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印度的乌达伦差丘陵地区是世界著名的植物天堂。这里阳光明媚,雨水充足,空气清新,土壤肥沃,非常适合植物生长。在这样良好的生存环境之下,各种各样的植物都使出浑身解数,拼尽全力为自己争得一席之地。正因为有着良好的生存条件,所以植物间的竞争也异常激烈,在小小的丘陵地区,竟然同时存在着几千种植物!  相似文献   

2.
李晏 《美与时代》2014,(3):36-36
在景观设计中植物造景不但具有基本的生态功能更是美化生态环境必不可缺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对植物景观整体的规划设计,有效的组织水系、植物小群落的生态型景观与人们的居住需求相结合,形成良好的居住区生态结构。  相似文献   

3.
五台山素称“华北屋脊”,山峦叠障,高差悬殊,地貌多样,气候变化大,因而植被土壤资源丰富,且在垂直带谱中呈现规律性分布,为我国植物分类学、土壤地理学、区域土壤学等方面提供了良好的科研、教学基地。  相似文献   

4.
大学校园作为人类精神文化的载体,是人类在高等教育发展过程中创造出来的物质财富,不仅具有使用功能,也有潜移默化的熏陶作用,对学生的影响具有不可替代性。把握校园文化的特质,将植物配置的文化意蕴与艺术相融合,建立一个生态效益良好、景色优美,并且具有深厚文化底蕴的新时代大学。  相似文献   

5.
在植物设计中,空间感的营造是一个重要的内容,具有美感的空间塑造更能在艺术感上体现出植物对于景观的重要性。尤其是在当下,人们对于建设绿色城市越来越重视,植物的美化环境作用和观赏性也是城市景观建设的重点对象,科学合理地利用植物与周边建筑物在空间上营造的立体性和美感,是植物在空间景观上能够营造的作用。因此,通过将建筑与植物等自然景物进行结合,有助于彰显城市的生命力并且改善城市的污染问题,加强城市在景观设计以及空间布局上的合理性及协调性。因此,植物的景观设计成为了更多城市建造者的首选,但一直以来研究者对于植物营造空间景观的作用上存在着误区,尤其在以下两个方面:一个是忽视植物的生物学性质简单地将植物视为建筑材料;另一个就是过分追逐细枝末节,没有将植物的设计融入到周围的空间布局之中。因此,想要营造一种植物在空间景观上的美感必须全面考虑各种要素,尤其是在景观的空间作用上。  相似文献   

6.
传统印花工艺中的植物纹样一直是古代纺织服饰的主流纹样。在印染工艺发展中,植物纹样的民俗表现、印花植物纹样的民俗内涵都蕴含着历代百姓的精神信仰。千姿百态、生机盎然的植物纹样来源于农耕文明的日常生活,在现代应用中,应加强植物纹样的当代民俗应用,进一步发挥植物纹样的民俗功能。  相似文献   

7.
随着社会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的审美和心理需求也在变化,越来越多人们将植物应用到建筑空间内,室内植物的应用已得到高度的重视。室内植物根据植物器官进行的色彩分类和室内植物的配置原则,结合植物色彩对人心理的影响,合理地将植物色彩应用到室内空间的入口、客厅、卧室、书房以及阳台等。  相似文献   

8.
竹类植物应用到园林中,能达到造景的观赏作用。我国的竹类植物资源丰富,对竹类植物进行开发与利用,对我国园林建设具备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在文章中,通过对竹类植物在园林中作用的分析,研究其造景规则和模式,确保竹类植物在园林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9.
1492年后,在贵金属从新西班牙运到欧洲的同时,美洲的植物也大量引进欧洲。有些植物可能是由习惯了美洲新奇口味的某些印第阿诺有意带回的。另一些植物则是藏在航船的某个隐蔽的角落里,或者混在大帆船返回旧大陆时所装的压舱物中不请自来,而非有人故意所为。随着时间的流逝,在风力的作用下,或由于鸟类和人类本身的活动,种子和植物随遇而安,散落在地中海流域沿岸的山岗上。在它们被引种到这些地方500年后的今天,这些植物同周围景色结合得浑然一体。以致于在回来寻找其故里景物的罗马公民眼里,可能已难识旧景了。美洲植物在欧洲出现之初,并不很受欢迎。有的植物得不到信任,只是因为它们同欧洲人已经知道的那类致幻植物相似;另一些植物为了能够在  相似文献   

10.
中国古典园林主要由建筑、山水、植物景观构成,集居住与游玩于一体,其中植物在园林中的运用是必不可缺的。中国古典园林中运用的植物种类繁多,地域和风水是构成其运用方式的两大因素,此外,植物在园林中的运用还需要依据一定的手法。总之,植物在中国古典园林中恰到好处的运用体现了中国古人的智慧。  相似文献   

11.
五台山蕴藏着丰富的野生植物资源,有维管植物103科459属1019种,根据经济用途可分为16类。五台山民族植物丰富多样,采集业是当地仅次于农业、旅游业的重要经济产业。五台山居民在长期的生活、生产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植物资源利用方面的经验和知识。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分析了五台山佛教文化与五台山野生植物资源的密切关系,五台山野生植物资源在佛教文化及佛教医学中得到了充分的保护及利用,是一项值得开发的民族植物产业。  相似文献   

12.
由于植物的生长习性和生长形态各异,人们赋予其不同的象征意义,因此,植物作为一种题材,出现在许多文学和艺术作品中。在艺术作品中,最为常见的植物是以图形的形式出现的。20世纪以后,部分艺术家将植物本身与艺术作品相结合,形成了一种新的绘画形式。文章以安塞姆·基弗的作品为例,探讨植物本身在绘画作品中展现的独特魅力,及其在绘画作品中具有的象征意义。  相似文献   

13.
在景观规划设计的诸多要素中,植物要素与设计区域、基址的生态环境联系密切,其生态功能在当代环境下愈发重要,且相互制约,相互促进,植物建植规划设计必须要结合地域生态环境,文章通过探讨植物与张家口局部区域土壤与环境相互作用关系,分析阐述了植物建植规划设计在该区域对生态环境的恢复、改良的重要作用,提出因地制宜的原则,得出张家口局部地区景观设计诸多元素中植物建植规划设计优先的结论。景观设计当中的植物建植规划设计应解决地域环境最迫切的关键问题,担当起保护地域生态环境、维护生态平衡的使命。  相似文献   

14.
张丽锦  方富熹 《心理学报》2006,38(6):849-858
以152名4~7岁儿童为被试,采用访谈和判断选择任务探查他们对植物繁殖的认知。结果发现,①4~7岁儿童对植物繁殖的认知可分为不理解、部分理解和确切理解三种水平,儿童在入学后7岁能依据对植物繁殖的朴素理解区分植物与非生物;②通过降低材料难度和任务形式要求的难度,可以有效地发掘年幼儿童的认知潜能,即大部分6岁学前儿童就能够理解植物繁殖;③任务难度的改变对处于部分理解水平的5、6儿童影响更为显著:使他们在选择任务上的认知成绩优于访谈任务,对有明显果实和种子植物的认知优于无明显果实和种子植物的认知  相似文献   

15.
伴随着人们对于空间环境质量要求的不断提高,景观设计作为改善和提升空间环境质量的有效手段,在现代社会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公共空间是人们交往互动的公共空间场所,通过景观设计可以营造出良好的空间环境。作为公共空间的一部分,办公空间具有独特的特点,其中公共化是其最大特点。文章以办公空间为例对公共空间植物景观的设计方法进行了相关探索。  相似文献   

16.
对植物状态生存的理性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分析植物状态生存的判定和分类,从人的本质分析植物状态的生存价值,从生物学、社会学角度分析植物状态生存与死亡的区别与联系,认为植物人仅仅是生物学上的不完全生命状态,在社会学意义上,他是死亡个体。对我国卫生费用的现状进行评估,从医学、社会学和经济学角度对植物状态生存者维持或放弃治疗进行了理性分析。  相似文献   

17.
现代社会,都市人群为陶冶情操、装饰家居会在家庭进行园艺植物的栽培以调和生活环境。由于对植物习性和生长状态不了解,加之自身工作繁忙,往往不能很好地进行植物养护。其中庭院园艺的植物种植面积大,种植植物种类丰富,植物养护工作量大,尤其需要智能家居产品帮助完成家庭园艺养护工作。Rollbot是一款智能植物养护系统设备,它包括硬件设计和软件设计,通过监测、驱动和遥控等物联网技术,完成具有智能化、移动性、交互性的自动智能多点浇灌、人工跟随、远程操控等功能,保留用户参与度,更好地完成家居绿化工作。  相似文献   

18.
在中东的一个戈壁滩上,生长着一种细小的植物,叫云云花。当地土著人管那种植物叫圭朴,意即飘在天空的云,虽然飘忽不定,但却绚丽非凡。  相似文献   

19.
三亚市从资源型开发到特色城市型发展,本身就是旅游品牌,因此城市空间环境必然成为三亚实施高端战略、打造国际滨海名城最为重要的载体和象征。白鹭公园为三亚市重要的空间环境之一,公园内有大面积的水和湿地植物,针对白鹭公园在三亚市绿地系统中发挥的作用和承担的职能出现的问题,进行一一探讨。白鹭湿地公园由于长时间的管理不当,造成生态系统发生紊乱,公园内部河流的流动性影响了水环境,造成大面积的水体污染和死角,湿地植物也受到大面积的破坏。规划主要基于生态修复的手法,对白鹭公园进行优化改造,目的是恢复生物多样性,提高园内水体的质量,并给人们提供一个良好的休憩环境,最终实现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和谐。  相似文献   

20.
在中国云南和东南亚诸国中,有相当一部分民族至今还完整地保留着原始社会末期盛行的农业祭祀活动。这种祭祀属于植物崇拜的范畴,是原始宗教的重要形式之一。 植物崇拜的最初出现,决不是偶然的,它是当时人们的物质生活条件所决定。在人们还依靠采摘块根、坚果等可食植物赖以生存的原始时代,野生的植物和动物便成为人类生存的必要条件。 根据实际调查说明人们对植物的崇拜要比对动物的崇拜晚些,它是后来和其他自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