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求那跋陀罗所译《楞伽经》专以"一切佛语心"为其品名,意在以"心"立经所宗。素传达摩以此四卷《楞伽经》传法,亦属以此"心"播宗。及至后世法裔慧能转依《金刚般若经》为其宗经,禅宗"心要"稍有"变化"。考及《楞伽经》所说"心"义,实摄两端,以梵语词观之,即作h?daya与citta。由此二者不同,亦可见作为后期大乘经典的《楞伽经》融合如来藏思想与唯识思想的特点。  相似文献   

2.
求那跋陀罗所译《楞伽经》专以"一切佛语心"为其品名,意在以"心"立经所宗。素传达摩以此四卷《楞伽经》传法,亦属以此"心"播宗。及至后世法裔慧能转依《金刚般若经》为其宗经,禅宗"心要"稍有"变化"。考及《楞伽经》所说"心"义,实摄两端,以梵语词观之,即作h?daya与citta。由此二者不同,亦可见作为后期大乘经典的《楞伽经》融合如来藏思想与唯识思想的特点。  相似文献   

3.
《楞伽经》是佛教一部非常重要的大乘经典,其高度的理性分析和中观智慧奠定了整部《楞伽经》的逻辑基础。《楞伽经》中道逻辑包含三个层次:"空空"是破除法与非法的分别;"问问"是破除百八句相的执着;"宗通"则展现了大乘中观的空性智慧。通过这三个层次的延伸,确立了《楞伽经》的智慧逻辑。  相似文献   

4.
略论楞伽师、楞伽经与中国禅宗洪修平孙亦平本文对楞伽师的形成与发展、《楞伽经》与楞伽禅的关系、楞伽禅向禅宗的过渡等问题作了专门的研究,认为楞伽禅中的如来禅一支之所以发展为中国禅宗,既与其特殊的传承有关,也与其自身的特点密切相联,特别是融会楞伽心性论与般...  相似文献   

5.
居住在我国云南省西南边沿地区的傣族、布朗族、崩龙族等少数民族所信奉的南传巴利语系佛教,属斯里兰卡的大寺派(楞伽宗)。其教义主张“三世实有”,应是历史上部派佛教的上座部中之一切有部。自佛陀涅槃后一百多年,在印度毗舍离城的结集会上,弟子们由于对戒律的解释不同而发生分裂。大乘佛教兴起之后,对部派佛教统称为“小  相似文献   

6.
尽管禅师们大多以“不立文字”、“教外别传”相标榜,而历代祖师也往往借助于某些经论,作为与弟子接机说法或传付心印的依据.无论他们称之为“藉教悟宗”或是“方便通经”,中国禅宗曾先后以四卷《楞伽》、《文殊说般若》、《金刚般若》、《起信》,转而又以《圆觉》、《楞严》等经论作为自宗施教的典据,这大概是可以相信的历史.于是,从禅宗所凭依的典论来研究其思想的宗风和流变,就不失为一条合法的进路.  相似文献   

7.
《楞伽经》般若、唯识、真常三系统摄,实为一部小型的“佛教百科全书”。探讨《楞伽经》的人间佛教义趣,事实上是分析整个大乘佛教人间佛教思想的一个绝好的范本。本文从佛凡不二的心体论、转识成智的禅悟论、宗说俱通的传释论、不舍众生的解脱论四个层面窥视《楞伽经》人间佛教的义趣。  相似文献   

8.
《楞伽经》之如来藏学说 ,不仅是印度佛教哲学思想发展中提出的重要观念 ,也是中国南北朝迄隋唐间佛教哲学研究与诠释的中心。而在 2 0世纪中国佛教的复兴思潮中 ,此一学说又一度成为佛学思考的核心问题 ,成为各种意见与争论的焦点。然而 ,《楞伽经》传译 ,颇多错舛 ,致使古今学人义解纷纭 ,此学研讨始终难入正轨。为此 ,本文先据《楞伽经》梵本 ,将第六刹那品中如来藏部分整段译出 ,然后针对著名佛教学者吕瀓先生关于北魏译本本经相关部分的批评 ,试作讨论 ,并略陈管见。一、《楞伽经》第六刹那品中如来藏段梵本新译兹依Dr .P .L .Vaidya…  相似文献   

9.
元明以降,由北宋张伯端初起端绪,至南宋白玉蟾集其大成的一系道教传承,习惯上被称为“道家南宗”或钟吕金丹道“南宗”。如果按照中国学术综核名实的传统来考究,这个称谓是名副其实的,称宗立派的冠名方式是被普遍接受的,以致历史记载中从未发现任何异议。  相似文献   

10.
宗教的境界     
宗教,在中国一直被蒙着神秘的色彩。在汉语词源中,“宗”从“宀”从“示”,意为“宇宙神祗所居”,“宗”也有“尊祀祖先”或祭祀“日月星辰、江河海岱”之意。“宗教”是“奉祀神祗,祖先之教”。事实上,在历史发展中。宗教一词被赋予了各种不同意义。  相似文献   

11.
正元明以降,由北宋张伯端初起端绪,至南宋白玉蟾集其大成的一系道教传承,习惯上被称为"道家南宗"或钟吕金丹道"南宗"。如果按照中国学术综核名实的传统来考究,这个称谓是名副其实的,称宗立派的冠名方式是被普遍接受的,以致历史记载中从未发现任何异议。这个称谓属于典型的实至名归,因为它是由教派之外的学者,尤其是儒家学者所称述的,并不是这个教派自命的。儒家学者称述一个道教教派为"宗",或许只是为了叙述的方便,但在心理上,毕竟要首先承认这个教  相似文献   

12.
杨笑天 《法音》2000,(5):22-29
一 关于达摩的最早传记史料是《续高僧传》的“达摩传”[1]。据该传说,达摩是南天竺人,婆罗门出身,因悲愍此边隅之国,欲以正法相导,故而远度汉土。初抵中国,是在刘宋时代(424─479),所到达的地方是“南越”,就是海南岛对岸一带地方[2]。 关于达摩在南方的经历,《续高僧传》的本传中没有记载,只在“法冲传’中简单提到达摩曾将四卷《楞伽》“传之南北”、“后传中原”。据此则达摩在北渡之前有可能曾在南方传授过四卷《楞伽》。《楞伽师资记》说达摩上承求那跋陀罗,暗示达摩曾与求那跋陀罗相见。若两人真的曾经相见…  相似文献   

13.
有关东大乘教的重要发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介绍了九部孤本宝卷的发现经过,对其中有关东大乘教创教立宗的三部孤本宝卷做了简介,并据此回答了东大乘教这一明清时期我国最大的民间秘密宗教在目前研究中尚未弄清的一些问题,诸如:弓长祖究竟叫什么名字?三宗五派宗主派主是谁?是何时正式分的宗派?东大乘教是否还有创教立宗时的其他宝卷等  相似文献   

14.
《法音》1986,(1)
禅宗初祖达磨大师,在传法给二祖慧可时说:“昔如来以正法眼付迦叶大士,展转嘱累而至于我,我今付汝,汝当护持。并授与袈裟以为法信,各有所表,宜可知矣。”又曰:“吾有《楞伽经》四卷,亦用付汝,即是如来心地要门,令诸众生,开示悟入。”这是《景德传灯录》的记述。达磨传法授衣后,还传授了《楞伽经》四卷,并说明此经是如来心地要门,要二祖慧可弘传,开示众生悟入。指出了《楞伽经》对参禅者的重要性。但是达磨大师又说,他所传授的禅法,是“不立文字,教外别传,直指人心,见性成  相似文献   

15.
慧可一直被中国禅宗尊奉为二祖,在北周武帝灭佛时,他曾艰难南遁,卓锡南陈太湖左县司空山(今属安徽省岳西县),传衣授法于三祖僧璨。然而这一史实,受到近现代一些学者质疑甚至否定。胡适在其《楞伽宗考》中否定《景德传灯录》、《宝林传》等史书记载,理由是慧可92岁圆寂时正是周武帝灭佛之后不久,但不曾言及他南遁司空山之事。1989年9月,九华山召开佛教禅宗二祖道场论证会,会议确定二祖道场在司空山,但时至今日,在谈到慧可的文章中,很多只说慧可曾隐居舒州皖公山,不说他曾卓锡司空山;在一些佛教研究专著中,论及司空山在禅宗发展史上的地位者亦甚少。可见司空山这一"千古祖庭"(清陈启源语)始终未能引起学术界足够的重视。鉴此,姑据史料对此再行申述之。  相似文献   

16.
由赵朴初会长题写书名、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的《宗教政策法律知识答问》(以下简称《答问》)一书,出版发行一年来,深受广大读者的欢迎,发行已近万册。它是中国佛教协会综合研究室主任徐玉成同志近年编写的一本具有很强的指导性和实用性的好书,被认为是宗教徒和宗...  相似文献   

17.
印光大师与近代净土宗的振兴崇恩净土法门,自庐山远公开宗,近迄于红螺资福,历代弘扬净土教者,代不乏人。然时久弊生,大化渐衰,净土一宗,亦趋式微。至清末民初,有印光大师出,莲风溥被,如丽日中天,膺大师教而皈心净土者,不计其数。圆瑛法师赞之曰:“彻悟大师之...  相似文献   

18.
何建明 《法音》2009,(12):46-55
在近代影响甚大的观宗弘法研究社.是观宗弘法社与观宗研究社合并后的称呼,其前身,或最早的形态,实是民国初期成立的观宗研究社。而观宗研究社的成立.也不象后人所说的那样是谛闲一开始接掌观堂时就拟定好的,而是由多种因素影响而成的:一、中华民国成立伊始,佛教界和社会有识之士就强烈地感受到只有振兴佛学、培养佛教人才,才能振兴中国佛教,  相似文献   

19.
古代禅林的许多祖师在教化学人的实践中,形成了具有本宗派特色的接引学徒的方法.这些具有本宗派特色的教化方法被称为禅林宗风.在中国禅宗史上有许多被后人津津乐道的禅林宗风,其中最有名的是四大宗风:德山棒、临济喝、云门饼、赵州茶.  相似文献   

20.
罗喻臻 《法音》2002,(7):14-14
本刊讯6月24日至28日,“亚宗和”第六次大会在印度尼西亚美丽古城日惹召开。中国佛教协会副会长兼秘书长刀述仁居士、中国佛协副秘书长兼福建省佛协会长学诚法师、四川省佛协多吉扎西活佛等随“中宗和”代表团参加了此次大会。在“亚宗和”第六次大会上,中国佛教界代表广泛参加了大会组织的各项多边宗教交流活动,并与亚洲各国佛教界开展了友好交流,展示了中国佛教的风貌。在大会选举中,刀述仁副会长、学诚法师当选为“亚宗和”第六届理事会成员,刀述仁副会长还当选为“亚宗和”第六届执行委员会执委。“亚宗和”全称为“亚洲宗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