喻为我们走路的时候要"先以眼见道而后行",如果不能先认清道路,就会步入歧途。唯有正见能够引导我们走向圆满解脱,《正法念处经》说:"出世涅槃,正见为  相似文献   

19.
佛言祖语     
佛子!何等为菩萨摩诃萨第四无尽行?此菩萨勤修精进,胜精进,最胜精进,第一精进,大精进,微妙精进,上精进,无上精进,无等精进,无等等精进;彼菩萨不为贪欲所乱,不为瞋恚、愚痴、憍慢、恼害、悭嫉、嫌恨、谄曲、无惭、无愧之所恼乱。菩萨复作是念:我不欲恼诸众生,乃至不欲恼一众生故勤修精进,但欲舍离诸烦恼故修行精进,欲害一切结故修行精进,欲离一切习气故修行精进,欲悉分别一切众生故修行精进,欲知一切众生死此生彼故修行精进,欲知一切众生烦恼习故修行精进,欲知一切众生种种希望故修行精进,欲知一切众生诸境界故修行精进,欲知一切众生诸根故修…  相似文献   

20.
《大智度论》的宗旨是宣扬菩萨行,主题是“般若波罗蜜”,禅观也围绕般若而展开。般若所行之境为“实相”,故论中主张“禅定是实智慧之门”①,即求证佛教真理的方法,称为“实相禅”。禅是般若的助缘,以般若正观为尊导。禅修的基本原则是“从空法起禅定”,即以“不可得空智”和合诸法而修。论中还介绍了一个重要的实相观:空假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