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马克思说:“真理是由争论确立的.”社会在发展,时代在前进,新事物、新观点也层出不穷,孰是孰非,孰优孰劣,往往通过争论更能泾渭分明.“争论”是不同观点之间的交锋,它必然引发学生独立思考,加深对教材的理解,培养逻辑思维能力,有效地锻炼语言表达能力.由于争论和质疑时,学生精神亢奋,注意力高度集中,学生就会在寻找不同见解的过程中,竞相迸射出智慧的火花.随着课改春风的不断吹入,对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语文课程标准中也要求阅读教学中:“提倡在学生读书思考的基础上,通过教师的指点,围绕重点展开讨论和交流,鼓励学生发表独特的见解.”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没有创新的思维能力,是很难奏效的.因此,在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敢于争论、善于质疑的能力,就能使课堂充满创新的活力.  相似文献   

2.
汪英 《四川心理科学》2014,(17):153-153
“生成”是新课程教学倡导的一个重要理念。它强调课堂是动态的,是鲜活的,是情景化的,也是富有个性的。课堂上怎样才能有生成呢?清代学者有言:“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疑者,觉悟之机也,一番觉悟,一番长进。”教师只有在教学中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才能促进学生会参与、会发现、会运用、会创造,使学生全面、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促进课堂生成。几年来参加“疑悟”课程教学改革的实践经验告诉我,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引导学生质疑,促进课堂生成。  相似文献   

3.
罗丹说: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语文教师的根本任务不是培养几个会做题的高分学生,而应给学生一双会发现生活独特之美的眼睛,这是语文教师最崇高的使命。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是培养其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前提与途径。作为语文教师,不是向学生提供现成的知识,而是在问题的情境中,激发学生对未知事物的认识的渴望,让学生能动地完成学习的过程。所以,只有让学生学会提出问题,才能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才能激发学生对疑难问题探究的兴趣,才能使学生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学会自己学习。那么,如何在语文学科中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呢?  相似文献   

4.
由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北京师范大学教育系、北京出版社等方面专家组成的“我国中小学生学习与发展”课题组的最新研究发现,从小学到高中,学生在课堂上主动回答问题的积极性越来越低,调查结果显示:在上课遇到问题当场主动提问的学生中,小学生占13.8%,初中生占5.7%,高中生占2.9%.究其原因,学生长期受传统教育观念的影响,课堂教学中教师常常忽视学生的学习潜能,只偏重于学生接受知识形成技能为主,采用教师问、学生答的课堂教学模式,压抑了学生好问的天性,导致不少学生缺乏主动思考的积极性,使思维处于惰性状态,一些学生心有疑问也不敢提出,一则怕同学讥笑,二则怕老师斥责.因此,鼓励孩子“敢问”,教会学生“质疑”是值得我们每位老师关注的课题.下面就结合笔者的一些教学实践,谈一谈自己对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质疑兴趣和能力的一点粗浅看法.  相似文献   

5.
创新是未来教育的灵魂。江泽民同志说:“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一个没有创新能力的民族,难以屹立于世界先进民族之林。”时代呼唤我们的教育要创新。我们广大教师更有责任,培养我们的学生具有创新的精神和能力。而课堂教学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主阵地,如何实施开放课堂学习氛围,致力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本文谈了作者的观点。  相似文献   

6.
以单个概率事件形式表述的“超级思维黑洞”MHD问题的学术价值在文章中遭到具体的质疑.文章首先介绍了Baumann基于一个以单个概率事件形式表述的“两嘉宾一轿车”版本的MHD问题对上述问题所展开的讨论、所引起的争论及其探讨所存在的缺陷;然后重点阐述了笔者以MHD问题中嘉宾最后选择策略的意义为基点所展开的新质疑.根据笔者的推导,在单个概率事件形式表述的MHD问题中将得出一个极端荒谬的结论:嘉宾获车的概率决定于嘉宾的主观意念.这一结论的出现显示出该形式的MHD问题应该遭受质疑.  相似文献   

7.
最近,有人曾对北京市10所中学200名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表明:课后敢于向教师质疑的占66.8%,课堂敢于向教师质疑的占21.5%,而课堂敢于当面指出教师错误的学生仅占5.5%。 是学生没有问题可问吗?其实不然,青少年思维活跃,他们脑子中的疑问很多。问题在于我们的教师不那么提倡学生质疑,不少教师并不喜欢那些思维活跃、想象丰富、常常提出诸多“为什么”“怎么样”等问题的学生,甚至有个别教师把学生的质疑认为是对自己尊严的侵犯。相反,教师们对那些循规蹈矩,亦步亦趋跟着教师节拍向前走的学生往往偏爱有加。 …  相似文献   

8.
为达到使学生成长成才的共同目的,高校心理咨询工作与学生工作应怎样有结合,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重大问题,也引起了不少的论争。本试图在对“使一线的学生教育管理——辅导员同时成为专门的心理咨询,从而将心理咨询工作在高校得以深入、细致、经常地开展”的高校心理咨询机构模式质疑的基础上,进一步阐明辅导员在心理咨询中的地位和作用。同时还提出了一种具探讨性的高校心理咨询机构模式。  相似文献   

9.
一、对“三疑课堂”的理解 “三疑课堂导学”,是指课堂教学中,以“问题”为导向,充分调动每位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引导学生“质疑、探疑、解疑”的过程中,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养成合作学、同伴互动的习惯,以及质疑探究的精神。教师帮助学生找到有效的学习方法,从而实现课堂教学由“苦教”向“乐学”转变,促进学生生动活泼地发展。  相似文献   

10.
《国家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有效地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和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要重视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小学数学作为基础教育的重要学科,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最合适的学科之一。因此,我们要改革课堂教学,把新的学习方式教给学生,让学生在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中力图创新、学会创新。  相似文献   

11.
对《中西医结合的困惑》一文的透视、质疑与商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拜读《医学与哲学》2 0 0 0年第 3期载赵晓山、贾钰华、张曦倩《中西医结合的困惑》一文 ,颇感其内容、观点、语言、语气 ,甚至标点符号都似曾相识相闻。经认真学习 ,反复研究 ,为了澄清一些事实和认识问题 ,仅简要透视与质疑如下 ,并与该文作者共商。透视一 抄袭行为严重1 该文“1 1中西医结合概念的混乱”一段 ,从“但是这一概念的确切定义 ,……”直到“于是种种各行其事、随心所欲的机构 (笔者注 :《医学与哲学》载文误印为“结构”)、组织、团体、学说都冠以中西医结合的旗帜竞相而出 (笔者注 :中西医结合医院等医疗机构是我国《医疗…  相似文献   

12.
一、什么是“三疑”课堂导学模式 “三疑”即质疑、探疑、解疑。在质疑环节中,数学课堂上,老师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质疑,老师梳理问题,用这些问题驱动课题;探疑环节中,学生通过自主独立探究和小组合作探究来解决之前提出的问题,老师起到穿针引线的作用;解疑环节中,学生进行一些拓展性迁移性的练习,提升学力。  相似文献   

13.
朱熹曾说过:“学贵有疑。读书无疑须有疑,有疑定要求无疑。无疑本自有疑始。”可见,学习就是一个“以质疑始、以释疑终”的过程,其关键就是如何在“疑”字上下工夫。  相似文献   

14.
新时代教师最重要的职责是教会学生如何创新,将创新作为“为师之道”的核心,统领“传道、授业、解惑”的全过程,创新教育的重要作用不言而喻。江泽民曾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然而,怎样进行创新教育?各学科教师深感困惑和正在积极探求的问题。在语文教学实践中,引导学生创造性地学习、思考,教学生去探索创新,是当今语文教学的紧迫任务,也是现代语文教学改革的理想追求。  相似文献   

15.
在数学课堂教学中,要从教学内容、教学问题及教学活动三方面予以开放,才能促进学生主动、积极、创造性地学习,达到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目的。新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应注重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沟通”“合作”“对话”“交往”,实现“四变”。  相似文献   

16.
“三疑”课堂导学由问题导向课堂,由问题驱动课堂,课堂以学生为本,实现学生自主学习和自主发展,课堂中体现了学生质疑、探疑、解疑三个环节,在这之中我觉得探疑部分最能展示孩子们各方面的能力。探疑分为自主探疑和合作探疑两部分,下面我分为两部分谈谈如何引导学生探疑。  相似文献   

17.
“探索是数学的生命”。有位名人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总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让学生主动的发现问题、探索问题无疑能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使学生成为主动的探索者,把学习的潜力充分挖掘出来,才会使教学变得高度有效。  相似文献   

18.
道德质疑存在的必要,既是道德特性——利他性、自主性、理想性所决定的,更是消减市场经济负面效应的必须。通过道德质疑可以鉴别道德行为的真伪,强化市场经济的刚性规范,维护人的尊严,逐步形成抵制功利化过强的自觉。  相似文献   

19.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部21世纪委员会发布德洛尔报告——《学习:内在的财富》,提出了“四大支柱”问题,即学会求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处、学会生存。那么,如何让学生学会求知和共处呢?笔者以为,求知的基本前提就是会思考,会质疑,会探究。古人说,“疑是学之始,思之端”,要让学生学会求知和创造,就必须培养他们善于发现问题的意识和主动解决问题的能力,这是现代人才观对当今学校教育提出的要求。  相似文献   

20.
易杰 《四川心理科学》2014,(17):119-119
在教学活动中,要以学生为中心,让学生自主参与。而“自主、互助、创新”的学习方式是指学生在老师的启发和帮助下,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发挥小组学习、全班学习的群体作用,培养学生的主动学习、团结协作、勇于探索的精神。自主是互助、创新的基础、前提,互助是促进自主、创新的形式、途径,创新是自主、合作的目的。三者不仅互为一体,还互为促进,使语文课堂进入到一个新的境界。那么,在语文教学中如何搞好“自主、互助、创新”的学习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