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翁溯利 《天风》2002,(7):30-30
古人云:“满招损,谦受益”,“一谦而四益”。经上说:“耶和华……赐恩给谦卑的人。”(箴3:34;彼前5:5)古今中外,涌现了许许多多谦逊美德的贤人哲士。孔子有“三人行,必有吾师焉”之名句。圣经里,也不乏这种以谦逊为怀的属灵前辈。摩西“为人极其谦和(谦逊和蔼),胜过世上的众人”(民12:3)。  相似文献   

2.
翁溯利 《天风》2002,(7):30
古人云:“满招损,谦受益”,“一谦而四益”。经上说:“耶和华……赐恩给谦卑的人。”(箴3:34;彼前5:5)古今中外,涌现了许许多多谦逊美德的贤人哲士。孔子有“三人行,必有吾师焉”之名句。圣经里,也不乏这种以谦逊为怀的属灵前辈。摩西“为人极其谦和(谦逊和蔼),胜过世上的众人”(民12:3)。当今教会,“负主轭、学主样”的真正谦逊人并不少,但是,随着人们物质生活与文化素质的提高,越来越多的信徒和传道人,变得越来越不谦逊,具体地说,就是越来越没有谦逊的言与行。一个主日,一年轻牧师上台,讲题是:“一无所缺”。引证经文是诗篇34篇10节“寻求耶和华的,什么好处都不缺”。牧师很有口才,先数算神恩主爱在他身上的奇妙浇灌——金钱不缺,儿女不缺,健康不缺,智慧不缺……渐渐地谈起他  相似文献   

3.
谦卑     
圣灰礼仪日,当神父又一次把圣灰擦在我的额角,使刚刚迈进不惑之年的自己又一次扪心自问:“你是谁?天主若不造你,你不能自无而有。你要记得,你从前出于土,将来还要归于土啊!”圣奥斯定说:“认识自己,比通达天文地理及一切哲学穷理的学问更有益处。因为户别的学问容易助长人的骄傲。认识自己,能助长人的谦逊。”圣奥斯定以其智慧和圣德而成为教父,以其亲历述说了谦卑的力量。  相似文献   

4.
“谦受益,满遭损”,“谦虚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自古以来,谦虚就是中华民族的一种美德。从我们信仰的角度出发,纵观《圣经》,主耶稣基督也给我们立下了一种谦卑的表样。“约旦河受洗”,耶稣以一种谦虚的心态向想要阻止他的若翰说:“你暂且容许我吧!因为我们应当这样,以完成全义。“(玛315)到后来,他甘愿服从上主的旨意,受苦受难直至被钉在十字架上,耶稣始终给我们留下了一副自谦自卑的形象。而仁慈的圣母更是一心按照主的圣意安排自己的生活,在领报时就谦卑地自称是天主的婢女,“愿照你的话成就于我罢”,(路13:8)彰显了圣母一生度听命与服从的生活。那么,作为一名基督徒,更应该以一颗谦卑之心来常常反省自己,做到不骄不躁,谦虚好学,和以待人,真正树立起基督的美好形象。  相似文献   

5.
生活启示录     
《天风》2014,(1):16-16
<正>1.钟表:可以回到起点,却已不是昨天——"我们度尽的年岁好像一声叹息."(参诗90:9)2.虾:大红之日,便是大悲之时——"骄傲来,羞耻也来,谦逊人却有智慧。"(箴11:2)3.气球:只要被人一吹,便飘飘然了——"鼎为炼银,炉为炼金,人的称赞也试炼人。"(箴27:21)4.指南针:怎么摆放,都改变不了它向"南"的心——"使我们不再作小孩子,中了人的诡计和欺骗的法术,被一切异教之风摇动,飘来飘去,就随从各样的异端。"(弗4:14)  相似文献   

6.
蒋海怒 《学海》2002,6(4):115-118
一中国哲学的特点是天人合一。天人合一作为一种“观念原型”在宗教神学、政治理念、人生追求方面均有表现。为了达到或接近天人合一的境界 ,古代哲学非常重视人的能动性方面。这促使中国古代哲学提倡“人能弘道 ,非道弘人”的实践人格。先秦儒家站在人文主义立场上往往对“圣人”发出赞叹 ,孔子说 :“大哉尧之为君也 ,巍巍乎 ,惟天为大 ,惟尧则之。”(《论语·泰伯》)《中庸》用内在超越的方式将此归结为 :“诚者 ,天之道也 ,诚之者 ,人之道也。”孟子用心性说将人道与天道联系起来 :“尽其心者 ,知其性也 ,知其性则知天也。”(《孟子·尽…  相似文献   

7.
格言是一种为语,言简意赅,当人们将往事的经验法式认为可师时,便泉置成座右铭,以指导自己与后人的言行。如“港招损、讲受益”、“行要好伴、住要好邻”等。有些技言,用正反词语组成,既深刻含蓄又富有趣味,现辑录以下几例,以飨读者。善用人者能成事,能成事者善用人。对骄傲的人不要谦逊,对谦逊的人不要骄傲。有些人,成就造就了名声;有些人,名声造就了成就。摆脱孤独的最好方法就是喜欢孤独。时间,抓起来是黄金,抓不起来就是流水。懒惰者等待机遇,勤奋者创造机遇。白天对于懒惰者等于黑夜,黑夜对于勤奋者等于白天。只有埋头…  相似文献   

8.
错在何处?     
有这样一个笑话:甲(对乙):我给你提个意见?乙:请!甲:你骄傲。乙:是的,我骄傲。我应该骄傲。甲:怎么?乙:骄则必败,失败是成功之母,所以我应该骄傲。甲:??? 在这里乙所作的推理确实令人哑然失笑。但是,其中的逻辑错误究竟在哪里呢? 陈宗明在《现代汉语逻辑初探》一书中引用这个笑话之后分析说:三段论有条规则:如果两个前提中有一个是特称的,那末结论也必然是特称的。‘失败是成功之母’只是说‘有的失败导致成功’,  相似文献   

9.
衣食足     
“衣食足而知礼节”,这句话在《续日本纪》中也能看到,很早以前就在我国通用了。它的原本是《管子》的“仓廪实则知礼节,衣食足则知荣辱”。其意思是说,只要粮仓中贮存丰足的粮食,备足与人民的衣食相关的生活物资,一般社会中的礼法和节操就能够得到维持,每个人就会自然地具备廉耻之心。可以说,要使人民自觉遵礼守节,首先就得满足作为人的生存所必不可少的物质需要。对此,《孟子》也持相同的观点:“圣人之治天下,使有菽粟(豆类和  相似文献   

10.
经文:徒10:26,14:11—18;罗12:3 作为讲题的这句话——“我们也是人”,出之于彼得、保罗和巴拉巴三位使徒之口。彼得是一个人对哥尼流讲的,所以说“我也是人”;巴拉巴和保罗是两个人讲的,则用了“我们也是人”。其含义则完全相同。 这句话的背景也基本上一样,意大利营的百夫长哥尼流,是个虔诚敬畏神的人,多多赈济百姓,常常祷告上帝。他在异象中  相似文献   

11.
道教素重炼气之法,认为元气为生气之源,气在则神随生,得元气则生,失元气则死。《云笈七签》卷五十六《元气论》中说:“人与物类,皆禀一元气而得生成,生成长养,最尊最贵者莫过人之气也。”又说“人所以得全生命者,以元气属阳,阳为荣;血脉属阴,阴为卫。荣卫常流,所以常生也。”早期道教的内修之术,便首重“爱气尊神重精。”《太平经》卷一百五十四至一百七十中说:“神者受之于天,精者受之于地,气者受之于中和,相与共为一道。故神者乘气而行,精者居其中也。三者相助而治。故人欲寿者,乃当受气、尊神重精也。”又说:“神精有气,如鱼有水,气绝神精散,水绝鱼亡”,  相似文献   

12.
一、在“究元决疑”的生命进路上一个在十八、九岁时两度“几取自杀”的人,过了三十年,在一次历险后说:“……我不能死。我若死,天地将为之变色,历史将为之改辙,那是不可想象的,万不会有的事!”(《漱溟最近文录》,中华正气出版社1944年版,第69页)这几近狂易的精神情态在常人看来是可笑的,而且即使是与之相知颇深的熊十力,也致书以“发疯”、“狂妄”相讥评。然而,它终是梁漱溟独异生命格范的真切表露。他回答他的朋友说:“狂则有之,疯则未也”。  相似文献   

13.
《论语·述而》 :“互乡难与言 ,童子见 ,门人惑。子曰 :‘与其进也 ,不与其退也 ,唯何甚 ?人洁己以进 ,与其洁也 ,不保其往也。’”程树德《论语集释》所收古注都没有单独就“保”字作解释。郑玄说 :“往 ,犹去也。人虚己自洁而来 ,当与之进 ,亦何能保其去后之行也。”皇侃《论语义疏》(下简称皇疏 )引顾欢云 :“往 ,谓前日之行也。夫人之为行 ,未必可一 ,或有始无终 ,或先迷后得。故教诲之道 ,洁则与之 ,往日行非我所保也。”朱熹说 :“言人洁己而来 ,但许其能自洁耳 ,固不能保前日所为之善恶也。”朱、顾二家训“往”为“前日” ,与郑训…  相似文献   

14.
中华民族是一个极注重孝道的民族。孝经说:“夫孝,天之经也,地之义也”。又说:“五刑之属二千,而罪莫大于不孝”。儒家八德:孝、悌、忠、信、礼、义、廉、耻也是以孝为先,强调治国、平天下始于修身,修身从孝悌开始。基督教发端于中东,具有浓厚的东方文化色彩,对孝道也很重视。基督教认为,基督徒的生命是属天而入世的,在属世的生活里,极重视孝道,并通过《圣经》给予充分的训诲:“当孝敬父母,使你的日子,在耶和华你的神所赐你的地上,得以长久。”这是十诫中惟一带应许的诫命。十诫中前四诫是阐明人对神的关系,后六诫则是人对人的。第五诫为后…  相似文献   

15.
<正> 中国传统哲学可以概括为“天人之学”。“心性之学”是“天人之学”的重要内容或主要发展趋向。“心性之学”的内容反映了中国传统哲学的特殊性质,也反映了不同学派和思想家之间的重要分歧。《易传》说:“一阴一阳之谓道,继之者善也,成之者性也。”《中庸》说:“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孟子》说:“尽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则知天矣。”这些都是先秦时期儒家关于“天人”关系的重要“心性”思想。儒家“心性”思想的实质是要为伦理  相似文献   

16.
邓灵勇 《天风》2004,(6):40-41
耶和华的圣民哪,你们都要爱他!耶和华保护诚实人,足足报应行事骄傲的人。(诗31:23)暇余偶读"杜甫待客"和"石崇高客"两则小故事。说的是唐代大诗人杜甫在草堂里接待著名的边塞诗人岑参。可是杜甫的妻子好不为难,家中仅有两粒鸡蛋、一棵葱。私下告之杜甫,不料杜甫竟若无其事地说:君子之交淡如水,  相似文献   

17.
一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关于义利问题多有论述且影响深远。孔子说 :“礼以行义 ,义以生利 ,利以平民 ,政之大节也。” (《左传·成公二年》)因此 ,孔子主张见到利的时候 ,首先要想一想是否合乎义 ,要做到“见利思义” ,如果符合义 ,那就可以获取 ,“义然后取” (《论语·宪问》)。如果不合义 ,即使能使人富贵的大利 ,也不应要 ,“不义而富且贵 ,于我如浮云” (《论语·述而》)。“君子喻于义 ,小人喻于利。” (《论语·里仁》)当然 ,人不能不要利 ,但手段要合于义。他说 :“富与贵 ,是人之所欲也 ;不以其道得之 ,不处也。贫与贱 ,是人之所恶也…  相似文献   

18.
善恶问题是每个人都不能回避的基本问题 ,尽管不同社会 ,不同时代对善恶有不同的看法和解释 ,但抑恶扬善 ,劝善戒恶一直是各个社会对人们行为的基本要求。众所周知 ,做一个人是要有一点精神的 ,而一个民族 ,一个国家同样需要一种精神 ,“劝善戒恶 ,弘扬正气”正是一种精神的体现。中国自古就是崇尚正义的国家 ,在传统的价值观念中“义”占了极大的比重。所谓“义” ,《吕氏春秋》中说 :“义者百事之始也 ,万利之本也”。墨子说 :“天下有义则生 ,无义则死 ,有义则富 ,无义则贫 ,有义则治 ,无义则乱”。正由于义的存在及其存在价值 ,才出现了…  相似文献   

19.
<正> 《淮南子·要略》说:有周公之遗风,而儒者之学兴。孔子开宗立派,首创儒家学说,寻根溯源,乃植本奠基于周公。因此,周公、孔子思想有许多相通之处。在伦理思想方面则更可以寻索出他们源流贯通的脉络来。要探讨周公的伦理思想,应从“德”字入手。许慎《说文解字》:“惠(德):外得于人,内得于己。”段玉裁《说文解字注》:“外得于人,谓惠泽使人得之也;内得于己,谓身心所自得也。”周公是一个伟大的政治家,在政治思想上,他主张保民任贤,明德慎罚。而且认为:只有有德者,才能推行德政。他在《尚书·康诰》中说:“敬哉!无作怨,勿用非谋非  相似文献   

20.
爱海拾零     
张才彬 《天风》2002,(4):48-49
在美国有这么一段格言:没有一种服装比爱更合身,没有一种装饰比爱更迷人,有人说无美就无爱,实际上相反,无爱才无美。瑞士有一位教育家也曾说:“爱的启示,就是对世界的拯救!爱是缠绕大地的一根韧带。”而荷兰人梵高则说“爱之花开放的地方,生命便能欣欣向荣。”另有一位哲人则更为严肃地指出:“把爱拿走,我们的地球将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