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大学生生活满意度与精神信仰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对 1 1 0 0名大学生进行生活满意度和精神信仰问卷调查。通过回归分析发现 ,生活满意度与精神信仰存在一定关系 :( 1 )社会发展满意度对神灵崇拜有显著的负向预测作用 ,对政治信仰、民族主义和国家主义信仰有显著的正向预测作用 ;( 2 )物质生活满意度对金钱崇拜有显著的负向预测作用 ;( 3 )社会适应满意度对家族崇拜有显著的负向预测作用。 相似文献
2.
中学生精神信仰及其与生活满意度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运用问卷法对431名中学生的精神信仰和生活满意度进行研究,结果表明:中学生精神信仰的总体状况呈现出社会信仰最强、实用信仰次之、超自然信仰最弱的特点。在社会信仰上更注重国家民族信仰,在实用信仰上更注重家庭信仰,在超自然信仰上更注重宗教信仰;精神信仰各维度对不同领域生活满意度的预测作用各不相同。不同生活满意度水平的学生在社会信仰和实用信仰的所有构成维度上的得分均存在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3.
4.
初中生精神信仰现状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用问卷法对431名初中生的精神信仰状况进行调查,发现初中生的精神信仰特点如下:(1)总体状况表现为社会信仰最强、实用信仰次之、超自然信仰最弱。在7个信仰维度上的信仰程度由强到弱依次为国家民族、政治信仰、家庭主义、生命崇拜、宗教信仰、金钱物质、神灵崇拜;(2)男生比女生更看重政治信仰和金钱物质,女生比男生具有更高的宗教信仰;(3)初三年级学生的金钱物质和生命崇拜的信仰程度最高,初二年级次之,初一年级最弱;(4)非学生干部比学生干部具有更强的金钱物质信仰;(5)团员的政治信仰程度高于非团员;(6)学习成绩为上等的学生对国家民族的信仰程度高于学习成绩为中等和下等的学生,学习成绩为下等的学生对金钱物质的信仰程度高于学习成绩为上等和中等的学生。 相似文献
5.
当基督教脱离犹太教母体、开始在希腊-拉丁世界中传播时,如何处理新兴的基督教信仰与具有深厚思想传统的希腊哲学之间的关系,这是摆在基督教护教士们面前的一个理论难题。在初期教会中,诺斯替主义表现出了一种"急性希腊化"的做法,即试图将基督教信仰改造成一种玄奥的二元论哲学。与这种异端做法不同,正统教会在对待上述关系时表现出了两种态度:或者用基督教信仰来统摄希腊哲学,或者用基督教信仰来拒斥希腊哲学。然而,无论是哪一种态度,都在有意或无意之中把希腊哲学、尤其是具有神秘色彩的柏拉图主义融入到基督教信仰中,从而形成了最初的神学理论。从这种意义上说,在希腊-拉丁世界的基督教化这个表象背后,隐蔽着一个更加深刻的思想转化过程,这就是基督教信仰(以及教会体制)的希腊化与拉丁化。 相似文献
6.
初中生主观幸福感与生活事件的关系研究 总被引:42,自引:1,他引:41
使用自编的中学生主观幸福感量表和刘贤臣的青少年生活事件量表对294名初中生进行了问卷调查,初步探讨了初中生主观幸福感状况及其与生活事件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1)自编的中学生主观幸福感量表经检验具有较高的信度和效度。(2)初中生的主观幸福感水平在中等程度以上,体验到的正性情感较多,对家庭、自我、学习、同伴交往、教师及生活条件各方面比较满意。男女生在总体幸福感、家庭满意感、自我满意感、同伴交往满意感和生活条件满意感上存在显著的差异,女生得分均高于男生。(3)初中生总体幸福感与生活事件总分呈显著负相关,与不喜欢上学、学习负担重、与老师关系紧张、遭父母打骂这四项生活事件显著负相关。不喜欢上学和与老师关系紧张对初中生总体幸福感具有较好的预测作用。 相似文献
7.
个体使用互联网对其心理与行为的影响一直是研究者关注的焦点,同时互联网世界是丰富多彩的,不同的互联网服务对使用者的影响是不同的。该研究采用问卷法抽取北京市两所中学初一、初二年级学生进行调查,目的是考察初中生生活事件、即时通讯服务使用偏好与孤独感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生活事件带来的主观压力能够显著正向预测孤独感;即时通讯能够显著负向预测孤独感;客观压力不能够预测孤独感,但是它可以通过即时通讯间接地影响个体的孤独感水平。从结果中可以看到互联网的使用对个体的发展不全是消极的,即时通讯服务的使用能够缓解生活事件对个体产生的消极影响,对个体起到一定的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8.
大学生精神信仰的现状研究 总被引:18,自引:0,他引:18
本研究首次关注大学生的精神信仰,通过问卷对1100名大学生调查,发现大学生精神信仰存在如下特点:社会信仰占优势,其次依次为实用信仰和超自然信仰;民族主义、生命崇拜和国家主义位居前三位,宗教信仰、金钱崇拜和神灵崇拜位居后三位。 相似文献
9.
中学生生活事件、应对方式及焦虑的关系研究 总被引:44,自引:0,他引:44
为了探讨中学生生活事件,应对方式及焦虑之间的关系,对兰州市九所中学共1964名中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结果发现;(1)影响中学生心理健康的主要生活事件依次为学习压力、人际关系问题、受惩罚。(2)中学生对各种生活事件的应对方式与其焦虑程度有关。(3)应对方式是作为生活事件与心理健康的中介变量而存在并发挥作用的。 相似文献
10.
上大学前、后生活事件与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关系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研究分析了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特点以及生活事件对其的影响,结果表明:(1)SCL-90量表得分在心理健康的总体状况、焦虑、敌对、精神病性上存在年级与经济收入的交互作用,月均经济来源在200元以下的大学生,随着年级的升高,心理症状愈加严重;(2)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的生活事件均为负性生活事件,生活事件能解释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总体水平变异量的30.1%;(3)上大学前后的生活事件在性质上的差异具有个体发展的阶段特点;(4)上大学后的生活事件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总体水平的影响约占27.4%,上大学前的生活事件的影响约占2.6%。 相似文献
11.
探讨夫妻生活事件、归因方式及其与婚姻冲突的关系。采用方便取样,选取辽阳市已婚完整家庭1~10年的夫妻620对进行调查。结果表明:夫妻报告的前三项冲突领域是家务琐事、不良习惯和交流解决问题方面;妻子和丈夫报告的生活事件解释了婚姻冲突15.4%和11.9%的变异,归因解释了28.7%和24.7%的变异;归因在夫妻报告的生活事件和婚姻冲突中起部分中介作用。 相似文献
12.
13.
超越心理健康:精神健康的追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区别于一般心理概念的、狭义的精神概念有三个特征:终极关怀、内发自生以及自由意志。诸如精神信仰危机、生活目标迷茫等区别于传统心理问题的精神问题已经成为现代人的顽疾。现代心理健康标准开始关注并尝试吸纳精神健康。精神健康是21世纪的健康主题,现代人不应仅仅满足于生理和心理的健康,还应寻求更高层次的精神健康。 相似文献
14.
Bob Plant 《The Journal of religious ethics》2004,32(3):449-476
In Culture and Value Wittgenstein remarks that the truly “religious man” thinks himself to be, not merely “imperfect” or “ill,” but wholly “wretched.” While such sentiments are of obvious biographical interest, in this paper I show why they are also worthy of serious philosophical attention. Although the influence of Wittgenstein's thinking on the philosophy of religion is often judged negatively (as, for example, leading to quietist and/or fideist‐relativist conclusions) I argue that the distinctly ethical conception of religion (specifically Christianity) that Wittgenstein presents should lead us to a quite different assessment. In particular, his preoccupation with the categorical nature of religion suggests a conception of “genuine” religious belief which disrupts both the economics of eschatological‐salvationist hope, and the traditional ethical precept that “ought implies can.” In short, what Wittgenstein presents is a sketch of a religion without recompense. 相似文献
15.
16.
Thomas W. Simpson 《Australasian journal of philosophy》2018,96(3):447-459
Cognitivism about trust says that it requires belief that the trusted is trustworthy; non-cognitivism denies this. At stake is how to make sense of the strong but competing intuitions that trust is an attitude that is evaluable both morally and rationally. In proposing that one's respect for another's agency may ground one's trusting beliefs, second-personal accounts provide a way to endorse both intuitions. They focus attention on the way that, in normal situations, it is the person whom I trust. My task is to develop an account of the latter insight without the controversial theoretical commitments of the former. I propose a functional account for why the second and third-personal ‘systems’ operate not just in parallel, but in tandem, in support of a cognitivist account of trust.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