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李白为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他的浪漫主义风格,可以说根植于中国的道教。他自幼在西蜀向往道教;出蜀后,在洛阳嵩山踏  相似文献   

2.
李白在《蜀道难》中引入了边塞诗的历险主题,通过导入一种独特的恐惧情绪,使山水意象首次作为崇高的审美对象在诗歌中出现。《蜀道难》中崇高山水意象的出现源自唐朝政治环境下士人个体意识的觉醒,也与李白率直天真的性格和惊绝卓越的才华密切相关。《蜀道难》中所表现的心理历程实际上便是诗人个性的确立、膨胀直至被压碎的过程。  相似文献   

3.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这首李白的诗,可谓家喻户晓、人人皆知。但是,人们对李白的身世、遭遇以及他的身世、遭遇对其创作风格的影响却知之甚少。在此,笔者就这一话题谈谈自己的点看法。或许对于我们了解盛唐诗歌创作的基本面貌有所裨益。李白是盛唐文化孕育出来的天才诗人,无论是盛唐诗歌的神韵,情韵,还是气韵,都在李白的诗歌中发挥得淋漓尽致。他的诗歌创作,充满了发兴无端的澎湃激情和神奇想象,既有其实浩瀚的壮观奇景,又有标举风神情韵而自然天成的明丽意境,美不胜收。李白是继屈原以后又一位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人们称之为“诗仙”。可以说:“李白的魅力,就是盛唐的魅力。”  相似文献   

4.
漫说谪仙     
黄景春 《中国道教》2006,373(2):28-31
说起谪仙,人们自然而然地想到我国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李白。其实谪仙这个名称并非从李白开始,也不专指李白。谪仙从哪里来谪仙之说是我国古代神仙信仰的产物。神仙包括神和仙两种崇拜对象。神是先天存在的,是各民族文化中所共有的;仙,也叫仙人,是人经过修炼之后,获得长生不  相似文献   

5.
布莱恩特是美国19世纪早期浪漫主义文学的主流诗人。他的自然诗开辟了美国诗歌的健康道路,不仅有活泼抒情的艺术特点,也具有浪漫的感召力,充满了精神美和意象美,揭示了大自然才是人类诗意栖居的精神家园。  相似文献   

6.
李白一生与仙道结下了不解之缘,其立身行事及诗歌创作深受其影响.无论是在蜀中还是在"仗剑去国,辞亲远游"的漫游途中,他都乐于游名山探仙道,并结识了不少有名望的道士,如司马承祯、吴筠、元丹丘、胡紫阳等.李白的诗中多有神仙、紫霞、天宫楼阙、琼阁仙山等仙境的描述,足见李白对道教之倾心和道教对他的深刻影响.  相似文献   

7.
高僧法号号僧伽,有时为我论三车。问云颂咒几千遍,口道恒河沙复沙。吾师本住南天竺,为法头陀来此国。戒若长天秋月明,身如世上青莲色。心清净,貌棱棱,亦不减,亦不增。瓶里千年舍利骨,手中万岁胡孙藤。嗟余落魄天涯久,罕遇真僧说空有。一言忏尽波罗夷,再礼浑除犯轻垢。《僧伽歌》是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李白赠与曾于五台山修行的高僧僧伽的一首诗,被收入清代王琦注《李太白全集》第七卷古近体诗“歌吟”中,是一首歌行体的诗。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李白在唐代就被贺知章称为“谪仙”,后世更尊其为“诗仙”。李白之所以被称为“…  相似文献   

8.
意象为表意之象,是画者通过绘画具体的主观之象,使其成为典型物象,舟船的意象则更为被画者青睐。当现实中的交通工具投影到画作中时,往往投入了画者的主观情感,让了无生趣的舟船有了意象之美。国画大家张大千对舟船也甚为喜爱,绘制的舟船也随着绘画者人生的起伏、主观情感的改变承载着或欢畅、或游子、或自由的意象。  相似文献   

9.
月亮是中国古典诗词中的传统意象,这一传统意象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它是人们表达思亲怀乡情怀、离情别绪、孤独失意之悲、永恒超越之追求的表意之象.中国古典诗词中的月亮意象至今仍然在中国现代的文学艺术中传承发展着,月亮意象成了中国人一个重要的精神家园.  相似文献   

10.
在审美形态上,藏传佛教艺术属于意象审美体系的,只有在宗教的意象中,我们才能感悟、体会藏传佛教艺术中的那种让人回味不尽、意味无穷的超然脱俗的情感。正是借助于象情感才得以表达。象是意外在的有形体,意是象内在的精神本质。意与象完美结合为意象之象,并且  相似文献   

11.
浪漫主义现代性批判的意义与价值正在被重视。它也体现在历史唯物主义对浪漫主义所提出并做出一定思考的那些问题的推进中。浪漫主义对功利主义、享乐主义、原子主义和异化现象的批判,对抽象、逻辑世界的拒斥,对自由个性和全面发展的推崇与追求,是这种推进的三个方面。浪漫主义人论针对现代世界产生的这些问题做出了自己的批评,但找不到解决问题的根本之道。历史唯物主义吸收了浪漫主义现代性批评的积极方面,在理论上超越了浪漫主义,并找到了解决问题的历史道路。从浪漫主义到历史唯物主义,现代性批判的人类学视角发生了一个根本性的转变。  相似文献   

12.
《学海》2018,(5):160-165
《孟子》君子意象的多重性向,主要表现在对君子之德、君子之政、君子之仕、君子之变等方面的描述与解析之中。从文化角度看,《孟子》中的君子意象,与中华传统文化中的德性文化、仁政文化、君子文化有重要关联。《孟子》中的君子意象,不是孟子偶尔涉及的文化符号,而是其着力构建的一种理想人格,为儒家的生命追求和德治期盼标示出了鲜明的道德方向,这对于中国传统文化及至当代文化的内涵构成,具有文化传承和文化发展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3.
李白与道士之交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唐代伟大诗人李白曾经这样表白过自己:“上探玄古,中观人世,下察交道。海内豪俊,想识如浮云。”(《李太白全集》卷二十七《送戴十五归衡岳序》1275页。以下只注篇名及页数)的确,结交豪雄是李白一生行状的一大特色。他交道广泛,在所交豪俊中,有文人学士,也有地方官吏,还有不少是道士或隐士。李白与道士之交往,乃其创作生涯和日常生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研究这个问题是李白研究中一个不可或缺的方面,于此可窥见唐代  相似文献   

14.
来源于法国的浪漫主义运动做出了对18世纪法国启蒙运动理性主义的异议。浪漫主义主张人的感官与情感体现的价值,追求人性的解放与思想的自由。法国浪漫主义绘画在世界中占据重要地位,而法国著名浪漫主义绘画家籍里柯是浪漫主义绘画的先驱,1819年籍里柯取材于当时法国的一件真实事件,创作出了著名的浪漫主义绘画经典作品《梅杜萨之筏》。  相似文献   

15.
李白道教活动述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中国诗歌史上,李白是位受道教思想影响颇浓的诗人。司马承祯赞其“有仙风道骨”,贺知章称之为“滴仙人”。魏颢《金陵酬李翰林滴仙子》一诗,诗题远以“滴仙子’称之,诗中又有“滴仙游梁园”之句。杜甫《钦中八仙歌泻其“自称臣是酒中仙”,在《寄李十二白二十韵》诗中又写道:“昔年有狂客,号尔滴仙人。”崔成甫《赠李十二》亦云:“天外常求太白老,金陵捉得酒仙人。”以上称李白为“诗仙“、“酒仙”、“谪仙人”等,这些称谓有一个共同的地方,那就是将李白与:“仙”联起来。李白对他人给予自己的美誉深以为然,其《留别西河刘少…  相似文献   

16.
作为后世"悲秋"主题的奠基之作,审美方式视野下的《九辩》解读,可以分三个层次。首先,描述了直觉式审美中字词的铺排化,自称词的多样化,形容词的修饰化以及句型的复杂化;其次,罗列了物象式审美中的动物意象、自然意象和"人为"意象;最后,讨论了情感式审美中仕途失意的苦闷、旅途无朋的孤独和生命忧患的沉思。这一审美方式的解读,有别于以往的文学史解读,能够展示《九辩》的美学价值。  相似文献   

17.
从李白创作金陵怀古诗歌起,中国古代诗坛便产生了绵延至清末的金陵怀古风气.在明末清初这一特殊的历史更迭期,余怀、余宾硕父子创作了各具特色的金陵怀古组诗.同是金陵怀古组诗,二人诗作所采用的体裁、选取的意象、营造的意境以及怀古情怀等方面既有相同,又存在差异.余怀《金陵怀古诗》宣泄心中难以抑制的遗民悲伤,并发出苍凉感伤的呐喊.余宾硕的金陵怀古情结的绝望之感比父亲更加浓重,是历经绝望而产生的哀莫大于心死的悲哀.  相似文献   

18.
一、李白游秋浦动机考李白写秋浦的诗作留有四十五首,考其全部内容,有下列疑问:1.齐山之景美,李白不言齐山而赞美平天湖,岂非怪事?  相似文献   

19.
五四时期,兴起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浪漫主义文学大潮,以汹涌澎湃之势风靡全国。但是不久就迅速地衰落了下来,而且,在20世纪再也没有形成真正意义上的浪漫主义思潮。造成中国现代浪漫主义文学思潮特殊命运的原因在于:个性主义思潮并非受到人为的抑制,而是本身在中国基础薄弱;民族解放和社会解放经常成为时代最迫切的问题;中国文化中重理性、重实用传统的制约以及浪漫主义文学自身发展中的弱点。  相似文献   

20.
五四时期鲁迅、郭沫若、刘半农、闻一多等一批年轻的诗人在新诗的创作中借恋人之情抒发对祖国之爱,形成了一种尚不为人们注意的抒情——意象模式。这种意象与中国古典文学的美人意象、人类性别意识的女性崇拜、五四变革时代的价值取向三个方面在某种程度上都是相通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