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近几年来,在社会心理学的研究中社会比较中的认知偏差现象越来越多的受到研究者的关注。该文主要介绍了社会比较中的认知偏差现象:“优于常人”效应和“差于常人”效应。并对其理论依据、测量方法以及研究的理论意义分别进行了介绍。最后,在对以往研究回顾的基础上,提出了对今后研究的展望。 相似文献
2.
群际情境下向上社会比较信息对自我评价的影响 总被引:8,自引:1,他引:8
以大学生为被试作了两个实验,研究群际情境下向上社会比较信息对自我评价的影响。实验1的结果表明,对于多数派群体的成员来说,来自内群体的向上社会比较信息会提高其自我评价,即产生同化效应,而来自外群体的向上社会比较信息会降低其自我评价,即产生对比效应;对于少数派群体的成员来说,无论向上社会比较信息来自内群体还是外群体,都对其自我评价几乎不产生影响。实验2表明,多数派群体成员在自我评价上的内群体同化效应依赖于群际对比。 相似文献
3.
目的采用学业自我效能感问卷、社会比较量表和成就目标定向量表,选取湘潭地区中学生,共计403名有效被试为对象进行研究,探讨中学生自我效能感、社会比较与成就目标的关系。结果发现,不同性别、年级中学生在成就目标、自我效能感和社会比较上的存在显著性差异;中学生自我效能感、成就目标和社会比较有显著相关;自我效能感与社会比较对成就目标有显著预测作用。 相似文献
4.
自信社会认知的自我-同学目标比较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研究对大学生自信社会认知进行计量和非计量的自我一同学目标比较.自信水平报告和自信社会比较的分析表明:自信水平报告自我目标低于同学目标;自信水平报告的自我一同学比较与自我一同学自信社会比较之间并不完全一致;积极的比较关系和不稳定的自信反身意识是大学生自信水平社会认知的特点.自信内容重要性的分析表明:被肯定的自信特征内容包括自我调节、自我完善及有所作为等,被否定的则包括外貌仪表、伴侣家庭、未知领域及对问题的思考等.同时,自我目标自信内容结构相比同学目标更为分化和均衡,同学目标结构是相对简约便利.整个研究表明,两类目标具有不同的自信社会认知模式. 相似文献
5.
通过问卷调查和定性访谈,采用描述性研究和因素分析方法,分析医患双方对医患关系的认知差别,主要表现在对医患关系现状、医患信任状况、医患紧张归责认知方面,发现影响医患关系的主要因素有医患信任度、医疗费用、医德医风状况、医生收入满意度、医疗纠纷影响等,并提出相关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6.
7.
决策领域存在一个经典的联合评估的偏好反转现象(又称评估模式效应),其解释力最强的广义可评估性理论(general evaluability theory, GET)强调了评估模式(即背景信息是否存在)的作用。社会认知领域也存在社会比较和社会评价的背景效应,其著名的包含排除模型(Inclusion/Exclusion Model, IEM)也强调背景信息的作用,尤其是目标-背景相似性的作用。因此,背景效应可以类比于评估模式效应,也可以理解为一种“偏好”(上行同化和下行对比)及其“反转”(上行对比和下行同化)现象。基于从联合评估这一新的视角对背景效应进行的解释和拓展,未来研究应该关注背景效应的测量标准、影响因素之间的交互作用、跨维度作用及其实践应用等方面,以促进对背景效应的深化理解和两个领域的理论融合和实践结合。 相似文献
8.
分类研究是认知发展研究的一个重要领域。人类的分类能力是神奇的,我们所面对的世界如此千变万化,有数不清的事物和物体,每个人的经验又是如此的独特,但人们对于事物的分类是如此的一致。以至于很少有人做出错误的分类。例如,很少有人把马看成植物,把汽车当成动物,也很少有人会认为玩具熊具有跳动的心脏。我们对于这种能力的许多 相似文献
9.
中美大学生自我控制与越轨行为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自我控制量表(self-control scale)和越轨行为量表(delinquency scale)对651名大学生(319名就读于美国,332名就读于中国)的自我控制越轨行为进行比较研究。结果表明,由于中美两国大学生生活在不同的社会化环境中,他们对这两个量表的反映有极其显的差异,中国大学生在自我控制量表上的得分显高于美国大学生,而在越轨行为量表上的得分显低于美国大学生;同一性别的中美大学生对这两个量表的反映也均有显差异,中国女生在自我控制量表上的得分高于美国女生,中国男女生在越轨行为量表上的得分低于美国男女生。 相似文献
10.
任务类型与信息清晰度对社会比较中认知偏差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社会比较中的认知偏差是指个体在社会比较中表现出的过度自信与不自信现象.本研究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之上,以在校大学生为被试,采用两个系列实验,探讨了社会比较中认知偏差现象的原因以及对判断和决策的影响.研究结果发现:在社会比较中,面对不同类型的问题,会出现不同的认知偏差;在社会比较中,不同类型的问题和信息清晰度共同影响认知偏差,且二者之间存在交互作用;社会比较中的认知偏差会影响个体的决策意图. 相似文献
11.
采用成就目标定向、社会比较和学业自我效能感三个量表,以724名初中生为被试,对社会比较在成就目标与学业自我效能感之间的中介作用进行了考察。结果表明:(1)除对学习能力自我效能感产生直接影响外,掌握接近目标会通过上行比较、成绩接近目标会通过上行/下行比较间接地影响学习能力自我效能感;(2)掌握接近目标、成绩接近目标和成绩回避目标不仅会对学习行为自我效能感产生直接影响,还会通过下行比较对其产生间接影响。说明成就目标可以通过直接和间接两种不同的方式影响学业自我效能感。 相似文献
12.
对友谊关系社会认知发展的跨文化比较研究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该研究以友谊许诺为主题的故事分别对冰岛(雷克雅未克市)和中国(北京市)的7岁和9岁小学儿童作个别随访,探查儿童在友谊矛盾冲突情景中是如何作出行动决定选择及道德评价的。研究结果揭示了文化及年龄变量对儿童有关社会认知发展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价值观与大学生寻求社会支持的关系研究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在大学学习阶段,各种青年期不可避免的问题和大学生所特有的紧张与压力极大地影响着大学生的健康成长。尽管家长、同学、老师和朋友都可能为他们提供有效的社会支持与帮助,然而他们在遇到困难或烦恼时却很少主动寻求帮助,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如个体需要帮助的原因,个人价值观、对自我的评价、对帮助者意图的分析等,本文主要研究和探讨了价值观对大学生寻求社会支持与帮助的影响,并初步揭示了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 相似文献
14.
15.
《学海》2021,(1):60-67
近年来,家庭研究在中国社会学界正呈现出不同于原有家庭社会学分支学科的学术样态。这样的学术现象对中国的家庭研究和社会学研究具有怎样的意义?本研究简略回顾中国近代学术史上的家庭研究,并梳理介绍对日本明治以来学术界的家庭研究、日本战后家庭社会学演变的分析,旨在说明,在中国、日本等后发国家,社会学的家庭研究从一开始就与知识界的社会认知需要密切相关;在方法上则一直与整体主义方法、实证的社会史方法,以及传统文化论等方法缠绕在一起。对作为社会基础性制度的家庭的研究,不可避免地受到社会变动局面及学术生态的推动或限制。另一方面,它也可能对社会认知和社会理论、社会思想产生特殊的影响。通过这种国际学术史的了解,我们能更清晰地认识当下中国的家庭现象和家庭社会学的研究。 相似文献
16.
中学生的道德判断推理水平、同伴关系和亲社会行为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1 问题的提出 亲社会行为是指个体发出的 ,有助于别人、集体和社会的行为。亲社会行为是九十年代国内外发展心理学研究的一个热点 ,现在对它的研究已从单一取向转向了多元取向。在亲社会行为与同伴关系方面 :Newcomb ,Bukowski&Pat tee在跨文化研究中发现亲社会行为与同伴接受性具有一致性的联系。Boivin ,Dodge&Coin研究得出亲社会行为和同伴的地位在相互作用多的群体中的关系是显著的 ,在相互作用少的群体中没有显著性。DamelHart在 1997年也发现亲社会行为与儿童的同伴关系相关。国… 相似文献
17.
采用问卷法,随机选取河北省三类中学(重点、普通、私立)324名高三考生为被试,考察了学生对高考的认知评价、心理控制感、社会支持与高考压力的关系.结果表明:(1)重点中学、普通中学学生心理控制感显著高于私立中学学生,女生在社会支持的寻求上显著高于男生;(2)积极认知评价、心理控制感和社会支持与高考压力有显著负相关,而消极认知评价与高考压力有显著的正相关;(3)消极认知评价、心理控制感和社会支持对高考压力有直接影响;而积极认知评价通过心理控制感和社会支持间接影响高考压力. 相似文献
18.
有人认为,既然无知产生宗教,愚昧导致盲从,那么,随着科学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宗教就应该越来越“淡出”人们的社会生活,越来越走向没落。但事实却是,在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的今天,宗教依然以自己独特的方式证明着自己的存在,并形成了当代的一道奇观:科学的昌明与“宗教热”现象同生共存。那么,在科学技术发展的今天,宗教热何以成为可能?或者说,科学为什么至今还不能最终战胜宗教?笔者认为,除其他原因之外,不能说对二者研究的某些误区没有关系。看电视机用计算机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