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梁老师: 您好! 我怕某一天我会控制不住自己而干出傻事,在初中时,我是一个优秀的学生,不论是成绩还是品德都很好,本来,第一年我就有望考上天城中学(市重点),老师看我成绩很好,就让我休学一年。在这一年里,我学习情况不佳,成绩下降得非常大,老师给我施压,我很反感,结果中考落第了。父母期望我考上桐中(省重点),我尽管努力,但最终失败,我觉得对不起父母,对不起自己。(评注:脱离实际可能性的  相似文献   

2.
调查表明,绝大部分(87.7%)大学生不信仰宗教,超过六成(63.7%)的大学生认为自己是“无神论者”。少数民族大学生、高职院校大学生、父母文化程度较低的大学生、父母信教的大学生、家乡宗教氛围浓厚的大学生信仰宗教的比例相对更高。大学生信仰宗教主要是为了“寻求精神寄托”和“消灾祈福”,而且主要是受父母亲戚的影响。此外,85.0%的大学生信仰宗教是在高中及以前,但是只有15.4%的信教大学生参加宗教活动的频率较高,68.0%的大学生不能正确认识宗教现象。  相似文献   

3.
“上大学3年了,最难受的是,总不知道自己到底应该学些什么好。”长春某师范院校文学院学生吴海燕一脸迷茫。对于大学生而言,“该学什么”,似乎本不应成其为一个问题。但记者走访吉林几所高校发现,与吴海燕具有相同感受的大学生为数众多,“不知道该学什么”,竟成为不少高校学生的普遍困惑。  相似文献   

4.
由于自身经济条件的原因,一些大学生常常存在不同程度的自卑心理。当别人接到父母的汇款时,自己却为背负的沉重助学贷款而叹息;当别人穿着时尚服装时,自己却总是担心被别人笑话“土气”;当别人过生日大方地请客时,自己却时常为节省一顿菜钱而精心算计;  相似文献   

5.
每个人都是有个性的,这才组成了一个斑斓多彩的世界。可是有些人认为,自己如果个性太强,就会缺少安全感,所以便去跟风,和自己相似的人越多,自己越觉得人生和生活会越保险,因此逐渐失去自己的个性。周围的这种跟风太多了:有的孩子不顾自己的兴趣爱好,升大学时偏偏扎堆于所谓热门的专业;现在大学生创业很流行,有的孩子原本适合走科研的道路,可是他向父母一伸手就是几十万的“创业基金”,非要当什么CEO;  相似文献   

6.
今年终于可以抽空回乡下看望父母。父母的年纪大了,奔出门来迎我时,步履竟然有些蹒跚。母亲扎上围裙一个劲儿地对我说:“给你熬粥吃,熬粥吃!”母亲眼中,一碗粥,就是人间至美的佳肴,一定要亲手为儿女们慢火熬上。  相似文献   

7.
李改  方平 《心理学探新》2007,27(3):61-65,75
采用父母教养方式评价量表对300名大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结果表明:1)大学生的父母仍沿袭传统的严父慈母的教养模式;男生知觉到父母有更多的拒绝否认、父亲有更多的惩罚严厉,女生知觉到父母有较少的拒绝否认、父亲对其有更多的偏爱;大三、大四学生比大一学生知觉到父母更偏爱自己。2)大学生报告的父母教养方式存在积极型、溺爱型、放任型、矛盾型四种类型。3)大多数大学生的父母双亲采用一致的教养类型。  相似文献   

8.
生活中,我们经常为别人喝彩。球员踢进一个好球,球迷会为他欢呼;演员演了一出好戏,影迷会为他鼓掌;孩子取得好成绩,会得到父母的夸奖。但,我的朋友.当你徘徊于成功者荣耀光环之外的时候,是否想到过为自己喝彩?  相似文献   

9.
大学毕业那年,他觉得自己是一把锋利无比、所向披靡的刀。这把刀先“杀”向职场,被磕出第一个缺口。原先雄心勃勃、豪情万丈的他,被领导认为是“绣花枕头”,从未被重用,偶然有一个展露才华的机会,还骄傲失街亭,让人“挥泪斩马谡”。  相似文献   

10.
“喜欢用孩子的成就来为自己脸上贴金,是中国父母的一个‘陋习’。”一位有海外求学经历的母亲和“好孩子育儿网”的专家讨论了育儿走入误区的一些话题。在海外留学期间,这位妈妈在帮老外看孩子的兼职工作中,开始对自己曾受到的教育和中国父母的心态有了比较。  相似文献   

11.
智斗文抄公     
老妈住在县城南面的郊区,一年到头我没少“剥削”她,不过,却少有人骂我“不孝”。嘿嘿! 参加工作后,我在县城安了家,父母和弟弟仍住在郊区的老宅内。老妈虽是“名门之后”(姥爷当年曾是东北军的高级军官),却从未沾染“大家闺秀”的臭毛病,大半辈子从没离开过土地。  相似文献   

12.
木匠和绅士     
英国诗人乔治·莫瑞是一位木匠的儿子。他从不隐讳自己的出身,这在当时的英国社会是很少见的。一个纨绔子弟与乔治·莫瑞在一沙龙相遇。这人对乔治非常嫉妒,想要中伤他,于是,就高声问道:“对不起,请问阁下的父亲是不是木匠?”诗人回答:“是的。”“那他为什么没有把你培养成木匠?”乔治微笑着很礼貌地回答:“对不起,那阁下的父亲想必是绅士了?”“是的。”这位贵族子弟傲气十足地  相似文献   

13.
一、由学生自杀引发的思考 我们在心理辅导中遇到这样一个案例:一位15岁的女中学生,被自己语文教师的品德、才华和风度所折服,她痴情地迷恋着,却从未将自己内心的情感向所崇拜的老师表白,也未造成对任何人的伤害。但当人们偶尔从日记发现她的“隐私”后,“第三者”,“居心不良”,“心理变态”等恶言纷至沓来,周围一  相似文献   

14.
品学兼优的小A中专毕业后去外地求职。一年后,到处碰壁未找到工作的小A回到老家,一改往日的风风火火,把自己封闭在家里,不与外界接触,常常独自唉声叹气。父母让他在本地继续找工作,小A连连摇头“我没用,我无能……”。小A真的是“无能”、“无用”吗?不,在校时小A是学生会干部,常参加各种竞赛并得奖,可以说是一个能力很强的男孩,只是在竞争异常激烈的求职过程中,学会了“无能为力”。 “无能为力”是学来的引这话听起来有些耸人听闻。然而,20世纪心理学界伟大的发现之一正是:“无能为力”是学来的。 心理学家为了研究…  相似文献   

15.
成绩好,同学称他“不是人”虽然才刚跨入中学几个月,但小航却已经在年级里大名鼎鼎了——平时嘻嘻哈哈跟大家一起打篮球,每次考试分数总是高得惊人,同班同学更是昵称他“不是人”。其实,小航在小学里就是老师同学交口称赞的好学生,还是学校里的大队长,一路走来一直很顺利。“他太强了,跟我们不是一个重量级的!”平时看到自己的分数和小航相差那么大,一些同学总会这样聊以自慰。而他们平时也不跟小航谈足球、动漫等同学间的热门话题,只是把他当作“解题高手”,在碰到难题时才想到他。父母严,从没听到表扬声当优秀成了习惯的时候,失败也就变得…  相似文献   

16.
现实生活中,老师和家长会发现一些“问题孩子”屡教不改,而且形形色色的“问题孩子”似乎有增无减,他们在对待这些孩子时,往往只想到教育和感化,或者是责骂与惩处,绝少有人想到这些孩子或多或少存在心理疾病,更不会想到寻求心理医生的帮助和药物的治疗。一、“笨小孩”实为孤独症在心理门诊中,一个年仅3岁的病人小明很特别。据小明的父母回忆,孩子在1岁之前一切都正常,到1岁后好像什么都停止了,到了3岁还不能叫“爸爸”、“妈妈”,只会发一些无意义的声音。进入幼儿园后,表现独来独往,常常独自一人做自己的动作。小明饿了,就要吃;困了,就要…  相似文献   

17.
废园的美丽     
教室外面有一片废弃已久的花圃,园中杂草丛生,高高低低, 东倒西歪中一片零乱,满目荒凉。师生日日从这儿经过,熟视无睹, 从未想到停下脚步来观赏。那是一个被我们遗忘的“废园”,一个沉寂的世界。  相似文献   

18.
烫手的机遇     
成都阳光男孩王博豪,从小就喜欢对各种家电进行“研究”,小到自己的电动玩具,大到彩电、冰箱,他都会不管三七二十一先拆了再说。面对儿子在家中进行的破坏性“研究”,父母除了听之任之大力支持外,也给儿子取了一个贴切的绰号——“破坏之王”。  相似文献   

19.
有句成语,叫“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意思是用某人对付别人的办法回过头来对付他自己。这种语言技巧,简称“还治”。 “还治”在交际中有种种妙用。 一、反击挑衅 某公园一僻静处有一个矮树墩,一个中年妇女坐在上面休息,坐了一会,觉得口渴,就去买雪糕。等她回来时,树墩已被一位姑娘占据,她顿时柳眉倒竖,出言不逊:“下蛋不勤,占窝倒挺快的。”姑娘先是一愣,见这位妇女眼盯树墩,便明白了说话的意思。她一边起身让座,一边说:“对不起,耽误你下蛋了。” 这位姑娘借词(“下蛋”)还词,以牙还牙,既反击了对方的无礼,维…  相似文献   

20.
智慧的导师     
苏志明 《天风》2010,(9):11-12,31
丹桂飘香,教师节又到了。这又使我想到教师传道,授业、解惑的精神。圣经中有一个人物,可谓并不“听话”的“学生”,他就是著名先知约拿,他坦诚但任性,可爱但顽固,他时而痛悔自己,时而又性情发作,作为他的“老师”——耶和华神是怎样教育、启导这个“学生”的呢?这对作为教师或者牧师的的我们又有什么启示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