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本文梳理和分析了禅宗灯录所记载的"相公禅"禅悟的不同阶段,重点分析其开悟颂的禅悟境界、禅门印可张商英的深层原因以及禅门大德对他的勘验,研判张商英的"相公禅"尚存隔碍分别之心,没有完全摆脱思维的羁绊进而达到禅宗终极境界中自在无碍的彻悟阶段。天下共称的"相公禅",在禅学思想方面意义有限,其价值在于能激起士大夫居士修禅的自信以及居士护法过程中对儒释文化的融汇。  相似文献   

2.
少室山中,五乳峰下,雪花飘飞,山色皑皑。延王法师、阿德居士、沁平君者,烹雪品茗,聚会讲肆。法师居中,面色红润,阿德、沁平侧列,拳手掣笔,凝气净心,汲汲侍也。沁平君问:“何来少林功夫?”法师答:“参禅者也。少林寺者,禅宗祖庭也。”问:“二者系何?”答:“此乃显现少林功夫禅是。中国传统功夫入禅之精髓,成少林功夫也。禅书禅画,禅诗禅乐者同,故少林功夫又曰禅武也。”问:“何谓禅拳归一?”笑答:“君晓‘禅拳归一’,非低境界者!”沁平笑曰:“乃寺碑所书,不可外传也。”法师曰:“禅拳归一也。一而二,二而一,二…  相似文献   

3.
慧能“得法偈”中“佛性常清净”到“本来无一物”的改动,历来颇多争论。而慧能偈与神秀偈的对勘以及‘坛经》中“心”、“佛法”等概念的辩析则足以表明,“佛性常清净”完全可以理解为“本来无一物”,后者表示了禅宗史对慧能禅理解的深化。  相似文献   

4.
茶禅一味     
古来素有“茶禅一味”之说。茶禅一味,是人间难得的境界,多少人一生向往的境界。茶禅始于中国,发扬光大干日本。“茶禅一味”被视为日本茶道的最高境界,  相似文献   

5.
北宗禅自唐末以降渐已式微,但并未“绝迹江湖”。宋至清初,北宗禅依然有相应的法脉传承,并在晚明时期达到又一发展高峰。晚明北宗禅僧无迹正诲、宝方、玄彻及任乘舟居士等,均与“公安三袁”有交流互动,其中以正诲为最。以正诲、宝方等为代表的北宗禅僧与“公安三袁”的社会互动,呈现出晚明北宗禅乃至晚明佛教与士大夫及文学流派之间的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6.
禅教归净、性相会通、性悟事修相结合,构成了晚明时期佛教圆融思想的重要内容,对晚明佛教居士修学产生了深刻影响,成为其佛学思考的基本导向。本文指出,晚明居士佛教由禅净并行而摄禅归净,由返经明教而学行并重,以及智慧与信仰齐举、修身与修性并重的思想特质,体现了晚明儒佛调和思潮下佛教经世务修的思想取向,并以此消解晚明盛行一时的“狂禅”现象。  相似文献   

7.
禅学     
当今之世,谈禅者可谓多矣,或傍教界、气功界以探究禅定奥秘,或依学术界而治禅宗历史,或从文化界来禅外说禅,就中往往又以在家人——而非出家人——为主体,一时颇有“居士佛教”卷土重来之势。那么,这里有两个问题似宜引起大家注意:一是历史上的禅学总体脉络如何?谈禅,先要自问基本概念弄清楚了没有?二来,尤为要紧的是,宋明以来,乃至于今,“居士佛教”何以形成,何以一再春风吹又生?在下就此寄语天下同参:读文溪先生斯文,事须关己——因为我们亦“禅学热”、“居士热”中人……  相似文献   

8.
<正> 中国的禅宗,在神秀与慧能分别呈出"悟道偈"之时,也揭开了以诗说禅的帷幕,其后禅师们创作了大量的禅门偈颂,以呈现悟境。尤其在石头、马祖以后,随着禅门中独特的教学制度的形成,在师徒问答、上堂示法以及说公案、斗机锋等场合,也更多地利用了诗偈。这些禅门偈颂的语言形式几乎与古典诗歌一样,对诗歌的内容与技巧都有一定的影响。宋代又是文字禅流  相似文献   

9.
本文全面地介绍和分析了敦煌佛教文献中的白话诗偈,认为敦煌佛教白话禅诗中,有一部分确实体现出了禅宗南北两派的意涵;其他诗作虽然难以归属于禅宗,但却反映了广义上的禅的观念。在白话禅诗之外,敦煌佛教文献中尚有一批一般佛教白话诗。上述佛教白话诗偈,都应该纳入中国俗文学、特别是中国佛教俗文学的研究范围之内。  相似文献   

10.
对境无心,心不为外境所扰,一切自然而然,就可达到禅的境界. 一位很有修为的居士,去拜访一位禅师.二人见面之后,谈禅论道,非常投机,不知不觉已到了午饭时间,禅师便留居士用餐.用餐时,禅师发现侍者端上来的面一个碗大些一个碗小些,他就把其中大些的碗推到居士面前,说:"你吃这个大碗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