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现代化与国家治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燕继荣 《学海》2015,(2):15-28
"治理"是近年来国际学术讨论的热点概念,中国新一届政府领导人提出"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之后,"国家治理"概念更成为普遍关注的热门话题。本文以"现代化研究"为背景,引用国家理论和历史研究的最新成果,讨论"现代国家"的概念,试图说明"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含义,并从中国国家治理的现实问题出发,阐述国家治理现代化的任务。本文认为,"现代国家"包含两重含义:一是国际政治意义上实现领土和治权统一的国家;二是政治发展意义上确立法治和民主问责制度的国家。中国在第一种意义上很早就成为了"现代国家",但在第二种意义上,仍然面临艰巨任务。为了更好地完成第二种意义上的现代国家建设,贯彻国家治理的统一性和均等化原则,着力于国家基础制度建设是必要的。  相似文献   

2.
完美治理:中国国家治理和社会治理现代化的新目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杨立华 《学海》2020,(1):10-22
在建国70年和改革开放40余年之后,在国家和社会治理各方面都已取得伟大成就的基础上,要继续改进国家和社会治理,持续推进国家和社会治理现代化的伟大事业,有必要将完美治理作为国家和社会治理现代化的新目标。完美治理不仅有悠久深厚的历史渊源,也有丰富多彩的当代基础;它强调所有社会主体通过协同合作和持续不断的创新、改进来追求治理的永无止境的动态完美。提出完美治理,是持续提升国家和社会治理现代化伟大进程的需要,是持续提升国家和社会治理水平和质量的需要,也是理论化当下治理实践并更好地指导实践的需要。推行完美治理,必须建立完美文化、完美信念、完美目标,必须实现美美与共、和合共生的完美境界,必须实现道器的完美统一,必须实行精式治理、科学技术治理、无限可能的治理和永恒创新的治理,必须建立完美制度。只有彻底为完美正名,切实推行完美治理,我们才能真正向建设完美国家和完美社会的完美目标不断逼近。  相似文献   

3.
《学海》2016,(5):5-11
西方国家的民主现代化和治理现代化进程是分阶段进行的,而中国的民主和治理现代化则是叠加进行的。这种"时空错差"就使得中国国家治理在民主化进程的反应陷入限制国家权力和保持国家权威的悖论性之中。面对社会和时代的需求,应该从更高的层次上认识现代国家的治理之道,把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建设放在一个"政道"的层面上:应高度注重人民对于国家政治体制合法性的认同;要尊重人的价值和尊严;应建立一个政治文明的国家。在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过程中,厘清民主与法治的关系,使两者在国家治理中达到均衡,对保障国家治理能力的提升具有重要意义。在改革进程中,建立以法治和宪制为基础的民主治理,是使民主与法治建设逐渐走向实然均衡的关键。一个宪法体制(依宪而治)的法治国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根本所在。民主与法治在这个制度框架内,才能和谐、共容。建设一个现代化的国家治理结构,提升与现代社会相配套的治理体系和能力,必须要建立和完善现行宪法体制,使之成为一个与日常政治相适应的宪法。  相似文献   

4.
《学海》2016,(4):16-20
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了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中国学界开始对国家治理模式、国家治理能力、社会治理等理论与实践问题开展了研究和探索。本文通过对治理概念的理论界定和中国现实社会治理模式的考察,阐述了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条件下社会治理的实质内涵和发展目标,提出新的"社会治理"的发展趋势就是逐步向以社区组织为主体的、社会自主管理为核心的自治管理模式转型。政府的主要职能不是行政干预和管制,以政府代替社会行动,实行政府包办,而是运用法律、法规、民主协商、社会政策来规范、引导、支持、服务社会自主管理。文章认为,进一步深化政治体制改革和实现政府功能转交,是培育和提升社会治理能力和实现治理模式转型的必要条件。  相似文献   

5.
《学海》2019,(6):15-21
新中国成立以来,国家治理体系变革经历了前后相继、创新发展的三大阶段:国家总体控制阶段、国家放权改革阶段、特色制度整合阶段。这种变革不仅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而且是政治领导核心以人民利益为中心,把握客观要求、转变治理理念的行动结果。当前,我国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求日益增长、经济从高速增长向高质量发展转变、社会矛盾和问题交织叠加,国家治理体系变革仍需要坚持"特色制度整合"的原则,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从而调动、规范和统合国家、市场和社会力量,以有效应对社会经济发展及其面临的挑战。  相似文献   

6.
宋雄伟 《学海》2013,(1):88-92
本文从公民治理的角度分析了英国公共卫生服务体系的变迁,论证了二战之后英国政府在改革公共卫生服务体系的过程中逐渐向以公民权利为中心的治理模式转变,这一模式反映了英国国家治理结构、国家与社会、公民关系之间的权力调整和关系变化.系之间的权力调整和关系变化.  相似文献   

7.
《学海》2021,(4)
中国共产党是先锋型政党。先锋型政党在国家的现代化进程中具有引领性、主导性的地位。这一地位的形成,既有历史原因,也有社会基础。在历史上,是先锋型政党缔造了现代国家,并且一直引领国家建设和现代化进程。在社会基础上,先锋型政党具有广泛的社会基础,始终代表社会中最广大群体的整体发展利益。因此,只有先锋型政党能够将民主与治理有机结合,通过民主求治理,通过治理来发展民主。中国共产党作为先锋型政党,通过组织化驱动,在主体与资源两个方面克服了中国现代化的先天不足,形成了一种党建现代国家的模式,通过党的建设来推进国家治理,在党的领导下,形成引领体系、支持体系和控制体系"三位一体"的执政体系,使党的建设、国家建设和社会发展有机结合,全面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8.
志愿服务是具有时代特色的道德实践,其道德属性可以理解为:志愿服务的特征体现了道德的特征;志愿精神体现了伦理精神;志愿服务体现了以"善"为核心的价值追求;志愿服务是学雷锋活动的拓展;志愿服务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现代体现。志愿服务是促进社会道德水平提升、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抓手,是政府职能的重要补充,是实现社会"善治"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9.
论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公民社会--实然与应然的分析视角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曾盛聪 《学海》2005,1(2):99-106
公民社会是确证了社会主体"公民身份"的社会,公民的独立主体性地位得到社会与政治国家的确认与尊重,公平正义的公共理性法则规定了公民社会的人伦关系格局.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市场化生存方式为中国公民社会的发育准备了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制度供给,全球化、网络化境遇把中国公民社会发育与生长置于全球化的宏观背景中,创设跨越疆域阻隔的比照与互动机制,而现代化推动的精神价值生态的变迁与公民伦理诉求,则为中国公民社会的催生提供了充分的精神文化养料.公民社会的现代性价值蕴涵,使之成为中国现代化进程中应然的价值目标被确立起来,从而实现了公民社会发展与中国现代化发展的历史耦合,实现了公民社会发展的实然性与应然性统一.  相似文献   

10.
《学海》2019,(1)
改革开放不仅推动了中国经济持续增长,而且推动国家治理趋向现代化,由此可以从政治学的三重逻辑来理解改革开放的重大意义,这三重逻辑分别是历史—价值逻辑、工具逻辑和动力逻辑。从历史—价值逻辑看,改革开放具有历史和价值的合理性,是中国社会发展从国家建设、经济建设到社会建设这一历史逻辑展开的关键节点;从工具逻辑看,改革开放意味着内敛型发展模式向开放型发展模式的转变;从动力逻辑看,党是改革开放和国家治理的领导者,也是推动中国社会发展的动力所在。  相似文献   

11.
《学海》2017,(3):146-151
如何实现国家治理现代化与政府改革的耦合是当前行政学界的重大议题。基于外部治理环境的复杂性和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内在要求,政府应当从行政价值重塑和制度变革两个层面实现"政府再造"。未来的行政价值应当能够有效承接改革开放特别是十八大以来所确立的核心政治价值,着重树立服务、效能、法治、合作四个行政价值理念。在政府制度变革方面,主要集中在民主化制度、分权化制度、扁平化制度和信息化制度等四个重要领域。  相似文献   

12.
中国共产党十九届四中全会为我国国家治理指出了应该遵循的一些基本原则。作为国家治理一个组成部分的宗教治理,也应当遵循这些基本原则。本文探讨了人民利益原则、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原则、法治原则对我国宗教治理的指导与约束作用。  相似文献   

13.
在国家治理现代化视阈下,宁夏吴忠市在民族宗教工作中推进伊斯兰教中国化的新实践,既是民族宗教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也是地方治理中的一个重要环节,既是一种治国理政的工作经验,也是国家治理现代化理论体系中的一种地方性知识.推进伊斯兰教中国化,不仅仅是党和政府的工作,它应当是社会治理主体共同参与的结果,吴忠新实践的一个重要特点是社会治理主体的多元化.坚持党的领导,坚持政府依法对宗教事务管理是吴忠新实践的前提和根本保证;充分发挥宗教组织在新实践中的积极作用是吴忠新实践的重要环节;发挥宗教人士和信教群众在新实践中的积极作用是吴忠新实践的社会主体和群众基础.吴忠经验是一种地方性的知识,由于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不同地区和不同民族区域的地方性存在很大差异,国家治理必须与地方性知识联系在一起,从各地区和各民族的实际出发,汲取地方性知识的营养,使之成为国家治理经验的有效部分.从国家治理现代化的视阈,以问题为导向,把理论和实践结合起来,从“实然”和“应然”两个角度对吴忠市推进伊斯兰教中国化的新实践既做“是什么”的田野工作,又做“为什么”的价值分析,从而把“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做”有机地结合起来,这是一个新的研究视角,应当给予积极的关注和探索.  相似文献   

14.
公民治理理论及其对中国街政改革的启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徐君 《学海》2007,21(3):130-137
20世纪90年代后期产生于美国的公民治理理论代表了一种新的公共行政价值观,这些新的价值观是建立在对新公共管理理论某些缺陷的批判基础之上的,在一定意义上可以看成是对新公共管理理论的一种超越。本文比较系统地辨析和概括了公民治理理论,并初步探讨了其对我国街政改革研究的启发与借鉴价值。  相似文献   

15.
颜昌武  刘锦 《学海》2023,(6):117-125
空间治理研究呈现出两条路径,一是空间的治理转向,二是治理的空间转向。社会科学领域中的空间转向,为理解国家治理增添了一种新的理论视角,拓展了国家治理的研究进路。从空间与治理双向互构的角度,能够更好地把握治理的本质和空间治理的意蕴。空间在国家生成中扮演着重要角色,也在国家治理的全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空间是国家治理的前提,也是国家治理建构的产物,并因治理建构而具多样性。探讨国家治理的空间逻辑,揭示空间向度之于国家治理的独特意蕴,有助于锻造治理共同体、填补治理缝隙和促进空间均衡发展。  相似文献   

16.
国家治理的过程是生态秩序和社会秩序的建构过程,前者表现为人与自然和谐,后者表现为多元主体利益协调。国家治理的生态伦理价值目标是生态文明,其具象化目标即美丽中国。国家治理的善性决定于其伦理合理性,而伦理合理性又决定于明确、合理的生态伦理价值定位。顺应生态伦理的生态治理为国家治理生成合法性,不仅因为生态治理具有广泛的认同基础,并致力于实现生态正义,还因为有效的生态治理满足善治的全部条件。  相似文献   

17.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创新社会治理理念思路、体制机制、方法手段,我国社会治理取得巨大成就,宗教治理体系同样逐步完善,治理水平不断提升。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审议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  相似文献   

18.
《学海》2017,(2):56-66
新加坡的比较价值在于它的治理方式与我国有基本的相似之处,治理体系有较高的现代化水平,而且也走过了一条渐进式转型与改革之路,这种相似案例的比较在相关的案例设计和比较框架中最容易离析出量性差异或可操作性经验。两国国家治理方式变革的相同之处表现在:都是在保持政治稳定的前提下以强国家来推进现代国家建设、推进市场化和社会多元化的进程。两国国家治理方式的不同之处表现在:在国家治理体系的现代化,包括建立责任型政府、民主化、法治化、市场化和社会组织的发展方面,新加坡的改革更早也更为深入和成熟,其特点是从强国家弱社会向国家与社会相平衡的方向发展。这对于正在沿着这一方向进行改革的中国来说有着重要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9.
本文以《古兰经》和"圣训"中的有关内容为依据,从经济、伦理、宗教三者的关系为出发点,探讨伊斯兰经济伦理思想的内容及其特点;以现代化理论为依据,分析伊斯兰经济伦理思想与经济现代化的关系问题,其目的在于从经济伦理的视角,探寻阿拉伯国家在现代化道路上受挫的原因;寻求伊斯兰经济伦理思想与现代市场经济发展的契合点。本文认为,在现代化的经济背景下,伊斯兰经济伦理必须经过现代性的改革,才能再次为阿拉伯民族的振兴作出贡献。  相似文献   

20.
崇尚科学提高全民科学素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胡锦涛总书记提出的“八荣八耻”,把“以崇尚科学为荣,以愚昧无知为耻”放在第3位,可见其重要性。因为头两位“热爱祖国”、“服务人民”是每一个中国公民必备的基本道德,“危害祖国”、“背离人民”是犯罪行为。而“愚昧无知”在过去极左思潮的长期影响下,特别是在“知识愈多愈反动”的年代里,不仅不是耻辱,反而是光荣。改革开放以来,我们逐步树立起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科学思想是第一精神力量的正确观念,逐步认识到了科学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关键性作用,愚昧无知导致落后、导致贫穷、甚至导致邪教滋生、危及社会稳定和国家安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