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当前学龄前儿童心理健康问题日益严重,如果家长、幼儿园或者社会不注意孩子的心理卫生教育,将会导致孩子在学龄期出现学习困难、交往困难等不良的现象,幼儿的这些不良行为不仅妨碍着幼儿身心健康发展和良好品德的形成,还会给家庭、幼儿园教育、社会带来一定的负面影响。  相似文献   

2.
同伴交往、亲子交往与儿童心理理论发展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经典的心理理论任务、同伴提名法、父母教养方式问卷以及在游戏情境中观察同伴交往行为和亲子交往行为等多种方法,探讨同伴交往、亲子交往与儿童心理理论发展的关系.88名3-6岁儿童及其家长参加了实验.研究结果表明:(1)交往类型中受欢迎儿童,其心理理论发展水平显著高于被拒绝和被忽视儿童.(2)民主型教养方式最有利于促进幼儿心理理论的发展,放任型教养方式最不利于幼儿心理理论的发展.(3)家长指导游戏的行为、分享情感的行为和使用心理状态术语的行为,有利于促进孩子心理理论的发展,而对孩子的冷漠最不利于孩子心理理论的发展.(4)相对于同伴交往,亲子交往对儿童心理理论的发展有更显著的预测力,其中家长和孩子的情感分享.对孩子遇到问题的解释及指导是促进孩子心理理论发展的重要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3.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指出“家庭、幼儿园和社会应共同努力,为幼儿创设温暖关爱的家庭和集体生活氛围,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和师生关系,让幼儿在积极健康的人际关系中建立安全感和信任感,发展自信和自尊”.宝宝离开家庭进入幼儿园,这是孩子生活中的一个重大转折,也是他们成长过程中跨出的一大步,如果宝宝能适应幼儿园的新环境,他对自己的自信心就会增强.如何让宝宝尽快适应新的集体生活,度过焦虑期,快乐入园,成为了新学期老师、家长们的头等大事.  相似文献   

4.
一、家庭教育如何为幼儿园教育做好准备 幼儿园教育尽管以游戏为,但毕竟与家庭环境有了很大的差别,幼儿面对骤然陌生的环境大多会产生抗拒心理,有的幼儿甚至因为无法适应幼儿园生活而变得沉默寡言,脆弱敏感。如家庭教育能提前为幼儿入园教育做一些准备,会大大减少幼儿的入园焦虑,缩短幼儿入园后的适应时间,对很多知识的学习也可以更快地掌握,让幼儿在园生活更加愉快自信。家长在幼儿入园前一段时间内可以多给幼儿讲一些涉及幼儿园的故事,让幼儿对幼儿园产生兴趣。  相似文献   

5.
少新《纲要》中明确指出:“幼儿园必须把保护幼儿的生命和促进幼儿的健康放在工作的首位。”由于幼儿生活经验贫乏,基本的防范和自我保护意识尚需建立和培养,加之幼儿的自我保护能力有限,因此幼儿期是人一生中最容易出现事故和危险的时期,却也是建立和培养幼儿防范和自我保护意识,加强和提高幼儿自我保护能力的关键期。幼儿园是孩子学习、生活的重要场所。如何减少意外伤害的发生,提高幼儿的生存质量,已越来越成为家庭、幼儿园乃至整个社会关注的问题,而作为幼儿安全的基本保障——幼儿园的安全管理也就势必成为人们关注的首要问题。  相似文献   

6.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也明确提出:“幼儿园必须把保护幼儿的生命和促进幼儿的健康放在工作的首位,树立正确的健康观念,。在重视幼儿身体健康的同时,要重视幼儿的心理健康。”全托幼儿是24小时生活在幼儿园中的,其带给孩子的生活体验和感受与日托幼儿是完全不同的。从我们多年的教育经验来看,全托的孩子往往比同年龄人更加独立自主,也更加懂事和成熟。  相似文献   

7.
幼儿期是人生中可塑性最强的时期,因而是人生的一个非常关健的时候,尤其是3岁左右的托班幼儿.然而随着社会的发展,生活水平的提高能及独生子女的增多,许多家长在不知不觉中“溺爱”了孩子,导致幼儿自理能力较差,为了让幼儿更好地适应幼儿园生活,学会生存、学会做事、学会认知,及早培养他们的自理能力就显得非常重要.  相似文献   

8.
社会化是使幼儿成为社会(比如幼儿园或班级的有用的)成员的过程。在幼儿社会化的过程中,教师和家长应从以下六个方面来帮助训练幼儿,促进其社会化进程。一.认识幼儿园和社会作用幼儿学习一些社会知识固然是重要的,但更为重要的是使幼儿了解社会工作的意义。而幼儿对社会工作的评价,主要是通过模仿成人来进行的。  相似文献   

9.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社会领域第三点目标明确指出:“理解并遵守日常生活中基本的社会行为规则。”这就告诉我们,对幼儿进行有关规则的教育,养成他们的规则意识是非常必要的。规则是以社会性为起点的,而幼儿园正是社会的一个缩影,孩子生活在幼儿园这个集体环境中,保持与集体相一致的行为方式,关系到他今后是否能顺利进入社会,是否能成为一个被社会所接纳的成熟的人。那么,应该如何培养孩子的规则意识呢?  相似文献   

10.
据一次权威调查表明,10—18岁孩子的家长竟有3/4喜欢未经允许翻阅儿女的日记与信件。为防备来自父母的“袭击”,许多孩子不得不在日记里也学着写起假话来。其实家长也有家长的难处,今天每个家庭的生活节奏越来越快,两代人之间谈谈家常、说说心里话的机会越来越少。父母子女间交往日益减少,必  相似文献   

11.
这是一次家长开放日活动,我安排了一次故事表演的教育教学活动,决定请家长走进幼儿园的教育教学活动中来,一方面可以达到亲近课堂、了解幼儿、与师沟通的目的,另一方面我也觉得这是一次很好的培养幼儿自信心的机会。虽然每天都面对幼儿上各种各样的课,但今天要在那么多的家长面前进行活动,说实话,我心里还是有一些紧张。为了使这次活动收到较好的效果,我精心准备了教案及教具。  相似文献   

12.
职业技术学校是培养人们技术的地方,而作为中职幼师专业的美术教师来说,幼儿园的环境创设是重中之重。幼儿环境创设可以培养孩子感受美、发现美的能力,对于这些还是一张白纸的幼儿来说是非常重要的,可以使幼儿从小就喜欢上幼儿园环境。而要使得幼儿认可这种布置,必须要从幼儿的审美来进行幼儿园创设的设计,应该从实际出发,对现有的幼儿园环境创设进行系统的分析与研究,从而进一步阐述学前教育专业幼儿园环境创设的内涵。  相似文献   

13.
目前,城市幼儿中绝大多数是独生子女.因此,对于独生子女的教育,在幼儿教育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有的家长过分溺爱孩子,有的家长望子成龙心切,因此采取了不少不恰当的教育方法.对于独生子女,人们普遍认为,主要问题是个人主义和缺乏劳动锻炼.关于如何教育孩子克服个人主义和增强劳动观点,不是本文的议题,本文只就劳动对幼儿心理发展的影响做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14.
促进被拒绝和被忽视幼儿的同伴交往的三种训练法   总被引:15,自引:1,他引:14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研究在测查了4-6岁幼儿在幼儿园的社交地位的基础上,对筛选出的被拒绝和被忽视幼儿进行干预训练,探讨行为训练、认知训练和情感训练对不同类型的同伴交往不良幼儿干预的有效性,并对被拒绝型和被忽视型幼儿同伴交往不良的可能成因做了分析。结果表明:行为训练法、认知训练法、情感训练法都可以促进同伴交往水平,三种方法之间的效果无显著差异。对被拒绝儿童采用认知训练法效果较好,对被忽视儿童采用行为训练法更好。从4岁到6岁,行为训练法的效果逐渐减弱、而认知和情感训练法的效果则逐渐提高。  相似文献   

15.
本研究采用协方差结构模型分析(SEM)方法,对北京市区15所幼儿园的120名中班幼儿责任心的影响因素进行了研究,着重探讨了影响中班幼儿责任心水平的主要因素,以及这些因素间的关系.研究发现,在影响中班幼儿责任心水平的因素中,同伴和教师的影响作用最大;家长自身的责任心水平通过家长对幼儿责任心的要求而对幼儿的责任行为发生作用.  相似文献   

16.
幼儿攻击性行为调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问题在幼儿集体中,经常由于个别孩子的攻击性行为而引起各种纠纷。虽然幼儿的侵犯行动不一定都有攻击动机所驱使,而且有些行为还未成固习。但如果放任不管或处理术当,会影响他们良好个性的形成,这对攻击型幼儿的健康成长和幼儿集体教育、教学工作的顺利开展,以至于对以后家庭的幸福、社会的安宁,都将极为不利。当前还缺少符合我国国情的有关幼儿攻击性行为的矫正办法。本调查目的在于:了解幼儿园各年龄班幼儿攻击性行为的具体表现特点及产生原因,以为预防、矫正幼儿攻击性行为提供依据和办法。  相似文献   

17.
在幼儿园,常听到一些家长抱怨:“现在的孩子,吃得好,穿得漂亮,玩得开心,就是脾气越来越犟。你让他干啥,他偏不干啥,这到底是怎么回事?”这其实就是幼儿产生了逆反心理。所谓逆反心理,是指在特定条件下。个体心理中产生的与外界要求或愿望相反的逆向心理活动。学龄前幼儿,由于自我意识的发展,主观能动性的增强,对成人的要求和安排,常常掺进自我意识的成份,具有选  相似文献   

18.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在父母家庭教育的影响下,孩子开始并完成社会化过程。玉溪地处云南东北部地区,是云南省第二大城市,如何更好的教育孩子从而促进孩子身心健康的发展,对玉溪市区幼儿家长教育观念现状调查显得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19.
幼儿园墙壁环境的布置一直是幼儿园生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我国幼教界一直在提倡环境布置的重要性,班级墙面环境的创设也随着教师观念的不断转变悄然发生着变化。目前。在我们墙壁环境创设中还存在着教师主观能动多,幼儿参与少,家长马虎应付的问题,看着琳琅满目的墙面环境,我们还应不断的反思“墙壁真正的说话了吗?”作为教育者,我们思考的不仅有幼儿,在墙面环境的创设中,教师的作用是什么?怎样让家长认同我们的墙壁环境创设?  相似文献   

20.
在幼儿园,常听到一些家长抱怨:“现在的孩子,吃得好,穿得好,玩得好,就是脾气越来越犟。你让他干啥,他偏不干啥,这到底是怎么回事?”这其实就是幼儿的逆反心理。所谓逆反心理是指在特定的条件下,个体心理中产生的与外界要求或愿望相反的心理活动。学龄前儿童,由于自我意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