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事物的运动过程中,若有人的能动活动参于,则该事物可以看作为人化物,它的存在有主体性。而在天文观测中看到的天体,只有在认识论的范围内才能谈主体性;就这类自然物自身存在的属性来说,是谈不到什么主体性的。也就是说,不能把认识的主体性混同于客观事物自身的属性。相对论和量力力学等现代科学的成就也只能证明这个论断的正确性。  相似文献   

2.
汪信砚同志在《认识的主体性与非经典认识论论纲》(载《哲学研究》1987年第1期)中说,“旧唯物主义认识论和经典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都没能从主体方面去理解认识活动”,“都没能解决认识的主体性问题”。汪信砚同志指谓的“经典辩证唯物主义”是指由马克思等经典作家创立的辩证唯物主义。经典作家们的认识论是否就如汪信砚同志所说的那样呢?本文将就马克思的一些论述谈谈看法。  相似文献   

3.
传统的“认识”定义忽视了主体性原则。我们应把主体性原则纳入认识论,建立一种反映性认识与评价性认识相结合的广义的认识论体系。按传统的认识分类法,人的认识根据其发展水平的不同,被划分为感性认识阶段的感觉、知觉、表象以及理性认识阶段的概  相似文献   

4.
现代认识活动中的主体因素愈来愈增强,并对认识论发生着愈来愈重要的影响。目前有许多同志都在研究这个问题。汪信砚同志在《认识的主体性与非经典认识论论纲》(《哲学研究》1987半第1期)一文中,对此问题及其哲学意义,作出了自己的探索和概括。这对于深入了解认识的能动性和创造性,推动认识论的研究,是很有意义的。但他的文章中,也有一些需要讨论的问题。有的同志已著文发表了不同见解。我想就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是不是没能解决认识的主体性问题,主体因素的增强是不是否定了认识中的客观内容等问题,同汪信砚同志商榷,并希望得到大家的批评指导。  相似文献   

5.
何晓 《管子学刊》2023,(1):28-36
庄子的“知”论历来被视作境界论,而非认识论。如果我们以认识论的视角去解读庄子的“知”论,会发现庄子所谓的“真知”并非是对“道”的体认,而是对“认识活动之本质”的认识。庄子认为“真”的本义是“倒下的人”,引申为“主体性的消解”。所以“真知”的内容为:“认识”从本质上来说是一种前主体性的活动,而非通常所理解的主客二分下的活动(“俗知”)。这一方面揭示了认识活动的本真面目,另一方面也消解了“认识何以可能”的问题,避免了陷入由“俗知”所带来的“认识论困境”。  相似文献   

6.
认识是反映和建构的统一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进入80年代以来,在我国的认识论研究中逐步发展起来一种主体性的倾向。主体性倾向,就是着重从主体方面来考察认识论,认为主体在认识中处于核心和主导的地位,是真正的主动者,认识是主体积极进行创造的过程。主体性倾向几乎影响了人们关于认识论一切主要问题(诸如实践、主体、主客体关系,认识过程、认识的评价和检验等)的看法,因而,这种倾向也就不可能不影响到人们对认识本质的理解。  相似文献   

7.
“主体性”涵义辨析   总被引:26,自引:0,他引:26  
主体性问题的讨论在我国理论界的兴起,在一定意义上受着7O年代末、7O年代初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的启示。随之,人们广泛地在哲学、经济学以及文学领域的研究和探讨中使用这一概念,但是对其确切含义的研究,还有待深化。严格说来,主体性也就是主体所潜在地具有并且能够发挥出来的属性。这一概念在不同的场合有着不同的含义,仅仅从已被人们广泛接受的角度来说,这一概念在认识论领域和其他社会科学领域就具有极为不同的内容。它们虽然可以分别地从认识论和本体论的意义上来把握,也就是说从主体与客体的认识交往活动和生存交往活动的意义上…  相似文献   

8.
认识主体性研究中的三大“偏向”舒远招,杨清明随着对认识主体性问题的逐步深入,主体性理论在一方面精确化和系统化的同时,另一方面也正逐渐显露出严重的局限性和偏狭性。主要表现在如下三个方面。第一,忽略康德和哥白尼在认识论和天文学中各自完成的“革命”之间的“...  相似文献   

9.
《哲学研究》1987年第1期发表的汪信砚同志的《认识的主体性与非经典认识论论纲》一文(以下简称“汪文”)提出,“按照客观事物的本来面目去反映事物”的古老理想已经破灭了,以现代科学为基础的“非经典认识论的首要原则是主体性原则,它以主体为轴心”。笔者认为,这一立论是缺乏科学根据的。因为自然科学,不论是近代的还是现代的、实验的还是理论的,  相似文献   

10.
认识的主体性是指认识对象、认识过程和认识结果渗透、凝结着主体因素和主体属性的那样一种特性。人总是按照既有的认识图式去把握世界的,没有主体性的认识不存在。但是认识的要求却是客观性,即主体必须按照事物的本来面目去反映事物。认识的主体性特性和客观性原则构成了认识的深刻矛盾。面对这个矛盾,许多人断言:“客观眼光”是没有的;认识的客观性不存在。其共同错误在于没有正确理解认识的主体性。  相似文献   

11.
谢文郁 《哲学研究》2022,(1):84-96+126
认识论研究一直在持守经验论中拒绝引入情感因素,即使经验论在说明人类认识活动方面无法给出圆满的解释。事实上,情感在人的实际认识活动中从未缺失。然而,如何分析情感的认识论功能的确是一个值得我们认真对待的问题。本文试图在分析中展示情感在认识活动中的主体性,以及情感所呈现的对象之实在性,追踪了烦恼、敬畏、信仰等情感在认识活动中的运作,还特别对情感命题的真值问题进行了初步演示。情感认识论涉及认识主体、认识对象和真理问题这三大认识论原则,尽管其运作方式与经验论不同,但是它们不仅在人类认识活动中有实际运作,而且在理论上也可以得到说明。  相似文献   

12.
人的认识选择性问题,是认识论研究的一个薄弱环节,随着主客体关系研究的深入,这个问题被提出来了。马克思主义认识论认为,认识来源于主客体的相互作用,这种相互作用包括从客体到主体和从主体到客体的双向运动。一方面,客体本身的结构和属性制约、决定着主体的活动并  相似文献   

13.
目前关于主体性的争论在多层次上展开,而解决各种争论的关键,往往要回到主体性是什么这一基本问题。 尽管人们可以在各种引申和派生的意义上使用主体和主体性概念,尽管主体性原则的意义贯穿于认识论、人本学、本体论等领域,但主体性首先是人本学范畴,换言之,我们所讨论的主体性总是人的主体性。人的主体性是涉及人的本质特征、人的本质性的存在方式或人在宇宙中的位置的一种本质规定性。正因如此,许多讨论者正确地将人的主体性同人的本质活动——实践统一起来加以把握。在这种意义上,我们的认识不应停留于人的主体性在认识活动、实践操作、审美评论等方面的具体表现,而应上升到对人的主体性的总体把握。  相似文献   

14.
也谈认识的主体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主客体的划分:在特定的认识过程中是绝对的,不能“主客不分”或“反客为主”。把物质第一性和精神第二性仅仅看作是在本体论意义下才存在这种对立,而在认识论范围主客体之间就不再是本原与非本原、第一性与第二性之间的关系,是大错特错。主体性即是主观性(其中包括主观能动性),至少可以认为主体性中包含主观性。不能同意这几年流行的“实践本体论”或“实践一元论”的观点和“人化自然”这一概念。是否要在认识论中引入此原则也有疑义。  相似文献   

15.
简讯集纳     
青海省哲学学会1987年年会于十月中旬举行。会议讨论了哲学发展趋势问题。有人认为自1978年以来我国哲学发展趋势可概括为“主体性的觉醒”,这表现在历史观和认识论两方面。历史观的“觉醒”主要是为了适应社会改革实践的需要,而认识论的“主体觉醒”则是由于吸取了当代科学新成果和西方先进思想成果,加强了对“认识选  相似文献   

16.
科学知识中的主体性和客观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当代认识论的重大难题是主体性和客观性的关系问题。当代西方科学哲学从科学知识的角度作了比较深入的研究,在元知识论的层面上突出了主体性和客观性的对立。批判地分析他们的基本论点,对于构建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研究的新框架具有提纲絜领的意义。  相似文献   

17.
认识的主体性问题的一个重要方面是主体能动性问题。怎样理解认识中的主体能动性,特别是怎样在认识中正确发挥主体能动性,是理解认识主体性问题的关键所在。 1 要弄清怎样在认识中正确发挥主体能动性问题,首先必须对能动性作出科学的理解。 一般地说,强调主体的作用并非始于近代。早在古代,一些唯心主义哲学家就提出过有关思想,如柏拉图将精神性的理念看作是万物的本原和存在根据。然而,只是在近代哲学的认识论研究中,主体的作用才得到充分的重视和强调。那么,强调主体(在近代哲学家那里往往就是“精神”)的地位和作用能否一概地视为强调主体的能动性呢?  相似文献   

18.
历史唯物主义科学认识论的核心是对“物”的透视。青年马克思对这一问题的思考主要经历了三个阶段:一是在《巴黎笔记》和《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写作时期,马克思在对象性的物中发现主体性的劳动活动与异化关系;二是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写作时期,马克思从实践活动出发去认识周遭之物,并从社会关系总和出发去认识人的现实性;三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写作时期,马克思恩格斯从历史性、社会性的活动和关系出发提出了对“物”的全新认识,创立了历史唯物主义的认识论。在这一认识论中,马克思恩格斯既肯定了物的感性存在,又透视了物看不见的存在,即物何以成为物、活动何以生产物的过程,此双重透视的科学认识论正是历史唯物主义的革命性之所在。  相似文献   

19.
所谓社会认识论,并不直接等同于关于一般社会性认识的广义的一般哲学认识论,不是广义地以一般社会性认识为研究对象的。人的一切认识都是社会性的,广义地研究一般社会性认识乃是一般哲学认识论的任务。在确定的意义上,社会认识论是关于人们如何认识社会的理论,它以人们对社会的认识为研究对象。社会认识论虽然并不直接等同于一般哲学认识论,却是从哲学认识论的角度考察人们认识社会的特殊活动结构、活动方式、活动方法、活动规律和这种认识的发生发展过程,揭示人们对社会的认识自己构成自己的特殊道路。因此,社会认识论  相似文献   

20.
一、什么是发生认识论发生认识论是国际知名的瑞士学者让保罗·皮亚杰根据以他自己为代表的日内瓦学派对儿童心理发展的长期研究和对其他学科认识论的研究而提出来的一种关于认识论的独特理论。它用发生学的方法,即发展观点,来研究认识论。用皮氏自己的话来说,“发生认识论试图根据认识的历史,认识的社会根源,认识所依据的概念和“运算”的心理起源来解释认识,特别是解释科学认识。”[2]发生认识论有两个明显的特点:(一)用发生学的观点和方法来研究人类的认识,强调认识的个体心理起源和历史发展。皮氏认为传统的认识论只注意认识的高级水平,认识的最后结果。近代现代的认识论则专门从事认识的逻辑分析或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