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计算机犯罪与道德建设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计算机给人类带来的影响和作用是惊人的、前所未有的, 它在给人类带来福音的同时, 还滋生了计算机犯罪。计算机犯罪的主体是青年, 计算机犯罪侵害最严重的客体也是青年。在计算机管理及技术层面上, 应该采取一些防范计算机犯罪的措施, 但不是根本之策; 推进社会道德建设,提高青年道德水平才是遏制计算机犯罪最为有效的措施。  相似文献   

2.
周玉霞 《美与时代》2013,(11):72-72
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计算机技术已经成为信息时代主要的技术之一,是现代科学技术的基础和核心。当前,计算机技术不仅已渗透于社会的各行各业,而且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也日渐普及。计算机技术的迅速发展使人们认识到,不掌握计算机知识及其基本的操作技能,将无法在现代信息社会中顺利的开展工作和进行日常生活。因此,在初中生间开展计算机课程已是势在必行之举,如何有效的进行初中计算机教学工作,成了教育界普遍关注的话题之一。  相似文献   

3.
2011年10月,全世界因为一个人的去世而震惊和思考,他是全球计算机行业的领军人物、苹果公司创始人乔布斯。在痛惜一个天才英年早逝的同时,我们自然想起了另外一个几乎与他有着相同人生经历的天才比尔.盖茨。他们同样在计算机领域建立了让全世界羡慕的帝国,但是,他们又同样是大学没有毕业就主动辍学开始创业,并且又都取得了不可思议的巨大成功。  相似文献   

4.
杨明  吴翠丽 《学海》2005,(4):112-115
在全球展开的信息技术革命,正以前所未有的方式对社会变革的方向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动摇并改变了原有的政治、经济和社会运行模式,引起了社会发展结构的深刻变革。建立在工业社会基础之上的科层制政府治理模式受到越来越大的冲击,亟需加以全面的审视与反思。信息时代背景下的政府治理变革20世纪90年代以来,信息和网络技术的迅速发展改变了全世界,使人类社会进入了一个全新的发展阶段:信息社会和信息时代。正如以蒸汽机的发明和应用为主要标志的工业社会截然不同于农业时代一样,以计算机、国际互联网、移动通讯技术的发明和广泛应用为标志的信…  相似文献   

5.
近年来,计算机的广泛使用,使得信息(包括文本、图像、声音等)均可转化成数字形式从而被计算机储存、处理。与此同时,通讯传播技术的飞速发展,及其与计算机技术的结合形成了强大的信息网络系统。计算机国际互联网络在全球范围的蓬勃发展,使得人类社会信息化进程有了质的飞跃,人类社会已进入信息科技时代。迅猛发展的计算机网络给人类社会带来多方面的巨大的影响。这种影响也涉及到知识产权的保护方面,其中著作权的保护成为最为敏感的问题之一。信息内容和载体的可分性使著作权的专有性不再明显,信息交换的迅速快捷使著作权的时间性…  相似文献   

6.
美国学者J·H·穆尔说,计算机伦理学就是对计算机技术的本质、对该技术给社会所带来的冲击的分析,就是对各种有关使用这种技术的伦理学政策的制定、对为之所进行的辩护的分析。计算机伦理学是一个动态的和综合的研究领域,它所考虑的是:与不断变化的计算机技术有关的事实、政策、价值观及概念化工作之间的相互关系。计算机伦理学并不是一组可以张贴在墙上的固定不变的规则。它也并不是道德原则在不受价值影响的技术上的机械应用。计算机伦理学要求我们重新思考计算机技术的  相似文献   

7.
人类社会自从有犯罪现象以来,女性犯罪所占的比率是较低的。但近年来,由于社会经济的发展,女性社会地位的提高,价值观念的改变,使女性犯罪率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出现了急剧增长的势头。这种趋势的出现,归根到底还是女性的犯罪心理在作怪。因此,本就从女性的性别、心理特征这两方面来剖析女性的犯罪心理。  相似文献   

8.
《学海》2016,(2):198-203
税收违法行为的犯罪化是刑事立法的一个主导性趋势,这与我国一直以来的税收不法行为的变化规律是相符合的,也与税收违法犯罪行为的观念相适应。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变化发展,刑事立法对税收犯罪行为所存在的回应过度、视野偏颇、注重实害等缺陷也不断暴露,制约和影响了刑法应有作用的发挥。这种状况实质上显现出刑法在税收领域的定位问题。税收犯罪刑事立法应当明确其有效性、控制性和经济性原则,注重严密法网、行为本位和罪刑均衡问题,由此,税收犯罪刑事立法方能更好达到控制税收犯罪的积极效果。  相似文献   

9.
形形色色的电脑犯罪 最近,一些传媒相继报道了多起电脑犯罪的消息:美国和欧洲出现了“电脑恐怖主义”。在英国,电脑黑帮对企业进行勒索,声称如果不照付所索款项,便要毁灭他们的电脑系统。据估计,电脑恐怖分子已经在全世界勒索了8亿美元。美  相似文献   

10.
试谈青少年犯罪动机的恶性转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一个少年犯罪者,他犯罪的动机是偷窃,但发展的结果却杀了人,这就产生了偷窃与杀人之间,是否有一定的某种关系?与怎么会发生这种关系的问题。这种关系,在刑事心理学中称为:犯罪第一动机与犯罪第二动机之间的恶性转化。西方近年来,少年犯罪现象日趋严重。这个犯罪动机间的恶性转化问题,逐渐成为各国犯罪心理学家们密切注意的问题。但他们中的有些论点,有不少局限,对某些关键问题,也不能作出使人信服的解答。  相似文献   

11.
In a recent article, ‘Marxism and Radical Democracy’,1 Femia argues that Marxism is incompatible with radical democracy. In so doing he specifically reiterates2 a now common claim that the notion of scientific socialism defended by Marx and Engels and prevalent in the Second International is anti‐democratic. This claim has not only been made by critics of Marxism.3 It has been a major criticism of classical Marxism within the Western Marxist tradition, in particular” in the work of the Frankfurt School.4 It is one of the main reasons why the classical Marxism of Engels and the Second International has been rejected as positivist and vulgar: no modern sophisticated Marxist admits to either positivism or vulgarity. In this paper I examine and reject Femia's arguments for the claim that the notion of scientific socialism is undemocratic. I argue that the orthodox view of Marxism as a scientific theory is compatible with democracy, and indeed encourages a democratic understanding of socialism. A thoroughly vulgar Marxism is thoroughly democratic.  相似文献   

12.
13.
14.
Jon Pashman 《Man and World》1971,4(2):169-173
  相似文献   

15.
刑事和解的权理基础——权利的衡平与回归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刑事和解最重要的理论基础是恢复正义,而正义与权利密切相关,恢复正义的实现有赖于相关或参与各方的权利得到公平合理的实现--权利的衡平与回归.刑事和解相关方权利的衡平包括国家权利(权力)和个人权利的衡平、被害人与加害人权利的衡平;刑事和解参与方权利的回归包括被害人权利的回归、加害人权利的回归和社区和谐权利的回归.  相似文献   

16.
17.
精神病态是一种个体表现在人际关系、情感、生活方式和反社会特质等方面的人格障碍, 与非精神病态者相比, 精神病态者更容易违反社会规则和法律, 表现出更加残忍和极端的侵犯模式, 犯罪的起始年龄更早, 犯罪活动更为广泛和多样, 累犯率非常高。国外关于精神病态罪犯脑机制的ERP研究表明精神病态罪犯注意朝向、语义和情感加工以及对错误加工的后期阶段存在缺陷。MRI和fMRI的研究表明, 大脑结构异常以及额叶-边缘系统回路活动异常与精神病态行为有关。  相似文献   

18.
In recent years, political philosophers have hotly debated whether ordinary citizens have a general pro tanto moral obligation to follow the law. Contemporary philosophers have had less to say about the same question when applied to public officials. In this paper, I consider the latter question in the morally complex context of criminal justice. I argue that criminal justice officials have no general pro tanto moral obligation to adhere to the legal dictates and lawful rules of their offices. My claim diverges not only from the commonsense view about such officials, but also from the positions standardly taken in legal theory and political science debates, which presume there is some general obligation that must arise from legal norms and be reconciled with political realities. I defend my claim by highlighting the conceptual gap between the rigid, generalised, codified rules that define a criminal justice office and the special moral responsibilities of the various moral roles that may underpin that office (such as guard, guardian, healer, educator, mediator, counsellor, advocate, and carer). After addressing four objections to my view, I consider specific contexts in which criminal justice officials are obligated not to adhere to the demands of their offices. Amongst other things, the arguments advanced in this paper raise questions about both the distribution of formal discretion in the criminal justice system and the normative validity of some of the offices that presently exist in criminal justice systems.  相似文献   

19.
20.
论人本主义刑事司法理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建明  陈爱蓓 《学海》2007,8(3):178-182
司法制度中所有问题的解决归根结底都在于关注人,人本主义所蕴含的尊重人的尊严、价值的法律精神,可以引伸出刑事司法程序的主体性要求,并成为重塑我国刑事司法理念的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