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使用EyeLink2000眼动仪,以30名大学生为被试,采用3(窗口大小:5字、10、15字)×2(呈现速度:300字/分、600字/分)×3(字号:24号、36号、48号)多因素混合设计,考察了窗口大小、呈现速度和字号对引导式文本阅读的影响。结果表明:(1)字号的主效应显著,字号越大,越有利于阅读;(2)呈现速度的主效应显著,慢速更有利于阅读;(3)呈现速度和字号的交互作用显著,慢速和中号、慢速和大号更有利于阅读。  相似文献   

2.
笔画复杂性和重复性对笔画和汉字认知的影响   总被引:15,自引:2,他引:13  
采用笔画识别和词汇决定的方法 ,对汉字笔画认知和笔画在汉字认知中的作用作了考察。实验一探讨了汉字笔画自身的复杂性对笔画认知的影响。结果表明 ,笔画自身的复杂性对笔画认知无显著影响 ,识别简单笔画和识别复杂笔画的反应时与错误率无显著差异。实验二考察了笔画的重复性对汉字认知的影响。结果表明 ,汉字认知中存在笔画重复性效应。笔画重复较多的汉字比笔画较少重复的汉字识别时间短 ,错误率亦低。整个实验结果支持笔画是汉字加工的基本单元的假设  相似文献   

3.
采用语义判断范式考察书法字体和汉字颜色在成语重要性加工中的作用,探查重要性隐喻及其性质。结果表明,魏碑字体激活视觉重感体验,影响对成语重要性的判断;汉字颜色亦影响成语重要性的加工,黄色通过意象图式起作用,红色通过生理唤醒起作用。整个研究表明,重要性概念是多通道整合表征。汉语母语者通过视觉从书法字体和汉字颜色中获得的具身经验和文化经验的激活影响成语的重要性加工,体现了强式具身认知观与弱式具身认知观的统一。  相似文献   

4.
字频影响常用汉字认知速度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7,自引:1,他引:16  
以熟知汉字的大学生为被试,对影响常用汉字认知速度的因素进行了探索.结果发现:(1)读音反应中存在字频效应,对高频字的认读明显快于低频字,表明字频是影响汉字认知速度的因素之一.(2)未见有笔画数效应,认读汉字不是以笔画为单位而可能是以意义化的组块为加工单位的.作者认为影响汉字认知速度的因素是多重的.  相似文献   

5.
翟坤  张志杰 《心理科学》2013,36(1):51-56
研究结合线索提示和表征动量范式,实验1、2均采用2有无线索(有线索,无线索)×4诱导期间时距(1250ms,1750ms,2250ms,2750ms)混合实验设计,探讨线索呈现的加工阶段和时距对表征动量的影响。实验1恒定保持间隔时距,在不同时距的诱导期间呈现线索,发现线索主效应不显著,但表征动量呈减小趋势;时距主效应不显著。实验2变化诱导时距,在恒定的保持间隔呈现线索,发生向后偏移现象,线索主效应显著;时距主效应不显著。研究结果表明,随着注意的增加,表征动量效应减小;注意时距不显著影响表征动量,而注意阶段显著影响表征动量。研究结果为表征动量的双加工理论提供了实证支持。  相似文献   

6.
加工速度、自我监控对认知操作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沃建中  林崇德 《心理科学》2001,24(5):537-540,522
本研究用认知操作的部分内容,探索了青少年在认知操作活动中年龄、自我监控、加工速度对认知操作的影响,研究发现:本研究结果表明,年龄对自我监控有显著的负效应,对认知操作有显著的正效应,自我监控对加工速度有非常显著的正效应,对认知操作有显著的负效应,加工速度对认知操作有显著的负效应。  相似文献   

7.
汉字认知过程中整字对部件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英文研究中,"字优效应"是单词促进字母加工的一个重要依据。但中文研究中还存在一些争议。本研究通过两个实验考查了汉字的部件认知中,汉字整体对局部(部件)的影响。实验刺激材料分为三种,即左右结构或上下结构的真字、假字与部件字。目标部件为既能够放置于三种字符的左侧,又能放置于右侧(上部或下部)的汉字部件。实验一采用Reicher-Wheeler实验任务,先呈现刺激材料350ms,掩蔽后再呈现需要判断的目标部件,被试对目标部件进行按键反应。实验二中采用部件判断实验任务,先呈现需要判断的目标部件,再呈现刺激材料,被试对刺激材料中是否包含目标部件进行按键反应。记录反应时与正确率。27位健康女性大学生参与本实验。结果显示:(1)不论是Reicher-Wheeler实验任务还是部件判断实验任务,均显示部件字的部件认知判断速度最快。真字与假字相比,无"字优效应"。真字与部件字相比,存在着"字劣效应"。这些结果表明,汉字整字对汉字部件认知加工起到抑制作用;(2)两个实验任务均表现出汉字结构方式效应,即对左右结构的汉字的部件认知比上下结构的汉字更快;(3)部件的空间位置对部件识别存在影响。实验一中对下部件分辨最困难,分辨时间最长;实验二中发现对左部件的反应最快。字符结构方式效应与部件空间位置效应既存在于真字中,也存在于假字中。  相似文献   

8.
采用两个实验探讨同音字密度对于汉字识别的影响。实验一采用命名任务,结果发现高同音字密度的汉字的加工时间短于低同音字密度的汉字,说明在汉字识别中,同音字密度起促进作用;实验二运用眼动分析的方法,考察在句子阅读中的同音字密度效应。结果发现,读者对高、低同音字密度汉字的加工在各眼动指标上均没有显著差异,说明在正常句子阅读中,同音字密度的效应消失。  相似文献   

9.
采用2(笔画数:多笔画、少笔画)×2(结构特征:构型对称、构型非对称)×4(频级:4级)三因素的被试内设计,通过分析29名有效被试的平均反应时和平均正确率来探讨纵横码认知加工的规律,从而揭示汉字输入中形码的认知加工模型,结果发现:(1)形码的认知加工没有显现出笔画效应、频率效应,说明其基本加工单元与汉字知觉的基本加工单元不同。(2)在反应时上存在形码码数的差异,码数少的反应时显著快于码数多的,系列加工的方式非常明显。(3)结构效应显著,且错误码识别的平均反应时显著更慢,而平均正确率更低,符合多层次格式塔双向加工模型的假设。  相似文献   

10.
汉字加工的基本单元:来自笔画数效应和部件数效应的证据   总被引:30,自引:8,他引:22  
用命名作业和真假字判断作业考察了笔画数和部件数对汉字加工的影响,发现,当部件数保持恒定时,笔画数少的汉字较笔画数多的汉字加工快,这种笔画数效应和字频之间不存在交互作用;当笔画数被控制时,部件数效应也存在,但和字频有交互作用,表现在低频少部件汉字的加工要快于低频多部件汉字的加工,而高频汉字中的部件数效应不显著。实验还发现独体字(只有一个部件)的加工和合体字(部件数大于等于二)的加工有差异。作者认为,汉字的加工要经过笔画、部件和整字三个层次,其中单位部件的笔画数和部件数影响着汉字加工时间  相似文献   

11.
本文针对当前中国处于社会转型期的现状,提出了健康 者社会性格的概念,通过调研发现其维度由八个因素构成,分别的集体主义,独立性、依存性、支配性与安定感,获取了健康带菌者社会性格的分类及其特征,并分析与其健康、病态社会性格的关系。  相似文献   

12.
汉字识别中部件的频率效应   总被引:19,自引:0,他引:19  
韩布新 《心理科学》1998,21(3):193-195
用整字识别、整合识别和部件识别任务探讨部件频率在汉字显示识别中的作用.实验一发现第一部件频率促进低频两部件合体字识别;实验二先后呈现合体字两组成部件并识别整字,第二部件频率有干扰作用;实验三识别合体字中的部件,部件频率有易化作用.部件在汉字识别中的易化和干扰作用受整字频率和结构类型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本文对上海博物馆藏楚简《周易》中的"歲"字进行了释读,兼释楚帛书中从"歲"旁的"越"字。  相似文献   

14.
不同部件亮度条件下的汉字识别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采用命名作业法探讨在不同汉字部件亮度条件下的字频效应、笔画数效应及部件在汉字识别中的作用。结果表明 :1在本实验条件下 ,字频效应仍非常明显 ,但没有笔画数效应 ;2在上下型汉字的识别中 ,其上半部的作用比下半部更为重要 ,而对左右型汉字而言 ,其右半部的作用比左半部更为重要 ;3部件亮度条件对命名反应时有显著影响 ,但是否可以称为“部件亮度效应”尚值得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5.
汉字识别中的部件加工:错觉性结合实验的证据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黎红 《心理科学》1999,22(3):213-217
本研究用“错觉性结合”的实验范式探讨汉字识别中的部件加工。被试对两个刺激字之后出现的目标字进行再认。结果发现在速示条件下,目标字部件与刺激字的部件相同时(如目标字为“她”,而刺激字为“姓”及“地”),被试常把目标字误认为刺激字。这种错误再认率随字频及部件频率的升高而降低。此外,刺激字的排列方式不同于字的结构方式时,字频及部件频率的效应减弱。上述结果不但表明整字频率、字的空间组织因素影响汉字识别,更显示部件是汉字认知过程的一个重要加工层次。  相似文献   

16.
Jack of all trades, master of none seems apropos to character strengths. Research indicates that readily endorsed and intrinsically motivating strengths (i.e. signature strengths) are most useful in promoting well-being; improving less-developed strengths receives less emphasis. Unfortunately, that research focuses exclusively on explicit self-report. We tested whether strength balance (i.e. jack of all strengths) impacts well-being beyond mastering signature strengths by conducting a multivariate regression with signature strengths and strength balance predicting life satisfaction and psychological need (relatedness, competency, and autonomy) satisfaction. We also developed a novel, strength-based implicit association test (IAT) to complement explicit measurement. Our study (N?=?140 adults) results suggest that signature strengths and strength balance uniquely predicted greater well-being. Though our IAT possessed poor internal consistency, it provides valuable information regarding the design of future implicit measures of character strengths. Strength balance and implicit strength measurement may offer new opportunities to further understanding of personality and well-being.  相似文献   

17.
实验用实字、虚字、与被试自身相关字三类汉字作刺激材料,将直接测量(再认任务)和间接测量(喜好判断任务)进行匹配,考察了被试对不同类别汉字在两种测量方式中的反应。结果发现:实字和虚字间在各种不同的实验处理中均未表现出明显的差异;中性汉字和自我关联汉字都在直接测量的两种注意水平间产生了显著差异,而在间接测量时未产生显著差异;“拥有效应”的作用不是单向的,当自我关联汉字处于注意焦点以外的位置时,直接测量出现了反转的结果。  相似文献   

18.
本研究在标准的 Stroop任务中引入中文双字颜色词 ,结果发现 :1无论是单字词还是双字词都产生了显著的 Stroop干扰效应和促进效应 ,双字词的反应时模式同单字词相同。这表明语言学意义上的中文词是一个知觉加工单元 ,无论它由一个字组成或由两个字组成。 2无论是单字词还是双字词 ,Stroop促进效应和干扰效应相同 ,相对于控制条件呈一种对称关系。这一结果同国外的有关发现不同 ,表明作为表意文字的汉字同西方拼音文字具有不同的信息加工特点。  相似文献   

19.
Convergence of Character Strengths in American and Japanese Young Adults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We investigated cultural influences on the distribution of character strengths, gender differences in character strengths, and the relationship of happiness to character strengths. Young adults from the United States (n=1099) and Japan (n=308) completed the English or Japanese versions of the Values in Action Inventory of Strengths. American and Japanese showed similar distributions of the 24 strengths measured: Higher strengths included love, humor and kindness, and lesser strengths included prudence, self-regulation, and modesty. Gender differences across cultures were also similar: Females were more likely than males to report strengths of love and kindness, whereas males were more likely to report bravery and creativity. In both samples, associations with happiness were found for zest, hope, curiosity and gratitude. The present study is a first step in an international study of character strengths, and we discuss the ubiquity and variation of character across culture.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