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苦茗妙味     
去年12月25日,赵朴老给《佛教文化》编辑部送来了一首诗。诗文是:“酪乾细嚼苦茗送,不殊西藏酥油茶。妙味得来添法喜,昔年曾饮上人家。”随诗附条说这是目己早餐时偶得之句,想到这也算茶文化,问我们可否在《佛教文化》上发表。对于他在养病期间王动给我们送来自己的诗,还谦逊地征求我们是否能刊登,编辑部的同道都很感动。我们相信读者也会欢喜,毫不犹豫地子以发表了。主编考虑到这是今年第一期,又适逢春节,有意将诗稿村了洒金的红底,从内容到形式都有一种喜庆的气氛,果然反映不错。说心里话,当时我只觉得这诗写得平实录切,体…  相似文献   

2.
1994年1月12日至2月14日,受法国潮州会馆和巴黎《欧洲时报》的邀请,中国佛教协会组成中国佛教文化代表团,由副会长净慧大师任团长、中国佛教文化研究所所长吴立民先生任名誉团长、田东辉先生任秘书长,一行九人(其中有五位僧人)在法国巴黎举办“中国佛教文化展”,并开展了一系列的弘法讲学活动,取得了圆满成功。我有幸作为代表团成员之一参学其间,现将这次活动的经过提要纪实如下:一、缘起这次“中国佛教文化展”是由中国佛教协会、法国潮州会馆、《欧洲时报》和中国海外交流协会联合发起并举办的。《欧洲时报》是巴黎最大的一家华…  相似文献   

3.
筹办“专号”,对许多杂志来说,想必都是一种挡不住的诱惑。今年开年以来,《佛教文化》和《法音》都不约而同地各自筹办起专号来。《法音》青睐杏花春雨的江南,而《佛教文化》看中的是骏马秋风的塞北。承《法音》同仁抬举,约我为他们的江苏专号撰文,我写了一篇《尽大江东去,余情还绕》,自以为可略补写江苏佛教“只见寺庙不见人”之偏。回过头来,在筹组《佛教文化·山西专号》时,我们和山西佛教文化研究所的温金玉先生等诸位进行了反复策划,但是,真地等到我们来编辑时,我立刻想起了“看花容易,栽花难”的道理──要说起“只见寺…  相似文献   

4.
《法音》1992,(1)
为了加强佛教学术研究工作,发扬佛教文化的优良传统,中国佛教文化研究所根据赵朴初名誉所长有关指示精神,于1992年度奉请佛教界、学术界专家学者、知名人士等举办一次“发扬佛教优良传统”的学术笔谈会,出版有关《论文集》。这是本所自1987年成立以来,继“佛教与精神文明学术笔谈会”后,举办的第二次学术笔谈会。  相似文献   

5.
智灯千万亿     
家振 《佛教文化》2011,(6):126-127
赵朴老八十四岁那年,一个人独坐病房中,写了一首诗,最后几句是: "尚有平生志,还思老骥图.智灯千万亿,一一耀明珠."反映了他对佛教文化的热心衷肠. 回顾一九八七年他倡办中国佛教文化研究所时提出的研究所的任务: "研究所将对佛教教理、教史以及与佛教有关的文化遗产进行如实的研究,注意延揽研究佛教文化的高级知识分子,培养年轻...  相似文献   

6.
主持寄语     
本期发表的《春在枝头已十分》,出自流传甚广的一首女尼《悟道诗》。这位尼师虽不知是何时、何方人氏,但悟道诗写得确实很好,很有禅意。谱曲者是四川广安市的伍光芹居士,伍光芹居士是《佛教文化》的老读者,对梵呗清歌栏目特别热心,常给我们写信并投稿。 前些日子他给我来信,提到自己喜欢哼唱佛教歌曲,并且谱了几首寄给本刊,我把他以往寄来的几首佛曲一起拿出来又看一遍,产生了一些想法。在这里谈一谈,既作为对伍居士的回复,也想与广大读者作探讨。 1999年4月伍居士曾谱写了“悟道诗。集句诗。忍耐歌、走马灯诗、清平调、清…  相似文献   

7.
京城涌动“讲座热”—这是今年报刊常见的报道。在这一热潮之中,有一个开办较早、独具一格的文化讲座,虽然从未有意去吸引新闻媒体的注意,但是却颇受人们的欢迎,这就是在故宫西侧的北长街27号院内,由中国佛教文化研究所举办的“周末佛教文化讲座”。“请问,佛教文化研究所每周六的上午是否有佛教文化讲座?”作为讲座的具体负责人,我时常接到这样的电话,我答道:“是的。”“我可以来听吗?“可以。欢迎来听。”放下电话,我在想刚刚这番对话中所提及的“听”字,“听讲座”这没错,当初我不就是抱着这个想法来到北长街27号院想听到…  相似文献   

8.
有声有色     
佛教传入中国两千年之际,中国佛教文化研究所组织、参与了一系列大活动。有展览,有演出,真可说是有声有色。尽管有声有色,我还是想从无声说起无声的展览四年前,佛研所在皇室举对办一次“佛教文化艺术展”。事后,《佛教文化》发表了一篇文章──《无声的展览》。说的是那发展览无声无息地开始,悄没声息地结束,但佛研所对办情很有自信,对展览的意义十分肯定。去年,佛研所和《佛教文化》期刊社又举办了一次“佛教文化艺术展”,仍然无声无意。没有领导、8人塾彩,没有记者采历报冒,电视台虽然拍了资料片,也并未播放。还是一次无声…  相似文献   

9.
忧患与思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王:感谢《法音》杂志社的安排,使我们这些来自佛教内外不同方面的中青年理论工作者,能够坐下来就佛教面临的一些问题进行探讨。这次我参加了在河北赵县柏林寺举行的第二届“生活禅夏令营”后,到北京先后拜访了中国佛教协会和中国佛教文化研究所的许多法师、居士和学者,对如何加强京沪两地佛教界和学术界的合作交换了看法,特别在我们复旦大学从事佛学研究的学者与中国佛教文化研究所之间的具体合作取得了实质性的进展。昨晚在拜访妙华法师时,听到地方“豪强”毁庙逐僧、侵犯佛教界合法权益的不少事件,虽然中央有关部门、中国佛教协会…  相似文献   

10.
无声的展览     
《无声的展览》这篇文章是想说说由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和中国佛教文化研究所合作举办的“佛教文化艺术展”的事。 展览会没有声音本来很平常,为什么要突出“无声”二字呢?  相似文献   

11.
《短诗精读》一书,要选用我原发于《福建文学》的一首禅诗《对面一墙迎春花》,并要我“随便说说创作的背景和思路”。我想了很久,才记起来这首诗是书赠一位青年诗人的。  相似文献   

12.
正余光中因写下《乡愁》一诗而轰动两岸,素有"乡愁诗人"的美称。谈到这首成名作对他的意义和影响,余光中幽默自嘲说:"我写过1000多首诗,因为《乡愁》好像变成了我的名片,这张名片大得把我的脸也遮住了,让别人看不到我的真面目。有很多人对我说,我是读你的诗长大的。结果他除了《乡愁》之外,都没有读过我第二首诗。"余光中1928年出生于南京,出生那天是重阳节。谈到自己的生日,他说:"我对自己的生日很满意,我是‘茱萸’的孩子。  相似文献   

13.
湛如 《佛教文化》2007,(1):98-99
提起佛教文化,许多人觉得那是一个很神秘的彼岸世界,与现实人生了不相关。其实,我们每时每刻都生活在由儒、道、佛文化共同构成的“大传统”及千流百派的“小传统”汇聚而成的中国文化海洋里,简直如空气一般须臾不可分离。近读中国佛教文化研究所编写的《俗语佛源》一书,其中记载赵朴初先生在“文革”中曾对一位青年学者推心置腹地说:“现在许多人虽然否定佛教是中国文化的一部分,可是他一张嘴说话,其实就包含着佛教的成份。……如果真要彻底摒弃佛教文化的话,恐怕他们连话都说不周全了。”  相似文献   

14.
我所与日本《中外日报社》联合举办的“中日第八次佛教学术会议”于1999年11月9日一10日在北京温特莱酒店举行。中日双方各5位代表以“21世纪的佛教与佛教研究”为中心议题,发表了10篇论文。参加会议的还有以社长轰照次为首的日本《中外日报社》的朋友,以及来自国内佛教学术界的学者专家、学僧等近百人。我院副院长李慎明、我所名誉所长任继愈、所长卓新平、佛教文化研究所所长吴立民出席了开幕式并致词。 现将本次会议论文全文发表,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15.
《法音》1998,(4)
赵朴初会长在授予水谷幸正先生荣誉称号仪式上的致词(一九九八年三月三十日)尊敬的水谷幸正先生和夫人,尊敬的各位来宾、各位同人:今天我们在这里隆重举行授勋仪式,授予水谷幸正先生中国佛教文化研究所名誉研究员、中国佛学院名誉教授和“中日佛教友好使者”的光荣称...  相似文献   

16.
一位老前辈,在阔别几十年之后重返祖国内地,无限慨叹之余,曾赋诗一首:去国离乡还四十年,龙争虎斗避尘缘。江山无恙人依旧,独醒人推醉梦船。诗经我之手在《佛教文化》杂志编发,先睹之下,我不禁重重喝彩一声:好!好一个“江山无恙”!这诗的背景并不是年轻如我者所完全读透,比如“避尘缘”、“醉梦船”我可能就不知其详,但是,那一种“江山无恙’的壮怀,真使我心向往之!因为,这里自有一份天大的心量在。学佛之人,实在不能缺了这份大心量。不信?不信,远的不说了,近在眼前的,就请用心读读“九十述怀”的赵朴老,读读上引诗的…  相似文献   

17.
而今知免夫     
君冈先生近日有首诗,其中有四句是:“斗室彻夜侧寒枕,长街终日理乱麻。纵有诚心致忘我,难防恶口竞含沙。”诗中感慨不平之气颇盛。然而,读了《而今知免夫》这篇文章,人们却发现他气归气,做起事还是那么认真,对佛教文化事业还是那么充满憧憬与希望。这一份真诚实在感人,即便“恶口含沙”,有如污泥壅于其下,洁白的莲花不是仍要清香四溢地怒放么?且把平常对不平!  相似文献   

18.
在辛苦劳碌的人世上在兴衰成败的热梦中燃一柱悠悠兰香让《佛教文化》伴您灯下静坐共享中华禅悦的风味菩提智慧的清凉不久前《佛教文化》办妥了1993年经全国邮局和中国国际图书贸易总公司向海内外发行的手续,宣传部门要求在征订广告上写几句能吸引读者的话,我便拟就了上面这首小诗,但不知是不是真能做到‘吸引读者’?这几句‘广告词’实在并没有多少广告味,它不过是《佛教文化》编撰者的一个良好祝愿,也是对自己这份刊物的一点期望。  相似文献   

19.
卷首语     
《佛教文化》改版了!从第81期改起,从狗年之初改起。《佛教文化》从创刊至今已经十多年了,十多年来都是学者在编;从这一期开始,改由教内人自己编了。这其中会有什么不同吗?我想,或许是有的。佛教文化是由“佛教”和“文化”组合而成,“文化”可以没有“佛性”,但“佛教”一定具有“文化性”。这是从佛教诞生之日便注定了的,只是当时人没有从文化层面去关注这一特性。随着佛教的  相似文献   

20.
本刊讯中国佛教文化研究所于4月23日在中国佛教协会所在地——北京广济寺正式成立。研究所名誉所长赵朴初居士在成立会上指出,在新的历史时期,总结和继承我国佛教文化的精华,丰富社会主义文化的内容,重振我国佛学研究的国际地位,是今天摆在炎黄子孙面前的一项重要课题。中国佛教文化研究所的成立是中国佛教界和文化界值得庆贺的一件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