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做家长的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表现出色,能够鹤立鸡群,但有时却事与愿违,孩子变得像芝麻一样攀高争比“开花”,不仅比名牌、比进口货,而且还比接送车辆的档次、父母的长相……甚至容不得父母老师批评,受不了失败,遭遇挫折就只知道逃避现实。[第一段]  相似文献   

2.
我们与父母间有着一条扯不断的亲缘纽带。父母对我们的关注是天经地义的。随着独生子女的增多,父母对我们的关注倍加,这无疑是对我们成长、教育的一大幸事!然而大多数父母却只把关注的热情投放到我们的学习成绩上,这又是对我们成长、教育的一大不幸!  相似文献   

3.
隔代害     
由于没有父母在身边,孩子们自然少了一层顾忌,加上隔代家长的溺爱,许多孩子走上了一条与其父母预期不相符合的成长道路,从而形成“隔代害”现象。  相似文献   

4.
父母-孩子自传叙事是指父母与孩子共同对过去发生的生活事件进行回忆和交流, 是实现自传记忆社会功能的一种重要形式。父母-孩子自传叙事的社会功能有教育和指导孩子、保持亲子亲密性等作用。在父母-孩子自传叙事的风格、结构和内容三个层面, 父母-孩子自传叙事对儿童认知发展、社会情感发展、自传记忆表征等方面有重要影响; 另外, 父母-孩子自传叙事中还存在有性别和社会、文化差异。未来的研究应注意线索词材料的类型以及与儿童心理理论发展、社会层次、纵向研究设计的结合。  相似文献   

5.
陆道骆 《天风》2011,(9):59-59
偶然看到一篇资料《从小推崇善良教育》,是说在德国孩子生下来后。父母最需要做的两件事.一是教育孩子学会自立,二是教育孩子从小要有爱心,进行“善良教育”,有人说:善良的心是最好的法律。  相似文献   

6.
唐黎标 《天风》2018,(7):32-33
关系就在一天天的生活上建立起来父母是孩子最重要的老师,父母对孩子的陪伴无可取代。然而,现在的孩子多生于双薪家庭,父母大部分的时间都在职场上,教养与陪伴孩子的任务往往"外包"了——孩子的生活照料有长辈或保姆,教育是学校的责任,温习与做功课交给了托管班,就连孩子的消遣活动都让高科技和一些商家给包办了。  相似文献   

7.
正在德国,孩子生下来后,父母最需要做的就两件事:一是教育孩子学会自立;二是教育孩子从小就要有爱心,即"善良教育"。德国的父母对孩子的"善良教育"首先从爱护小动物开始。在德国,很多家庭中养有小猫、小兔、小狗、小金鱼等。这些小动物并非全是宠物,而是有意为孩子养的"实物教材"——家长们手把手地教孩子如何饲养、护理小动物,使他们在动手照料小动物的过程中,学会体贴入微地照顾弱小生命。这种"实物教学"往  相似文献   

8.
儿童什么时候都可以学习电脑和上网,但不同年龄的孩子,电脑网络活动有所不同,父母的指导也不同。可将2~18岁的孩子分为6个年龄段。2~3岁:不要让孩子自己玩电脑和互联网,但可以看父母使用电脑。这个年龄段的孩子接触电脑的主要内容是:看动画片和适合他们兴趣的电子出版物。父母操作电脑时,可向孩子]示鼠标的用法,并让他们尝试使用键盘。4~5岁:让孩子使用电脑完成学习任务是不适宜的。这个年龄段,孩子最适合玩电脑游戏及使用教育娱乐软件,或学一些最初步的计算机知识。6~9岁:父母或许发现这个年龄段的孩子会很快熟悉网络,而父母不能让孩子…  相似文献   

9.
<正>孩子是国家的未来,民族的希望,更是一个家庭的未来。每个家长都“望子成龙,望女成凤”。教育孩子是全社会共同的责任,更是父母的责任。家庭教育本应该是一件美好的事情:在融洽的亲子关系基础上,父母用自己的学识、人格影响孩子,助力孩子的成长。可是当下教育孩子却变成了全民的焦虑:“起跑线”焦虑、择校焦虑、升学焦虑等等,“教育焦虑”变成了当下的热点话题。  相似文献   

10.
笑话!当今的孩子是父母的掌上明珠,心中的太阳,哪个父母不认识自己的孩子。当然,你清楚知道你的孩子今年几岁、爱穿什么、爱吃什么,但是你知道你的孩子心里想什么,乐意干什么吗?教育子女,首当其冲是要知子、识子。对孩子认识越全面越能使你的教育起到预期的作用;对孩子认识的越细致越  相似文献   

11.
家庭是有血缘关系的人组成在一起的一个集体,是儿童成长的摇篮。孩子一出生就被浓浓的亲情所包围着,从某种意义上讲,家庭教育就是生命的教育。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庭中的一切教育是通过父母对子女的情感教育才得以实现,这是由情感本身的性质所决定的。幼儿时期,家庭给予孩子的影响和教育,是孩子以后接受其他类型教育以及形成良好个性的基础。因此作为家长应为孩子负责,努力为孩子营造一个良好的家庭教育环境,这是孩子健康成长的重要因素。然而,现在很多家庭对家庭教育的认识都存在一定的片面性,以至于媒体上的负面报道时有发生。其实,科学的家庭教育包括很多方面,本文根据笔者多年来的工作经验,逐一对其进行阐述。  相似文献   

12.
泛爱与乏爱     
近年来,培养孩子有爱心和感恩之心一直是很多家长和教育工作者关注的话题。而一份对“问题儿童”的分析发现,孩子缺乏爱心和感恩之心,是父母(教育者)给予他的爱的方式不恰当,主要为两种方式,即“泛爱”与“乏爱”。  相似文献   

13.
<正>家庭是孩子最早接受教育的场所,父母是孩子最早接受教育的教师。家庭教育在孩子的成长中起着奠基的作用,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经强调过:“没有家庭教育的学校教育和没有学校教育的家庭教育,都不可能完成培养人这一极其细致而复杂的任务。”这就说明了家庭教育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是不可缺少的。  相似文献   

14.
教育子女是家庭的重要职责,而父母是子女的第一任老师,良好的家庭教育更是孩子健康成长的重要条件。我们做父母的要自觉地担负起为祖国培养下一代的义务。  相似文献   

15.
莎士比亚曾经充满深情地对一个失去了父母的少年说,你是多么幸运的一个孩子,你拥有了不幸。当时这个刚刚失去了父母的孩子,正处在孤苦无依的悲惨境地,孩子充满疑惑地看着这个被人们尊敬的艺术大师。莎士比亚摸着孩子的头说,因为不幸是人生最好的历练,是人生不可缺少的历程、教育,因为你知道失去了父  相似文献   

16.
时下,大多数年轻父母对孩子在生活上十分关爱,可真正将孩子作为有人格自尊的人来看待的并不多。孩子学习和生活上有什么问题,在向父母诉说时,稍不如意,就被父母打断,不让孩子把话说完。父母对孩子轻则斥责,重则打骂,对此,孩子只能把话咽回去。据某学校的一项调查显示,70%以上的父母承认没有耐心听完孩子说话。 没有耐心听孩子把话说完,而父母却将自己的喜怒哀乐强加给孩子,其消极影响是显而易见的。 一是孩子说话得不到父母的重视,他们只能把自己的秘密埋藏在心里,父母就很难知道孩子的所思  相似文献   

17.
潘婷婷 《大众心理学》2020,(4):30-30,18
家长和孩子一起玩,可以帮助孩子和家长建立稳固的关系,哪怕长大后孩子和同伴互动的时间增加,亲子间的良好沟通也会保持。但和孩子玩游戏时,家长要保持"端正"的心态,家长是"玩伴"而不是"老师",需跟随孩子的想法和行为,不是所有的活动都必须是教育性的。  相似文献   

18.
一件蓝裙子     
何留中 《天风》2011,(1):53-53
文阳老师来到偏僻的小镇支教,上课第一天,她发现这里的孩子大多脏兮兮的,尤其一个七八岁的女孩,长得倒是清秀,而身上那股酸不溜溜的味,让她心里难受。文老师耐心地为小女孩洗脸,除净了污垢,小女孩露出清秀的面容。文老师想找女孩的家长谈谈,她猜想那家长一定是为养家糊口奔波忙碌,每天无暇照顾孩子。如何帮助孩子和她的父母而不伤他们的自尊心呢?文老师一直在心中惦念。  相似文献   

19.
“喜欢用孩子的成就来为自己脸上贴金,是中国父母的一个‘陋习’。”一位有海外求学经历的母亲和“好孩子育儿网”的专家讨论了育儿走入误区的一些话题。在海外留学期间,这位妈妈在帮老外看孩子的兼职工作中,开始对自己曾受到的教育和中国父母的心态有了比较。  相似文献   

20.
现在的年轻父母,普遍存在重婴幼儿的智力开发,轻个性、情感和良好习惯的培养;对孩子过多限制、过度保护导致许多孩子自理能力差;认为只有一个孩子,尽一切能力提供最优越的物质条件……这一切因素,往往只注重以成人的思维来引导孩子,脱离了幼儿身心发展规律,无形中丧失了教育的良机.作为一名幼儿教育工作者,多年的工作经验告诉我,指导家长如何育儿与教育幼儿同等重要.这两者教育相辅相成,缺一不可.结合2岁宝宝身心发展的特点,在亲子活动中应加强指导父母进行有目的、有针对性的教育,解决父母在育儿过程中的困惑,使亲子活动发挥有力的教育作用.下面我们先来看几个案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