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唐代僧人曾揭发道士刘无待仿拟佛教盂兰盆会伪造《大献经》,指出《大献经》倡导的中元节原非道家节日。近现代学者普遍都同意这个说法,只有个别人持相反的意见,认为佛教盂兰盆会模仿道教中元节。本文认为二说皆为片面之说。如果从仪式和日期两个方面仔细考察,会发现道教中元节一方面的确仿效佛教盂兰盆会,另一方面与道教本身的信仰或教制也不无关系。道教中元节其实是糅合佛、道二教因素而创造的宗教节日,它是中古时代佛道融合的典型例证。  相似文献   

2.
本文认为,老庄道家和魏晋玄学影响了佛教尤其是禅宗的心性论,随后佛教特别是禅宗的思想又反过来影响了道教的心性论。文章着重从轮回果报与形亡性存、万法皆空与忘身无心、心生万法与心为道体、明心见性与修心炼性诸方面分析佛教对道教心性论的影响,强调佛教对道教在转变人的形体、生命、人性、心性修养、人生理想的看法上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并指出就心性思想影响的深度和广度来说,佛教尤其是禅宗都超过了儒家对道教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中国传统文化粗放地一言以括之,可以说是:儒、释、道三足鼎立。儒是儒家,释是佛教,道是家抑是教?或是道家和道教?不甚了了,反正二者有着不容置疑的近亲血缘关系。本文立论,侧重道教,这不是无知地把道家、道教混为一谈,更不是有意地以道教囊括这个“道”,而把道家甄别出去。道教是中国土生土长的宗教,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一般认为,道教产生于东汉之末,以五斗米道、太平道的出现为基本标志,历西汉、魏,晋至南北朝而日趋完备,其后盛衰交替于唐、宋、元之季,明、清而后,日渐衰微。在悠悠一千八百多年的历史中,道教对中国社会的政治、思想、风俗习惯。  相似文献   

4.
杨维中 《佛学研究》2004,(1):146-159
隋唐时期,道教继续延续了在佛道论争之中建构自身心性思想的历程。特别是唐初佛道论争所提出的问题,对于日后道教心性论的形成与成熟起了推动作用。两次佛道争论高潮中涉及的问题很多,本文仅对于唐初佛道论争所涉及的心性思想方面的内容作了分析,认为二教对于“道”与“道体”范畴的不同理解以及对于“道法自然”、“道生万物”等本体论、本源论命题的不同看法,不能不说与佛教思想的激发及其佛道争论的刺激有重要的关联。特别是佛教心性论只是道教思想家进行思想创造的“前理解”与诠释背景,他们的诠释对象仍然只能是道教及其道家思想传统,因此,道教心性论思想的若干命题即便是与佛教的相关部分非常相似,但其基本精神仍然是道教的。换言之,佛教心性论影响道教心性论的最大者其实是哲学方法,而非简单的名词与命题的移植或模仿。  相似文献   

5.
佛典文体形成原因再讨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文杰 《宗教学研究》2001,1(4):123-128
汉文佛典有偈颂和散文两部分。其散文部分四字一句,节奏感强,特点突出。佛教初传东土时,与道教道家和各种方术关系非常密切,所以本文主张佛典这种文体基本风格的形成,正是受其时道教道家和各种方术著作直接影响的结果。  相似文献   

6.
七、道教和佛教佛教激发道教创立的看法早已为人所抛弃(赛德尔1969,页105)。这种观念来源于日本学者,他们甚至在今天也能用十分敏锐的眼睛看出佛教对道教的影响,因为他们中的大多数人最初都是中国佛教专家并且本身就是佛教祭司。另一方面,西方的道教专家对辨...  相似文献   

7.
汉末及魏晋时期,由于社会纷乱、民族斗争激烈、国土分裂,儒家名教纲常之学的独尊地位已呈现衰颓之势。佛教传入中国,初则依附黄老之词而立足中土,继则积极融摄道家之学及玄学,而逐渐形成有浓厚中国文化色彩的中国佛教;道教承方仙道及黄老之学发动,继而融摄道家、阴阳五行家及谶纬之学而成为具有中国传统宗法宗教观念及传统文化特色的宗教。与此同时,佛教、道教的教团组织也已相当庞大,宗教影响也已十分广泛,中国社会,出现三教鼎立的局势。佛教、道教在经籍义理体系、教团声势、社会影响均有很大扩展的情势下,各为进~步扩展声势…  相似文献   

8.
本文从史实考证入手,指出“黄老”、“道家”概念最初所指,乃是汉初政教合一的思想体系。东汉末年的太平道、五斗米道乃是汉初黄老、道家的继续。后世所用黄老、道家概念,所指亦是道教。因此本文认为,汉初黄老、道家乃是道教的源头,黄老、道家也就是道教。  相似文献   

9.
道教是一种以人为贵、追求实现生命自身价值的宗教,其终极理想就是要扩张人的本真之性而得道成仙。道教秉承道家自然无为、不逐外物的深邃智慧,强调人的自然特质。道家道教认为,现实中的人们在盲目地追求物质享受的过程中,误入了难以自拔的歧途,他们忘却了自身的真正价值,不再谋求生活的真正目的和意义。因此,它们劝导人们返朴归真,过顺应自然、纯朴真实、恬然淡泊的生活,成为真正意义上的“真人”。所谓“真人”就是不断炼养生命、存养本性而得以觉悟大道的仙人,他们“不以心损道,不以人助天”①。所以,道家道教都非常重视对人的生命问题的…  相似文献   

10.
禅宗是佛教吸收包括道家思想在内的产物,而又反过来深刻地影响了道教的开展。如果说禅宗是佛教的中国化,道的禅化所形成的亦禅亦道的理论形态则是禅宗的进一步本土化。宋末元初道士李道纯通过以禅明道的方式,几近全盘借鉴禅家的言说与思维方式以彰显道教性命双修之理,在促进禅学与道教思想深度融通的同时,使唐宋之际兴起的道教内丹性命学在宋元之际达到了前所未有的理论高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