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8 毫秒
1.
情绪是人对客观事物是否符合其需要的态度体验。情绪影响着人的心理活动的各个方面,并且使人的心理染上特殊的主观色彩。情绪依其强度和稳定性,可以分为三种:激情、应澈和心境。激情是一种突然爆发、反应强烈而短暂的情绪状态:如见义勇为、狂喜、暴怒、恐惧、悲伤和绝望等,它通常与一个人生活中的重大事件、意外刺激等引起的激烈的内心冲突相关。应激是出乎意料的紧张情况所引起的情绪状态,应激使得整个机体的生理处于高度激活的水平.表现出心律加快、血压升高、肌肉紧张、血糖增高等等变化。  相似文献   

2.
无论成人或儿童,不可能总是快乐无忧,但我们都希望能够帮助孩子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使之向快乐的方向转化。情绪是人与生俱来的心理反应,它由4种基本情绪构成:愤怒、恐惧、悲伤、快乐。这如同绘画中红、黄、蓝三原色,其不同的组合构成人的各种情绪状态。情绪在我们的生活中有其独特的作用。愤怒激发人为争取自己的权力和自由而抗争;恐惧使人躲避危险,寻求安全;悲伤能缓解心中的痛苦,让我们  相似文献   

3.
情绪、情绪调节策略与情绪材料记忆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研究采用实验法,以288名中小学生为被试,考察了不同情绪状态、不同情绪调节策略与不同类型情绪材料记忆的关系。结果表明:(1)快乐情绪的再认反应时短于悲伤情绪,快乐情绪的再认正确率高于悲伤情绪。(2)表达抑制策略下,词汇与图片的再认反应时无显著差异;认知重评策略下,词汇的再认反应时短于图片;对词汇和图片的再认反应时,认知重评组短于表达抑制组;认知重评组的再认正确率高于表达抑制组。(3)快乐材料再认反应时短于悲伤材料;快乐情绪下快乐材料的再认正确率高于悲伤材料,悲伤情绪下悲伤材料的再认正确率高于快乐材料。  相似文献   

4.
你是不是常常感觉不快乐?为什么不快乐你知道吗?为什么有的人没有烦心的事情也会感觉不快乐?为什么有的人会为某些事情感到非常快乐,但是同样的事情发生在其他人身上,可能就会毫无快乐的感觉呢?这究竟是什么原因呢?  相似文献   

5.
微博客积累的海量信息为直接快速地测量社会情绪提供了可能。本研究构建了微博基本情绪词库,结合在线文本词汇匹配技术对数百万用户的情绪进行分析,得到了快乐、悲伤、愤怒、恐惧和厌恶五种基本社会情绪。发现快乐与其它四种情绪显著负相关,而四种情绪之间正相关,符合情绪维度理论;工作日的快乐情绪显著低于周末;重要节日和事件引起了社会情绪的相应波动。这些结果都表明基于微博的社会情绪测量是有效的。  相似文献   

6.
人对客观事物是否符合自己需要而产生的态度体验,即为情绪,而人对客观事物采取何种态度,取决于这些事物是否满足人们的需要。对能够满足人体需要的事物,人会趋向这些事物,产  相似文献   

7.
冯夏婷 《心理科学》1999,22(1):88-89
笔者认为,可以从两条线索来认识情绪的发生发展:一是从人类进化、发展的历史考察作为全人类共同的人类情绪是如何产生并发展的;二是从个体成长的线索来考察,从胎儿、婴儿到儿童、成年,情绪的发生发展经历了怎样的历程,有哪些共同的规律。下面,我们就从这两条线索人手,概括前人已有的研究,探索人类情绪产生发展的机制。1人类情绪的发生和发展1.1研究人类情绪发生发展机制的方法人类情绪发生和发展的研究,不仅是心理学家极感兴趣的问题,同时也是人类学家、神经生理学家等共同感兴趣的问题。他们在这方面所作的研究,从方法上看…  相似文献   

8.
情绪作为人类反映客观世界的一种形式,是人心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具有组织功能、适应功能、信号功能与动机功能。情绪识别是一种基本的情绪能力,识别他人的情绪对于理解他人的心理状态,预测他人的行为,更好地处理与他人的关系都有着重要的作用。目前,对情绪识别的脑机制已经有了大量的研究,主要探讨了对不同情绪类型及不同情绪效价的识别。本文使用E-prime软件对不同性别的被试(男、女)呈现人脸图片,使其对不同情绪(积极情绪、消极情绪)的人脸图片在电脑上做出按键反应并记录反应时,以探讨不同被试性别对情绪识别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情绪调节方式及其发展趋势   总被引:23,自引:0,他引:23  
本研究探讨了四个年龄阶段12种具体情绪感受频率和四种情绪调节方式(评价忽视、表情抑制、评价重视、表情宣泄)使用频率及其发展趋势.334名初中、高中、大学本科、成年被试填写了本研究的具体情绪量表(DES-IV)和情绪调节方式问卷.结果表明(1)四个年龄阶段在12种具体情绪感受频率的顺序上基本一致,快乐和兴趣较多,内疚和羞愧较多.(2)正情绪调节以重视和宣泄为主,负情绪以忽视和抑制为主.原因调节多于反应调节.(3)成年之后,惊奇、羞愧、厌恶、悲伤、内疚有下降的发展趋势,负情绪的忽视和抑制、正情绪抑制也有增强的发展趋势.(4)情绪和情绪调节存在着一定的性别差异.本文对社会文化因素在发展趋势和性别差异中的可能影响进行了初步讨论.  相似文献   

10.
快乐的秘诀     
快乐是什么?从心理学的角度讲“快乐是我们的思想处于愉悦时刻的一种心理状态”。快乐,对我们每一个人来说,都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保持心理上的平衡:快乐本来就出自人的心灵和身体组织。我们在快乐的时候,充满希望和幻想,身体也更健康,甚至肉体感觉都变得更灵敏。心理学家们曾经试验过在快乐与不快乐的情绪状态中的表现,人  相似文献   

11.
社会认知因素对儿童有关损人者情绪归因的影响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章简要介绍儿童社会-道德发展领域中有关“快乐的损人”现象的研究概况,回顾了儿童社会认知发展领域有关情绪理解和归因的研究,指出在损人情绪归因研究中引入有关社会认知变量的必要性,并讨论了未来的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12.
自杀导致人类死亡的人数与日俱增,然而自杀的心理机制却并不清楚。最近研究发现,厌恶情绪是导致自杀的主要情绪因素,个体因为自身厌恶而走向自杀。厌恶情绪是一种对自己和他人排泄物等反感的基本情绪,促进个体远离毒性和疾病,从而产生“免疫行为”。许多心理问题来自于对周围人或事物的厌恶,有自杀行为的个体对自身极其厌恶,说明他们的厌恶情绪出现了问题。如同躯体免疫攻击自身一样,自身厌恶是自杀意念的关键因素,早年创伤是其根源,生活压力和精神疾病也参与厌恶诱发自杀意念。厌恶诱发自杀意念的神经基础与HPA轴和五羟色胺系统有关。未来研究可利用神经影像和电生理等神经科学技术,检验自杀行为的神经机制,探讨厌恶情绪影响自杀行为的心理和神经机制。  相似文献   

13.
采用类别知觉情绪识别范式,考察高、低羞怯儿童对快乐-愤怒和快乐-悲伤模糊情绪面孔的知觉偏差和知觉敏感性。结果发现:(1)相对于低羞怯儿童,高羞怯儿童倾向于将快乐-愤怒模糊情绪面孔知觉为愤怒,将快乐-悲伤模糊情绪面孔知觉为悲伤;(2)两组儿童在快乐-愤怒、快乐-悲伤模糊情绪面孔类别界线处的斜率差异均不显著。研究表明高羞怯儿童具有敌意归因偏向和更高的悲伤共情反应,而对快乐-愤怒和快乐-悲伤表情的类别转变不敏感。  相似文献   

14.
关于不同情绪是否对应不同的生理反应一直存在争议。Nummenmma等人(2014)使用自创的emBODY工具,发现每种情绪都有其独特的身体感觉地图(BSMs)。本研究以中国大学生为被试,以emBODY为研究工具绘制快乐、爱、恐惧、焦虑四种情绪的BSMs,并要求被试口头报告BSMs所反映的身体感觉。结果发现,四种情绪具有不同的身体感觉,体现为BSMs的差异与主观报告的差异。质性资料分析发现BSMs所反映的身体感觉不仅包括生理反应、也包括认知、感受和行为倾向,这为情绪与身体的关系提供了新的证据。被试对身体部位活动性增强或减弱的理解不一致、只呈现身体的一面等是BSMs作为研究工具的潜在局限,未来研究需要做出改进。  相似文献   

15.
李红  杨小光  郑文瑜  王超 《心理学报》2019,51(6):637-647
目前抑郁症情绪失调的研究主要关注策略的选择和应用, 但是对于情绪调节目标是否异常及其背后的电生理基础尚不清楚。情景选择是成熟的情绪反应产生之前运用的一种调节策略, 可以反映情绪调节目标。本研究要求抑郁倾向被试与控制组被试观看并选择快乐、中性和悲伤场景图片, 同时记录事件相关电位(ERP)和主观情绪偏好。结果发现, 抑郁倾向组悲伤图片的LPP波幅显著小于健康控制组, 并更多地选择再次观看悲伤图片。此外, 抑郁倾向组对于悲伤情绪的偏好显著增加, 对快乐情绪的偏好则显著降低。结果提示抑郁倾向个体对快乐刺激的趋近动机和对悲伤刺激的回避动机都降低, 从而使得抑郁倾向被试的情绪调节目标为更多地体验到悲伤。  相似文献   

16.
采用类别知觉情绪识别范式,考察高、低羞怯儿童对快乐-愤怒和快乐-悲伤模糊情绪面孔的知觉偏差和知觉敏感性。结果发现:(1)相对于低羞怯儿童,高羞怯儿童倾向于将快乐-愤怒模糊情绪面孔知觉为愤怒,将快乐-悲伤模糊情绪面孔知觉为悲伤;(2)两组儿童在快乐-愤怒、快乐-悲伤模糊情绪面孔类别界线处的斜率差异均不显著。研究表明高羞怯儿童具有敌意归因偏向和更高的悲伤共情反应,而对快乐-愤怒和快乐-悲伤表情的类别转变不敏感。  相似文献   

17.
论情绪的生态理性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生态理性强调环境对人的塑造作用,强调人在适应环境过程中获得的功能作用.该文在全面解读生态理性内涵的基础上,从两个方面寻找证据论证情绪具有生态理性:(1)情绪是环境自然塑造的结果,携带着丰富的环境信息;(2)情绪的功能反映环境结构,自动调节人类行为。在上述论证的基础上,我们尝试提出情绪影响个体行为的工作机制,并在一定范围内分析了不良情绪与生态理性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18.
在心理学上,“气质”这一概念与我们平常说的“禀性”、“脾气”相似。在日常生活中,有的人总是活泼好动,有的人却总是安静沉稳;有的人不论做什么事总显得十分急躁,有的人情绪总是那么细腻深刻。人与人在这些心理活动的动力特征等方面的差异,就是气质的不同。[第一段]  相似文献   

19.
Q1:我担心自己有双相性格障碍。我不想参加任何形式的晚宴、庆典活动,因为我觉得别人的快乐与我无关,甚至在大多数时候,别人,特别是熟悉的人,获得的成就与快乐越多,对我的负面打击就越大。我会感到自卑,甚至自责,从而加重我的抑郁情绪。我的情绪极不稳定——稍稍达成了一定成就之后就会自我膨胀、目中无人到一种骄狂的程度,漫不经心地破坏社会关系而满不在乎,事后往往又追悔莫及。  相似文献   

20.
自我意识情绪:人类高级情绪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自我意识情绪是个体在具有一定自我评价的基础上,通过自我反思而产生的情绪。自我意识情绪与基本情绪既有区别又有联系。自我表征、自我觉察、自我评价过程的卷入是自我意识情绪产生的重要条件。对个体行为进行自我调节、服务于人际交流、人际互惠和个体心理内部需要是自我意识情绪具有的主要功能。自我意识情绪是随着认知的发展而逐渐形成和发展的,并会受到文化的影响。自我报告、非言语行为编码技术、言语报告和行为编码、神经成像技术是自我意识情绪的主要研究方法。自我意识情绪的普遍性和特殊性需要进一步跨文化研究的验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